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 四野大佬刘亚楼大将失败的内幕

合集下载

解放军十大将评定秘闻——

解放军十大将评定秘闻——

解放军十大将评定秘闻——解放军十大将评定秘闻——萧克,刘亚楼,陈昌浩,许世友,周士第,陈士渠,阎红彦,李聚奎,周纯全,王建安。

评定大将的几项条件: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的旅级(注:认为应是八路军的旅级、新四军的师级才更为确切)或相应的军区及总部级,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级或野战军总部级。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各期的重大贡献等等。

依此条件来看,萧克无疑应列为大将。

在红一方面军几个军团长和军团级领导中,除了离开军队的以外,彭,林,聂,罗,均是元帅,其余的五军团董振堂战死,八军团黄克功在延安被枪毙,九军团罗炳辉47年病逝,七军团寻淮洲战死,粟裕封大将。

谭政,罗瑞卿,黄克城,陈赓这些在红军时期、抗战初期、及解放战争后期职务均低于萧克,或与其同级的老战友都封大将,而萧克是作为一个方面军的代表却只列上将,感觉是低了。

抗战初期,115师师长林彪,元帅;副师长聂荣臻,元帅;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副师长徐向前,元帅;只有120师,师长贺龙元帅,副师长萧克,上将。

萧克是四野最后一任参谋长,接刘亚楼,职务也不算低了。

谭政是同期的四野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同期四兵团司令,罗瑞卿离开兵团出任公安部长。

肖克在毛张之争中站错了队是其终身不得重用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当年的120师还有一个传闻:抗战初期,贺龙指挥120师不利,导致120师中原六军团和陕北红军干部要求撤换贺龙。

这就是所谓“逼关反贺” 事件。

关者,乃关向应也。

出面反贺者为三王(王震,王首道,王恩茂),萧克不表态,被认为是幕后支使者。

后李井泉(时任旅副政委)向毛泽东汇报,军委将贺、萧同时调离120师,以后120师因各种因素被分解。

原六军团一部后来去了东北,另一部和原二军团及陕北红军一部以后归于彭总的一野。

假使按红军方面军的因素来看,许光达的大将应该是萧克的。

二方面军的最高负责人实际是任弼时,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三人乃中央苏区后期的新三人团,反毛最激烈实际是他们。

当然还有张闻天、博古和一定程度上的周恩来。

刘亚楼拉开辽沈战役序幕

刘亚楼拉开辽沈战役序幕

刘亚楼拉开辽沈战役序幕作者:钟兆云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4年第06期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关门打狗”的大歼灭战。

像这样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要想完全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可谓难上加难。

而作为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第一参谋长的刘亚楼却认为,在战役准备阶段,如果策略得当,是可以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

“东野”司令员林彪对此大胆设想颇感兴趣,认真地倾听刘亚楼的“鬼点子”。

刘亚楼指出:“前段时间,我军对长春采取了积极行动,并扬言‘练好兵,打长春’,在客观上已经起到了示形于敌的作用,使敌认为我军首先攻打长春的可能性最大。

这样,我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保持一定程度的秘密,以取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应是有可能的。

”不过,政委罗荣桓对此有些担忧——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秘密,势必影响兵力部署的调整速度,如果部署慢了被敌人发觉,敌人就可能跑掉,或者想法靠拢。

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的。

当时,锦州的屏障义县有敌暂二十师驻防,属锦州九十三军建制,既可能实施增援,也可能撤回锦州。

锦西距锦州仅30公里,且敌兵力较多,如向锦州收缩,必然增加攻打锦州的难度;另外,如果“东野”攻打锦州,华北的傅作义以及沈阳、长春之敌会不会增援?有多少兵力可用来增援?对这些问题,刘亚楼事先都做过深入考虑。

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在组织部队南下时,保持一定程度的秘密;从具体敌情出发,快速调整部队。

