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一段尘封70年的历史
最新建国70周年历程 建国70周年的历程

有个伟人曾说过“中国,它就像一头熟睡的狮子,一旦叫醒,必然轰动整个世界!”不错,我相信,而且所有的中华儿女也相信,中国,一定会腾飞的!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建国70周年历程建国70周年的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国70周年历程建国70周年的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火沧桑,以科学技术落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像一条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1949年年已经有六十年了。
在这六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去迎接世界的挑战。
从刚开始的东亚病夫,变成了如今的强国,这和我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吗日本人侵略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掠夺我们的资源,这些历史我们都铭记在心。
由于我们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武器不先进,所以我们和日本的对抗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我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正是因为这个,我们胜利了。
在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二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也要发射卫星。
在我们的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中国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正是因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和两弹的发射成功,促使着中国的更大的梦想与成就—载人航天计划。
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成功了。
是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紧接着,神六,神七飞天成功,这预示着我们又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比,真的是截然不同。
以前,我们的房子都是草房,吃的都是蔬菜,甚至收成不好的时候,连蔬菜都吃不上。
过年的时候吃一点肉都不容易。
现在呢,住的都是平房,楼房和别墅,吃的东西都要比以前的好上一千倍,什么鱼呀,肉呀,鸡鸭,生活是很美好。
2009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这也是祖国母亲六十岁的生日。
风雨见证“十三坟”

2019.8■赵东云“三伯,我们来看您了!78年了,我们一直在寻找您,今天我们终于找到这儿,您安息吧……”一位身材敦实、头发斑白的老人,面对着一片荒坟,口中一边诉说着,一边掩面而泣。
这是2018年8月21日在肥东县马湖乡当地人称之为“十三坟”的地方发生的感人一幕。
老人叫胡晓燕,时年67岁,他是特意从无为县赶来,凭吊78年前牺牲在这里的革命烈士胡斯林、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三伯”。
烈士的牺牲之地——肥东县马湖乡,距离烈士的家乡不过百余公里,但就是这段并不算太远的路程,胡家却“走”了整整78年!故事还得从5年前的那个秋天说起。
2014年10月20日至29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中安在线”等多家媒体以《肥东村民为“12座新四军烈士坟”求保护》《12座荒坟是新四军“烈士墓”吗?》为题,披露了位于肥东县马湖乡小高村寡妇岗(当地人称“十三坟”)境内的一片荒坟可能是“新四军烈士坟茔”,当地村民呼吁给予保护。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一个叫韦永章的党史军史爱好者的注意。
韦永章的老家就在马湖境内,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上述媒体报道后,随即开始了对这些荒坟的考证之路。
在一年多时间里,韦永章通过走访、调研和查找史料等方式,对7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场战斗和“十三坟”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在调查中韦永章得知,1940年夏,新四军曾在马湖及附近一带与顽军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新四军有两位干部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韦永章随即查找了《征程纪事》、《赖传珠日记》、《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组建与发展》及其他相关文献、史料,进一步了解到:1940年6月中下旬,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将军曾率老八团等部队,西进越过津浦铁路,阻挡疯狂进攻的顽军,在马湖、古城、梁兴集等地多次发生激战,史称“古城会战”。
这次会战,歼敌1000余人,打退了顽军的猖狂进攻,这对开拓皖东、奠定淮南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新四军有数百人身亡,老八团政委刘树藩、青年干事胡斯林也壮烈牺牲。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当我们翻开旧中国尘封的历史,一段饱经沧桑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猖狂的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让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他们像强盗一样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制造了一个接一个惨不忍睹的历史惨案。
1937年7月7日,一个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卢沟桥事变。
日本军队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在遭到拒绝后即以枪炮相加。
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
8年来,有多少英雄壮烈牺牲;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有多少孩子没有了童年;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有多少土地被无止境的践踏;有多少次血流成河;还有太多太多我们无法获知的事情。
想想这些足以让人痛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是要不忘国耻。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70年,看似战场上硝烟已随风而散。
而7月7日那一阵炮响却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卢沟桥卷起的那场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沉痛,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结束。
2015年9月3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仪式。
在此仪式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国家此时的辉煌更是那些抗战老兵脸上的邹纹。
其中有一个让我触目惊心的画面,我看到一位身着朴素的老兵,他坐在阅兵车上热泪盈眶,我想他心里肯定也很欣慰,因为他们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还有网友拍到自家邻居的一位老爷爷,他也是一名当年奋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老兵,他在9月3日阅兵那天一大早就穿着一身庄严的军装坐在自家楼下,直到阅兵结束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抗战过去那么多年了,老兵们在战争的风霜里度过了自己的美好年华。
我想:这些老兵们在看到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盛大仪式后,定是感慨万千。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回顾与前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七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贫困落后到日益强大的奋斗历程。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家经济基础虚弱,政治体制落后,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基础薄弱等问题堆积如山。
中国人民使用了15年时间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内的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成功推进,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工业、防洪、电力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层出不穷,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同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社会风气、国际地位、文化水平纷纷上升,国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体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复兴潜力。
国家在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改革、人工智能等众多技术上,都能推动国家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
前瞻未来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应当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等基础上,进行大力推进。
国家应进一步坚定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加强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开发,使国家高科技产业更加繁荣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也是国家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仍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中,湖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较为贫困,这些是国家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疗、教育等基础民生建设,进一步增加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帮助和扶持,以此来使社会繁荣,民生美好。
在发展过程中,国家还需开放,积极引导各国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合作与交流。
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方式,以建立和谐与平衡互利的国际贸易发展机制,展开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与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电影南口1937观后感

