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你的班上有被孤立的学生
班里个别学生被孤立案例

被孤立也是成长的契机寄宿制学校学生被孤立事件时有发生,这是老师和班主任时刻关注的班级事态。
及时、妥善的处理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班集体的和谐稳定、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生活氛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时刻考验着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和沟通智慧。
丁怡是个文静端庄的女生。
因布置宿舍与同室的同学产生分歧,播下了被孤立的种子;校园生活矛盾不断积累和加深,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一度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她向妈妈说明了寝室里发生的情况。
妈妈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一方面努力疏导女儿的思想压力,安抚女儿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寻求共同调解矛盾的策略和方法。
我及时找同学了解情况,分析根源、解决矛盾,充分发挥寝室长和班干部的引领作用,悄悄的化解了这场寝室危机。
在以后的两年中,这个宿舍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文明宿舍”;六名室友高考成绩喜人。
郭雪是个学习成绩优秀,沉默少言的女生。
因生活作息不能与同学同步与室友之间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及时沟通、室友之间都不愿意做出妥协而被同学孤立。
家长得知情况后,在不征求班主任的同意和协调的情况下,私自到班级找同学问责,引起同学们的公愤,事态被扩大。
经过班主任的协调,虽平息了事态,但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
出于对学生的关怀和保护,这名同学选择了走读,学习成绩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点滴小事没有协调好最终演变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所以说教育无小事。
事后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令人震惊。
同时也给学生、家长、老师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学生年轻气盛,偏激要强是自然的。
特别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个个都自我感觉爆棚。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学会包容、谦让、接纳的过程。
这些优秀品质都需要在集体生活中习得,经过学校生活的历练,学会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建立深厚的同学情谊。
家庭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环境,也就不会经历这样的锻炼。
等到步入社会再补修这一课就晚了,不是吗?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教育和培养孩子需要智慧。
班级某学生“被孤立”,怎么办?

班级某学生“被孤立”,怎么办?事出必有因1.怎样的学生容易被孤立性格有缺陷:内向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自私自利、脾气暴戾古怪的学生,以及说话尖酸刻薄、狂妄自大的学生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爱炫富、炫名望的学生。
表现太突出:过于优秀或者才貌出众的学生,成为他人难以企及的目标后,难以接近。
班级的管理人员,如班长、副班长、课代表等,在管理班级时,一些不服气的孩子会拉帮结派,孤立他(她)。
班级中弱势:邋遢、不讲卫生的学生,行为后进、喜欢故意“骚扰”他人的学生,外表有缺陷,或者因为先天的疾病导致能力欠缺的学生。
自我认知差: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有不为人道的情况觉得自卑,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学习成绩或者其他方面很差没有自信。
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都使得他们不愿意融入集体,或是想合群却鼓不起勇气,怕说错话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等等各种担心。
沟通不顺畅:学生被孤立,很有可能是因为某一具体事件,或许是该生在该事件中行为、言语有不妥之处,或是不经意的言行被好事者添油加醋,引发众人的误解。
2.这样心理的学生会孤立他人排异心理:人是社会性动物,自然而然就会在相处过程中,靠近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疏远那些与众不同的同学。
从众心理:单独一对一可能并不会有孤立状况,而当一群素质低下的人开始孤立一个人的时候,自我选择会向群体靠拢。
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者尝过了被孤立的苦楚,所以站队去孤立别人,以此来保护自己。
逆反心理:老师、家长越肯定的人越是要反对,而不会考虑目的与后果。
嫉妒心理:出于对他人的一种嫉妒。
成绩优异的同学,自身会有一些傲气,有一定的优越感,这让后进生与他们之间产生一道障碍。
自保心理:对自我的保护,可能是被孤立的人损害了自身的某种利益。
水来土掩之行困生被孤立,改善行为第一位。
