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老地名(上)——武昌城内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
老照片:1926年,武昌十座城门被拆除前的最后影像

老照片:1926年,武昌十座城门被拆除前的最后影像武汉三镇中,最早筑城的是武昌,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0年),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对武昌古城进行拓建,前后历时三十年。
拓建完成的武昌城方圆20里,分设九座城门,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没有改变。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不久即下令拆除城墙。
上海《天民报》闻讯之后,遂对武昌“十门”逐一拍摄,留下了其最后的影像。
下面小编将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沿顺时针方向对十座城门逐一介绍。
这是1914年拍摄的武昌城墙。
从蛇山东面山脊上眺望武昌东城墙和忠孝门,可见当年的城门和瓮城保存得非常完整。
远处是奔腾不息的长江。
忠孝门又叫小东门,是武昌城东侧的出入口之一。
因城门外有祭祀先祖的“孟宗祠”和纪念岳飞的“忠烈庙”而得名。
靠近小东门城墙内的景象。
民居建筑多为平房,排列整齐,井然有序。
宾阳门坐西朝东,俗称大东门,是武昌城东侧进出城的主要通道。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大东门都是第一个迎接日出的城门,故此得名“宾阳”。
图中宾阳门有两层城门,分别是瓮城城门和主城城门。
清末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在城内创设铜币局,为了方便运输矿石,修建了一条从积玉桥江边至城内的小铁路,小火车穿过宾阳门进入城内。
1896年10月,清政府下旨修建粤汉铁路。
张之洞决定在宾阳门和中和门之间新辟一个门洞,称通湘门,取通往湖南之意,并在城门外建设了通湘门车站。
中和门又名起义门,位于武昌城东南方向。
它因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出特别的作用而被保留下来。
不过,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原物,而是1981年为武昌起义七十周年在原址上修复重建的。
保安门位于武昌城正南,与城北的武胜门南北相望,它连接着白沙洲码头,附近聚集着很多湖南人,多以经营竹木生意为主。
望山门又名望泽门,位置在保安门和文昌门之间。
1894年,张之洞在望山门外筹建了缫丝官局,不久,粤汉铁路总工厂、耀华玻璃厂以及白沙洲造纸等等一批近代工厂在此应运而生。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践行者
• 武汉精神也是武汉人性格气质的鲜明写照。武汉人热
情豪爽、刚毅勇烈,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在许多历史重 大关头,武汉人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充分展示了武汉 人的勇敢与智慧。“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人 的性格基因,渗入武汉市民的血液。 • 武汉精神在千万市民中从来不乏鲜活的投影。武汉 有一代代站立潮头的城市英雄,他们的名字融入
让武汉精神为武汉发展积蓄能量
• 武汉人勤劳、踏实、肯干;武汉是中国现代工业和城 市现代化的先驱、中西融汇发展的楷模之一,这形成了 武汉开放、开辟,敢争的精神基因。 由于武汉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具 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乐于学习、接纳外来新鲜事物,武 汉创造的繁荣曾经为国人津津乐道,以上种种,早已深 入武汉城市的每个细胞,成为这座城市之魂。 现如今,武汉面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 历史风采的历史性机遇,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提炼成 武汉精神,传承和弘扬了武汉文化中开放、开辟、敢争 的文化基因,抓住了武汉人精神层面的核心,我们为之 叫好。
汉口
•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 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 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 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 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 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 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 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 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 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 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 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 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
要将表述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联系 武汉的历史与过去的荣耀,对市民进行宣讲,让武汉人 为过去感到荣耀,理解武汉精神,自觉地践行武汉精神, 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在成就大武汉的过程中万众 一心。
武昌

武昌武昌(Wuchang),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1]。
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
