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童心与哲学
小王子童心未泯的生命哲学

小王子童心未泯的生命哲学生命中有些人永远保持着童心,他们坚信着美好、纯真、快乐与爱。
小王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来自一个遥远的星球,离开了他最喜欢的一朵玫瑰花,踏上了旅行。
在他的旅途中,小王子看到了人类在社会中所展示出的种种冷漠、自私与无知。
然而,他用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他的童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要启示。
小王子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关注和呵护的。
在他记忆深刻的一段经历中,他遇到了一个狐狸,建立了一段特殊的友谊。
狐狸告诉小王子:“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
你将成为我唯一的人,我也会成为你唯一的狐狸。
” 这里的“驯养”并不是控制与束缚,而是指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互相依存。
通过与动物的交流与接触,小王子发现,他要想了解世界,与生命相连,就要用心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
小王子童心未泯,他从不否认自己的感受。
当小王子第一次遇见泪珠时,他并不害怕。
反而,他对泪珠感到好奇,并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因为这个国家里太吵闹,我要离开这个国家。
” 在他的世界里,他对感受的真诚表达使得他的心变得更加明亮。
小王子教会了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情绪,是照亮生命的一种方式。
小王子还教会我们珍惜每一个遇见。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助。
在他遇到一位飞行员的时候,小王子渴望有一个朋友,渴望有人可以听他讲述他的故事。
小王子的真诚和他对友谊的执着触动了飞行员,最终两人成为了好友。
小王子告诉我们,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故事和价值。
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我们可以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共鸣,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与理解。
小王子童心未泯,他深信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他对他心爱的玫瑰表达了深深的爱意。
“对自己所驯养的一切负责。
” 小王子对玫瑰说道。
这句话很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爱与责任。
小王子教会了我们,爱并不只是一种情感表达,它还需要行动与关怀。
只有当我们真正付出关心和保护他人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爱的真谛。
《读懂童心》读后感

《读懂童心》读后感读完《读懂童心》这本书,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像是被一股暖流轻轻包围,又像是被一阵清风温柔地拂过。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它却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孩子的理解。
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到了我们常常会忽略的一个事实:孩子,其实是最纯粹的诗人和哲学家。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想想自己小时候,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对世界无尽的好奇,不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吗?可我们长大后,却往往把这些最本质的东西丢了,甚至有时候,还会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觉得他们幼稚、可笑。
但《读懂童心》告诉我,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举动,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因为喜欢画画,把家里的墙壁都涂满了色彩。
他的父母一开始很生气,觉得孩子不懂事,但后来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画的其实是他的梦想——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那一刻,父母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们开始尝试去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这个故事让我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缺少了这样一份耐心和理解呢?还有一篇章节,是关于孩子对时间的感知。
书中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我们大人是不同的,他们更看重的是“现在”,是当下的感受。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觉得长大了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现在想想,其实那时候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珍惜。
而我们现在,却常常被过去和未来所困扰,忽略了眼前的幸福。
这本书提醒我,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感受每一个瞬间,因为那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回想起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我会因为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而生气,但事后想想,其实那不过是他们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我会因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头疼,但换个角度,那何尝不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勇气呢?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童心论——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论——童心者,心之初也范曾因了明代出了一位桀骜不驯的奇才李贽,著了一篇名标千古的《童心说》,五百年来争议论说不断。
李贽是一位汪洋恣肆的人,对先贤往哲的不恭,大似战国时的庄周。
于是重礼而主敬的大儒们,对李贽的“不敬”往圣是有些恼怒了。
我们知道,李贽是一位爱骂人的先生,但他自己似乎也知道社会上的物议,干脆著《三蠢记》以描述当时的岁寒三友:定见、深有和李贽。
此三人者,李贽皆称之为“蠢物”。
李贽爱骂人,而定见、深有不唯不恨李贽,反而亲善之,李贽则自诩,“以我口恶而心善,言恶而意善也”。
细审之,李贽的《童心说》有几点确乎是他敏锐而智慧的创见:一、“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 二、童心是会遽而丢失的,当此之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抵;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 这第一段是界定一下童子和童心。
李贽以为,童子是年龄之界标,是“人之初”,而“童心”则与年龄无关,李贽说童心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李贽此处所强调的是童心本真说,与孟子性善之说本无龃龉。
孟子以为那不学而能的为“良能”,不虑而知的为“良知”。
在他论述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的时候,以为这是“性”中已具其端的“根本善”,乃“性”之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力得之者。
李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之丧失,与荀子的性恶说则殊途而同归。
荀子以为人生就的本性是恶,是“不事而自然”的存在,那是已经完成了的自在之物。
恶向善的转化则须要学习。
李贽说,如果你遇到不是“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那你便会遇到三种不测的危机:一、“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二、“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三、“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也就是孟子所谓“良知”、“良能”的丧失,即那人生已具其端的“根本善”的丧失。
论儿童哲学及其教育启示