首先,展开大规模的战役佯动,摆出攻打长春、沈阳的态势,用以迷惑敌人,隐蔽“东野”主力南下作战的行动企图。

具体做法是:临时抽调几个独立师,白天编成大部队,由四平附近向长春方向开进,并开放各级电台,收发电报,下达作战任务,夜间则乘火车返回原地,连续数日做出准备攻打长春、沈阳的假象。

其次,隐蔽下达部队的行动命令。

所有行动命令由“东野”司令部派参谋人员到有关部队口头传达、秘密组织实施。

攻打锦州的部队沿途路过的村庄,要严格控制,不准任何人离村,以防走漏消息。

新中国第一任司令—刘亚楼

新中国第一任司令—刘亚楼

刘亚楼:首任空军司令员
1949年7 月11 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刘亚楼(1910-1965 年,福建武平人,开国上将),亲自点将要他担任空军司令员。

此前,在研究组建空军的会议上,有两位元帅对这个正在酝酿中的新兵种很感兴趣,都表示愿当空军司令员;而刘亚楼自己则以“学陆军不懂空军”为由推辞。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毛泽东的决心,事后证明,毛泽东的用人眼光的确独到,刘亚楼确实是空军司令员的不二人选。

毛泽东除了看中刘亚楼是集指挥、谋略和行政于一身的全才,还因为组建空军离不开苏联这个“老大哥”的帮忙,而刘亚楼曾经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卫国战争时期还在苏军当过少校军官。

此外,刘亚楼还兼任过“东北老航校”的校长,
与空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揭秘十大元帅授衔幕后

揭秘十大元帅授衔幕后

揭秘十大元帅授衔幕后:邓小平坚持不当元帅(图)2013年08月21日 07:41来源:潍坊新闻网字号:T|T26人参与03条评论0打印转发图片说明:1955年中南海授衔原标题:十大元帅授衔幕后故事:邓小平坚持不当元帅到9月27日,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就已经整整52年了。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十大元帅从此载入共和国史册。

不过,首次授衔也给世人留下了几个疑问: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为何没有出席授衔仪式?毛泽东为何拒绝大元帅的军衔?为何没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衔?……1.没军衔,与朝军联手抗美有不便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说: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

同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当时,中央军委为何这么着急?这是因为没有军衔,在战斗中就容易发生扯皮现象,所以早在1948年,中央军委就讨论过军衔的问题。

1950年12月30日,总干部管理部把筹备军衔列为该部在1951年的任务。

不过,由于受抗美援朝的影响,该工作暂时停止,但这更坚定了中央军委实行军衔制的决心。

因为在中朝军队的协同作战中,朝鲜人民军有军衔,而我军无军衔,这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1951年8月,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彭德怀说,由于长期无官阶的制度,一时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指示全军展开干部评级工作。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病,中央决定留他在北京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彭德怀对干部评级的工作抓得很紧,当年基本结束。

2.苏联顾问帮着出主意1952年冬,总干部管理部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请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几套方案,11月26日上报中央军委。

