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途径论文
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

西 北 干 旱 区地 理 范 围 广 阔 , 积 约 占全 国总 面 积 的 1 。 面 / 4
由 于 深 居 欧 亚 大 陆 腹 地 , 原 降 水 量 在 10m 以下 , 本 平 6 m 基 上 不 产 生 地 表 径 流 , 成 世 界 上 最 严 酷 的 干 旱 区 之 一 …。加 形 1 之 该 区域 水 资 源 开 发 不 合 理 , 用 效 率 低 下 , 水 尤 其 是 农 利 用 业 用 水 浪 费 现 象 突 出 , 致 水 资 源供 需 失 衡 , 起 了一 系 列 导 引 的生 态 环 境 问题 。 而且 伴 随着 西 北 干 旱 区社 会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限 的水 资 源 和 持 续 增 加 的需 水量 之 间 的供 求 矛 盾 将 进 有
利 用、 改善 生态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 、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结合西北干旱 区水资源的现状及水
资 源 利 用 和农 业发 展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探 讨 了适 宜 于 该 区不 同 区域 的 节 水 农 业模 式 : 内陆 河 区域 的 节水 改造 模 式 、 土 高原 区域 的 旱 作 节 水 农 业 模 式 、 洲 农 业 区域 的 高 新 农 业 节 水 模 式 、 原 农 牧 区的 农 牧 结 合 型 节 水 农 业 模 黄 绿 草 式 。 并 有针 对 性 地 提 出 了 四种 不 同 区域 节水 农 业模 式 实施 的主 要 配 套技 术及 措 施 。 关键 词 : 水 农 业 ; 式 ; 术措 施 ; 资 源 ; 北 干 旱 区 节 模 技 水 西 中 图分 类 号 :2 ¥7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5 04 (0 10 — 0 7 0 2 9 — 14 2 1 )3 04 — 4
《2024年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基于当前的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其独特地理环境下所经历的环境变迁。
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推进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和措施,为解决该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储备区,其环境变迁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西北地区环境变迁概述1. 气候变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干旱化、风沙化趋势加剧的现象。
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
2. 土地退化:长期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
3. 水资源短缺: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加之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面对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生态平衡。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措施1. 科技创新:引进和培育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滴灌、微喷等,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
2. 土地整治: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退化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同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垦。
3. 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草畜一体化、林下经济等,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同时,加强农田林网建设,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模式。
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较 大 面积 上 推 广 应 用 。 目前 西 北 节 水 农 业技术 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 : 1节 水 灌 溉 技 术 精 细 化 . 喷 、微 灌 溉 技 术 是 当 今 世 界 上 节 水 效 果 最 明 显 的 技 术 , 已 成 为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发 展 的 主 流 。 目前 喷 微 灌 技 术 的 发 展 趋 势 是 朝 着 低 压 、 能 、 目标 节 多 利 用 、 品 标 准 化 、 列 化 及 运 行 管 理 产 系 自动化方 向发展 。
关 键 词 西 北 地 区 节 水 农 业 技 术 政策 趋 势
水 资 源 短 缺 是 西 北 地 区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的 主 要 障 碍 因 素 。 北 5 ( 治 区 ) 积 占全 国 的 1 西 省 自 面 / 3 水 资 源 量 却 为 全 国 的 1 1 单 位 面 . / 2, 积 水 资 源 量 占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的 16, / 一 些 局 部 地 区 的 缺 水 更 为 严 重 。 由 于 灌 溉 水 的大 量 浪 费 .致 使 农 业 用 水 占各 项 总 用 水 量 的 比值 过 大 ,如 西 北 内 陆 区 高 达 9 % , 黄 土 高 原 区 达 8 .% . 5 73 而
2农 业 用 水 I 程 规 模 化 .
