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2007年精编高考训练题(历史)

2007年精编高考训练题(历史)

2007年精编高考训练题(一)选择题一、中国古代经济:1、历史学习要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下关于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认为最可信的是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虽无证据,但他是一位科学家,说法可信B.朱熹说“豆腐本为淮南王术”以证明源于西汉,朱熹是理学家说法更可信C.宋代陶谷著有《清异录》首次提到豆腐的做法,证明到宋代才发明了豆腐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说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 .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 .水排3、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4、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下图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其最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发展B.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C.遭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5、右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是()A.战国时期各国商业的兴盛B.秦国统一货币C.秦朝以使用圆形方孔货币为主D.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经济措施6、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使劳动力充裕C.生产工具改进的重大突破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7、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的突出表现是A.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B. 双色套印技术的广泛传播C.在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 江浙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8、“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句话反映了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逄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10、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2007年高三下学期各地高考模拟试题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题目精选(一).doc

2007年高三下学期各地高考模拟试题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题目精选(一).doc

2007年高三下学期各地高考模拟试题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题目精选(一)参考答案12.B【解析】【美国建国是以1776年7月6日《独立宣言》发表为标志,A 是莱克星顿枪声,C是萨拉托加大捷,D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命题意图】对美国建国230周年的考查,主要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其难点是英文的理解。

13.C【解析】【1803年在法国执政的是拿破仑,拿破仑是通过1799年雾月政变开始执掌法国政权的。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版图变化的理解。

14.A【解析】【低价出售无益于B,短期内美国尚不能构成对英国的威胁,如果B成立,那还中如白送,原因还是出于法国当时的处境。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将路易斯安娜出售者的真实意图。

15.D【解析】【西方航海家麦哲伦的舰队完成环球航行的时间是1522年,孟席斯的观点是郑和于1421年完成环球航行。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知识点。

16.B【解析】【迪亚士的船队最远只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伦布只是向西行穿梭于大西洋之间,麦哲伦船队晚于达·伽马船队。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事件的记忆。

17.A【解析】【最早的蒸汽船发明于1807年,远洋轮船发明于19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飞机发明于1903年,坦克最早用于战场上是在一战中,水陆两用坦克则更晚,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至1433年,往后推400年是1805至1833年,故选A。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交通工具的记忆。

18.D【解析】【(有教无类强调人的平等,贵贱有序强调等级分明,故自相矛盾。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19.A【解析】【C、D是孔子的思想,B只强调民贵,A最全面。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孟子核心思想民贵君轻的记忆。

20.A【解析】解析:本题应首先排除B、D,我党提倡“以德治国”并非仅指教育思想,更非农业化;在A、C中应排除C,因为不存在“君为轻“的概念,故选A。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A、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C、 通政使司、大理 寺、 刑部 D、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答案 B
明清时期分典刑狱的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刑部掌管刑法的机构;都察院是最高 监察机构;大理寺为最高审判机构。其中,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三个机构合称“三法司”。D 为明代地方行政机构之合称,为“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 财政;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管理军事。这是一道对明清时期司法制 度的考查,难度为 0.62. 6、晚清时期清帝年号的正确排序是
2、下列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的是 A、云梦睡虎地秦墓 B、长沙马王堆汉墓 C、临沂银雀山汉墓 D、江陵张家山汉 墓 答案:B 云梦睡虎地秦墓,1975 年在湖北云梦出土大批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1973 年在长沙出 土大批帛书;临沂银雀山汉墓,1972 年在山东临沂出土大批竹简;江陵张家山汉墓,1986 年在湖北江陵出土大批竹简。此题考查秦汉历史的考古发现和资料运用,难度为 0.828. 3、属于唐后期“南衙北司之争”的事件是 A、甘露之变 B、河阴之变 C、夺门之变 D、高平陵之变 答案:A 这是一道考查唐代官僚与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事件。“南衙北司之争”指的是唐代朝官与 宦官的冲突与斗争。唐代朝官的衙门在皇城,位于宦官衙门的南面。故以南衙指代朝官,而 北司则代指居于宫城的宦官。宦官掌握了禁军军权后,权势愈加膨胀,以至与朝臣官僚集团 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突出的事件有“甘露之变”和“二王八司马”事件。难度为 0.74. 4、宋仁宗时期政治改革的主持者是 A、王安石 B、包拯 C、范仲淹 D、寇准 答案:C 北宋庆历三年(1043 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从政治 入手,以整顿官僚机构入手,其大部分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庆历新政初。期间, 王安石也曾上万言书要求变法,但王安石的变法直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才实行称 为“熙宁变法”。题目考查的是宋代政治改革,难度为 0.732. 5、明清时期的“三法司”指

2007年高考题(江苏—历史)与

2007年高考题(江苏—历史)与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 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 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 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 到了严重挫折。一一《邓小平文选》
b.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 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确定今后的总任务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 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d.确定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 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此道咼考题考 查了“八大” 的内容和意 义,从101同 步教育信息中 可以找到很详 细的答案。
孟子:政治上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 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
请回答: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 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4分)
6723
历史 人教版
第10页
10
10.中共八大(1956年秋)
①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冋落后的农业国现实 之间的矛盾。
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 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
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
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7.从成功原因上看
――苏辙《栾城三集》
①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0260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0260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0260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卷参考答案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卷参考答案A组1.C 2.D 3.A 4.C 5.B 6.D 7.D 8.C9.D 10.B 11.B 12.A 13.B 14.C 15.AB组1.D 2.B 3.C 4.B 5.A 6.C 7.D 8.A9.C 10.B 11.D 12.A 13.C 14.B 15.D共同部分18.B 19.D 20.D 21.C 22.B 23.C 24.D 25.C26.A 27.A 28.A 29.B 30.B 31.D 32.C二、简释与问答题。