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文化名城,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胜地,又是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滨江之城,百业昌隆的现代都市。
武昌地处长江以南,隔长江与其北侧的汉口、汉阳相望。
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武昌市武昌府存在,后与汉口、汉阳合并为今之武汉,现与汉口、汉阳并称武汉三镇。
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武昌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亦是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占武汉市总人口的25%。
[2]主要景点:黄鹤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东湖、楚河汉街、武昌江滩等。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西傍长江,面积87.42平方公里(含东湖水面3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34万,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武昌地区包含长江以南的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与行政区划上的武昌区含义不同。
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位于长江南岸,与汉口、汉阳隔江相望,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三个行政区划,所以现今的武昌区是习惯上武昌地区的一部分一.基本概况〃历史阶段和发展历程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
该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
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
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
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
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
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
武昌城的那些城门

武昌城的那些城门在武昌积玉桥有一个5号线地铁站,站名是“武胜门车站”,我问过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老武昌,这个武胜门是什么意思?能答上来的人不多。
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武昌土著,对于武昌的历史一直都是父辈的描述、书本的零星拼凑以及部分景区东施效颦的还原,在近几年的文艺作品中,虽然武汉话出现的频率高了一些,但是对于老武汉尤其是老武昌的描述的作品乏善可。
随着城市不断地拆建,扩容,老城区居民的外迁,新武昌人的增加,估摸着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对于老武昌的历史也会慢慢地被时代遗忘,对于老武昌十门的历史估计也难以被记忆。
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今鄂城)临近的黄鹄山北侧(今蛇山北侧)筑一军事城堡,因其面对长江,背靠蛇山,并与夏水(今汉水)口遥遥相对,故取名夏口,武昌城的兴起大约就由此起了。
东晋时期,战乱不止,夏口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至南朝,设置郢州,夏口成为郢州治所,所以夏口又有“郢城”之称,同时,夏口城也被扩建和修葺,这便是古郢州城垣,也是武昌最古老的城垣遗迹,现存于黄鹤楼后。
隋朝统一全国后,改郢州为鄂州,确立了江夏(今武昌)、汉阳双城并立的城市建制,因此江夏为鄂州治所,也就有人将江夏称为鄂州。
至元朝时实行省制度,湖北的行政中心由荆州转到鄂州(今武昌),元大德年间,将原来的鄂州路先改为武昌路,后又改为武昌府。
带有“武昌”二字的地名,自此才正式开始使用。
明灭元后,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称“楚王”,其后世子孙盘踞武昌城262年之久。
明洪武年间,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再次修葺和扩建武昌城,将宋元时期的鄂州旧城向蛇山两侧展开。
整改武昌城墙为陶砖结构,墙身高大,西北部城墙最高处达三丈九尺,东南部也有两丈一尺,城西面是长江,城墙外有围长二十二里,水深一丈九尺,河宽二丈六尺的护城河。
全城共设九门:大东门,小东门、竹簰门、平湖门、汉阳门、新南门、保安门、望山门、草埠门。
嘉靖十年,御史顾璘改大东门为宾阳门,小东门为忠孝门,新南门为中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竹簰门为文昌门。
武汉旅游攻略之武昌篇

武汉旅游攻略之武昌篇推荐文章日本富士山的旅游攻略热度:德国柏林的旅游攻略热度:保定旅游攻略范文热度:布达拉宫旅游攻略知识热度:春节拉萨旅游攻略介绍热度:武汉武昌旅游景点大全,有史以来最全。
收藏好,有空的时候开始你的旅行。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看看。
1黄鹤楼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风云际会的千古名楼。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的盛誉。
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占高楼之便利,得山川之形胜,历来是“临高台而极目”的绝佳去处,“登临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历代名人骚客游历或途经于斯,莫不登临游览,宴饮赋诗,胜景留踪。
文因景生,景以文扬。
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诗赋与名楼美誉相映生辉。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城市地标。
其中由元代威顺王所建密宗佛塔胜象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颢《黄鹤楼》誉为唐人七律之首,李白搁笔。
太多的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名人雅士在此留下踪迹和诗句。
