散文命题和答题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指要(三)

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指要(三)

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指要(三)答题模式概说一.信息筛选概括命题方向(结合新语文活页筛选概括要点题目的答题方法与步骤)【解题指津】①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②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恰当整合,准确表述。

答题模式:列出词语、短语或分条陈述。

★★★理解文章的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学会概括此类试题的本质就在于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所以必须明确信息筛选的基本步骤:信息指令(试题)—信息区间(范围)—筛选—提取—加工—整合—输出(答题)(一)方法点拨1: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概括…的含义[ 问答形式1]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本段的内容是什么?思路:第一: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第二: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

[答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支起架子——“……表现在:……;(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4)分序号①②……,答要点,注意字数例题: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意思答对即可)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3.“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

答: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套路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作者:lzhfy 提交日期:2009-3-18 19:25:00 | 分类: | 访问量:367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

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例如08届南京高三上期统考卷第15题: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答:(1)①从视觉、听觉(1分)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1分)②动静结合(1分),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

(1分)(4分。

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由于舞台形象与真实故事具有相似形,这样“虚”“实”互相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2分。

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再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例如07山东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现代文散文阅读开头、结尾、简述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散文阅读开头、结尾、简述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散文阅读开头、结尾、简述题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四道主观题其实就是以考查词语句子为基础来考查其在文章的结构、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作用。

1.审清题干。

现代文阅读题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为关键的。

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明确两点:一是命题者要我们答什么,二是命题者要我们怎么答。

还要分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限制答案范围,具有导向性,不可掉以轻心。

2.将题目回归原文,寻找答题区域。

把在题干中出现的原文中的语句放回原文,看它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以此来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中若有“从全文看…”这样的字眼,这就要求从全文着眼总结答案;有的有“阅读某段,回答…”这样的字眼,答案一般是可以在这一段里总结了。

如果没有这些明确的字眼,总结答案时应该从全文角度把握。

3.落实重点词句的含义。

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把握了。

4.规范作答,检验答案。

应当工整规范地尽量用原文词句作答,整合原文中有用的信息,做到整体把握、锁定局部、认真筛选、巧妙概括;答案要尽量全面、要点化。

答题时首先要考虑好角度,突出要点,层次分明。

有明确字数限制的更要准确精练。

现代文阅读的开头的特点与考查1、先言他物型:用此衬托或铺垫(《黄山绝壁松》)或对比。

例: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开头三段: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

文学鉴赏短评题答题策略——以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题为例一、意趣与真情选择富有意趣和深藏真情的话题命题,是2023年高考小说散文阅读命题的一大特点。

意趣盎然、深情真挚是中国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力求揭示这类题目的答题规律,呈现这类题目个性化的答题魅力。

例1: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2023年全国乙卷)参考答案: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

再写答案:①强化人、牛、犁的共同特征,人老牛老犁老,人小牛小犁小,人慢牛慢犁慢,各叙述对象协调有致;②突出画面的静态感,静态的人、牛、犁,在静态的堤坝上,整个画面人景相融、安宁祥和;③运用短小紧凑的句式,排除了其他信息的干扰,凸显了人、牛、犁的紧密相依,整个叙述节奏优美和谐。

再写理由:紧扣“如何营造”这一鉴赏任务答题。

解读了“浑然一体”的节奏和谐、构图协调、人景相融等。

从构图角度处理了人与人(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讲述角度处理了顺序和节奏问题。

例2: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乙卷)参考答案: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问牛与犁“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达了德贵坚持耕种到底的决心;③对牛与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

再写答案:①德贵无法与人们交流,只能和牛、犁交流。

与牛、犁对话成了他的内心需求;②第一次对话,怪怨牛和犁,是他想急于犁地,也体现了与牛、犁无话不说的亲密心理;③第二次对话,大水将至,担心无法犁地,对话给了他信心;④两次对话,反映了德贵由急切到犹豫再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对话成了一种仪式。

再写理由:就“心理”设题,意味着应细读细品;意味着应把握心理变化;与隽永的情境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应是充满意趣的;凸显作答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作用题(一)标题的作用1.常考提问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题思路: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文章来源:中华励志网范文zhLzw.com一.高考散文阅读题设置问题的基本类型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1.开头;2.结尾;3.标题。

第二类:就内容表达设问1.理解;2.赏析。

第三类:就构思和主旨设问1.思路;2.情感;3.意象。

二.高考散文阅读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析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一)问“开头”。

例(1):16年天津卷《敦煌》第18题: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解题思路】文章开头“一段最鲜活的历史”是统领全文的句子,答案为以下各自然段的段首概括句。

“鲜活”即对历史遗迹的生动解读,一语贯穿全篇。

例(2):08年福建卷《吟风》第一题: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解题思路】1.考查对思路的理解。

可改为“开头写银杏有什么作用”。

2.对内容的把握:开头写“银杏”,引出“主体形象”风,具有真实感,增强可读性。

3.备选思考角度:由实到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日常生活到文化历史,由叙事描写到抒情议论;由娓娓而谈到激情澎湃。

(二)问“结尾”。

例(1):16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天》第20题: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解题思路】1.把形象的句子所寓含的抽象的道理说出来。