论儿童哲学及其教育启示一、儿童哲学的内涵儿童哲学这一概念,根据我国学者刘晓东的观点,其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儿童哲学是指儿童的哲学。
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
[1]这一界定指向了一个特定的主体,即“儿童”,儿童虽然也是人,拥有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性,所以,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虽然与成人的哲学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到底其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第二,儿童哲学的另一个含义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所提出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或称为儿童哲学思维训练。
20世纪60年代,李普曼在大学任教时发现他的学生不能进行很好地推理,也不了解推理的规则,于是他开始构思如何提高大学生们的推理能力。
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开始研究如何采用小说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学会推理,学会思考。
从1970年开始,李普曼在新泽西以小说《哈利·史图特迈尔的发现》来教导中学生,成为儿童哲学发展的开始。
[2]第三,儿童哲学的最后一个内涵是指童年哲学。
童年哲学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
童年哲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童年概念、童年的历史、童年的比较文化研究、儿童观、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艺术、儿童的社会地位、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流派等问题。
[3]从对这一内涵的描述可以看出,儿童哲学可以作为对儿童学各领域进行哲学研究的学科,是对儿童研究结果的反思与批判,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儿童哲学内涵的三方面介绍,但限于笔者的能力与精力,实无法将所有内涵都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中的儿童哲学将取其第一个内涵,即儿童的哲学,作为本文中儿童哲学的内涵。
二、儿童哲学何以可能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大多数人很难相信儿童具有自己的哲学,然而通过对哲学史的分析,以及已有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具有自己的哲学。
(一)进行哲学思考的条件哲学思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
小王子人生的真谛与追求

小王子人生的真谛与追求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童话小说,讲述了小王子从行星到行星的旅途,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的见解和对真理的追求。
小王子的人生哲学令人深思,他带领我们反思和思考生活的真谛以及我们对幸福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小王子对人生的真谛和他的追求。
1. 纯真的童心与对真理的追求小王子来自一个很小的星球,在那里,他对生活和世界抱有纯真的好奇心。
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疑问,不断提出问题,试图寻找答案。
小王子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他追求真理,试图找到生活的真谛。
2. 善良与友爱的价值小王子是一个善良而深思熟虑的人。
他在不同的星球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他对每个人都用心倾听,尊重并帮助他们。
他懂得友爱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他的旅程中,小王子教会了我们要善待他人,并用爱和关怀去面对世界。
3. 对物质追求的批判小王子的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狂爱权势和金钱的商人,以及一位痴迷于外貌和虚荣的男人。
这些人让小王子看到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盲目和荒谬。
小王子教会了我们要超越私欲和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美好。
4. 爱与孤独的矛盾小王子深切体会到了爱与孤独之间的矛盾。
他爱着一朵花,但最终因为孤独而离开了她。
他也遇到了一只狐狸,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小王子体验到了友谊和爱的真正含义。
小王子告诉我们,爱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同时也带来了孤独和失去。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爱才变得更加珍贵和意义深远。
5. 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对自然的赞美小王子经历了与地球上不同种类的人的相遇,他对人类社会的种种缺陷和荒谬感到失望。
相比之下,小王子对自然和动物们充满了赞美之情。
他认为自然才是真正纯洁和美好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则使他感到厌倦。
总结通过小王子的旅程和经历,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真谛和追求。
他追求真理、友爱、内在的价值和纯真的童心。
小王子向我们传达了爱与孤独、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然的赞美。
青春在眼童心热 直摅血性为文章——读《李贽的真与奇》

