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 强壮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法一、什么是入静入静是气功锻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体育、武术等其它健身方法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入静,又常被称为打坐入静,就是双腿盘坐,闭目凝思,排除杂念,细长呼吸,抛却思想上的种种烦扰,以精赤的单纯开创出一个内心的无限,松松爽爽地投入逍遥游,让空澄的心灵与浩淼的宇宙进行着不断的能量转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入静就是自我催眠,即通过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意识从普通清醒状态逐步过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入静,是一种“关心自己”的保养功夫,不光是佛家、道家强调,儒家也很讲究,是所谓“闭目养神”者也。
大量的实验表明,我们沉浸在入静的境界之中,就会产生心情宁静、周身融融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实在是一种高级而并不奢华的享受。
如果能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挤出一定时间盘腿入静、闭目养神,暂时摆脱世俗的滚滚浊流,抛却纷杂事务的缠绕,定会受益无穷!二、入静的养生意义静坐少思寡欲,冥心养气存神,是谓修真要决。
入静的意义多多,下面重点介绍三点。
1、有利于减低焦虑、稳定情绪。
练习打坐入静,要求排除杂念、松静自然,实现从里到外的放松,这样,日常生活中带来的肢体上的疲惫感和内心的焦虑感,都会随着这种放松的状态而大大降低。
已有的研究指出,静坐时,人的呼吸次数每分钟减少大约5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每分钟减慢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α波,肌肉紧张的程度也大大降低,血压也相对平稳。
有静坐经验的人,心跳减慢现象更为明显。
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也会改变心率,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率。
有的人练习打坐入静以后,睡眠减少了,但睡眠质量大大提高,睡醒后的精力充沛了,工作起来毫无倦意,因而静坐被人们称为是一种更高级的休息。
2、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生命本身都有一定的自行修复功能,这也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内的疾病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紊乱的生理功能就会趋于协调并逐步恢复正常,坚持长期锻炼,可以使人体器官的某些实质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
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强壮静坐养生法

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强壮静坐养生法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 强壮静坐养生法强壮静坐法是根据古代释、儒、道各家的养成修炼方法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而成,也是传统内丹术的筑基法。
该养生法具有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开发智能的作用。
一、操作技术(一)调身包括自然盘膝坐、单盘膝坐、双盘膝坐均可。
1.自然盘膝坐两小腿交叉盘起,互不相压,头颈躯干端正,两眼轻闭,头微前倾,颈部肌肉放松,含胸拔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手心上,放在小腹前的大腿上。
2.单盘膝坐两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之上,左足背贴于右大腿上,足心向上,或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右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向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余同自然盘坐。
3.双盘膝坐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再把左小腿搬起置于右小腿上,两小腿交叉,两足心向上,置于两侧大腿上。
余同自然盘坐。
(二)调息包括静呼吸法、深呼吸法和逆呼吸法3种。
采用鼻吸鼻呼的形式,舌尖轻抵上腭,有鼻部疾患者可鼻吸口呼。
1.静呼吸法(自然呼吸法)不改变原来的呼吸形式,也不用意识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2.深呼吸法(深长的混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腹部均隆起,呼气时均回落。
深呼吸法需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呼吸逐渐达到细、长、慢、均、柔的程度,不能急于求成,且不宜在饭后1小时内进行。
(三)调心1.意守以意守腹丹田(脐内1寸3)为主,借以达到培肾固本的目的。
也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意守部位和内容。
也可以用存想法。
(1)意守丹田。
以肚脐为中心,自己拳头大小的范围,位于小腹内。
意念勿过重,做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以免出偏。
(2)意守膻中。
对心、肺疾病等均有调治作用。
(3)意守中脘穴。
对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调整和治疗作用。