班主任要对症下药,纠正不当行为,可以通过谈话沟通等方式,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帮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醒监督,把他们变成自己和他人喜欢的模样。
被孤立学生的心理分析与辅导

被孤立学生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多年来,对孤僻性格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的表现我分析如下:一.不爱与人交往,待人冷漠。
性格孤僻的学生往往不爱与人交往,不关心他人和班集体,自己的心事不愿跟任何人讲,在承受不起精神压力的折磨时,会做出过激行为,甚至走上绝路。
二.多疑,情绪波动大。
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是孤僻性格学生的又一特点。
主要表现为不够活泼,性格封闭,总是从自己偏差的心理出发产生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怀疑,经受不起挫折和批评,经常莫名其妙地闹情绪。
三.自卑感强,自信心差。
自卑、不自信是孤僻性格学生的一个特点。
性格孤僻的学生一般业余爱好较少,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很难发现自己的能力,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可是强烈的自尊心又驱使他们不甘落后,但由于缺乏自信心,又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当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之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比较困难,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学生还处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孤僻性格学生的矫正教育我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
用心关爱,取得信任。
关爱能消除这些孤僻孩子心里上的抵御,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
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孩子首先要用真爱敲开他们紧闭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消除他对你的抵御和戒备,渐渐拉进相互之间的距离,取得进一步交流、沟通的机会。
然后走进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勇敢、大胆地倾诉,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我们必须认真聆听,仔细分析,耐心引导,力争取得他们的信任,以便进一步开展矫正教育。
二.从根本入手,启发自我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意调动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学生本人意识到自身性格的偏差,并从主观上有矫正需求时,矫正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被同学孤立排挤心理疏导教案

被同学孤立排挤心理疏导教案教案标题:应对被同学孤立排挤心理疏导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被同学孤立排挤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2. 提供学生应对被同学孤立排挤的积极心理和行为策略。
3.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案内容和活动安排:引入活动:1. 介绍被同学孤立排挤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种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相关经历。
主体活动:1. 了解和认识情绪反应:- 向学生解释情绪反应是常见的,对被同学孤立排挤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行介绍,如悲伤、愤怒、自卑等。
-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当前的情绪反应。
2. 探讨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被同学孤立排挤的原因,提醒他们可能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与某些具体行为有关。
-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并与他人讨论:他们是否参与过这种排挤行为?他们是否会对他人进行排挤?为什么?3. 鼓励积极表达和倾诉:- 引导学生认识到与家人、老师或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资源。
- 分组或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寻求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4. 培养积极行为策略:-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和优点,并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的兴趣和技能。
