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哲学思想

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

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

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

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

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

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告诉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自《水调歌头》,意在说明人生不如意太多,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意在说明如果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说明人可以老当益壮,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受后世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以下是对苏轼思想的总结:首先,苏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主张纵观天地,不为权势、利益所累,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主张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理,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拘一格,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力量。

其次,苏轼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情味。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痛苦、喜悦和情感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再次,苏轼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坚信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类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他提倡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文字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苏轼推崇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追求自然的美和自由,崇尚自然的真、善、美。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诗、词、画作品多有自然的元素和风景。

他的作品注重个体审美享受,并通过审美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最后,苏轼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主张贤能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他在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吁。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天赋平等的观念,对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有强烈的批判。

总之,苏轼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好,同时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政治活动,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力量,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苏轼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无论在人生思考、社会观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人生哲学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面有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般纯洁美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感到失落和伤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苏轼以客观、深沉的态度看待人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享受人生的点滴美好。

二、人性观察苏轼善于观察人性,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红楼一梦故事,通过贾宝玉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困扰,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

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自然智慧苏轼对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美好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江城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通过对流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智慧,他深刻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生机和变化,将这种智慧融入诗词之中。

四、社会批判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愤慨。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他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

苏轼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苏轼的人生哲理与诗歌欣赏》

《苏轼的人生哲理与诗歌欣赏》

苏轼的人生哲理与诗歌欣赏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也被誉为文豪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卓越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人生哲理和欣赏他的诗歌。

人生哲理苏轼具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苏轼几个重要的人生观点:顺应自然苏轼崇尚自然,并强调顺应自然所带来的宁静和平衡。

他认为,追求内心平静,摒弃世俗功利是修身养性之道。

融通天地苏轼主张融通天地之道,即要能够虚心接纳各种看法和观点,包容不同意见,并通过与外界交流互动来实现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统一。

心灵释放苏轼提倡通过艺术创作(尤其是诗歌)来释放心灵。

他认为,艺术是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哲学的最佳途径。

通过创作,人们可以在心灵上得到宽慰和满足。

诗歌欣赏苏轼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以下是几首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描绘了苏轼在山水之间奔驰追逐的场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畅游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定风波·北风卷地白草折》这首词以叙述一场大风暴为背景,道出苏轼内心深处的愤怒与无奈。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逆境中坚韧精神的赞美与倾诉。

《送别》这首诗以情意深长而脾气豪放见长,表达了离别后怀念之情与对友谊之重视。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被广泛引用。

结论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人生哲理和诗歌作品打动了无数人。

从顺应自然、融通天地到心灵释放,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表达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启示。

通过欣赏苏轼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追求,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苏轼的人一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一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一生哲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天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避世,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可谓北宋文学最高成绩的代表。

“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

苏轼的词,开辟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考虑,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辟了悼亡词之初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超级坎坷,多次遭贬折。

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一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乃至于“欲乘风归去”,可是多数情形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

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维持那种乐观踊跃的态度。

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一个文人都能抵达的境遇。

因此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一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仰慕。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同意,而且以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

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以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落款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全可是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一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医生们喜爱他,而且现今的人们也喜爱他。

之因此会如此,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发咱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

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一生哲学的研究,咱们还能够领会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一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如何挣扎,摆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效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刻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一生选择.尤其是感到失落和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成效,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冲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前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址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

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

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

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

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

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一首很传神的作品,读完这首诗我觉得大家脑海中应该形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文人书生在料峭春雨中阔步向前不惧风雨,特立独行。

像这样的作品苏轼还有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苏轼对自己的作品追求的境界很高,是一种接近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苏轼这种写作习惯正式他骨子里“止于至善”思想的影响。

所以才留给我们后来人这么多精美作品。

我们看苏轼的诗词大都是豪放不羁天马行空之类的,这也致使我一开始以为苏轼是一个个性张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类型的人,可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又是那么严谨,让我们从苏轼对陶渊明和杜甫的诗评中看看他的缜密心思。