诗词歌赋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文学的大成,文才、雅兴和盛景的天人和合荟聚之地。
2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横跨长江,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券图案。
中华历史以来,万里长江第一桥。
3武昌首义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蛇山公园、首义广场和紫阳湖公园、楚望台遗址公园组成,是武汉市唯一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综合性主题文化旅游区。
其中,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省图书馆旧址均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武昌首义十八景: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辛亥百年纪念碑林、工程营旧址、胜利亭(民军起义国庆碑)、辛亥革命博物馆、彭刘杨三烈士雕像、黄兴拜将台、孙中山像、鄂军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首义烈士祠、辛亥首义第一枪雕塑、孙中山先生纪念碑、辛亥首义纪念碑亭、辛亥革命领袖及辛亥首义英雄志士群雕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抱冰堂、蛇山炮台。
武汉老地名

武汉老地名先说几句废话董玉梅老师是搞地名研究的专家,前年出了一本书叫《武汉老地名》,写的非常好,看的出有做学问的深厚功底,读后受益匪浅。
由于篇幅的限制,加上时间蛮紧,研究任务又多,其实肯定还有不少材料没来得及用。
我才疏学浅,惭愧地想把有关武汉老地名的事,接着说一下,可能自不量力,贻笑大方,还望董老师及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武汉的地名又多又杂,既有像上海、天津那样的全国性的地名,如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沈阳路、南京路、香港路等;又有像北京、广州那样的人物地名,如中山路、蔡鄂路、黄兴路、张之洞路、张自忠路等;还有带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地名,如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还有本地特色的地名,如江汉路、长堤街;还有政治色彩的地名,如三民路及民族、民生、民权路、自治街、民主路、解放路等,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蛮有意思。
这地名是标志,是历史,也是文化。
我生长在武汉,对武汉有着真挚的感情,对武汉地名有着浓厚的兴趣,接着说不是与董老师比肩膀,而是凑个热闹,好玩而已,想到那说到那。
可否?可否?一、张自忠路情请看:ht我每次乘坐402公交旅游车去武昌某校上班,都要经过江岸区六合路前面的张自忠路,有一些年青人觉得好奇,问这张自忠是谁?怎么用他的名字作为路名?听到这些,我就热情向他们作简单介绍......那是1940年的5月16日下午,湖北宜城县十里长山一带鏖战正急。
日本军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南、西三方面向国民党第33集团军的总指挥部包围进攻。
在南瓜店东山岗上,一位身穿将军服的中国将领用嘶哑的喉咙对身边仅剩十几人官兵喊道:“一定要死守阵地,没有子弹,用刺刀刺,用大刀砍,用石头砸,最后用牙咬,要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
”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由于目标太显眼,他被敌人子弹打中,英勇牺牲。
一年后,在将军倒下的地方树立起一块石碑,上书:“张上将自忠殉国处”。
说起张自忠,不禁感慨,他189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县,1914年投笔从戎,两年后转到当时冯玉祥西北军中任营长、团长,深受冯玉祥将军爱国思想的影响。
湖北常见的古地名一览

湖北常见的古地名一览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今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今荆州)。
长坂——在今当阳东北。
《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丹阳——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秭归东南。
楚文王东迁至今枝江西,仍名为丹阳乌林——孙、刘破曹操处,今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
方城——竹山县东南有方城山,春秋时庸国在山南筑城,叫方城。
巴——古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
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邓——古国,在今襄樊市北,或曾发展到今河南邓县。
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东坡——在今黄冈东。
宋苏轼谪居黄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
汉阳——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汉皋——汉口的别称。
皋意为水边之地。
扦关——又名江关,均春秋时楚、巴相拒时所筑。
有二说,一在今长阳西,一在今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
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
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在此。
唐移治今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
元为峡州路治所。
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
1735年,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华容——汉华容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南。
江夏——汉江夏郡治安陆(今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