- 提供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积极应对被同学孤立排挤的情境,并讨论详细的行为策略。
5. 培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参与班级、学校或社区的集体活动,并推动积极的人际互动。
- 引导学生学习倾听、沟通、尊重和排解冲突的技巧。
总结活动:1. 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心理疏导中学到的积极策略和技能。
2. 提供额外资源和建议,让学生继续探索和改进他们在面对被同学孤立排挤时的应对方式。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收集学生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的作品,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进行小组或个别会谈,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当班级活动遇到“边缘人”

当班级活动遇到“边缘人”
在每个班级的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同学与其他人融入不了集体,缺乏自信或者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的“边缘人”。
这些同学可能因为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或者其他个人原因而经常处于班级的社交边缘,在班级活动中往往被忽视或者孤立。
对于这些“边缘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到班级集体中,通过参与班级活动来提高自信和交流能力。
作为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我们应该对“边缘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加以歧视或者忽视,而应该用包容和关怀的态度去接纳他们。
了解到他们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表现得与其他同学不同,我们应该多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包容。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才会逐渐打开心扉,敞开心灵的窗户,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们应该为“边缘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班级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主动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解决交流障碍和社交问题。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主动邀请他们参与,让他们有机会融入到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和交流。
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活动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等机制,为“边缘人”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障碍,提升自信和社交能力。
对于“边缘人”的问题,班级和老师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提升自信和社交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班级氛围和老师的关怀下,我们的班级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包容、共融和成长的目标。
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价值,真正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学生被孤立老师开导的作文

学生被孤立老师开导的作文《被孤立的小明在学校里,总有那么些让人头疼的事儿,就像小明遇到的。
小明这孩子吧,人其实还不错,就是有时候有点轴。
这不,前段时间就被班里几个同学给孤立了。
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自由活动。
大家都开始找伴儿玩,跳绳的跳绳,打球的打球。
小明呢,就想跟那几个平常玩得还挺好的同学一起踢毽子。
他就满脸堆笑地走过去说,“嘿,咱一起踢毽子呗。
”结果那几个同学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扭头走了。
这一幕要是一般人看到,指定心里不好受,小明更难受啊。
他一个人站在那儿,就像个被霜打了的茄子,手里拿着毽子,脸憋得通红,眼睛里还带着点泪花在打转,可是又倔强地不让眼泪掉下来。
这事儿正好被班主任王老师看在眼里。
王老师可是个明事理的人,就像那诸葛亮似的,啥都能看透。
下课后,王老师把小明叫到了办公室。
一进办公室,小明站在那儿,头低低的,都快钻到地缝里去了。
王老师就笑着说,“小明啊,你看着就像霜打的茄子,有啥委屈跟老师说。
”小明眼眶又红了,把体育课上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王老师听了后哈哈大笑起来,这可把小明弄懵了。
王老师说,“就这点事儿啊,你知道为啥他们不理你不,我看啊,定是你那轴劲儿又上来了。
你记不记得上次拔河比赛的时候。
校方规定每个班只能出十五个人,你偏说自己力气大得能顶三个人,非要参加,还和负责选人的班委闹得有点儿不愉快。
你想啊,他们能不记着点儿这小茬儿。
