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词汇语义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前言称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为了表示互动的关系,以及身份,工作中的职权、地位等而区分的称呼,常常起到说明、印证的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称谓就不仅如此了。
它还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的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通常隐含了权势内涵,体现出双方不同的身份,地位,修养、情感等相互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楼梦》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二、翻译比较上面我们谈到称谓的运用要遵循“得体”的原则。
“得体”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使用场合、使用双方的身份等因素。
同样,翻译称谓时也要体现出“得体”这一原则,即要“忠实”于语境因素。
具体来说,要“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红楼梦》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传统文化色彩。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称谓翻译成为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翻译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具体谈谈上述问题。
1.首先讨论一下“老爷”这个称谓的翻译情况。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红楼梦》文化常识精编

2024届高考冲刺专题:《红楼梦》文化常识精编1须眉:代指男子。
2裙衩:代指女子。
3瓦灶绳床:瓦灶为土坯烧成的简陋的灶,俗称行灶。
绳床亦名胡床、交床,为一种简易的坐具。
《演繁露》:“今之交床,本自虏来,始名胡床…唐穆宗时又名绳床。
”4簪缨:贵者的冠饰,这里代指作官。
簪:一种横插髻上或连接冠与髻的长针。
缨:帽带。
5空:“空”与下文的“色”、“情”,均佛教用语。
佛教认为“空”乃天地万物的本体,一切终属空虚。
“色”乃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乃对此等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感情,如爱、憎等等。
这里是借用,已注入了作家的人生体验。
6冤家:原为佛教用语。
《五灯会元》:“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后既作“仇人”、“对头”解,也用作对所爱之人的昵称,即爱极的反语。
7三生:指前生、今生和来生,这是佛教转世投胎的说法。
8度脱:佛家用语,超度解脱。
9过会:旧时遇节庆,随地聚演百戏杂耍、笙乐鼓吹之类,观者如潮。
10大比、春闱:明清科举制,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考府县的童生,考取的为“生员”(秀才);第二级是乡试,考一省的生员,考取的为“举人”;第三级是会试,考全国的举人,考取的为“贡士”(再经殿试赐进士出身)。
乡试、会试均三年一科,也称“大比”。
乡试在秋天,称为“秋闱”;会试在春天,称为“春闱”。
11黄道黑道: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专名,黄道指日,黑道指月。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又云:“月有九行者,黑道二。
”后星占者将每日的干支阴阳分为“黄道”和“黑道”,黄道主吉,黑道主凶。
12社火花灯:这里指元宵节灯火。
社:社日。
祭祀土神之日,分春秋两祭,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社火:社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有放花灯的习俗。
13笏:一名“手板”。
封建时代臣僚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象牙或木、竹片制成,可作临时记事之用。
14进士、班:进士分为三甲(三等),除一甲三名外,其馀进士再经“朝考”,录取的称庶吉士;没有录取的,经过候选的程序,分发各部或外省听候委用。
红楼梦中的语用学

红楼梦中的语用学
1. 称呼的使用: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称呼非常讲究,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
例如,贾母被称为“老太太”、“老祖宗”,而贾宝玉被称为“宝二爷”、“宝玉”等。
2. 礼貌用语的使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对不起”等。
这些礼貌用语的使用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3. 隐喻和象征:《红楼梦》中经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梦”在小说中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虚幻和不真实。