刘亚楼铁面治军

刘亚楼铁面治军

把 烟掐 了 吧 !”接 着风 趣地 说 : “ 咱们 可 不能 只准 州官放 火 不准 百姓 点灯啊 …… ”那位 副 司令 马上 掐 了烟 ,用 检讨 的 口吻 回答 说 : “ 司令 员批 评得对 。” 还 有 一次 ,刘 亚 楼 去 广 州 部 队检 查 工 作 ,一 跨 出飞
机 ,就 发现 白云机场 上 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 树 叶 、杂 草 ,还 有 一些纸 片
干 ”。很长一段时间,空军的人只要一提 “ 机械化牛机械
化 ”、 “ 心地 欢迎 ” ,都 会大 笑不 止 ,也佩 服刘 司令 员 哀 抓工 作不讲 情面 。
( 自 《 史信 息报 摘 党
作 者: 尹家 民 )
2 o n《l 3 o ・ 度 l f 5
刘 亚楼 铁 面 治军
刘 亚 楼 任 空 军 司 令 员
时,空 军 的各 级干 部 都 比较 仅 文 字 工作 这 ~项 ,刘 亚楼就抓过4 反面典型: 个
怕 他 ,因 为他 以严 厉 认真 出
名 ,而且首先 抓领 导干 部 。
空 军某航 校 1 6 年 党 代会 写 91 了5 字 的报 告 ; 某 军 区 空 万 军后 勤 部政 委念 机 关 写 的稿 子 ,因 为事 先 没有看 ,加 上 字 迹 潦 草 , 结 果 把 “机 械
到 处乱 飞 。他 当 即批评 了前来 迎接 他 的团长 、政委 ,要 他
们 带头扫 地 ,马上 就要 扫干净 。刘 亚楼 严肃地 说 : “ 果 如 你们不扫 ,我这个 司令 明天 就给你 们扫 。” 刘亚 楼对 于文字 报表 一类 东西 要求 尤其严 ,哪 怕是 几 页 文稿 没有叠 齐就 订起来 上送 ,他 都会连 纸带 曲别 针一 块 儿 撕下 ,扔 在地上 ,跺 上几脚 ,再装 进信封退 回 去。

刚回国刘亚楼,为何能当东北大军的参谋长,这位元帅是他的贵人

刚回国刘亚楼,为何能当东北大军的参谋长,这位元帅是他的贵人

刚回国刘亚楼,为何能当东北⼤军的参谋长,这位元帅是他的贵⼈说起刘亚楼,不禁有点惋惜,他是新中国有名的开国上将,也是第⼀位去世的开国上将。

对于他的去世,周总理曾悲痛的说:刘亚楼⾛的太早,空军司令⼈选难挑啊。

刘亚楼不仅是开国上将,还是东北⼤军的参谋长,林帅和罗帅的得⼒助⼿,那么对于⼏乎错过抗⽇战争,刚回国的他来说,是如何成为参谋长的呢?1910年,刘亚楼出⽣于福建,家境贫苦。

1929年,在李光的介绍下,刘亚楼加⼊了共产党,更是参加了中国⼯农红军,他胆⼤⼼细,每次任务都完成的很出⾊。

1934年,刘亚楼随着红军长征,参加过多次战役。

1936年,⼤学毕业的刘亚楼担任军政⼤学训练部的部长。

1939年,刘亚楼去苏联学习,直到1945年才回国。

回国后的刘亚楼渴望着为⾃⼰的祖国贡献⼒量,但苦于从众⼈视野中淡出多年,始终找不到门路。

刘亚楼负责中苏之间的联络⼯作,在⼯作中他见到了韩光,韩光也是⼀位⽼⾰命,他是认识刘亚楼的,刘亚楼在他的⾝上找到了组织,拜托韩光向中央汇报⾃⼰的情况。

碰巧的是,当时因肾病发作的罗荣桓就在⼤连休养,他可是刘亚楼的⽼⾸长。

当年在红⼀军团的时候,刘亚楼是他的政委,如今的罗荣桓是东北⼤军的⾸长。

罗荣桓刚见到刘亚楼的时候竟然没有认出他来,毕竟经过这么多年在苏联的学习,历经岁⽉的磨难,已不再是当年红军时的模样了。

⽼友见⾯,免不了的就是⼀顿嘘寒问暖,最后,罗荣桓问刘亚楼现在在哪⼯作,还问他是想继续在苏联⼯作还是回到⾃⼰的队伍中来。

刘亚楼给他的答案当然是为⾃⼰的国家效⼒,即使在苏联他已经是少校军衔。

当下,东北正是⽤⼈之际,刘亚楼⼜是⽼红军,还在苏联留过学,是难得的将才。

于是,罗荣桓就推荐刘亚楼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的参谋长,后来就成为了东北⼤军的参谋长,可以说,罗荣桓就是刘亚楼的贵⼈。