、
县公 祖 父母管 而 这些 父 母 官 又 尤 难 侍候 而 送 出 分 金 摆潜席 ; 出轴金 贺 寿旦
, ,
,
,
“
来而 迎 去
, ,
,
;
,
,
。
一 毫不 谨 失其
自独特 的心 路 厉程 作神交古 人 辨 析精徽 的 个 案研 究
系 在 相 当程 度 上 是 其 童 心 哲 学 的 践 展
, .
,
犬 为 耻 决愈做 人 的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决 定 了李赞再 也 不 愿过那种为 升斗之 禄 而 遭 犬 马 之 所难 胃妾 妇 之 所 羞 的官 宦 生 活
。
什 么是 童心
, .
“
”
,
呢 ? 李赞认 为 童 心就是 人 的 最 初 一念 的本 心 童 心 就是 绝 假 纯 真的真 心 他 的哲学 任务就是要恢 复人 的童 心
。
,
的 命根子 没有 家 也 就 没 有夫 为 妻 纲 父 为子 纲 没 有 夫 妇 父 子 长 幼的伦常 , 没 有官 也就 没 有 所谓的 君 为 臣纲 没 有 君 臣 的伦常 时又要抛 弃 五常
“ ”
, , . ,
更令 人耳 目一 新 有粉 醒 人 心 眼 的 思 想魅 力
、
,
一 中 国人中 罕 见 的典例
, 、
尊 孔子 不 知 孔子何 自可 尊 所 谓 矮子观场 随 人说妍 和 声而 已
吠之
。
“
”
,
是 余 五 十 以 前 真 一 犬 也 因 前犬 吠 形 亦 随而
, 。
若 问 以 吠 声之 故 正好 哑 然 自笑 也 已
童心哲学史论——古代中国人对儿童的发现

08 2
国传统文化 可贡献 于世界 的核心思想是 “ 天人合 一” 说 。钱穆认 为“ 天人合一 ” 是儒学 的最高命题 , 他
对这一最高命题 屡屡“ 专一玩味” , 并 因 自己最终 “ 彻悟 ” 而感 到“ 快慰 ” 。 该文第 三节介绍 了“ 天人合一 ” 的主要 意涵 : “ 中国人是把 ‘ 天’ 与‘ 人’ 和合起 来看 。中国人认 为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N o v 2 0 1 5 / N o . 6
当代 中国教 育研 究
童 心 哲 学 史 论
古 代 中国人 对 儿 童 的发 现
刘 晓 东
[ 摘
要] 中国的童 心主 义哲学有悠远的历 史。从 先秦老子 、 孟子, 经 由宋明心 学, 到 泰 州学派
的罗汝芳, 尤其是到李贽 那里 , 童心主义成熟起来 , 而成为具有现代 气息 的学说 。李 贽的下狱 自戕 , 标
志着童心主 义所肩 负的中国思想现代 转型的使命在 中国遭遇挫败 。童心主义与 西方现代 学说 多有 可 会通之 处, 例如 , 童心、 赤子概念与卢梭 的“自然人 ” 概 念是相 通的 , 童心主 义与卢梭教 育 学是相 通的 ,
一
、
“ 天人合一” 与童 心主义哲学
钱穆 ( 1 8 9 5 -1 9 9 0 ) 去世前作《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 的贡献》 一文, 时年九十六岁 。他 总结 中
教育学博士 , 南京师范大学基础 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协 同创新 中心、 教育部人 文社科研究 基地南京 师范 大学道德教 育研
究所、 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2 1 0 0 9 7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类一般课题 “ 儿 童 教 育 的 现 代 立 场 和 现 代 观 念 研 究” ( B A A1 4 0 0 1 1 ) 的研究成果之一。
儿童哲学