2.涉及第7.8.9自然段的内容的把握:作者的认识(主旨)与向来对古人悲秋倾向的理解的区别;古人还有爱秋、乐秋、赞秋的另一面。

例(2):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技巧】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 用的作用。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 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 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 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 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 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 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不过,掌握了这 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 活运用。
例 7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4题:作者长时 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 深感满意?又说“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有什 么“遗憾”?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回答。
【解答】 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只是 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由此可以推断,“满意”的原因 应该在上文,而“遗憾”则在下文。“深感满意”是命题者概括 出来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呢?沿波讨源:作者看到了怎样的 “春”?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从文中可以得出看到的是“烂漫的 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生 命”,“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 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整合 出第一问的答案:“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 受到快乐、活力、力量和生命;“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 十天的等待,作者再也不怨恨憎嫌春天了。而第二问的答题依据 则是最后的比喻,据此可以揣摩出两条理由:春天来得太晚,让 作者等得太苦。
例 2 《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 第2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 夕阳的动态,请从中选择两个加以赏析。
【解答】 例如:①“这一大片橙色的夕阳带着 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地投射在一派大书 架上。” ②“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 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迷人。” “透射”:即射向,写阳光恍如有生命力的东西 一样,主动把光芒照到代表着思想和精神的书籍 上,写出了阳光对书籍的热爱。 “抛”:是扔, 投掷的意思。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 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答题技巧】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 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 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 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 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 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 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 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 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 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 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 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 是什么?
例 6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3题:作者说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 花的原因。 【解答】 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原因应 该在后面。然后从后面两段文字中提取信息——“我却 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无香的花中,海棠 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淡淡的 白……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 健美、欢悦的少女”。筛选出这些信息后,不能照抄, 应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 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 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例 10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06湖北卷)第4 题: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 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 用。
【解答】 题干明确告诉我们在“描写”时用的表现手 法,所以只要聚焦于描写并加以思考分析即可明白:一 是在描写羊群回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 、母鸡等, 抓住主要细节特征简笔勾勒,使群像简洁而传神,可以 答“白描”,也可以答“细节描写”。二是将羊、鸡、 狗等拟人化,写得生动而有情趣,可以答“拟人化描 写”。当然还需要举例说明。至于效果,则应将其描写 的内容和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分析,那就是:给人 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 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命题五】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 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
例 9 《土地》(05湖北卷)第3题:试结合文 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 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 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 解答这两道试题,主要是运用知识储 备。只要了解了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和常见修辞 手法的作用就不难答题。(1)第二人称。既自 由灵活,又有真切感、亲切感。(2)拟人(或 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感情。
例 3 《春天的梦》(05全国卷1)第4题:本文 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 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写。
【解答】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 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 一是实指 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 天” ),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 就能准确答题。(1)作者这样写表达出两层意思:寒 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给人温暖和希望;艰难时, 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 给人温暖和希望。(2)作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巧妙 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和呼唤真情的 主旨。
【命题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 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例 8 《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4题: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解答】 其实,此题就是要求我们回答引用的 作用。我们可以用删去法进行比较来看删去后有 什么不好——它原本是作者仿写的对象并用了对 比,而且起到了充实内容增加文采的作用。删去 后这三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因而可推出它的好处: 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 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 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容。
例 12 《切梦刀》(05辽宁卷)第4题:如 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 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解答】 这道题很巧妙地考查了对作者 的思路地把握,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说 好或说不好都可言之成理。最后一段要不 要,涉及到这一段和文章其他部分的关系。 无论考生回答“好”还是“不好”,都必 须讲出与全文的关系。说“不删好”,是 因为它在全文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说 “删掉好”,是因为它有违含蓄的原则。
【答题技巧】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 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 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 的依据。 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 (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 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 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 题。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 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 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 妙处。
【命题六】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 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 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 能否删去? 例 11 《溯源》(05山东卷)第1题:文章 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 解答此题要注意它的位置(开 头)和与下文(写人的回归)的关系,从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答:通过比较引 出下文“人的回归”,并与下文写“人的 回归”形成对比(或作铺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题技巧】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 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 上下文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 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 理解重点。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 用。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 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 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 旨来理解。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 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 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 读试题为例,探讨“命题归类答 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一】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 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 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 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 作用?
例 1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 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题干要求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 此句对客体“春天”用了“吞咽”一词, 明显地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且略带夸 张,对于“春天”(或“春光”)通俗地 说就是“享受”,只不过在这里不是一般 的“享受”,而是“狼吞虎咽”似的。抓 住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前后语境即可 准确理解为:尽情地享受(春天或春光)。
【命题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 句子进行赏析。 例 4 《日历》(05福建卷)第2题:“有时看 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 择生活” 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话表述。
【解答】首先定位定性,这句话是文章第2段一个总结 性的哲理句。然后寻找依据,在这句话前面的文字中可 以找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多半还要看你自 己”“……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等。 这些信息都强调了“主观(态度)”,注意到了这一点, 再借助其句式,以“生活”为主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可 以这样表述:你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你完 全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
现代散文阅读 从命题看高考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 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 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 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 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 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 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 训练。
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 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 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 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 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 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 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 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矛盾句:貌似矛盾, 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 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 面。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 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 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 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 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