些 发 达 国 家 仅 占5 %左 右 , 加 之 灌 O
水 生 产 效 率 还 远 远 低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 展 节水 农 业 , 仅 潜力 巨大 , 发 不 而 且 对 推 动 西 北 地 区 农 业 、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和生态 环境将 发挥极 大作用 。 目前 ,西 北 地 区 探 索 出 多 种 节 水 农 业 发 展 模 式 ,形 成 了 保 水 、 蓄 水 设 旋 、 溉 节 水 、 作 栽 培 节 水 、 物 节 灌 耕 生 水 、 学 节 水 等 五 大 技 术 体 系 , 生 产 化 在 实 践 中取 得 了显 著 的 生 态经 济 效益 。 但 在 节 水 农 业 生 产 实 践 中还 普 遍 存 在 下 问题 ; 程 老 化 失 修 情 况 未 得 到扭 工 转 , 溉 效 益 仍 在 不 断 衰 减 ; 些 灌 区 灌 一 水 源 紧 缺 状 况 日益 加 剧 ; 水 技 术 比较 灌 落后 , 利 用率低 ; 理水平低 , 水意 水 管 节 识淡 薄 ; 人 不 足 , 溉 面积 减 少 。 投 灌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为了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开发。
在开展水资源开发时,我们应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一方面,可以加大水库建设的力度,通过集中停蓄水、调度供水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能够平衡。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节水型农业的推广,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耐旱作物的种植,以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水位等关键数据,能够及时了解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做出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
同时,还可以引入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例如,可以开展水资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以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通过海水淡化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以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加大水资源调度的力度。
西北地区与丰水区相邻,可以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区的水源引入西北地区,以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当然,在调水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各方共同参与、合作下,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

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
1 西北灌溉农业的基本特点
2 灌溉在西北农业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 农业节水措施与经验
西北地区除陕西以外,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平原等地由于气候干旱,农耕区几乎全为绿洲型的灌溉农业,农业灌溉发展的规模决定于水资源的多少与保证程度。
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必然提高;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设,林草等业的生态用水也须有一定的保障。
因此,未来农业用水必然受到挤占,在水资源短缺,又需满足各业用水需求状况下,解决用水问题的途径无非是开源与节流并举,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开辟新的当地水资源或建设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由于工程艰巨和投资巨大,短期内难以奏效。
因此解决西北地区农业缺水的唯一途径是发展节水型农业,而且应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2]。
西北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 西北地 区;节水灌溉 ;途径 ;措施
中图 分 类 号 :2 4 ¥7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 区工农业发展和恢 复生态平衡最主要
的 制 约 因素 。 西 北地 区现 有 的 输 配 水 系统 大 多数 建 于 2 世 纪 五 0 六 十年 代 , 套 程 度 低 , 配 田间 灌 水 技 术落 后 。 目前 大 部分 灌 区仍 沿 用传 统 的粗 放 灌溉 管理 模 式 , 业 灌 溉 水 利 用 系数 平 均 不 足 04 农 .,
1 西 北 地 区节 水 灌 溉 的发展 途 径
11 水 资源按 流域统 一管理 , 理配置 . 合
要 实 现 西北 水 资 源 的 可持 续 利 用 , 先 需 要 解 决 的 是 水 资 源 首
