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事业局限性之检讨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改良的优缺点

中国近代改良的优缺点

中国近代改良的优缺点引言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良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实力。

这些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改良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一、中国近代改良的优点1. 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近代改良运动使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通过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经验和知识,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中国在经济、教育、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 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改良运动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经历了诸多制度和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在农业、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国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 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实力近代改良使中国开始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了现代教育制度和知识。

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提高了国民素质,加强了国家实力。

同时,改良还加强了国家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4. 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中国近代改良运动带来了大量西方的知识和经验。

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和科学技术,这为中国的进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迅速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使得中国人民与世界接轨。

二、中国近代改良的缺点1. 改良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中国近代改良面临着许多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问题,一方面是改良措施的制度限制和标准过于保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改良运动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其推进速度和深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社会阶层利益的不均衡近代改良使得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更加明显。

虽然改良运动提高了一部分人民的素质和地位,但也进一步加深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3. 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冲击近代改良运动中,中国人面临了来自西方文明的激烈冲击。

由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学习西方经验和理念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困惑和迷茫,使得改良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论述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利弊得失

论述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利弊得失

中国近代三次学制改革?
一、“壬寅、癸卯学制”
早在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就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清政府面临这“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壬寅、癸卯学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壬寅,癸卯学制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度,因此不可避免带有如下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2)掩盖着的等级性
(3)重男轻女
(4)半殖民地性
二、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在戎马倥惚中制定。

关注的焦点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精神来改造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因此这个学制带有明显的过渡、仓促、权宜的色彩。

(1)新学制在小学废止读经课,大学取消经学科。

废止了学校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2)取消了清朝专门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堂,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取消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的规定。

(3)新学制废除了教育权上的两性差别,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男女平等的思想。

(4)壬子、癸丑学制的缺点是缺乏地方弹性,过于整齐划一;中学修业年限太短,降低了中等教育水平;预科的存在,分散了大学的办学力量。

三、1922年学制
新学制比原先的壬子、癸丑学制有较大变动,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取消大学预科,大学不再担负普通教育的任务,使大学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准备,更加突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读后感

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读后感

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一、历史原因1. 封建统治下的思想禁锢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科举制度,士族阶层掌握着知识和权力,思想上形成了儒家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宗法制度和仁义道德为主,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西方。

2.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与西方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受到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导致我国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二、社会体制的原因1. 封建社会阶级制度的影响封建社会阶级制度导致了知识和财富的集中,士大夫阶层拥有了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力,其他阶层的人们很难接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这也限制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2. 民族积贫积弱的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农业社会为主导的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这也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教育体制的原因1. 教育制度的僵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科举制度,这种择一标准的教育制度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使得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2. 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传统教育更多地注重人文和道德教育,而忽视了科学的普及和推广,造成了我国科学发展的滞后。

四、其他因素1. 社会认知观念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推崇仁义道德,而对科学和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也成为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2. 历史事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例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得我国在科技和军事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这也影响了我国科学的发展。

总结回顾:近数百年来,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主要有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认知观念的因素。

经过对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水平,我国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个人观点:要解决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大规模的,不仅对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还了教育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末的近代教育制度变迁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清朝末年的教育制度主要有官办学堂和私塾两种形式。

官办学堂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招生范围有限,注重经典文化的教育。

私塾则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形式,由私人创办和管理,培养士人和士人子弟。

这种教育制度在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呈现出了许多弊端,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思想僵化等。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由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组成,公立学校负责普及教育,私立学校则提供更高级的教育。

同时,创办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如北洋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这些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对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依然以经典文化和传统知识为主。

因此,中国教育者推动了新的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尝试。

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197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全国卷”、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等措施。

这些使得高等教育的录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清朝末年的私塾教育、民国时期的公私立学校制度、新中国的教育以及开放以后的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

这些变革与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从落后的传统体系逐渐向现代化迈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