2.存想可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
《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
内想大水,久之觉寒。
静坐可长寿 中医10个延年益寿秘方

静坐可长寿中医10个延年益寿秘方起床后排便。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活习惯应该符合大自然规律。
早晨5至7时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盛的时候,要养成早起排便的习惯。
如果不能早起,大肠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浊功能,毒素会停留在体内而引发便秘、痤疮等疾病。
上午7至9时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吃早餐也是最易消化。
一顿优质的早餐可以让人思考敏锐,反应灵活,提高记忆力和工作效率,且不容易发胖。
多吃谷物。
《内经》早就指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的膳食结构。
谷类是滋养身体的主要食物,肉类是补益身体的食物,蔬菜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水果是营养素补充的辅助食物。
注意各类食物的相互配合,不能相互取代。
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肉及谷类而以蔬果取代,会使营养失去平衡,因而损伤脾胃、肝肾功能。
根据体质吃药膳。
不同的食疗适合不同的体质,不可滥补。
如阴虚体质,就用滋阴食物(海参、鸭肉、鲍鱼、西红柿、甘蔗、芹菜、梨、菠菜等)与中药(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黄精、百合、玉竹、石斛、山药、地黄等)作为食疗。
如果用温热的食疗(如十全大补鸡汤),就会加重阴虚,反而降低免疫力而出现咽痛、口疮等。
但有外感伤风咳嗽,皮肤化脓者不可进补。
每天运动30分钟。
运动最好的时间是上午,可增长体内的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运动要视个人的体质、年龄而定,不可过量;宜选择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抑郁症等疾病。
戒烟酒。
抽一根烟会产生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四十几种会致癌。
戒除吸烟,不仅对自己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
过量饮酒则易引起酒精性肝病等。
掌握好室内温度。
居住环境需要空气流通,使用空调时,将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即可,环保节能的同时,对身体机能的调节也有好处。
呆在空调房中,身体不要直接对着风口长时间吹,老年人和有关节疾病的人最好穿长裤,或者带上护膝。
道家养生功 养生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道家养生功练功的姿势:坐、立、行、卧无论用何势皆可修炼,修炼前均要宽衣松带,最好用松紧带裤。
如《摄生三要》中说,“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种种施为;须端祥闲泰,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体弱多病、尤大病元气已伤者,先采用卧式为好。
神经衰弱、夜不能寐,可用练功引导入睡;高血压患者,多用卧式,易于放松。
卧式分平卧式、左侧卧、右侧卧等。
平卧式:全身仰卧,男者左脚放于右脚背上,女者右脚交放于左脚背上,两手分放于身体两侧。
右侧卧:体右侧卧,左腿自然蜷曲,放在右腿上,右腿自然伸直,右臂曲肘,将右掌心放于右面部耳旁,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上。
左侧卧:体左侧卧,手脚上下位置与右侧卧相反。
站式: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合掌十指相对,屈肘,拇指向胸,竖掌于两乳之间膻中穴。
唇齿自然相合,两眼垂帘闭目,微露一线之光。
养生功法介绍姿式已摆好,炉、鼎、药、火已备齐,就可以开始炼丹了。
首先清心静气,全身放松。
两眼垂帘闭目,微露一线之光,内视两眉之间上丹田之印堂穴(主神),意念一气往下行,沿任脉经两乳中间的中丹田之膻中穴(主精),过中脘、肚脐直到小腹气海穴之下丹田(主气)。
即已将精、气、神三品上药装入鼎内。
先以武火烹炼,继以文火温养。
又曰:“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小腹而已”。
通俗之说:注视下丹田,就是一心想着它,内视看着它,用耳听着它,用鼻嗅着它。
即诱导大脑人静,意守下丹田,如鸡孵蛋,如猫候鼠,一心不乱,一意不散,,如心意散乱,可默念“意守丹田身体好”或“意守丹仍能治病”……慢慢即可排除杂念而入静,仍可继续烹炼。
请务必注意,一定用意识引导,将上丹田之神,中丹田之精、下丹田之气,聚于鼎内(小腹)。
如果鼎中没有精、气、神三药,就形成一个空铛,只会把铛烧坏而炼不出丹来。
老中医的十大养生宝典

老中医的十大养生宝典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
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养生静坐八法

养生静坐八法一、平坐姿势 1.身体坐床或椅子上,两腿置身前,膝部屈曲,以舒适为度;如坐椅子上,两小腿可自然下垂。
2.含胸,腰略前俯,背后可倚些软物,如棉被,枕头之类,两肩放松。
3.两臂贴两肋,两手相迭,右掌心贴左掌背,左手四指弯曲扣左掌心;右手拇指扣左手虎口,两手置小腹前,手心向上。
也可双手握空拳,置于股上,手心向下。
4.目微合,口轻闭,舌尖上翘,气从鼻出入。
说明此式适应有病或虚弱之人,因为此式软而不硬,便于体力休养生息,渐渐培其元气。
效应初练此式,每次静坐20分钟以上,一个月后,坐时臀部发热,微痛。
练下去,臀部有如针刺,功深则臀部变松柔,坐时腰可逐渐竖直。
二、绥坐姿势 1.坐床上,睾丸垂悬不触及床面。
2.右腿盘曲,右足跟抵阴囊,足心向左后。
3.左腿盘曲,垫于膝之下,足心向右。
4.上身姿势基本同平坐,但须去掉背后所倚软物,腰略伸直。