林、 草业 , 在年 降雨量 2 0 0 m 0 ~4 0 m的半干旱地 区农、 、 林 草业的 发展也离不开灌溉 。 因此 , 在西北地 区发展灌溉是必要的。 但灌溉
行 政 区划 的分 割 现 状 , 要 考 虑 水 文 、 理 单 元等 自然 状 况 , 能 更 地 不 人为 割 裂 。省 或 地 区间协 调 的重 点 是 落 实分 水 方 案 , 业 用 水 要 农
实行总量控制 、 定额管理 , 要在统筹兼顾生活 、 生产、 生态 用水 的
基 础 上 , 明确 各 地 区农 业 用 水总 量 和 灌 溉 用水 定 额 两 套 控 制 指 标 , 为 管 理 农 业 用水 的基 本依 据 。 国务 院 水 行 政 主 管 部 门 负 责 作 各 大 流 域 用水 总 量 分 配 , 级 地 方 政 府 根 据 分 配 的 指 标 , 级 分 各 逐
区不宜作为 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尽管西北地区土地 资源 比较 丰
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节水战略探讨

() 3河川径流年 内分配不均 , 年际变化较大。以降水补 给为主的河流( 如黄河)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相适应 , , 主
要集中于汛期 ,— 月径流量 占年径流量 的 0%以上 , 7 9 3 丘陵 区的河流可高达 8%。西北部越旱的地区, o 径流年内分布越 集 中_ 。径流在年际变化亦较大, 枯水年水量相差悬殊 , 4 J 丰、 通常两者比值达 5 O ~1 倍 。由于年 内水量的集中性 , J 使西 北黄土高原地区有了明显的抗旱期和防汛期 , 、 丰 枯水年水 量变化差异大, 又使多数地区形成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 4水污染严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多数城市和工矿企 业治污设施不足, 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河
断流及沙尘暴 等环境 问题 , 对农业 的 可持续 性发 展 构成 了严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20 0 m 降水 5 ~60n , r
的绝对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 %集中在 6 月, 7 0 9 且多 以暴 雨形式出现【。蒸发量很大, 3 J 水面蒸发为降水 的 2 以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 地貌之一 , 主要由黄土塬、 峁、 梁、 沟壑等组成…, 是世界上水
土流失 最为严重 的地 区 。该 研 究所 涉 及 的西北 黄土 高原 大
12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与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相 比, .
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用水方式粗放 , 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主
要表 现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
体涵盖了青海省东部 、 陕甘秦岭以北 、 甘肃、 宁夏黄河以东 、 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南 、 山西黄河以西 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
区[ 。
() 1灌溉水 的利用率低。 目前该 区“ 土渠输水 、 大水漫 灌” 的农业灌溉方式仍普遍沿用, 灌溉用水一半在输 水过程 中就渗漏损失了, 再加上农 田蒸发损失 , 实际农业灌溉渠系 水利用系数大多不足 O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 O8 ., .左右。 () 2灌溉定额严重超标。该区农田灌溉用水定额, 除陕 西外 ,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其中宁夏是全 国的 33 , . 倍 居全
西部地区大开发与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

做 出新 的 贡 献
。
节 水作 为
一
项革命性措 施 来抓
、
。
国家
旱作 节水 农 业 的发 展
围绕 小麦
、
、
。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会 农 业 部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指 导
“
、
玉米
、
、
马 铃薯及 小杂
,
,
启 动 旱 作 节水 示 范 工
粮 (高 粱 谷 米 豆 类 ) 等 生 产 加 强
垄 沟 种 植 等 高 种 植等 田 间 微 集 雨 工
、
程
西 北 地 区是 我 国 西 部 地 区 大 开 发
” ,
全 编制 《 国 旱 作节水 农 业 发 展 建
-
设 规 划 (2 0 0 7
、
20 20 ) 》
,
并 由农 业 部会
程 建 设 大 力推广集 雨 覆 盖 种植 保 护
、
、
的 重 点 区 域 西 北 地 区 主要 包 括 黄 河
陕西
用
。
“
”
、
内蒙
“
3 11工
程
”
、
九五
”
以来 先后实施 和起动
,
、
水 量 少 时 空 分 布 不 均 春 旱 出现 频率
, ,
“
甘露工 程
”
等 得 到 广 泛 推 广应
国 家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旱 作 节水 农 业 示
高 影 响作 物 播 种 出 苗 和 生 长 的 气 候
1 0 9 亿亩 ,
.