对近代中国身体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身体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l 总体性研究
身 体史 的研 究 ,在 当今 欧美乃 至 日本 学 界 已成 显 学 ,角度 新颖 ,视 野广 阔 ,成果 丰 硕 。在 海外 学 界 的影 响下 ,大 陆及 港 台学者 经过 共 同努 力 ,近 代
气味:人类排气的文化史》 《 、 疼痛 的历史》 《 、 搞
笑 :幽 默 的文 化 史 》 《 亡 文 化 史 :用 插 图诠 释 、 死 10年 以来死 亡文化 的历史 》 《 3 、 欧洲 洗浴 文 化史 》 、
” 突 到趋 同的进 步过程 ,同时也 是 中 国半 殖 民地化 不 是个人 和 社会 发 展 轨 迹 的一 份 真 实 记 录 。 张 德 安 在 《 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 中国发式变迁 中的 断 深化 的屈 辱过 程 。
赵颖在 《 从近代服饰 权力争斗》 一文 中,立足挖掘中国人发式 中的身 变迁透视社会风俗移易》 川 一文中认 为,近代服饰 体文化 内涵 ,以明末 至 民初 中国男人 发 式 的变 迁 为 例 ,考 察 了 近 世 中 国人 身 体 形 象 及 身 体 观 念 的 变 的 变迁 ,透 视 出人 们 开始摒 弃 等级 观念 ,平 等 意识 ( )服饰与社会风俗 3
中 图分 类 号 :K 9 0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4—53 ( 0 1 O 0 7 — 8 0 5 2 1 )5— 0 1 0
2 0世纪 8 O年代 以来 ,海峡两岸学者不约而同 1 1 译著方面 . 地 开始对 史学 研究 中各 自存 在 的 “ 条公 式 主义 的 教 海外 译 著 与 近 代 中 国 身 体 史 题 材 多 为 间 接 相
关 ,属于总体宏观方面。 对西方身体研究理论著作 的翻译工作在 2 世 1

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弊端

老校长刘道玉:中国之大竟容不下一点风骨和教育的理想什么他要辞掉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武大当校长?为什么他被中组部内定为团中央书记却无意留连?为什么他被推荐为武汉市市长时要极力推却?1988年李铁映让他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为什么他要婉拒?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邀请他去当校长,为什么他也不去?为什么教育的官员,武汉大学的官僚都要联手封杀刘道玉?为什么老校长办学不成,连在武大的演讲也要被封杀?我们国家对教育家就是这样的吗?我们只需要奴才吗?官僚教育何时才能走向末日?一个“理想主义教育家”不懂刘道玉的人,也许是因为没他这份经历。

洒墨刘道玉作者:石破来源:南风窗日期:2010-01-19 浏览:212“我现在是个残疾人。

”77岁的刘道玉在自家客厅里对记者说。

“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

”他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

“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很多人对刘道玉很好奇,对他的经历执迷,对他的思想也不省其意:为什么他要辞掉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武大当校长?为什么他被中组部内定为团中央书记却无意留连?为什么他被推荐为武汉市市长时要极力推却?1988年李铁映让他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为什么他要婉拒?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邀请他去当校长,为什么他也不去?一个“理想主义教育家”不懂刘道玉的人,也许是因为没他这份经历。

刘道玉的一生,在升腾和跌落间跳来跳去,兔起鹘落。

1961年,国家高教部准备向苏联派出120多名留学生。

当时我国内有三年困难、外临中苏交恶,120多名留学生最后只派出了一名,就是刘道玉。

然而,在苏联留学一年半后,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与中苏论战,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回国。

眼看到手的“副博士”学位飞了,但他却变身光荣的“反修战士”,受到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隆重接见,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万人欢迎大会,陈毅副总理请他吃川菜,周总理建议他去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却又被刘道玉婉拒,而执意要回武大“报效母校”。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救国图强的奋斗史,发人深省。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但却无力挽住近代中国落后的狂澜,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清朝政府,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政治制度,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国人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打倒孔子及传统文化,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孔子及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人们对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昔日风光无限的中国会惨遭落后的呢?一、落后的原因在我看来,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原因: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经济形态上的自然经济与抑商政策;思想文化上的保守封闭与专制政策;对外关系上的华夷观念与锁国政策。

1.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以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统治形式。

这种统治形式,曾经推进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统一,为中国古代文明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

但是,这种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君权神授”和人民无缘参与政治的基础上。

其结果是官僚特权、人治与腐败,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

在当时,清朝的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由于传统政治体制框架内缺乏创新机制,因此无法应对新时代来临的挑战而最终走向衰落与灭亡。

2.经济形态上的自然经济与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这种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具有更多的活力,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