4. 言外之意:《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交流经常包含言外之意,需要读者通过语境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你又来做什么”实际上是在表达她对贾宝玉的不满和失望。
总之,《红楼梦》中包含了丰富的语用学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窗口。
《红楼梦》中的人物名词通假字归纳

《红楼梦》中的人物名词通假字归纳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了众多人物。
不
少的人物名词在小说中使用了通假字,让人有时难以理解。
以下是
一些在红楼梦中常见的人物名词通假字的归纳:
1. 宝姑娘(宝玉):小说中的男主角,宝玉常被称作宝姑娘,
姑娘是对女性的称呼,这里是作者采用通假字的一种方式。
2. 黛玉(黛、林黛玉):黛玉是小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名字“黛玉”中的“黛”字是通假字。
在古代文学中,黛是用来形
容黑色或深色的美女的。
3. 袭人(瑞珠):袭人是宝玉的丫鬟,她的名字被通假为“瑞珠”。
这个通假字的用法使得袭人这个角色更加独特。
4. 探春(实春):探春是贾母的外孙女,她的名字使用了通假字。
在小说中,实春代表了一个贞洁幽雅的形象。
5. 宝钗(宝姑):宝钗是宝玉的表妹,她的名字中的“宝”字被通假为“宝姑”。
这里的通假字增加了宝钗这个角色的亲切感。
这些是红楼梦中一些常见的人物名词通假字,它们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红楼梦1到20章好词好句

《红楼梦》1到20章中的好词好句众多,以下是一些例子:好词:1.琼楼玉宇:形容楼台或殿宇华丽精美。
2.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
3.唇红齿白:形容面貌俊美。
4.珠光宝气: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5.横行霸道:形容不讲道理而欺压他人。
好句:1.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
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
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
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2.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
3.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4.只见一个个歌女舞女粉妆玉琢,袅娜娉婷,与那些清客相公,徜徉顾盼。
或插花,或抚琴,或品竹,或饮酒,或吟诗,或说笑,或猜谜,或行令,或斗草,或围猎,或射鹄,所喜者唯意所适,不问所以。
5.宝玉举目望去,见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好个秀丽人物。
宝玉忙抢着上来参见。
北静王从轿内伸手搀住,见宝玉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以上只是《红楼梦》1到20章中部分好词好句的示例,实际上,《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语言艺术之精妙、描写之细腻、情感之丰富,都使得它成为中文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魅力,感受作者曹雪芹的精巧构思与高超笔法。
红楼梦的高级词语及其解释

红楼梦的高级词语及其解释溜溜湫湫:第八十五回:“细看时,就是贾芸,溜溜湫湫往这边来。
”陈纲《北京方言词典》:“溜溜湫湫:鬼鬼祟祟。
”同书又列有:“溜湫”、“溜儿湫儿的”,俱解为鬼鬼祟祟。
三者当为同一词的形容词、动词,形容词轻声儿化形式。
“溜湫”条下又单列“溜湫着眼儿”一条。
例语曰:“他溜湫着眼儿在那偷看。
”《汉语大词典》有“溜湫”一条,解为:斜着眼睛窥视。
举《红楼梦》第七回:“贾蓉溜湫着眼笑道:何苦婶子又使厉害。
”例实际上此条解的是“溜湫着眼儿”,“溜湫”不等于“溜湫着眼儿”, “溜湫”也不是斜眼窥视,当各为一条。
陈纲《北京方言词典》对二词作如下注解:“溜湫:作出鬼鬼祟祟的样子。
他溜湫着就往这边蹭。
溜湫着眼儿:用假装不注意的眼光(看)。
”这里把二者析为两条,甚当。
《汉语大词典》又有“溜瞅”一条下举二例都是“溜瞅着眼儿”, “溜瞅”一词不通,当作“溜湫”(liu qiu),后一字轻声。
“溜湫”只有作“溜湫着眼儿”时才有“瞅”的意思,原并没有瞅的意思,因而不应写作“瞅”。
另“溜瞅”(liu chou)亦不如“溜湫”(liu qiu)两字叠韵读来顺畅。
妖妖调调:程甲本第七十四回:“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
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
”程甲本第九十回:“况且有时高兴,打扮的妖调非常,自以为美。
”“妖妖调调”读(yāo yao dāo dao)“妖调”:(yao dao)。
《汉语大词典》:“妖调:yāo tiáo。
”误。
“调”不读本音。
