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篇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1《阅微草堂笔记》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
夜里阅读此书,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
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
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
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
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
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
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
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宋代杨慎最重要的著作,流传至今,其中关于自然人性观的表述深具现代意义,经久不衰,其内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思维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杨慎将“自然”的概念适当地运用在讨论人性之上,他认为,人类具有神性,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物质的实体,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人类具有与自然相同的本性,他们也有自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能力。
杨慎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有道德意义的,它具有一种既定的道德原则,具有一定的行为标准。
这种道德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能指导人们的行为,起到划定底线的作用;第二,它能作为一种原则约束人们,让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第三,它还能给人们指出正确的方向,让人们可以做出真正有意义的选择。
此外,杨慎还认为,人类应该立足于自然,去感受它的美丽和真实。
他认为,接受自然,反映自然,才能真正体验和深刻地理解自然。
他说,“只有把自己和自然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存在”。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有定义的道德标准,建议人们立足于自然,接受并把自己和自然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完整。
这让我们可以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参考自然进行道德认知及应用,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它还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与其和谐共
生,使我们更好地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就文字上来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参考,指导我们运用自然原则来制定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实现健康的心理调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代笔记小说,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发人深省。
首先,书中记录的各种新奇故事让我大开眼界。
这些故事既有官场见闻,也有炎凉世态的描绘,更有风土人情、京师风尚、边地民俗的细致刻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其中的种种。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为震撼的是那些揭露社会黑暗面的篇章。
作者通过鬼狐怪谈的方式,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吏治黑暗、民生疾苦的不满和批判。
这些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书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
作者通过讲述家庭轶事、人际交往中的点滴琐事,强调了孝道、友情、爱情等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作者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上古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
精神激励着我在面对现实困境时,也要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的心,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代笔记小说,它让我领略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和启迪。
夏读志怪——读《阅微草堂笔记》有感

夏读志怪——读《阅微草堂笔记》有感每个人小时候神仙鬼怪之类的事感兴趣,我也不例外,小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看这方面的电视剧了。
稍大一些便知道有一本很有名的志怪小说叫《聊斋异志》,便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这本书。
后来便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无法自拔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爸爸给我买的是最简单的少儿白话版。
其实我最喜欢的志怪小说还不是《聊斋异志》而是《阅微草堂笔记》。
我是个知识面很浅的人,知道这本书还是在七年级时上的一篇课文叫《河中石兽》,当时读了这篇文章,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背景。
才知道这篇文章源自《阅微草堂笔记》。