你觉得大人烦恼多一点还是小孩烦恼多 一点?
小孩:“当然是小孩啦,因为我们要读书,要上学。” 大人:“那大人要工作,要上班啊?” 小孩:“那就一样都烦!”
大人: 应该是大人,因为大人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责任与
压力,还有更多的事情要考虑
为什么会有战争?
小朋友:“不知道……因为有人吵架了……我还 小,不知道这个。”
儿童哲学
第一部分 儿童的哲学
✓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 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 儿童的哲学与成人的哲学区别 ✓ 儿童与哲学:部分哲学家的研究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吗?
很难想象,一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个哲学家; 很难想象,有什么人不是哲学家,因为思维 是为人本身所固有的或至少对于任何一个不 是病理学上的愚蠢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葛兰西[德]《实践哲学》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吗?
由于惊奇,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 候,就会进行哲学的推究。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
柏拉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 于惊奇。”
分析: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 的各种发现,如果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的话,那么儿童就有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儿童。
4、儿童的哲学性质
1、纯朴性(充满稚气,但值得成人思考,观念朴素单纯) 2、浪漫幻想性(源于惊奇,表现于喜欢听神话、童话等故
事) 3、易受情绪影响 4、自由创造性(可能问一些成人难以启齿、惧怕思考的问
题。用纯真的目光观察世界如《皇帝的新衣》中的儿童)
二、成人的哲学与儿童的哲学
通过向儿童与成人提问相同的问题记录回答内容;收集 儿童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故事等来了解儿童与成人 的不同哲学思维方式。
3、科尔伯格: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4、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家。 5、李普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民族的童心与哲学
作者:靳雯
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47期
从《铁臂阿童木》到《火影忍者》:日本动画片与三代中国人的童年
1979年,诞生了27周年的《铁臂阿童木》终于出现在中国人的电视里。
这个由手冢治虫大师创造的动漫人物,被公认为是日后所有日本动漫机器人的鼻祖,被称为“伟大的阿童木”,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
在日本,《铁臂阿童木》开启了日本动漫的新时代,使得其进入蓬勃发展时代。
而在中国,这部动画片,成为日本动画片进入中国的排头兵。
在它之后的十年里,《花仙子》《聪明的一休》《机器猫》等一批动画片进入中国,成为各大电视台动画时间的常客,伴随着七零、八零、九零三代人成长。
1990年,《圣斗士星矢》刚刚在日本完结,随后就被引入中国,引起一轮新的日本动画热潮。
彼时有书商看准商机,组织翻印了同名漫画,在1990年到1991年之间,就卖出了600多万册。
随后,《乱马1/2》《足球小将》等大量日本经典动漫被引入中国图书市场。
而到了1998年时,《灌篮高手》进入中国,成为各大官方电视台的常客,再加上VCD技术的普及,盗版光碟泛滥,自此第二波日本动画潮推向了高潮。
当年的学生们几乎无人不知樱木花道和流川枫,“打篮球很快乐,但是胜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乐”,几乎成了流行语。
但很快,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脑的普及,让“日本动画资源”彻底“无国界”。
纵然严格的制度让动画片的引进速度放缓,但《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和宫崎骏的大量动画电影,譬如《千与千寻》等,早已通过网络流入国内。
时至如今,11月10日,连载了15年的动漫《火影忍者》完结,中国的火影迷不过半日内已经横扫各大论坛、贴吧。
宫崎骏:
用未泯的童心重新看世界
1990年由《圣斗士星矢》所引起的动漫书籍购买热潮,所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中国连环画业的大衰败。
无论是至今放在网上仍能让美国人惊艳的《大闹天宫》,还是水墨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这些眼睛占脸一半大的漫画人物面前,完全溃败。
为何日本动画能够影响力这么大,日本主流动漫杂志的编辑Keizo Inoue回答说:“今天的孩子们被沉重的考试系统所淹没和隔绝,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往,于是他们在动漫书中寻找自己的朋友。
”
事实正是如此,日本动漫虽然包罗万象,不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但是,最容易接受并迷恋日本动漫的是14至24岁的年龄群——如果把日本动漫的成功归功于内容的解放,还不如归功于它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
日本动漫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少男动漫”;二是“少女动漫”,前者的主题是斗争与拼搏,后者的主题是情感与唯美,两者有所区别,但共同的特征都是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极端化,极力贴近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加以包装,这在成人眼里显得虚假,但在青少年眼里却更加真实。
冒险、刺激、张扬个性并且能够变美,这几乎是这个年龄段青少年们的梦想。
11月8日,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获得第6届奥斯卡学院主席奖终身成就奖。
其《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用儿童视角反思成人世界与人类文明的影片获得全世界的赞扬,甚至被人称为“童心哲学家”。
阿童木与凯蒂猫背后的“动漫外交”
渡边康所著的《软实力大国》一书中说,日本希望透过娱乐和语言输出日本文化,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
动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1985年,日本明确提出了将动漫当做跨越国界展示日本思想和文化的载体。
2006年,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建议日本积极展开“动漫外交”。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放映的动画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
如今,美国大点的录像带出租店都有日本动漫专区,日本动画更是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台竞相播放。
2014年11月,日本可爱文化的代表凯蒂猫诞辰四十年。
美国洛杉矶的日美国家博物馆专门举办了凯蒂猫特展,《华尔街时报》还专门报道了凯蒂猫是女孩而非一只猫的真相,引起轩然大波。
而当年凯蒂猫的设计,也是面向西方人——凯蒂猫一家人住在英国伦敦近郊小镇的红屋顶小白屋,是两层高的平房,离伦敦市中心20公里的地方,就连凯蒂猫的名字也来源于《爱丽丝镜中奇遇》中爱丽丝养的一只猫。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关于全球最受敬重国家民意支持率的调查表明,参加的12个国家中,中国位列第五,支持率为42%。
而日本和加拿大并列第一,为54%。
在中国,有一项针对80后出生的青少年的调查显示,98.8%的人看过日本动漫,而51.3%的人看过超过十部日本动漫。
就像人人都担心,好莱坞大片会将美国价值观强行灌输给中国人一样,日本动漫用三十年时间,改变了日本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