不过啊,你也知道那些同学,就是耍耍小性子,今天你给他个台阶下,明天你就能又和他们玩到一块儿了。
”小明听了抬起头,眼睛里带着点儿疑惑。
王老师接着说,“你啊,就放学后去跟他们好好说,就说上次拔河是你不对,有啥好东西你再跟他们分享分享。
肯定能和好。
”小明听了王老师的话,放学后真这么做了。
他专门跑到小卖部买了几个棒棒糖,走到那几个同学面前,结结巴巴地说,“那个,上次拔河是我不对,这棒棒糖给你们吃,咱们还一起玩儿呗。
”那几个同学本来也没真打算一直孤立小明,看到他这样,哈哈一笑,就和他又玩到一块儿了。
浅谈孤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反作用

这样 的消息 , 小栩 的精 神受到严 重 的打 撑 。被孤立 后 , 原本性格 开朗 的闫泽辉 管理 中 , 提 倡教 师多鼓 励学 生 , 让 学 生
击, 心 理上 发生 了急剧 的变 化 , 由此产 变 得越 来越 沉默 , 越 来越 内向 , 而且 逐 在鼓励 声中不断成长 ,哪怕是 学困生 , 他 人 非草木 , 孰能 无情 , 鼓 励带 来 的是 受 生了极强烈 的厌学情绪 , 不敢 再 回到学 渐 开始对学 习丧失 兴趣 。闫泽 辉说 ,
河 北 省 石 家 庄 市 井 陉 县 小 作 中 学 可取 的 。
学们 和我一起玩 了 ,在 家是一个 人 , 在 初 三学生 闫泽辉 ,被班 主任 老 师强 制
法 国哲学家狄 德罗说过 : 人不 可孤
学 校也 是一个 人 , 我 就在 家里 , 哪里 都 隔离 在班 级最 后 的角落 里长 达 3个 多 立 , 孤 立 则 危 。德 国哲 学 家 黑 格 尔 也 说 不 去 !” 再来 看另一 个案例 : 2 0 1 0年 1 1 月时间, 整天 和 扫把 、 墩 布 在 一起 , 也 过 : 每 个人 都是一 个整 体 , 本 身就 是世
得 太调皮 , 被班主任老 师当众宣布 : “ 老 继续呆 在班级 的勇气 , 进而 选择退学 或 更大的后 果却 隐藏在孤立 的背后 。
孤立学生 , 会 让 其 他 的学 生认 为 班
主任没有人性 , 剥夺 了学生最 起码 的与 人交往权利 ,今后无法再 去信任老 师? 也会让学 生把班主任看 清看透 , 认 为老 师 已经对 这个 学生没招 ,无能为力 , 黔 驴技穷 了 , 原来 班主任也就 这样? 导致
在班级 管理 中 , 问题学生一 直是令 教师 信不是 自满 , 独立不是孤立 。” 美国著名 摔 。其 实 , 很 多 问题 学 生 也 有 想 学 好 、 表 头疼的老大难 , 有 的班 主任会采 取多种 教 育家 杜威也 说过 : “ 被人 尊重 和信 任 现 好 、 得到 赞扬 的潜 意识 , 这 个 时候不 方式 , 诸 如 当众冷 嘲热讽 、 不让 学生 与 的欲 望是人类天性最 深刻 的冲动。 ” 永 管是班主任 、任课 教师或 者是 同学 , 能
校园欺凌的四个标准

校园欺凌的四个标准针对学生一、《什么是校园欺凌?这四个标准你得知道!》比如说,有个同学总是故意打你、推你,这就是身体上的欺负,这是第一个标准。
再比如,有的同学总是说你的坏话,在背后造谣,让其他同学都不理你,这就是言语上的欺凌,这是第二个标准。
还有呢,如果有人故意把你的东西弄坏,或者不让你用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财物上的欺负,是第三个标准。
如果有人拉帮结派,孤立你,不让你参加集体活动,这就是社交上的欺凌。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有个同学小李,他成绩不太好,有些调皮的同学就总是故意打他,还说他是笨蛋,不让其他同学和他一起玩。
小李每天都很害怕去学校,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同学们,我们可不能这样对待别人,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也要勇敢说“不”!二、《校园欺凌的四个标准,千万别踩线!》小伙伴们,咱们在学校里可得做个文明友善的好学生。
今天来跟大家说一说校园欺凌的四个标准,一定要记住哦!第一个标准就是动手打人。
像小王有一次被几个同学围着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多疼啊!第二个标准是骂人、说坏话。
就像小张被人取了很难听的外号,心里特别难受。
第三个标准是抢东西或者破坏别人的东西。
比如小赵的新铅笔被人故意折断了,她都哭了。
第四个标准是孤立同学,不让别人和某个人一起玩。
像小刘被孤立后,每天都孤孤单单的,都没心思学习了。
咱们可不能做这样的坏事,要是看到有同学被欺负,也要勇敢地去告诉老师。
三、《校园欺凌的四个标准,你清楚吗?》要是有人老是对你拳打脚踢,这就是身体上的欺凌,就像小强经常被人打得身上疼。
还有,如果有人天天对你说些难听的话,让你心里特别不舒服,这就是言语上的欺凌,比如小美总被人说长得丑。
再就是有人把你的文具、书本弄坏,或者拿走不还,这是财物上的欺凌,就像小明的书包被人划破了。
如果有人不让其他同学跟你玩,把你一个人晾在一边,这就是社交上的欺凌,像小辉就经常被这样对待。
四、《记住这四个标准,远离校园欺凌!》亲爱的同学们,校园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但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让你的班上有被孤立的学生——班级团队建设漫谈2008年11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栏目,开辟了一个专题,题目叫“每个班上都有一个被孤立的人”,编者说:“每个班上都有一个被孤立的人。
或者因为太骄傲,或者因为太自卑,或者因为太臭美,或者因为太邋遢,甚至,没有任何原因,突然有一天,这个人的性状就发生了变化——从班级的一员,变成了集体的公敌。
身在其中,似乎很容易就成了孤立他们的人。
事后想想,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可是,当时,却不得不如此。
想想,记忆中的每个班级,是不是都有一个孤单的背影?”篇幅有限,不能选摘里面的文章来与大家分享,但希望大家有空去看看,一篇叫《毕业合影,她没有出现》,一篇叫做《四面楚歌,也笑着走过》,蛮令人感动与感慨的,还有一篇评论《从众行为形成集体排斥,相信自己主动澄清误会》,也很好。