可当时对于这位空降的参谋长,⼤家众说纷纭,但是事实证明,罗荣桓的决定是正确的,刘亚刘是最合适的参谋长。

林彪刘亚楼为孙维世争风吃醋险动武

林彪刘亚楼为孙维世争风吃醋险动武

林彪刘亚楼为孙维世争风吃醋险动武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12期在哈尔滨期间,李立三因三件事得罪林彪,一是在梅河口会议上,林彪与彭真意见分歧,他支持了彭真;二是在一次开会时林彪迟到他当众进行了批评,使林彪丢了面子;还有一件就是李立三放走了孙维世。

孙维世是一位烈士遗孤。

1939 年,周恩来从延安带她去莫斯科艺术学院戏剧专业学习,1946 年9 月底李莎从莫斯科来中国时,林利、孙维世一块回到哈尔滨,从此,就住在他们家里。

由于孙维世长得很漂亮,又没有结婚,同时被林彪与刘亚楼看中,两人都想把孙维世追到手。

一个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一个是参谋长,为此两人争风吃醋,发展到几乎要动武的地步,李立三见势不妙,就利用工作之便,用美国飞机把孙维世送到延安周恩来那里去了。

因为,孙维世是周恩来的干女儿。

把孙维世送走后,总算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下来,李立三暗中庆幸。

岂不知却种下了与林彪之间不解的祸根。

其实,林彪一心想要把孙维世追到手,并非自哈尔滨始。

早在多年之前,林彪在苏联养病时,就单相思爱上了孙维世。

1938 年3 月2 日,林彪在山西,被阎锡山晋绥军哨兵误以为是日军开枪打伤,于1938 年底,在妻子、“陕北一枝花”张梅(刘新民)的陪同下到苏联养病。

当时,有许多革命先烈的后代和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在莫斯科学习,如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蔡和森的儿子蔡博,赵世炎的儿子赵施格,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朱德的女儿朱敏,林伯渠的女儿林利等。

1940 年9 月,林彪在苏联养病期间,应斯大林之邀,参加了苏军统帅部的军事会议。

会上,苏联统帅部认为,德军一定会先进攻乌克兰,因为乌克兰最富。

林彪则认为,德军进攻苏联是要消灭苏联,所以不会从乌克兰打,而是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全线进攻,占领莫斯科。

与会者都摇头,所以苏军主力部署在乌克兰。

事实却不幸被林彪言中。

1941 年6 月21 日,德军对苏不宣而战,进攻路线完全如林彪所说。

55年授衔军衔偏低的开国将军大集合

55年授衔军衔偏低的开国将军大集合

55年授衔军衔偏低的开国将军⼤集合⼀九五五年,建军近三⼗年的中国⼈民解放军实⾏了军衔制,百战归来的战将们终于戴上了象征着战功和资历的将星。

当时,共有⼀千多⼈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有⼗元帅、⼗⼤将和五⼗七位上将。

这要从⾸次授衔时留下的不平衡说起:那次授衔,元帅⼀级授的合理。

⼗⼤元帅个个都是叱咤风云、彪炳史册的⼈物。

⼤将以下的军衔授的不尽合理,从军衔上不能完全反映⼀个将军在历史上的功绩。

换句话说:那次授衔摆的不是很平。

粟裕⼤将粟⼤将军是共和国第⼀⼤将,其战功远远⾼于其他⼤将,甚⾄于⾼于某些元帅。

授粟裕元帅衔可能是⾼了⼀些,授⼤将衔显然⼜委屈了他。

徐海东在红军时期是战功显赫的军团长;黄克诚担任过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兼政治委员,是独当⼀⾯的战将;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功在⼤将中仅次于粟裕;萧劲光在东北担任过林彪的副职,并长时期担负兵团⼀级的作战指挥之责;张云逸是百⾊起义的领导⼈之⼀,⼜是新四军的副军长。

