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保护及其对区域建设发展的意义探索
保护古代建筑申论作文

保护古代建筑申论作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建筑作为其中一部分,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人们的目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建筑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破坏的威胁。
首先,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追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许多原有的古代建筑面临了拆除或者改建的风险。
其次,环境和气候变化也对古代建筑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高温、湿度、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容易导致建筑结构的腐蚀和损坏。
此外,人为的破坏、盗窃和不当维护也是导致古代建筑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护古代建筑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古代建筑保护的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障古代建筑的安全和完整。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人们对古代建筑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组织专业人士对古代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
古代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留物质的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保护古代建筑,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同时,古代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价值,保护好古代建筑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总之,保护古代建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保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只有充分认识到古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守护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遗产廊道的简述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遗产廊道的简述及其建设的必要性摘要: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字:遗产廊道必要性生态保护引言:不少学者都设想过把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重提大地园林化”设想下把历史保护与城市绿化等结合起来,或者是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开辟“绿色天窗”,以利于城市生态保护和美化等。
从景观规划研究来说,实现遗产与生态保护结合目标,就需要在借鉴有关理念的基础上,辨识并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并将之作为一种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来加以建设和保护。
所谓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
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是首个通过美国国会立法指定的国家遗产廊道,标志着遗产廊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目前,国家遗产廊道已经成为美国保护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保护理念,从规划角度看,遗产廊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地区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法,作为一个地方资源整合的结构和方法出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规划探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

保 护与 区域 发 展 的 协 同 是 编 制 科 学 、 理 、 合 可操 作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2 J Z 06) 陕 西省 教 育厅 2 1 1Y C H 1 和 0 0年科 学 研 究 计 划 项 目及 重 点 研
于协 调 。 为 此 , 西 安 市 文 物 局 委 托 , 北 大 学 文 化 遗 受 西
产保 护规 划 中心 于 2 0 0 5年 重启 《 长 安 城 遗 址 保 汉
护 总体规划 》 制 工作 。规 划 结合 近年 来 国家 文 物 编 局对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保 护 规 划 编 制 的 最 新 要求 和大 遗址保 护 规 划 的前 沿 理 论 , 以大遗 址 保 护 与 区域发 展 协 调 为 指 针 , 规 划 技 术 路 线 、 架 与 在 框
索 与创 新 。
【 关键 词 】大 遗 址 保 护 ; 区域 发 展 ; 调 ; 长安 城 协 汉
【 中图分类号】T 9 4 U 8
【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大 遗 址 是 指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中 规 模 特 大 、 化 价 文 值 突 出的 大 型 文化 遗 址 、 存 和古 墓 葬 。 们 占 遗 ¨它
之 后最 终形 成 。
图 1 规 划 范 围图
总体 规划》 。然 而 , 由于 汉 长安 城 规模 巨大 , 址 保 遗 护面 临 问题 复杂 , 案 前 两次 申报 并 未通 过 国家 文 方 物局 评审 , 原委 除却 规 划 编制 中 的一 些技 术 因素 之 外, 主要症 结在 于文 物 保 护专 家 与 地 方 政府 在 保 护 范围、 保护 措 施 、 民搬 迁 等 区域 利 益 上 的 分 歧 难 居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wyy9909| 2007-12-11 09: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
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规划其周边建筑环境,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和珍贵性,是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的建筑环境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些变化可能来自于城市建设、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合理规划,这些文化遗产将可能被淹没在现代建筑的洪流中,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将被削弱。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其周边建筑环境。
首先,我们要遵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原则,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空间布局,实现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环境质量,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区域的舒适性和可达性。
五、具体实施策略1. 科学评估与调研:首先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和详细调研,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制定保护规划:根据评估和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目标、措施等。
3.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协调性,采用适当的建筑风格和材料,避免过度现代化的设计。
4. 环境整治:优化区域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照明、交通等方面,提高区域的舒适性和可达性。
5. 文化传承与教育: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博物馆等方式,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3•【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3日)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国家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明代故宫建筑及其研究意义