后来老师跟我们说作者是纪昀,又叫纪晓岚,当时便联想到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于是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
今年暑假有时间终于可以上书店买这本书了。
《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主要是讲志怪奇事,但也有很多人生启示,《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所作,纪昀作为一个朝廷高官,写这些家里长短,其实是展示了纪昀作为一代鸿儒,对人生的思考: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我们人们该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在这本书里都有体现,其实这并不像《聊斋志异》那样,而是更像一本寓言故事集,在故事的最后纪昀总会附上自己的看法与该篇的人生道理,让人在为故事的趣味性而发笑的时候,又能引人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去思考。
实在是我们高中生必读的一本书,况且这本书也可以让我们学习更多的文言知识。
其实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关于一个乞讨的女人的故事,她手拿着一碗饭宁愿饿倒在路边也没有吃,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婆婆还没有吃。
后来她对问她的那个人说了一个故事,以前她没有这么孝顺,但是凡事都知道听婆婆的,有一次她和婆婆在一个破庙里躲雨,听到一个声音问另一个声音,说你为什么没有看清楚路,冲撞了贵人。
另一个声音说,手上拿着追缴的公文太着急了没有看清路。
先开始的那个声音又说,贵人的头上都有七彩祥云,隔着老远都能看见你难道没有看清吗?两个声音说完后,就听到了后面的那个声音,因为被打,而发出的求饶声。
《阅微草堂笔记》狼子野心译文

第一篇:敬畏的力量1.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我国古典小说,为清代作家纪昀所著。
其中有一篇名为《狼子野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狡诈狼子的故事。
狼子深谙人性,懂得变化和迂回,最终被逼至绝境,却仍然能够死而不朽。
2. 在故事中,狼子的野心和贪婪使他败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他的阴谋和欺骗最终被揭露,而且因为他的狼子野心而导致他自食恶果。
3. 狼子的榇心与权术,让人感到恶心与反感,不禁让人想起了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魔鬼和皇帝的新衣。
不过,事实上,这个故事以其细腻描写了人性和权术,给人以启迪。
4. 从另一个角度看,狼子的遭遇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敬畏的力量。
狼子所付出的代价,也让人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贪婪和野心终将自食其果。
5. 从古至今,害人者终究逃脱不了惩罚的厄运。
纵然有再多的权术和心机,也逃脱不了慑于人心的惩罚。
人们要敬畏力量,提高自身修养,不要贪婪,更不要产生狼子野心。
第二篇:反思与警诫1. 在读完《狼子野心》后,我们不禁对自己有了一番反思。
狼子的遭遇是否有些讽刺了我们人的生存状态?我们是否也存在着自己的狼子野心,虽然没有那么特殊,但却跌宕人心?2. 狼子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应对权术和狡诈。
我们应该明辨是非,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被迷惑,更不要沉溺在权术和狡诈之中。
3. 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也可以从狼子的遭遇中得到警醒。
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狼子野心?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反思,不要让贪婪和权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4. 只有敬畏力量,提高自身修养,我们才能不被狼子野心所侵蚀。
只有对自己进行自我警醒,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底线。
5. 古人云:“圣人宁穷而不贪,宁迫而不屈”。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守住自己的内心,不要被狼子野心所侵蚀,不要在权术和狡诈之中迷失了自我。
第三篇:反思与启示1. 通过阅读《狼子野心》,我们不仅仅是被一个故事所吸引,更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所震撼。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以笔记的形式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涵盖了历史、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读完这部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对吴敬梓的博学多才和辛勤劳作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吴敬梓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知识。
他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还对文学作品、科学发明、医学知识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述。
这种广泛而深入的涉猎,使得这部书成为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不仅可以满足读者对各种知识的求知欲,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认知体系。