xx年电影南口1937观后感南口,位于北平城西北45公里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会处,是北平通往大西北的门户,南口战役是当年正面战场抗日战役之一。
《南口1937》此次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不仅为观众展现了悲壮、惨烈、宏大的战争场面,还巧妙地融入了凄美、温馨的爱情、兄弟情、战友情等内容,真实描述了当年抗战大背景下国难当头,军民携手抗日的场景。
以下是带来的南口1937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6月16日,电影《南口1937》首映,导演朱丹携主演谢芳、张勇手、孙洪涛、杜旭东等艺术家亮相,共同缅怀南口战役牺牲的抗日英烈。
《南口1937》根据南口战役史实改编而成,讲述了以龙飞团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保卫国土,护我长城的英雄壮举,同时电影中还融入了赵铁锤与龙团长、甜瓜等人之间丰富的情感故事,以及普通百姓面对家仇国恨的小爱与大爱的抉择。
影片将这段几乎被掩埋的抗战历史和故事重新用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电影逼真重现战争场景,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号召现代年轻人牢记历史,继承中华好儿女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忘我生死、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谈到创作缘起,导演朱丹表示,自己作为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北京人,却对南口这场战役一无所知,包括后来他采访多位群众甚至土生土长的南口人也对南口战役知之甚少。
这让朱丹产生了将这段历史拍摄成电影的动力,用影像复原追忆这段尘封七十年的历史,让大家知道这段不朽的荣耀史迹。
首映礼上,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代知性女性银幕代言人谢芳,现场强烈表示了自己对《南口1937》的喜爱:“从接到剧本的那刻起便觉得自己非演不可,这是咱中国儿女自己的事,是发生在首都北京的真实故事,应该被世人知晓,让现代年轻人知晓,像英勇的军人学习。
”著名的反派演员杜旭东,在片中饰演日军将领岸田呈雄,那么现场给大家分享了一些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趣事。
影片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昌平区播送电视中心、北京华都新雨影视文化开展联合拍摄,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华都新雨影视文化开展联合出品,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指点影业(北京) 联合发行,并得到了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于6月23日全国上映。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在江西新建,有一座建筑东西长337米,南北深180米,占地108亩,共建有25栋抬粱穿斗式结构的青砖大瓦房——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由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为其家族所建的民宅,历时70多年。
『汪山』是此处地名,原名大汪山,(也叫汪山冈)『土库』是『土屋』谐音,为土木建筑物。
整座建筑东西长337米,南北深18O 米,占地108亩,共建有25栋抬粱穿斗式结构的青砖大瓦房。
这些房子的外墙连成一体,具有赣南客家围屋的特点。
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天井四水归堂,墙头黛瓦垒迭,檐口有句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勒是为红石,又呈现徽派建筑特征。
外墙无粉刷,墙头下粉门色线角,这是有别于徽派建筑而采用的当地建筑工艺。
其中稻花香馆,望庐楼等则按苏州园林风格建造。
汪山土库建筑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土库建筑坐北朝南,以祖堂为中轴,两侧各建四纵深宅,每纵深宅四至七进,共有房间1446间、天井572 个,置身其中,冬暖夏凉。
建筑内巷道纵横,晴无日晒,雨不湿鞋。
其中『八尺巷』是土库建筑群里—条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土库里每纵深宅之间正房与厨房之间均有隔巷,且门不相对,以防出现火灾相互蔓延。
隔巷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有回声的效果,显示出土库的威严。
汪山土库以祖堂为中心左右排开,9栋并列,东边依次为大房(矞采)、二房(焕采)、六房(若采)、十房(玉采)所居,西边依次为四房(郁采)、三房(楙采)、八房(载采)、五房(蕴采)、七房(亮采)所居,每栋4~7进,最西边是接待客人的“接官厅”,“四十八间”。
共有大小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
建筑结构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泥,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恢宏,巍伟壮观。
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晴无日晒、雨不湿鞋;木雕、石雕、砖雕有龙腾凤舞、狮子滚球、八仙过海、梅兰竹松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七十载辉煌回顾建国周年的历史进程