第七十四回,甲辰本作:“妖妖娆娆”,庚辰作“妖妖趫趫”,诸异写,当以“妖妖调调”为正,均应读作(yāo yao d āo dao),又可轻声儿化,读作(yāo yao dāo daor)。
能干:第四十回:“(刘姥姥)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儿,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第二十五回:“(赵姨娘)怎么暗里算计?我倒有这个心,只是没这样的能干人。
《红楼梦》1到3回名词动词形容词

《红楼梦》1到3回名词动词形容词1-2、饫甘餍肥:成语。
饫与餍,都是吃的意思。
略近于现在说的“吃香的喝辣的”。
甘即是甜,把即是肉。
饫,yu4。
饱食。
餍,y an4。
饫餍为同义词,复用可说“餍饫”。
《广雅》“饫,餍也。
”牖:you3。
窗户。
先秦不说窗,只说牖。
贾谊过秦论有“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段玉裁注《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3-4、纨绔:纨,古细生绢。
因为是生绢,所以也说“纨素”。
女子有洁白细腻的皮肤,也说纨质。
绔,是“裤”的异体字。
用布做的裤子叫布绔,用纨做的裤子叫纨绔。
古代的成人着满裆裤,小儿着开裆裤,贫民着布绔,富豪着纨绔。
所以成语有“纨绔子弟”,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所以纨绔也可以歇后指“纨绔子弟”。
如后文第三回有“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纨,音wan2,切不可读作执。
贾宝玉的嫂嫂就中李纨,字宫裁。
5、阊门:苏州地名,是古代苏州的一个城门的名字。
这个阊字从门,音chang1。
可以指天门,可以指天风(一般指秋风),也可以指宫门。
有个词叫阊阖,也是指宫门,如说九重阊阖。
苏州的阊门很有名,有时也作苏州的代称。
就好比开封的夷门很有名,出个侯蠃,开封有时也被称作夷门了。
6、跣:xian2。
赤脚的意思。
跣足,即赤脚。
跣脚,就是赤足。
古代的跣足,与礼仪有关。
比如祭祀,就不许光着脚,要有敬意。
而着急见某人,跣足而出。
可见爱才亲士。
7、邙,音mang2,是一座名山,山不以高名,绵延数百里,其上有历代帝王的陵墓。
惹历代骚人韵士发感慨,所以在文学史文化史上也很地位。
因在洛阳之北,也叫北邙山。
8、撷,音xie2。
学过“采采苤苡,薄言撷之”或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人都一定已经认识此字。
红楼梦中写“甄家丫鬟撷了花”,就是采了花的意思。
那个娇杏真是侥幸,拿花时被人发现,如果不是采花,美感要打折的。
《红楼梦》中个的解析

《红楼梦》中“个”的解析摘要:本文以《红楼梦》为专书研究对象,对其中“个”的非典型量词用法(“个2”)的使用情况做出了全面的分析,采用替换分析的方式来对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并对每种情况的产生原因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个2” 语法化《红楼梦》“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量词之一。
朱德熙(1982)认为:“‘个’是个体量词里用的最广泛的一个,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论‘个’”。
吕叔湘(1980)认为:“个是现代汉语里应用最广的一个单位词。
”何杰(2002)认为:“就其历时发展而言,它的历史渊源久远;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它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
关于“个”的语源及其语法地位,前人研究成果颇多,这里不再赘言。
事实上,“个”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受到“个”修饰和称量的词语也不限于名词这一个词类。
在对实际语料进行分析时,往往可以发现,在“个”之后,除了名词可以受其修饰与限制外,在同样的位置上还可以出现动词、形容词、短语和其他的一些特殊格式。
以《红楼梦》一书为例,就有大量的类似“撞了个满怀”“说个明白”“竟装个不知道”这样的用法出现,如果从量词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未免太过牵强。
本文将以“个”的这类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将这种用法的“个”与“个”的典型量词用法相区别,以《红楼梦》为底本,进行专书分析,较为详细地对该类用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诠释,从而进一步揭示“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发展情况。
一、“个”使用情况的区分关于“个”两种用法的差异问题,实际上在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已经有所提及,但当时只是认为这样的形式是量词“个”的特殊用法。
也有很多学者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这种情况做出了分析,比如:赵日新(1999),张谊生(2003),李宇明(2002)。
其中,李宇明还对“个1”和“个2”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论述和探讨。