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吴敬梓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问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在书中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勤奋好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种学习态度和学识追求,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了对知识的追求,吴敬梓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还对人生和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他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都体现在他的文字之中。
这些观察和感悟,不仅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也使得这部书在文学价值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阅微草堂笔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性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人生智慧的巨著。
吴敬梓所展现出来的博学多才和勤奋好学的品质,以及他对人生和人情的深刻洞察,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作家的伟大魅力。
我相信,这部书将会继续为后人所传颂,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指南。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所写的一本笔记集。
这个书名的意思是“琢玉丛说”,可以看出书中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哲学、宗教到历史、文学都有涉及。
书中第一章是“小学”,主要讨论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名实之分”的概念,认为某些学派的分析过于空泛,缺乏实践或是递归逻辑的支撑。
书中还探讨了“时然之辩”和“名实之辨”的问题,指出二者不应对立而应相辅相成。
第二章则是“进士”,主要涉及到科举考试。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指出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比如说官场腐败、察举标准低下等。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比如说开放官僚机会,加强人才选拔。
第三章是“天文”,主要讨论天文星象的知识。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详细探讨了七星宿的定义,以及不同时期对于天体吉凶的评价标准。
在这些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第四章是“地理”,探讨的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袁宏道主要介绍了各地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各地的文化、风俗等人文因素。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最后,第五章是“杂记”,涉及到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
这一章中包括了成语、俗语、谚语等等,非常有趣。
这些知识也反映出袁宏道丰富的常识和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书。
它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还包括了哲学、科学等不同的领域。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
当时的文化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文化方面呈现出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这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思想解放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政治、文化、道德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同时这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科学技术也在发展,尤其是文学。
明代最为杰出的作家有文学千古之后的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明散文的鼻祖徐霞客、传奇大师冯梦龙、戏曲大师汤显祖和李时中等,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阅微草堂笔记最恐怖的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最恐怖的故事阅微草堂,源自于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是一个以讲述各种奇闻轶事为主题的文集。
其中有许多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最令人恐怖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代末年,当时叶春芳是阅微草堂的主持人之一。
一天晚上,他正在整理文稿时,突然闻到了一股奇怪的气味。
他抬头一看,发现房间的门窗紧闭,却似乎有一股阴风在室内缭绕。
叶春芳心生警觉,眼角的余光瞥到桌上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凡入此堂,必当见魔鬼」。
叶春芳的心跳加速,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恐怖的游戏之中。
他决定继续看下去,阅读这个笔记里记录的最恐怖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而破旧的庙宇。
庙里的佛像常常在夜晚变得生动起来,甚至向人们传授法力。
一天晚上,一位年轻的和尚决定留守庙中,想亲眼目睹这个奇观。
他瞪大了眼睛盯着佛像,突然就看到佛像的嘴巴动了起来,不断发出警告的声音。
年轻的和尚如坠冰窟,他颤抖着听着佛像的警告,最终忍不住大声哭喊,吓得邻居都跑了过来。
从此以后,这位年轻的和尚再也不敢走近那庙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森林中。
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力量的森林,人们常常迷路于其中,甚至有人永远消失在这里。