上述五⼈授⼤将军衔应⽆⾮议。

王树⽣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四⽅⾯军的副总指挥,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显赫的军职,似乎也没有取得过显赫的战功。

不过其作为红四⽅⾯军的代表⼈物,获授⼤将衔也⽆可厚⾮。

可以说:上述⼤将的威名是打出来的,是历史形成的。

谭政、罗瑞卿⼀直从事政治⼯作,是政治⼤将。

许光达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纵队司令的职务,四九年⼆⽉全军统⼀整编时他担任第三军军长,六⽉才当上第⼆兵团的司令员。

就是说,在解放战争期间,许基本上是⼀个军级指挥员,没有独⽴指挥过⼤的战役。

他的职务在⼤将中是最低的,甚⾄⽐⼀部分上将还要低。

授谭、罗、许⼤将军衔,⼀些资深上将的⼼⾥⼤概不会坦然。

肖克上将肖克在红军时期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和红⼆⽅⾯军的副总指挥,他和贺龙的部队⼀度并称贺肖红军。

在抗战时期,肖克曾担任⼋路军⼀⼆0师的副师长。

⼋路军其它两个师的副师长分别是聂荣臻和徐向前。

可见,那个时期,肖克与⼀些元帅级的⼈物是齐名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肖是聂的副⼿,也当过林彪的助⼿,授他⼤将衔可谓名正⾔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年授衔四野大佬刘亚楼大将失败的内幕
>现在沸沸扬扬流传的有关55年授衔内幕很多,既然是授衔就有争的和让的,争的肯定比让的多的多但从目前曝光的情况来看,似乎青一色都是谦虚礼让的典型,当然其中不乏有实事求是的,比如孙毅徐立清是主动写过信让过上将的,许光达也是固辞过大将的,可惜有些就不甚可靠,比如曾广泛流传的粟裕让帅的故事,就是出自李银桥卫士回忆,而最初的元帅11人名单里并没有粟裕,因此不知道粟裕的这个让帅是以退为进还是子虚乌有了。

谦让的本来就是凤毛鳞角,至于说到争衔的那可就海了去了,就连元帅里贺龙对自己排在林彪下还不大服气呢。

在元帅决定后这些位的部下自然是要找上门来争一争了,现在的反面典型揭出来的也就是王近山,王必成,聂贺亭等区区几个中将,实际上就连当时正在青岛疗养从不过问这方面是非的林彪这回也在别人请托下出了手。

可见争衔之激烈了。

“大将”之争当然能请的动林彪这位尊神的除了毛主席外就得数刘亚楼了。

刘亚楼和林彪的关系其实不用多说了,就提几件事,红军时期林彪当军团长时,大会小会,身边常有俩保彪,左面刘亚楼,右面杨成武。

林彪话音一落,带头喊号子的就是这两位。

抗日时期斯大林三个半师换林彪的神画就是从刘亚楼这儿传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林彪说刘亚楼一人顶三参谋长。

林彪打叶群时,也就刘亚楼敢劝。

65年刘亚楼去世前林彪还打破不探望病人的惯例去看望了刘,并留下些京剧唱片,等刘死后也是林彪亲自主持了葬礼。

55年授衔最先搞定的是元帅,1954年9月28日,也就是授衔前,新的中共中央军委产生,由毛泽东、朱德、
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2人组成,元帅大将军衔是由中央军委决定的,这几位自然当仁不让,除了小平同志兵转民,来个中共中央秘书长,其它的一人一个元帅哥俩好谁也不用争了,录取率100%。

虽然排名时费了点劲,总还不至于抓破脸皮,可等到授大将时就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多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当大将你得有点资历,至少在红军时期是个主力师的师长,可算来算去够的上的远远超过10个人,这下就只好论资排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论资排辈也得按山头划,几大野战军都要有代表人物,还不能是主席不得意的,林彪的这封信也就应运而生了。