他指出,虽然“个1”与“个2”的分布表面相似,都是在动后宾前,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词汇语义作者:张琼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红楼梦》中的白话在词汇、语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
红学日趋成熟,但对其人称代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只有某些近代汉语专著在讨论代词时引用了《红楼梦》中的部分语句作事例,如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蒋绍愚、曹广顺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史》。
本文主要从词汇语义方面研究《红楼梦》第一人称代词,总结它们的特点。
关键词:第一人称代词词汇语义“我”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在《红楼梦》(以下简称《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人称代词。
“我”的来源比较古老,但基本可看作近代汉语里的“我”。
在古汉语中,“我”和“吾”是同一系的人称代词,他们分工不同,“吾”通常作主语和领格,而“我”通常作宾语。
但在《红》中,“我”的使用频率要比“吾”高,“吾”只出现在僧人道人、警幻仙子、甑士隐等人的话语中和部分诗句中。
“我”之所以逐渐占据绝对性优势,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因为“我”字在语音上比较强势,所以在秦朝的时候就已开始扩展到“吾”字的领域,秦汉以后的口语里就已经统一于“我”了。
不过,“吾”还是常见于书面,到近代汉语中,特别是白话文小说中“吾”就很少使用了。
吕叔湘认为,“你”来源于古代汉语的“爾”,汉晋以来,草书里就已把“爾”写作“尔”。
南北朝的时候,这个字除了必须的工整之外,一般都已写作“尔”了。
“你”是在“尔”的旁边加了个单人旁。
单独用“你”称呼对方的时候都是上对下或者平辈之间,有时被称呼者的地位看起来似乎应该高于称呼者,但称呼者处于高势位(比方说都是丫头,有的比较得宠,有的不得宠,或者一方有求于另一方,就会产生势差),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例如:(1)凤姐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儿呢就回,看怎么说。
”(2)凤姐笑道:“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
”(3)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以上例子都是上对下、尊对卑。
在下对上、卑对尊的情况下,应该避免直接使用“你”,而改为“你老人家”或“你老”。
或者干脆使用其他称谓形式,如“老太太”“老爷”“太太”“二爷”等。
二、俺、俺们、侬、朕、奴吕叔湘曾指出,“俺”最早见于宋朝的词中。
“俺”多数用于复数,也可以用于单数,用于单数时作通常领格。
一般认为,“俺”是“我们”的合音,宋代第一人称复数就是“我们”。
现代的“我们”可以用于单数,而古代的“俺”也可以这样用。
“俺”作为单数形式被经常使用后,人们忘了它本来是复数,后来为了突出复数,也在“俺”后加上“们”,由此,“俺”和“俺们”都可以表复数,“俺”还可以表单数。
(4)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5)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
”(6)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
其中例(4)、例(5)中的“俺”都是表单数的,例(6)中的“俺们”表复数。
另外要注意的是,本来是人称代词复数的“俺”表单数和现代汉语中“我们”表单数不同,“俺”表单数没有礼貌的意思。
近代汉语中“俺”已经使用得很少了,以至于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俺”已消失,只见于北方的某些方言中。
“俺”作为一个具有方言特色的词,可以反映人物的籍贯。
《红》中前两个“俺”出现在警幻仙子给贾宝玉听的《红》曲子词当中,可见这一曲子词是由北方方言写成的;第三个出现在薛宝钗念给贾宝玉听的戏词《点降唇——寄生草》中,这个戏词也是北由方方言写成;剩下几处“俺”都出现在刘姥姥口中,这既反映了刘姥姥的籍贯,又表现了她的粗俗。
“俺”和“俺们”在《红》中都出现得极少,这里只作简单的讨论。
“侬”是吴语的第一人称,《玉篇》中写道:“侬,吴人自称我。
”“侬”是吴语区口语中的自称,是个典型的方言词,书面中也常见,“侬”多见于南朝的民歌中,《乐府诗集》所收录的清商曲辞中最多。
“侬”在《红》中只出现了8次,并且都仅出现在《葬花吟》中,所以读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葬花吟》是由吴方言写成的。
(7)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朕”与“我”“吾”等一样,都是从上古汉语中发展来的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朕”的使用频率和“我”“吾”“余”等大致相同,都较为常用。
从殷代到西周,“朕”只限用于领位,春秋战国以后,渐渐用于主位了。
秦朝时期,“朕”用于皇帝专门的自称,普通百姓不再使用,直到近代汉语中都是如此。