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
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
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
隋唐江夏郡即鄂州安陆--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
本为汉江夏郡治。
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
以后多为安州治所。
宋宣和间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
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
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又不太远。
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
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
寻阳——汉寻阳在今黄梅西南。
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
麦城——在今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立 的封 建 亭 ; 山 , 萧
在梅 亭 山西 北 .今石
据 11 9 8年 的《 夏县 志 》 载 : 江 记 凤 凰 山在县 城北 , 吴黄 龙元 年(2 2 9年)凤 ,
凰 来 集 , 名 , 用 至 今 。凤 凰 山北 临 故 沿 武 胜 门 , 武 昌 城 北 的 门 户 , 军 事 上 是 在 为武 昌要塞 , “ 制 武 昌 , 制 蛇 山 , 有 欲 先
宗哭 竹生 笋处 ” 孟 母 死后 葬 于 “ 竹 。 哭 生 笋 ” 碑 的后 面 , 墓 周 同 有 短 墙 . 石 坟 湖 北 代 牧 区 主 教 明 位 笃 . 在 武 昌 花 园 山 收 购 了 大 片 土 地 。委 托 作 为 建 筑 师 的 继 任 主 教 江 德 成 设 计 并 修 建 了 鄂 东 工 程 八 营 士 兵 起 为 内 应 。一 举 抢 占楚 望 台 , 开 军 械 库 。各 部 队 闻 风 而 动 . 打
灰堰 附 近 .传 为 晋萧
丹 隐 居 之 地 .下 有 萧
山 矶
凤 凰 山
凤 凰 山位 于武 昌
欲 制 蛇 山 , 制 凤 凰 山 ” 说 , 代 山 先 之 清
顶 曾设 有炮 台 。 凤 凰 山是 清 代 武 昌十 景 之 一 , 有 孟 宗 哭 竹 生 笋 处 和 孟 母 墓 等 景 点 。 孟 宗 , 三 国吴 国江 夏 人 , 时丧 父 , 是 幼 孟
来 集 有 关 。贡 院 、 学 宫 、 署 、 察 院 县 县 都
路) 近 ; 亭 山 , 中和 门( 起 义 门) 附 梅 在 今
附 近 高 地 , 山 顶 有 明 太 祖 “ 封 御 制 分
碑 ” . 及 楚 王 朱 桢 文 以
署 皆在其 阳。前有 孟母 冢 , 今在 贡 院墙
内 , 岑 参 诗 “ 指 凤 凰 山 外 云 ” 言 唐 路 即
山 。 下 有 棋 盘 街 。 除 山
名 黄鹪 山 .宋 代 曾称石 城 山。 明代 以
前 . 山 由 西 向 东 分 段 有 5个 山 名 : 蛇 黄
蛇 山 五 山 外 ,另 有 八 山 : 架 山 , 武 胜 门 炮 在 东段城墙 内; 府( ) 崇 福 山 . 名 花 园 山 ; 凰 后 凤 山 . 国 吴 黄 武 二 年 有 三 “ 凰来集 ”之说 , 凤 故 名 : 脂 山 , 名 鞭 子 胭 又 山 . 背 皆 石 , 如 胭 山 石 脂 ; 字 山 , 称 狗 儿 一 俗 山 , 黄鹄 山后 , 尚 留 有 高 土 堆 ; 在 现 朱 石 山 , 称 猪 市 山 , 黄 土 坡 ( 首 义 又 在 今
拔 高度 为 4 . 。凤 49米
十 三 山示意 图
的 高 尚行 为赢 得 了 乡 亲 们 的 尊 敬 , 便
在 凤 凰 山一 个 园子 立 一石 碑 , 刻 “ 上 孟
凰 山虽 小 ,但 来头 颇
3 9
世 鳃行 20 0 9年 第 9期
楚 文 化
[h W n u ] C u e H a
来 , 便 用此 笋 煨 汤喂 母 亲 吃 。后来 , 他 孟 宗 做 了 吴 国 的 渔 吏 官 员 ,孟 母 为 教 子 为 官 清 正 , 三 年 不 吃 鱼 。孟 家 母 子 竟
城 内的凤 凰 山地 处武
胜 门西侧 .即现 在武 昌实 验 中 学 和 幼 儿 师 范 学 校 的 背 后 , 总 面 积 约 2万 平 方 米 . 海
鹄 山 、 东 山 、 家 山 、 观 山 、 盘 蔡 殷 高 棋 山 。明 代 以后 , 称 为 蛇 山 。黄 鹄 山 ( 总 黄 鹤 山)亦 称 黄 鹊 矶 头 , 蛇 山 西 部 , , 在 为
古 黄 鹤楼 所在 地 ;蔡 东 山 ,又 名 黄龙
山 , 下 为 斗 级 营 街 : 家 山 , 司 门 山 殷 在 口引 桥 头 地 段 ; 观 山 , 山 高 峰 处 , 高 蛇 为 新 建 黄 鹤 楼 处 , 代 以 前 , 观 山 北 五 高
当 中的碑 房 上题 “ 司 空孟 母 墓 园 ” 吴
这 两 处 彰 扬 “ 十 四 孝 ” 景 点 , 毁 二 的 均
纷 纷 向楚望 台集结 。熊 秉 坤 以革命 党
人 代 表 的 身 份 .宣 告 以 楚 望 台 为 起 义 军 临 时 大 本 营 , 在 此 发 布 命 令 , 署 并 部
和 指挥 向 清湖 广总 督署 的进攻 。清军 南 下后 ,革 命 党人 又用 这 里 的武 器武 装 群众 。 扩大 革命 队伍 , 行 了著 名 的 进
代 牧 区主教 公署 。 8 9年 . 18 江德 成在公 署左 侧设 计 建造 了 主教 座 堂 市 儿 童
福利 院 地处 花 园 山上 时 , 占地 2 3亩 , 建筑 面 积 1 . 平方 米 , 置 床 位 50 7万 设 0
于抗 日战争期 间 。
花园山
花 园山位 于 武 昌老 城 北部 ,在凤
麓 曾有 灵 山寺 .五 代 时改 建 为 纪念 孟
宗 的 灵 竹 院 ,南 宋 时 又 建 立 了 孝 感 王 祠 , 竹 院 也 改 建 为 灵 竹 寺 , 代 又 改 灵 元 建为灵 山院 , 且 还刻 有 建 院的 碑记 , 并
大 .相传 其 得名 与 三 国孙 权 称 帝凤 凰
解 放 路 北 端 东 侧 。 东
至得 胜桥 f 1西 接解 街 ,
放 路 ,南 近 省 实 验 中 学 , 临 中 山 路 。 昌 北 武
母做 针线 活挣 钱供 他读 书 。一 年冬 天 , 孟母 病 重 , 吃 鲜 笋 , 宗 到凤 凰 山竹 想 孟 林 中悲 泣 哀 叹 .鲜 笋 竟 从地 下 生 长 出
楚 e H a
武 昌 老 地 名 ( 上 )
武 昌城 内三 台八井九 湖十三山
元 末 灵 山院 遭毁 , 代 明 又 重 建 灵 山寺 , 端 王 楚
武 昌城 内十三 山
系 指 武 昌城 内 诸 山 而 言 。蛇 山 , 古
为 该 寺亲 换碑 记 ; 盘 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