虽然不想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自己是否被孤立过?自己是否孤立过别人?班上有没有被孤立过的人?毕竟它已太遥远,况且自己也不是什么作家或名人,回忆出来,别人权当你无病呻吟。
但身为人师,却不得不反省将近十年来所带的班级,真的不幸被别人言中了——在自己所带过的班级里,真有被孤立的学生,有时,不只一个。
我不想把责任推诿,把学生的性格、言行、习惯当作他(她)们被孤立的原由(如编者所言,很可能主观原因就是主要原因),但作为班主任,对于某些被孤立的学生,我想我一定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甚至,我本身就是罪魁祸首:一,我用成绩孤立了他(她)。
当我过度关注每次段期考的学科平均分、班级总平均分时,当我太在乎期未考试的成绩排名与期考奖励时,我便以集体荣誉的名义,把排名靠后的学生不点名甚至赤裸裸地在班会上批评,于是,学生便被我误导了,认为是他们拖了我们班的后腿,影响了班级的荣誉。
于是,他们被瞧不起了,被孤立了。
二,我用流动红旗孤立了他们。
每个班主任都很在乎流动红旗,这不仅关乎荣誉与金钱,更关乎别人特别是领导对你的工作能力的认定。
当然,也有不太在乎的,如我某学期时,但不得不承认,其实心里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无奈。
但每个班,总有他或她,特殊的,特别的,或偶然迟到,或特殊问题不能出操,或值日时舍管不小心只给了90分(班上规定95以上),或天气原因衣服不干被登记仪容不合格……于是,我“不得不”在班上批评:“都有是你们,被扣分了,流动红旗没了,‘优秀班集体’没了……。
”也许,从此,其他五十几个学生的目光,便在这样的批评与引导中,将不再有为他(她)而停驻的余光。
三,我安排座位时孤立了他们。
总有学生,这样或那样的优秀与可爱,让自己很喜欢很宠爱;总有家长,这样或那样,让自己关照他的小孩;总有领导,这样或那样,让自己“严格要求”这个那个学生。
于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在每次的座位安排中,总会“选到”非常非常中间的位置。
一次,两次,三次,当他们习惯于理直气壮或如坐针毡般地在本应机会均等的座位上渴望与同学探讨问题说笑打闹共同进步之时,殊不知,他们,已被我的宠爱和关照关在了其他同学的心门之外。
四,我因为谈心孤立了他们。
每次大考之后,总得找学生谈谈心(这也是许多班主任的习惯吧),或安慰,或鼓励,或了解情况,或给予指导帮助。
但定势的思维习惯让自己总认为考砸的学生总应得到优先的关照与安慰(当然,心里更多的希望下次考好,不拖后腿),于是乎,几个学期下来,几次都被先“谈心”的学生便被成了班级公认的“落后分子”,是班级的“累赘”,不一样的眼光,开始穿透他们的自信,撕下他们本应残存的尊严,于是,他们开始或主动或被动“游离”于班级温暖的怀抱之外。
五,我的班干部安排制度孤立了他们。
总有特别聪明能干的学生,所以总想把他(她)变为自己的左臂右膀,三年不变,为自己省下许多的心思与精力。
于是,选举变成了任命,民主变成了独裁,竞争上岗变成了专制任命,轮换任职变成了终身在职。
于是,把所有的责任给了他(她),把所有的权力给了他(她),把所有的荣誉给了他(她)。
最后,要么是其他同学由对他(她)的景仰变为对他的嫉妒,要么是他(她)由“为人民服务”变为唯我独尊。
总之,他(她)已不被同学欢喜,除了我。
换句话,他(她)被孤立了。
……不寒而栗。
我不敢再反省下去了。
我竟然伤害过那么多可爱的学生?!曾自许所教的班级是多么的团结奋进,曾自我感觉所带的班级有多巨大的凝聚力,曾自认为学生多么拥戴自己的领导。
直到现在,才醒悟:当一个学生在一个班级得不到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个班级是称不上团结的;当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班级的宽容,这个班级是称不上温暖的;当一个(些)学生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应得权利,这个班级是称不上和谐的;当一个优秀的学生无法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个班级是称不上公正的……当一个班级不团结、不宽容、不温暖、不公正,那么,它便是一个失败的班级、貌合神离的班级、没有凝聚力的班级。
原来,我的教育世界曾如此黑暗,尽管它可能只是相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而言。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也许我可以担保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会把这样的“罪行”寿终正寝,但谁可以保证: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作法何时可以休止?扪心自问:当有一个学生被孤立,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当一个或几个学生游离于班级之外,这个班级是否可称得上团结友爱?当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被孤立被伤害,这样的班级能不能叫和谐叫优秀?“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班级,几十个稚嫩的肩膀,成不了钢铁长城,掀不起激流巨浪,不能保家卫国,不能抗洪救灾,不能救死扶伤,不能移山倒海推翻一切不合理的黑暗,但至少,一个班级的同心同德,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团结友爱,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奋进的集体、高尚的集体,而这样的集体的成员,将会成为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会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怎样才能不让学生被孤立,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具有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的班级?恕我愚拙,我创新不出什么法子来。