明代故宫建筑及其研究意义故宫是中国伟大的古代建筑之一,它坐落在北京中心区域,是中国古代皇宫之一。
它是紫禁城的别称,紫禁城是明代的皇宫,也是清朝皇朝首都北京的宫廷。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建筑奇迹,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技术,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建筑之一。
故宫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中国旅游业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在明代,故宫是一个皇家宫殿,由第一位明代皇帝朱元璋建造于1368年,后经过多代皇帝的扩建和修缮。
本文将论述明代故宫建筑及其研究意义。
一、建筑特点故宫建筑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经典之一,它采用了传统中国建筑风格。
故宫建筑精雕细琢,选用的材料也是最好的。
故宫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建筑规划故宫的规划具有严密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主次分明,形象和谐统一。
整个建筑群由前三殿,中三殿和后三殿组成,中间有一个名为太和殿的大厅,又称皇帝常常在这里接受庆祝活动和朝臣们的致辞。
故宫在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中轴线”和“空灵感觉”,在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和使用功能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2. 建筑风格故宫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形式典雅、朴素。
故宫的建筑装饰采用了许多精美的细节,如飞檐、奇石、瓦雕、剪映、画眉、窗棂等,故宫千篇一律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成为中国建筑中独特的一个样式。
3. 建筑设计故宫建筑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它注重质感和代表性,采用了规整的对称性、高明的构造和较少的装饰。
二、研究意义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之一,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它在设计和建造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极致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故宫建筑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故宫建筑的设计和制造反映了中国皇家文化的传统,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核心的道德理念和审美观点。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ors & W indow s应用与实践
传统建筑保护
及其对区城建设发展的意义採奈
苟斌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现阶段处理好城乡建设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聚居区建筑以及环境的改造更新成为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其对区域建设发展的意义展开剖析,旨在再协调二者关系的基础之上,推 动我国区域建设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传统;区域建设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城乡结合经 济区域的崛起,在许多地域不壳避免的出现了城市开发改造 与传统建筑的保护的矛盾。
作为区域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的 承载体,传统建筑对区域内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 要的影响和历史文化价值。
区域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与传统建筑保护产生了冲突与矛盾。
为此,如何协调传统建 筑文化的保护与区域建设之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政府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与保护现状
2.1 传统建筑内涵
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指个实体的建筑,同时还包括区 域文明发展在建筑上的印记、建筑发展对区域环境以及生活 方式的影响、建筑技艺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技艺 的发展传承、建筑环境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传统 建筑文化内涵较为广泛,建筑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功 能性,同时还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而最基木的价值便是历 史认识价值。
建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所在,属于特殊的文化载体,它能够 将历史演变的轨迹清晰记录下来,其真实性是仟何物质无法 代替的。
传统建筑能够传递人类从古至今生存与发展的信 息,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所在,因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极为重要。
2.2我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 快。
自2000年开始,我国便已经开始注重小城镇的基础设施 建设,并在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中拨人了一 定的资金作为支撑。
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很多城市已经出 现了大面积的棚户区、旧城区、传统建筑集中区域,并且这些 地区的相关政府已经对旧城区开始实施改造措施,这在提升 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但很 多地方在旧城改造以及后续建设过程中,并未处理好现代建 设和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传统建 筑以及传统建筑聚集区遭受到了破坏;同时出现了部分具有 很高艺术与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被外国人买去,在异国他乡 并进行复建的事件。
可见,在建筑建设期间,还比较缺少对传 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古城镇、村落文化价 值。
为此,进一步的完善传统建筑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 升全面文化素养以及在传统建筑方面的保护意识,这在对我 国建筑保护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3传统建筑保护和区域建设发展
在区域建设发展中,对传统建筑实施相应保护操作极为 重要。
而要做好保护工作,便需要相关政府建立完善的传统 建筑保护法律法规,不仅需要对传统的典型建筑实施立法保 护,并且对传统的村落以及传统建筑群、环境等实施相应的立 法保护,使其在城市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中都能够做到有法 可依,确保传统建筑具有完善性特征。
另外,还需要完善传统 建筑的保护机制,通过政府、社会机构以及民间共同出资,使 得传统建筑保护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撑。
通过政府、社会 团体以及民间代表等改造城市'同时对城镇建设等规划展开评佔,以最大限度的对传统建筑起到保护作用。
除此之外,在 传统建筑保护中,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对城镇化 进程、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深人理 解,并且要全面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并非不能够融合的。
在区域建设发展与传统建筑保护中,还必须重视全民文 化素质的提升,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要充分的理解,确保能够将传统建筑保护之根融人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只有这样,传统建筑保护才能够引起全面的重视,并且拥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作支撑。
同时,在区域建设与发展中,传统建筑的 精髓也会被更好的传承下来。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仅需要对建筑木市展开保护,还 需要对传统建筑的衍生文化展开有效的保护。
在此期间,需 要有效的提升专业人士的素养,将现代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以 及传统建筑精髓等相结合,升华传统建筑保护,不断传承人类 文明,使得在区域建设法中,传统建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伴随全球一体化的循序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进人到了城市改造、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该 阶段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这同时也是每个 人应该承担的责仟。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所在,同时 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
而传统建筑保护不仅是对中 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
区域 建设发展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好其外观形式,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4],这与周畅在 《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感于第七次中德建筑研讨 会》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建 设中融人传统建筑的精髓,使得现代建筑以及现代城市文化 内涵更具丰富性的特征,这也是对传统建筑保护的真谛所在。
4 总结
伴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建设发展范围在逐渐扩 大。
在区域建设发展期间,区域传统建筑经常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这致使建筑这种区域传统文化主要的载体无法被有 效的传承下来。
因此,在区域建设发展中,政府必须将区域建 设发展和传统建筑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建立健全相 关法律法规,从而确保在区域建设期间,传统建筑能够得到更 好的保护,最终达到二者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鹰.论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区域建设发展的关系[J].福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6~64.
[2] 山艳,王若冰.法治视野下的傣族传统建筑保护研究[J].云南 社会科学,2011⑴:80~83.
[3] 赵璐,廉丹宁,孙宏宝等.对北京传统建筑保护及与现代城市 建设和谐共建问题的探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8):49~ 51.
[4] 周畅.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
—有感于第七次中德建 筑研讨会[J].建筑学报,2004(6):5~6.
作者简介:
苟斌斌,1988年10月,男,汉族,甘肃省渭源县人,本科学 历,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234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