旱作 耕地 1 2 3 亿亩
草 地 改 良及 禁 牧 等 措 施 大 力 推 广 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途径研究
1.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主要靠降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地区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深201 mm,降水总量6934亿m3。
其中:西北内陆区多年降水深145 mm,降水总量3661亿m3;西北黄河流域区多年平均降水深422 mm,泽水量2559亿m3。
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1441亿m3 ,相应径流量深41.8 mm。
其中:西北内陆区地表水资源量958.4亿m3,相应径流深38mm;西北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475.4亿m3 ,相应径流深75.5 mm;内蒙古高原内陆区7.3亿m3,相应径流深3mm 。
全区分区年径流量年内较集中,一般最大一月径流量占全年的11%~14%,连续4个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的37%~80%。
径流年内变化与补给类型有关,雨水补给型变化最大,雨水和冰雪融水混合补给型次之,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型和永久冰雪融水补给型,再次之,地下水补给型最小。
由于年降水是影响年径流的主要因素,因此,年径流变差系数的分布,与年降水变差系数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1.2水资源的特点
(1)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除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和南部,以及青海的部分地区外,区域内的大部分
土地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区内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除陕西外,其它省区在270~320 mm之间。
年蒸发量高达1000~2600 mm或以上。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西北地区水资源除总量贫乏外,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3)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差异明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雨水补给一般只占河流年径流量的5%~30%。
高山永久积雪或冰川融水补给对我国西北河流补给有着重要意义。
2.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口益加重,供需矛屑突出
西北干旱地区存在着降水、冰川、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资源形式,从表面上看,西北地区综合人均水资源量和单位耕地平均水资源量并不比全国平均值低很多,但较多的降水和冰川资源分布在山区,对于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适于农业和工业,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山前平原地区来说,不能直接利用,只有转化为地表或地下径流出山才有实际意义。
我们所说的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实际是指出山地表径流与山前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
如果考虑到水资源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和年内分布的不均衡,加上干旱区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内在紧张程度,在全国仍属于缺水突出的地区。
2.2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
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尤为突出。
一方面是农业用水因水资源短缺~fu难以增加,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削减了已经明显不足的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缺水问题口益突出,不仅灌溉面积难以扩大,目前,现有灌溉面积也难以稳定;另一方面是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普遍很低。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严重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灌溉定额严重超标;②灌溉水的利用率低。
灌溉用水的大量浪费,导致了西北地区灌溉水利用水平的低下;③农业用水效率不高;④自然降水利用率低。
2.3影响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很快,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2.3.1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
狭义上理解,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的地位与作用,节水意识不强。
但与发达国家甚至和我国较发达地区相农业节水就是农业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的地位与作用,而且节水意识不强。
2.3.2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
目前,西北地区节水灌溉技术整体上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节水灌溉面积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地面灌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面积的4.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2.3.3灌区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
我国大多数灌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程配套不全和老化失修问题,在西北灌区更为突出,50多年的水利建设,使西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全区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达到800亿m3,但相当一部分建于70年代以前,工程老化、功能衰退严重。
加上近于年来,水利投资增加很少,水利工程失修,灌溉面积下降,水利效益衰减。
2.3.4节水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
制约节水农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因素是资金,目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农民自筹能力较低,构成了全社会节水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满足西北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对水库、输水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比较重视,有较固定的投入渠道。
对以农艺、农机措施为主的田间节水措施则重视不够,投资安排很少。
2.3.5农业灌溉水价偏低,水费到位差
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中,水价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价偏低,这导致了在一些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大水漫灌,缺乏灌水定额或灌水定额较高,超量灌水等现象时有发生。
2.3.6节水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现有的节水管理体制,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条件下计划经济的产物,管理系统很不完善,市场
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不到位,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效率低下,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西北灌区管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的问题于分普遍,增加了农民负担;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灌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政府部门与灌区管理单位及用水者的职责模糊,用水者只管用不管修,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没有考核,致使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灌区管理单位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主权,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多。
2.3.7节水农业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有关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
特别是如何用经济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政府对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应采取哪些保护扶持政策,以及对粗放用水应实施怎样的约束措施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
2.3.8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量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重大,导致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