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传学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3)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自转的特点。
(4)游戏环节:设计“地球自转我知道”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发展:
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会了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
4. 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d.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b.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c.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d.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② 针对教学方法问题,可以增加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环节,将地球自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其实用性和趣味性。
③ 针对教学评价问题,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展示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速度,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地理现象。在解答相关问题或讨论时,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学案第一部分 地球自转一、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地球自转,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北极南极 侧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南极上空俯视图 S二、合作探究1、生活中那些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2、毛主席《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对吗?为什么?3、小组讨论人们以一天为单位安排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三、知识总结通过学习,总结一下地球的自转有哪些规律?自主探究阅读课本第十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我们会有白天和黑夜?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呢?第二部分时差自主探究阅读课本第十二页,思考一下为什么宾馆大厅所显示的各个城市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呢?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地球的自转,看看A、B两点中,哪一点先迎来黎明的曙光、送走黄昏的落日。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进行推算。
(1)、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_______。
(2)、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________小时。
(3)、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_______分。
3、归纳出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三、学生反思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呢?【答案】第一部分地球自转一、自主探究画图略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二、合作探究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对在赤道上一天随着地球的自转,也旋转一周,而赤道的周长是4 万千米,也就是八万里。
3.因为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昼夜是24小时,安排作息时间,是以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依据的。
第二部分时差自主探究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时间不同。
二、合作探究1.A 说明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时刻2. 一 360 15 (1)15°(2)一(3)43.东边早于西边时刻,每差15°时间就相差一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逐渐养成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3.通过分组演示实验、讨论、归纳,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等。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结论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第二步:练习感悟: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第四步:动手练习,标注方向: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刚才我们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下面我们通过用手地球----运动---自转地理意义产生时间差异【当堂达标】一、、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B.一天C.12小时D.一个月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C.地轴是倾斜的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6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②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③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④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综合题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分别正对北极、南极和赤道,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并把观察的结果用箭头在下图适当位置画出来。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导学、读图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图片等。
(出示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图片)问:在同一时刻,为什么美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问候的时间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名学生代表读出学习目标。
Hi ,早上好!美国Hi ,晚上好!中国例题:当伦敦(中时区)12点时,此时的北京(东八区)和旧金山(西五区)时间分别是多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画时区分布简图,遵循活动2总结的规律,求两地区时。
北京(东八区):20点;金山(西五区):7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少,要尽量简单化。
简单标出时区,1、(目标1)全球共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度;每相临两个时区相差小时。
2、(目标1)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叫作和,其中央经线是;3、(目标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当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节目时,莫斯科时间是_________。
(2)当纽约下午3点举行大学生篮球赛时,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是________。
4、(目标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整举行,家在纽约(西五区)的汤姆应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这场盛大的开幕式?5、(目标2)一架飞机在9月30日14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和时间如何变化?【教学反思】“时区和日界线”部分,是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1、“时差”作为一个地理专业术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定义的,学生依然觉得抽象、生硬。
所以在导课时我选用了刚刚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为地理知识提供切入口,而且为探索地理问题提供平台。
[推荐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推荐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64ba4ecaaedd3382c4d30a.png)
3、在赤道上,按由东到西的顺序标出A、B、C三个点,转动地球仪,观察:A、B、C三点中,哪一点最早见到太阳,哪一点又最后见到太阳呢?
4、根据学生的展示,做好点评、反馈、总结。
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乒乓球、手电筒、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观察,思考
总结
播放情况,引导学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做好点评反馈。
引导学生观察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时,方向有何不同?
指导学生自画简图,
地球的自转
【 课 型 】 新授课
【课标要求】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重点)
2、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交替,并感悟其产生的条件。
3、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的时差之知识。 (难点)
展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培养学生动
手能力,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知识建构: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自己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画地理简图的能力。
加深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记忆。
过渡与衔接
刚才我们认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那么,地球的自转会有什么自然现象产生呢?
实验、观察
总结
教师演示实验: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指导同学们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3)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内进行地球自转实验,如制作简易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学生可以关注一些地理科学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了解地球自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地理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理现象分析;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耐心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人文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时差、旅行、交通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地球自转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地球自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
(4)科学探究:地球自转的实验方法,如地球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等。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如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的测量方法等,以拓宽知识面。
⑧地球自转的观察方法:观察昼夜更替、记录时间差异等。
⑨地球自转的应用领域:地理、天文、气象等。
⑩地球自转的未来发展:创新性想法、改进方向。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传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自转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 视频资源:收集地球自转现象的短视频或动画,如地球自转的演示视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现象。
4.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的装置等实验器材,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5.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分组讨论区用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实验操作区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 实物演示: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生活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 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地球自转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的特性和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自传学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2、使学生理解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
3、使学生学会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及日期变更。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与昼夜更替教学难点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国际日期变更线预习内容:1.自转方向____;2.自转周期____;3.自转产生____现象。
4.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5.西藏的拉萨与上海哪里先看到日出?6.地球自转一周跨越多少经度?每小时自转多少经度?6.数一数全球共有多少个时区名称?7.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8.在日界线上日期是如何变更的?9.观察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何有几处弯曲拓展知识:日界线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
因此,地球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地球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
“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
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人们早晨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2、使学生理解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
3、使学生学会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及日期变更。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
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国际日期变更线
预习内容:
1.自转方向____;
2.自转周期____;
3.自转产生____现象。
4.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5.西藏的拉萨与上海哪里先看到日出?
6.地球自转一周跨越多少经度?每小时自转多少经度?
6.数一数全球共有多少个时区名称?
7.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8.在日界线上日期是如何变更的?
9.观察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何有几处弯曲
拓展知识:
日界线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
因此,地球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地球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
“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
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人们早晨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
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
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
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
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也即在东经180度经线附近划一条线,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
日期减少1天(例如,由8月1日改为7月31日)。
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c的经线。
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日界线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
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
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
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
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
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
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
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
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
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 8区)为 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 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 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 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
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
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
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
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
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
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
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
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
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
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
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
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
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
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 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 17时。
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以西为东十二区,以东为西十二区,因此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而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多说几句,0度经线对应的时区是中时区,0度经线以东地区得经线度数为东经,时区也对应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同理,0度经线以西地区得经线度数为西经,时区也对应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从中时区向东走的时候,将从东一区到达东十二区,再向东走,就要进入西十二区了,日期也要相应减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