《红》中的两处“朕”就是皇帝自称。
例如,王爷便站在上头说:“有旨意:‘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
钦此。
’”“奴”主要使用于唐五代时期,是个特殊的第一人称代词。
唐五代时期,“奴”字男女尊卑均可使用,既可用于男子自称、帝王使用,又可用为女子自称。
后来则逐渐缩小为女子专用。
近代汉语中,“奴”用于女子自称,并且是一种谦称。
《红》中“奴”的使用频率较小,只出现了25次,其中有3次出现在诗歌中,另外22次出现在凤姐和尤二姐的对话中。
(8)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9)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
(10)凤姐儿忙下座以礼相还,口内忙说:“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
凤姐初次会见尤二姐时,双方的自称代词都是“奴”。
因为,两者的特殊身份和当时的场景都促使她们选择了这个有谦称意味的代词。
从她和尤二姐的那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凤姐的过人才智。
凤姐把尤二姐弄进大观园中,是事先设计好了的,既要陷害并除掉尤二姐,又要保留自己贤良淑德的名节。
所以凤姐虽然内心嫉恨尤二姐,但表面上却还要做好人。
凤姐素以泼辣胆大著称,在尤二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的谦卑,“姐姐”前“姐姐”后的,“奴家”来“奴家”去的,说得尤氏心里对她没有一点戒备。
这里“奴”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自家、咱、咱们这几个词很复杂,有时作反身代词,有时又不是,有的词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自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以后出现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从吕叔湘先生的研究中我们知道“自家”曾有过三个意义。
在《红》中“自家”也体现了这三个意义。
第一,跟“人家”相对,跟“自己”同义。
(11)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
第二,代表第一人称,等于“我自家”,如同现代汉语里用“自己”或“本人”来代替我。
(12)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
第三,“自家”表泛指的意思在《红》中没有用例,但是从表泛指的意思演变到表“你和我”的意思,与“他家”相对的“自家”在《红》中出现。
(13)自家人,二爷何必说这些套话。
“咱”是“自家”的合音,“咱”在宋代就已出现。
吕叔湘先生(1985)曾指出“咱”不见于宋以前的字书,但在宋词中可见用例。
从字形上说,“口”是俗字的符号,“自”表示跟“自”字有关系,从语音上说“咱”是“自家”的切音。
“咱”曾经有过单数意义,表示自己。
如《董西厢》:“瑶琴是你咱抚,夜间曾挑逗奴”。
在宋、金、元文献里“咱”有单数和复数两种用法。
表单数的“咱”等于“我”,相当于“自家”的第二种意义。
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咱”盛行的时期,“我”仍占主导地位,一般文献里都是“我”多“咱”少。
在《红》中“咱”的这两种意义都没有用例。
“咱”的第三种意义是表复数的,相当于“咱们”,《红》中的“咱”都是这个意义。
(14)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15)又一个丫鬟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厮说了话,把咱熏臭了。
”例(15)前面用“咱们”后面用“咱”指的是同一个实体,可见这里的“咱”意义和“咱们”一样。
“咱”出现以后,“咱门”“咱们”随之出现,这个字形最早出现在南宋。
“咱们”的合音是“偺”,“偺”跟“俺”的区别和现代汉语的“咱们”和“我们”的区别一样。
现代北方系官话里,一派方言只有“咱们”,以北京话为代表,这派方言居少数。
大多数方言保留收-n尾的“俺、您、偺”中的一个或两个。
在北方官话中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有好些方言不说“我们、你们、偺们”,而说“俺、您(nen)、偺”。
《红》用北方方言写成,所以“咱们”用得很多。
(16)我因为见他实在好的很,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
”(17)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另外要注意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也可以用“我等”来表示,但是没有反身代词的作用。
(18)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
(19)金王既殒身于国,我等亦当捐身以报王。
参考文献:[1]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簏书社,2004.[3]李德波.晴雯为何笑打平儿——《红楼梦》人称代词妙用例谈[J].阅读与写作,2004,(8).[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张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