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决定进入森林,寻找其中的秘密。
他踏入森林后,四周的树木竟开始发出奇异的声音,仿佛是在警告他。
但探险家却视这些为魔鬼的阻扰,继续向前。
然而,他再也没有出来。
他的同伴们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只留下了他遗落在森林中的勇敢足迹。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破败的宅院中。
这个宅院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家族的府邸,但如今已是废墟。
有传言称,在这个府邸中曾经发生过许多离奇的死亡案件。
一个年轻的侦探听说了这个传闻,决定展开调查。
他独自一人进入废墟,准备面对一切恐怖的事物。
当他踏进府邸时,突然感觉到四周的空气变得异常凝重,一种诡异的气息弥漫开来。
他小心翼翼地继续往里走,却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那是他的父亲的面孔,他惊恐地用手指着眼前的人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阅微 草 堂 笔记》 中的 自然人 性观
0倪 媛 媛 盖 晓 明
摘 要 : 阅微 草堂笔记 一 书之所以能够深透老到 、洞烛俗 情,正源于作者对人 心的刻意探视 人心 问题 ,就
是人 性问题 。从 总体上说 ,纪 昀是倾向于 自然人性观 的。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神性 的即是人性的;二,
中批 评 庄 子 哲 学 “ 蔽 于 天 而 不 知 人 ” 。这 是 批 评 庄 子 崇 尚 统 一于 人 的 自然本 性 ( 体 )。
“自然 ”、反对 “ 人为 ”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家 中,除 了苟
子 和 ~ 些 法 家 哲学 家 等 少 数 人 之外 ,一 般 都 认 为 “自然 的 ” 比 “ 人 为 的 ” 更好 。纪 昀 是 一位 读 书广 博 、 见 识通 达 的人 。
《 阅 微 》 一 书 中 , 常 常 出现 “ 妖 由人 兴 ” “ 劫数人所 为,非天所 为也 ” “ 天 定胜人 ,人定亦胜天 ”等等议论 。 《 阅 微 》卷 六 ( 《 滦 阳消夏录 》 ( 六 ) )记 述 了 “ 芝 称 瑞
他在 《 四 库全 书总 目》 中对 荀 况提 出 “ 性 恶 说 ” 的动 机 及 对 草,然亦不 必定为瑞 ”的 “ 不可预 测 ”的现象 ,然后又借 “ 伪 ”字 的理 解 ,都 有 持 平 之 论 ,但 他 还 是 明确 表 示 : “ 至 先 兄 之 口议 论 道 : “ 先 兄晴湖则 日: ‘ 人知 兆发于鬼神 ,
的好 。后来渐渐 的把一切 ‘ 天然的’都看作是 ‘ 真 的’、一 目的 ( 体 ) ,所 以,如 果 人 的 自然 本 性 ( 体 )是善 的 ,那 么
切 ‘ 人 为 的 ’都 看 作 ‘ 假的 ’。, ,【 ] ( P 3 1 5 ) 荀子在 《 天论》
根据 “ 体 用 不 二 ”的基 本 思 维 路线 , “ 神道 ” ( 用 ) 自然 将
知道牧竖是不能与尧、舜 比肩而论的,但牧竖在驱羊的作用
上 却优 于尧 、舜 。这 就 是 说 ,虽然 仁 义 道 德 是 最 为根 本 的东
胡适在 《 中国哲学史 大纲 》 ( 卷 上 ) 中 论 述 到 苟 子 哲 学 中 西 ,但 面对 人 性 中 “ 强梗 ”的 东 西 ,讲 仁 义 道 德 是不 及 讲 有 的 “ 天 与 性 ”的 问题 。胡 适 说 : “ 中 国 自古 以来 的哲 学家 都 鬼 论 、讲 “ 神 道 设 教 ”更 具 有 针对 性 ,更 能 起 到 “ 物 各 有 所 崇拜 ‘ 天 然 ’过 于 ‘ 人 为 ’ 。老 子 、孔 子 、墨 子 、庄 子 、孟 制 , 药 各有 所 畏 ”的 作用 。因 为 “ 神道 设 教 ”只 是 一种 驯 服 子 、都 是 如 此 。大 家 都 以为 凡 是 ‘ 天 然 ’的 、 都 比 ‘ 人为 ’ “ 强梗 ” 的手 段 ( 用 ) ,仁 义 道德 才 是 这 一 手 段所 要 达 到 的
基于 作 者在 人 性观 方面 的多元 性 和深 刻性 。 《 阅微 》一 畏 。神 道 设教 , 以驯 天 下之 强 梗 , 圣人 之 意 深 矣 。 讲 学者 乌
书 在 人 性 观 问题 上 基 本 上 是 在 自然 人 性 观 与 伦 理 人 性 观 乎 识 之 ? ” ( 《 姑 妄听之》 ( 四))[ 4 ] ( P 3 3 9 ) 显然 , “ 神 道 强 梗 ” 。在 以上 的 比 喻 中 ,我 们 之 间 游 走 徘 徊 的 。 本 文 拟 就 其 自然 人 性 观 问题 提 供 一 些 设 教 ”是 为 了驯 服 天 下之 “ 探讨 意见 ,求教 于方家 。 自然 人 性 观 是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中 占主 导地 位 的人 性 观 。
其 以性为恶 ,以善 为伪 ,诚未免于理未 融。 ” ( P 7 7 0 ) 从总 而人事应之 。不知 实兆 发于来自事 ,而鬼神应之 。亦未始不 荽
考
艺
2 01 5 . 0 3
可预测 也。 ’”
阳 z 在 神 性 与 人 性之 间 , 人 性 是 占 主 借 辛 彤 甫 之 口 ,对 神 道 发 出微 辞 : “ 神 殊 愦 愦 。 ”如 此 出
持 “ 理 ” 而重 “ 气”。
关键 词:纪 昀
阅微草 堂笔记》 自然人性观 持 “ 理 ”重 “ 气”
《 阅微草 堂笔记》 ( 下 简称 《阅微 》 ) 在 神 道 设 体上说,纪昀是倾 向于 自然人性观的;其人性观的基本特征
理 ”而 重 “ 气 ” 。在 《 阅 微 》 中 ,崇 尚 自然人 性 的 教 、 洞 烛 世 情 和 探 视 人 心 等 方 面 充 满 了智 慧 。 在 现 存 的 是 : 持 “ 文 言 小 说 中 ,还 没 有 哪 一 部 作 品 在 以 上 的 智 慧 方 面 超 越 观 念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两 个方 面 : 《 阅微 》 。庄 子有 言 : “ 有 机 械 者 必 有 机 事 , 有 机 事 者 必有 机 心 。 ” ( 《 庄 子 ・天 地 篇 》 ) 世 情 之 险 恶 正 源 于
一
、
神 性 的 即是 人 性 的
《 阅 微 》有 言 : “ 大 抵无 鬼 之 说 , 圣人 未 有 。 诸大 儒 恐
人心 之机 巧 。 《 阅 微 》 一 书 之 所 以 能 够 深 透 老 到 、 洞 烛 人谄渎 ,故 强造斯 言 。” (《 姑妄 听之》 ( 四 ))『 3 J ( 卵 ’ 俗 情 , 正 源 于 作 者 对 人 心 的 深 入 探 视 。人 心 问 题 ,从 哲 书 中 多 次批 评 “ 无 鬼 之说 ” 。作 者 说 : “ 尧 牵 一 羊 ,舜 从 而 学 上 说 , 就 是 人 性 问题 。 《 阅 微 》 的 深 刻 与 睿 智 , 正 是 鞭 ,羊 不 行 一 牧 竖 驱 之 则 群 行 。物 各 有 所 制 ,药 各 有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