陶潜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

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盖没灭于山间波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

二诗改此两字,神气意味全无矣
陶渊明的“见”就是“悠然”心境的直接体现,如果改成了“望”,就是刻意为之,悠然的意味就全没了;杜甫的“没”是白鸥出没于烟波浩渺之间,凸显的是白鸥英勇无畏直面风雨的气概,如果改成了“波”那就是一潭死水不要说气概,就是活物也算不上了。

作诗填词讲究“炼字”,苏轼尤甚,他的慎思思想应该化作了一种习惯融入到他的创作生命中去了。


我们先看这一篇《赤壁赋》,就在这一篇文章中看看苏子的飘逸洒脱,率性自然和清心寡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段词中些苏子与客在船上把酒言欢,赏月轻叹,我们在这里面看到苏轼风花雪月般的赏心乐事上转移到星空星座之间,从万里夜空又回到烟波浩渺,任由船儿自在飘荡他独立船头,临风感怀,竟然到了羽化登仙的境界,让人不得不叹服他心遨万仞,他的这一段词句可以说是想象的形象,任意上天下地,入海腾飞无疑是对老庄那无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的继承和发扬。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这段词中苏轼的朋友很苦恼,他苦恼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苦恼过或者正在苦恼,人世无常,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苏轼没有像朋友一样感天叹地而是自我释怀自我超越,英雄如曹操也难以逃过生老病死的结局,我们普通人也一样,纵使你生前风光无限,最后也是化作一抔黄土,又何必介意自己生前是权倾天下还是渔樵于江渚之上呢?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抱怨生命短暂而是把酒言欢,不羡慕长江无穷,知识着眼于眼前风光,因为,眼前风光不可骤的的,同样这一切也会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而在悲风中消逝!顺其自然,物我两忘应该就是道教的核心了。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佛教是最晚接触的,但是对他的影响不小于前两个,苏轼早先厌恶佛教,后来受到王彭的影响开始慢慢研读佛经,王彭是宋朝建国功臣的后裔,他自己也是屡立战功但是不曾获得什么封赏但是王彭丝毫不介意,该为人民服务的时候绝不含糊,这正是他研读佛经参演颤栗的结果,恰巧他与苏轼相邻,苏轼每写一篇佳作就会送给他欣赏一下,反过来呢他看到苏轼的诗词中有些郁郁不能释怀的情愫他就用佛禅来宽慰苏轼,这样苏轼便开始涉及佛学,后来一发不可收,仔细研读,在随之而来的乌台诗案派上了大用场。

我就主要讲一下苏轼的“禅思诗情”吧。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复如电 , 应作如是观。

”一切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 不能执着于它的虚幻表象 , 执虚为实只会起惑造孽。

对于苏轼而言 , 他人生中的数起数落让人心力交瘁,身心疲惫不堪。

禅宗这种视人生如梦幻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苏轼那颗看透人间变化无常的心灵。

那么富贵名利得失犹如过眼烟云 , 皆为虚妄 ; 更有甚者 , 整个人生何尝不是有为法之一 , 又何尝不是梦幻泡影呢 ?
这使得他长叹“休言万事转头空 , 未转头时皆梦”不仅如此他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长叹的一样纵使曾有“雄姿英发”的慷慨豪迈,“谈笑间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 , 却仍只能将这种种功绩消弭在“人生如梦 , 一樽还酹江月”的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中,王者霸业尚如梦幻一场 , 更何况个人的些微得失 ?
有些人说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大都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中不幸的命运的逃避,大家怎么来看呢?
对于自己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说:“任性逍遥 , 随缘放旷 ,但凡尽心 ,别无胜解。

”( 《与子由弟》 ), 这是他对禅宗的理解 ,也是对人生的理解。

从禅宗获得的心灵上的自由使得他超越了人间的苦难 , 更使得他在藐视苦难的同时获得了坚持信念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