我只能借用报纸上的一些言论暂作我谬论的来源:2007年9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曾作过一个调查,认为现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的不公平”,一是政府投资的不公平导致教育的不均衡,一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不公平导致学生自信与尊严的缺失。
这就是根源吧。
是的,只要我们本着“公平”之心,本着“爱”之情,也许,很多的教育管理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很多可能被孤立的学生便会回到班集体的怀抱中:比如,换座位时,切实实行轮流调换,统一标准,严格执行,不特别关照某些学生,更不特别“陷害”某个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轮换制度中体会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座位的不同滋味。
比如,在选举班团干时,亦来个竞聘上岗、轮流当选,不要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把持一个班级的朝政三年不变,更不要让一些亦同样优秀的学生失去为班级作奉献的机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现才华的机会,要让他们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体会别人的苦衷、理解不同身份的责任,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团结的思想与品德。
比如,在批评学生时,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学会维护学生的尊严与隐私,学会给学生辩解与改错的机会,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甚至,学会在批评中鼓励学生。
比如,在每周的总结中,多表扬一些做得好的学生,少一些批评有过错的人,不要因为暂时的失利(暂指没得流动红旗)而放大学生的偶然过错,放大你对他的批评,不要因为强调班级的荣誉(其实可能就是你的虚荣心——你怕别人不知道你做得好)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伤害了学生的尊严,而把学生变成了被孤立的人……比如,在总结考试成绩时,多一些发现、宣扬学生的亮点,少一些拿名次来说事。
比如,在与学生的谈心时,把成绩靠前的与靠后的学生交叉进行。
比如,见面时,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特别是那些可能很自卑的学生。
比如,学会借学生的口赞美学生。
比如,叫那个见你就躲的学生帮买份报纸或到办公室拿东西。
……诸如此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也许只是个空想的口号,但“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情地关爱每一位学生”,我想应该没错的,无论于情于理,甚至于法(如《义务教育法》《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它都应是我们一生的座右铭,除非,某一天,我们都离开了三尺讲台。
可是很难做到吗?我想也不很难吧:“一份淡泊之心——看淡名利,不计荣辱,少讲金钱,只求我们的学生,在温暖中成长,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中国富则我们也会富吧,这样想,我们应该多一些长远目光与淡泊吧;一种责任之名——既为人师,便为人谋未来,既为教育者,便要教会别人处世与处事,既为班主任,便要把你的班级建设得温暖、团结、友爱、奋进,人生总要有个舞台,才能展现才华才能体现价值,师者,责任重于泰山,关系民族,关系社会主义,不能忘记的。
一颗爱的心——当然是一颗博爱的心,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更不伤害某一个学生,爱他们如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儿女,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爱”的名义下得到平等温暖的机会与关怀。
”好像扯远了。
但又不远吧。
“以淡泊之心做个班主任,以公平之心对待学生,以热爱之情关爱每一位学生”,应该不是我才提出的高论。
也许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淡泊之心”,如我们得争点流动红旗文明班级吧,否则,期末考评怎么办,评优评先评职称怎么办;我们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爱生如子”的,也不可能时时都持着公平之心的。
但尽量吧。
或者,最起码,“不能让你的班上有被孤立的学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吧。
因为,没有学生被孤立,你的班级才是完整的班级;因为,没有学生被孤立,你的班级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团结一心,勇往前进;因为,没有学生被孤立,你的班级才能让所有的成员感到集体的存在与关怀;因为,没有学生被孤立,你的号召才可能一呼百应,众生服从,勇创佳绩;因为,没有学生被孤立,你的关爱之心,集体之名,才会名副其实,才能激发所有人对班级的真正热爱;因为……因为,我们,都是一名教师。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