林彪的这封信是写给主席的,大意是建议在授大将军衔时考虑井岗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其实质就是增加些井岗山上下来的在大将中的人口。

当然没好意思直说是要给刘亚楼授大将。

而从授衔的结果看,和井岗山拉的上边的大将有六七人之多,可惜刘亚楼最终还是未能入选。

有熟悉军史的朋友参见上将排名可以发现刘亚楼在上将中的排名也不十分靠前,萧克,王震都在刘亚楼的前面,由此可能推出刘亚楼当大将本来就无望,但实际上把大将中的一些位如罗瑞卿,许光达,黄克诚,论资历,战功,下放到上将中也排不到前几名去,因此谁当大将,谁不当大将还是很有些复杂性的。

我之所以说刘亚楼当大将还是有希望的是基于授衔后中央军委的变化。

195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增补黄克诚(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粟裕(总参谋长)、陈赓(副总参谋长)、谭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副主任,12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劲光(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
令员)、王树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员)7位大将和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刘亚楼(空军司令员)、洪学智(总后勤部部长)3位上将为中央军委委员。

由此可见,前一任的军委委员全是元帅,这次增补十位基本是按大将衔的,三位没能入选的大将多是因平衡派系和照顾老弱病残给照顾进去的,单以刘亚楼的,解放时四野参谋长,和解放后空军司令员的职务授大将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比较起来刘的资历可能差些,但比起许光达的突击提拔还是好些的。

大将中论战功头一号粟裕肯定是当然人选,论党龄要算陈庚最长而他本人又是北伐名将,黄克诚是当时的军委秘书长井岗红旗下的蛋,张云逸当过新四军的参谋长而当时粟裕不过是个支队长,王树声当过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许光达是洪湖苏区的代表,又是装甲兵司令,徐海东算是鄂豫皖苏区的代表,萧劲光是海军司令员也是井岗山上下来的,谭政是党在军队的政工方面的旗帜,主席坚持在大将里要保的,最后罗瑞卿这个大内保镖是主席钦点的公安部长,虽然听说当时评议时阻力不小可在主席力保下还是通过了。

这样看来十位大将是一个都不能少。

从结果上看,许光达,萧劲光这俩兵种司令可都是大将。

如果主席不坚持在大将中设政工干部的化,或者不提名罗瑞卿入选的化,以刘亚楼当时的职务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那么究竟是谁最有可能挤掉了刘亚楼这个空军司令的大将呢,刨除山头因素,还是让我们在井岗山头内的两个大将来比较下。

虽然刘亚楼的是1929年才入的党,但和罗瑞卿的1928年也相差不远。

解放战争时罗瑞卿的晋察冀政委和刘亚楼的四野参谋长比也没啥优势,解放后一个
公安部长,一个空军司令,可以说平起平坐,但单以军队内部来论可能还是空军这个兵种司令更有说服力。

其实刘亚楼在红军时期也是师级干部,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有些空白,但必竟在东野时刘亚楼的参谋长要高于谭政的政治部主人,“林罗刘谭”解放战争中刘亚楼压了谭政几年,战争时期重武轻文,和平时期重文轻武,政治挂帅,刘亚楼最后授衔时还是被谭政压过了一颗星。

刘亚楼其人刘亚楼(1911—1965)福建武平人。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4军第3纵队8支队政治委员,第12师35团政委,第11师政委,红1军团第2师政委,第1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

抗战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

1939年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4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历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6年5月,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兼政委林彪、副政委罗荣桓推荐,刘亚楼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参谋长。

那一年,刘亚楼年仅36岁。

从那以后,在东北局与中共中央的报告往来中,“林罗刘”频频出现。

东北老百姓说:“这林罗刘是大官,是共产党八路军在东北最大的官。

”林彪和罗荣桓在共产党和八路军里长期位居高位,而刘亚楼名气并不大,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连名气都没有。

所以有人说,刘亚楼在东北是横空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