七十载辉煌回顾建国周年的历史进程七十载辉煌:回顾建国周年的历史进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距今已有七十年历史,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七十载的辉煌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回顾建国周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取得的成就。
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中国历经了数十年的艰苦抗战和解放战争,终于走向了胜利的彼岸。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象征着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起直追,积极展开社会主义建设。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逐渐脱离封闭状态,与世界接轨。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中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
中国也在航天、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五、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保障、推进法治建设等手段,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六、走向世界舞台七十年的辉煌,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大国,而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一员。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主办了奥运会等重要国际活动。
观影铁血湘江的新闻稿题目

观影铁血湘江的新闻稿题目《铁血湘江》:回顾长征经典战役,感悟铁血长征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以长征当中经典战役湘江战役为主题的纪录片《铁血湘江》吸引着笔者的目光。
在千千万万部以长征为题材的纪录片当中,《铁血湘江》也许不是制作成本最高、画面最为精良的,但它却以时间的跨度为主线,以湘江战役当中的红军为主题,以纯纪实的方式向全国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湘江战役的历史,清晰完整的还原了湘江战役的悲壮。
作为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它的展播切实的让人感受到参加湘江战役红军将士们那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怕挫折、夺取胜利的精神和品质。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湘江」二字,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四渡赤水、大渡河战役、强渡乌江等为我们所熟知,而湘江战役则少有人提及,我们对其的记忆多半是来源于「血染湘江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而《铁血湘江》则向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湘江战役的历史。
整部纪录片分为五岭逶迤、铁血阻击、浴血突破和问道湘江共四集,在第一集和第四集侧重于引出和发散湘江战役,而第二三集则侧重于以历史的时间轴讲述湘江战役的惨烈过程和其中的人物故事。
在这部以长征湘江战役文献为基础的影片当中,浴血奋战、誓死为党的精神注定是影片要突出的主题之一。
又由于湘江战役异乎寻常的惨烈程度,这一主题当中的故事又更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更能体现早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湘江战役的记忆留给我们普通大众更多的可能是财富,这种财富是一种精神上的,毫无可能复制的爱国情怀,是一种为了革命、为了信仰愿意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品质,是一种忘不了初心,忘不掉使命的忠诚和坚韧。
《铁血湘江》,展示的是铁血,表达的是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 古代 先 贤旱 就提 出过 “ 教 于乐 ” ,毛泽 东 的题 词可 以 说与 这 个观 点 是一 脉相 承 的。 寓
l 3 年1 8 月.早年毕业于齐鲁医科大 学的金茂岳. 9
为 了抗 日来 到 延 安 . 在 延 安 中 央 医 院 工 作 。 金 茂 岳 9 岁 的 儿 子 金 德 崇 也 随 父 亲 来 到 延 安 . 就 诿 于 延 安 保 育 院 小 学 。 l 4 年 元 旦 . 金 德 豢 跟 随 父 亲 和 其 他 中 央 医 院 1 9 的 工 作 ^ 员 . 挨 个 窑 洞 去 结 毛 泽 东 等 中 央 领 导 同 志 拜 毛 泽 东越 词 “ 又学 习 , 叉玩 耍 手 进
那 你 还 喜 歙 什 盔 吗 , 他
说
“我 喜 欢 读 节 , 看 书 。
毛泽 东 高兴 地说
“好 !那 咱 们 戢 写 一 个 ‘ 学 习 叉 玩 耍 ’ 吧 。 ” 说 叉 完 .他用笔在笔记本 上写下了 “ 学 习。又玩耍”这 叉 几 个 字 .签 上 名 。 这 个 笔 记 本 . 金 德 崇 珍 藏 至 今 。
来源: 党 的 文 献
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份新年礼物 一 一个红绸商受金字
的笔记本。金德崇十 分珍爱这个笔记本 .决定请毛泽 东等 首 长 为 他 题 词 。 金 德 崇 请 毛 泽 东 题 词 的 时 候 . 毛 泽东 闾他喜欢什盔.金 襁崇脱口说 :
毛 泽东听 了笑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