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5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萧萧:风声。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

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
其古诗全文如下: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翻译】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舟夜书所见》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舟夜书所见古诗鉴赏

舟夜书所见古诗鉴赏舟夜书所见古诗鉴赏1《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3、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诗意: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古诗鉴赏2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查慎行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古诗吧。
《舟夜书所见》原文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及注释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小学语文古诗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孤光] 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 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这是一个有月 亮的夜晚,月亮 却没有光,人们 见到的只是月亮 的轮廓和黑影。
孤光一点萤。 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
微微风簇浪, 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 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
散作满河星。 就有多少灯光。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 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 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 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 鲜明。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 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 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月黑见渔灯,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 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
孤光一点萤。 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 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寂寞、单调,寄寓
散作满河星。 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 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暗
月黑见渔灯, 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 得形象鲜明。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微风从河面阵阵 吹来,河水哗哗 作响,轻轻的掀 起浪花。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是不见中的“见”, 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 现的意思。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注释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注释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炼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
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释】
①查(zhā)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市)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烟波钓徒。
由于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他是“清初六家”之一,著有《他山诗钞》。
②月黑:没有月光的黑夜。
③见:同“现”,出现。
④孤光:指渔灯的光。
⑤萤:萤火虫。
⑥簇:拥起。
【译文】
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只看到渔船上的灯光,
孤单的灯光在夜色里像萤火虫的一点光芒。
微风吹过河面,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渔船上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烁。
【赏析】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船上过夜时,远观渔船后见景而作。
全诗淡泊隽永,仿佛是一幅速写画。
诗的前两句为静态,写出茫茫黑夜中的一点渔灯,如同图画的背景。
后两句则写动态,一阵风吹过后,布满波浪的河水反射灯光,就像一河的星星似的。
“风簇浪”使得画面忽然不再枯燥,转而灵动起来。
在这一静一动之中,展现出一幅奇异而美妙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