(共60分)以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16.A(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B(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

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17.A(1)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

(2)原因、背景,如:20实际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需要等;过程,如: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

(3)正面影响,如: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化等。

负面影响,如: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等。

B(1)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2)战后民主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等。

(3)德国成为民主国家,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33.(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07--2012山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解析

2007--2012山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解析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历史部分)9.C 10.D 11.B 12.C 13.D 14.D 15.A 16.A 14—16世纪,西欧逐渐告别了中世纪,中国仍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

回答9—10题。

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诗歌、图像都是鲜活的历史,它们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社会的变迁。

回答11——12题。

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回答1313——14题。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在人类历史又分散到整体的发展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2007年高考模拟试题材料题精选

2007年高考模拟试题材料题精选

2007年高考模拟试题材料题精选★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外交往的基本政策是“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对各国要“厚往薄来”。

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对外政策,也讲“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

“宣德化而柔远人”,“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锐意通四夷”。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材料二2003年5月28日东爪哇首府泗水的郑和清真寺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

清真寺碑铭写道:“……公元一四零五年至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二十八年间,为完成与世界各国间亲善、友好往来;开展文化、经贸交流活动;进而建立和加强海洋交通等重大使命;为抗衡与克服汪洋大海之惊涛骇浪、艰难险阻,郑和组建并统帅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科学管理,阵容整齐共计二万七千八百多名之航海人员;配以一百多艘结构坚固,设备精良,堪称为当年世界上最庞大之远洋舰队,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往夷域,鲸舟巨浪;涉沧溟,十万余里‟终于胜利地完成七下西洋之伟大、光荣使命!郑和不愧为中国之虔诚穆斯林,也是推进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来往之优秀和平使者,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更是世界航海史上之先驱者……这些都是史册上无可臵疑的正确记录。

郑和增强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之互相了解和友好关系,推动并促进了当时南洋各国城市经济之繁荣与发展。

六百年以前三宝太监下西洋的伟大事迹,将名垂史册,千古流传……一九六一年,我国(指印尼)著名学者、伊斯兰教领袖、哈姆加长老曾明确写下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伊斯兰教之发展,与中国一名虔诚穆斯林密切相关。

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

……”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明朝初期的对外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2007、5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赋役之臸……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臸(诸皇采籍属宗飞者,及诸亲王茹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 ……恶免课役。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臸人。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钧,便于饶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恶者,而丁颧不废,申报出入旧式。

其田角之税。

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29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卷一一八》材料三“总抚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颧办派办、京库、发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食货志》材料四“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角,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2)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3)材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4)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其异同说明了什么?1.参考答案:(1)唐代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

(2)特点:第一,按丁征税;第二,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第三,纳绢代役,称为庸;第四,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3)第一,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第二,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相同点:第一,均征收银两(或者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第二,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

地丁银把丁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相同点说明明后期以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简化税收制度。

不同点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2.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

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

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

”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

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

“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

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臸,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臸。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四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臸工作委员会和司法部共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

该《法典》概括了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文件形式。

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等。

涵盖了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度法等七个方面,现已出版83卷。

该《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和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核心,以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的特点。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参考答案:(1)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法典》特点: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中外,全面周密,内容广泛,与国际接轨;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及“依法治国”的思想。

说明的问题: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各种法律制度配套更为全面,民主性更为鲜明。

3.康雍乾时期,是清期近三百年历史中最鼎盛的时期,也是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这最后的辉煌出现在世界形势发生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并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摘自《清史稿》材料三: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四:(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五:(17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1750—1800年,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试结合康雍乾时期的有关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举措,简要说明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1750-180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呈何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材料五,为什么在“盛世”的局面下,王朝却被马戛尔尼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4)康雍乾时期,世界形势剧变。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在思想和政治领域里发生了哪些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进步运动和事件?(5)上述五则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参考答案(1)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及班禅及设驻藏大臣等政治举措,加强于对边疆的管辖,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上:鼓励垦荒,摊丁入亩,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外交上: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2)经济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度提高。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清王朝极力强化专制皇权,反对变革;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压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文取士,文化专制;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后期日益腐败。

(4)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5)改革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学习其他国家经济的经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联合国的正式徽记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圆环围绕着的图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联合国的宗旨。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胶园连续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

虽然,在成立联合国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目标。

特别是美苏两国,因为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都积极在联合国的机构和权利上争取有利于各自国家的规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激烈争论相持不下。

苏联提出,联合国安理会中,苏美中法英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有一个国家反对,表决就无效。

英美代表则坚决反对“否决权”,主张少数服从多数。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2)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中国能够作为大国参加联合国章程起草大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苏联为什么要提出“否决权”问题,英美又为什么要主张“少数服从多数”?(4)材料中谈到,“虽然,在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

你认为各国“相同的出发点”是什么?A. 建立一个和平平等的世界B. 建立一个美苏两国操纵的世界C. 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D. 成立联合国,反对霸权主义(5)材料中谈到,“美苏两国,……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美苏两国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的原因。

材料三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11月15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联大会议,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

11月30日,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黄华出席了安理会会议。

——《新中国外交》(6)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材料四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

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

……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臸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