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绥坐须平坐一段时间后再练,因平坐能凝神养气,气化生精后可现精足阳举现象,此时足抵阴囊便是为了防止真气从会阴外泄。
效果绥坐练毕,放开双足,初时足跟如针刺,功深后有气如缠丝般运行。
三、单盘坐姿势 1.坐床上,睾丸垂悬不触及床面。
2.右腿盘曲,右足跟抵阴囊,足心向左后。
3.左腿盘曲,垫于膝之下,足心向右。
4.上身姿势基本同平坐,但须去掉背后所倚软物,腰略伸直。
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绥坐须平坐一段时间后再练,因平坐能凝神养气,气化生精后可现精足阳举现象,此时足抵阴囊便是为了防止真气从会阴外泄。
效果绥坐练毕,放开双足,初时足跟如针刺,功深后有气如缠丝般运行。
四、鱼泉坐姿势 1.坐床上,尾闾部支撑上身后仰,臀部前翻。
2.右腿屈曲,右脚置臀下尾闾部。
3.上身直起,臀部坐右足上。
4.左腿略屈,斜伸体前。
5.其他姿势与单盘相同,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鱼泉式对下肢风湿性及类风湿性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坐时一腿在臀下,屈曲度大,又受上身压力,长期锻炼可使腿部柔韧,并增加血液流通,为练习双盘坐打下基础。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一、引言古人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静坐修炼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强健体魄,增加体内正气,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二、理论基础静坐修炼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医学理论支持。
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静坐修炼的论述。
其中,“静坐养神”“静坐凝神”等概念广泛存在。
古人认为,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养护精气,增进健康。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发现静坐修炼对心理健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都有益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步骤与方法1. 确定修炼时间:静坐修炼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气候较为平和的时候进行,修炼的时间宜长宜短,不宜超过个人承受范围。
2. 选择场所:修炼地点宜选取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有利于调和心神。
3. 姿势选择:古人在静坐修炼中常采取跏趺坐、盘膝坐、莲花坐等坐姿,姿势安全舒适。
4. 准备工作:在修炼前应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以放松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可以选择散步、打坐、做一些舒缓的拉伸动作等。
5. 内心调整:静坐修炼需要内心沉静,去杂念,专心致志。
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安定心神,进入修炼状态。
6. 保持自然呼吸:静坐修炼中,要保持自然呼吸,不可过于用力或者憋气,有利于气血畅通。
7. 静坐时间控制:初学者应逐渐增加静坐时间,不要贪多,随着修炼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延长静坐时间。
8. 调整身体状态:静坐修炼中,应保持身体端正,不要弯曲或者过于僵硬,舒适的坐姿有利于气血运行。
9. 静坐调息: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等方式,调整身体状态,舒缓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10. 恢复:静坐修炼结束后,应适当放松一下身体,进行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有利于消除静坐过程中产生的肌肉疲劳。
四、注意事项1. 个人身体状况:静坐修炼是一种较为安静的运动方式,但仍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进行。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方法“静坐”正风靡世界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方法“静坐”正风靡世界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又称为静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
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黄帝问道广成子)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静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历朝历代道家的承袭者们一直延续着这项传统,并且将道家静坐之法在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广泛地进行传播,形成一时风尚。
不仅放荡不羁的魏晋名士喜爱高卧静坐、飞扬文采;严谨板刻的宋明理学家也把以静坐作为达理为学、修身养性的特定方式。
有关静坐的书籍,从古到今也层出不穷。
比较有名的应该要算唐代的《太清中黄真经》、明代的《静坐说》、以及当代学者南怀瑾所著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专修静定,身如玉。
” ——唐·《太清中黄真经》“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 ——明·《静坐说》静坐是一件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但获益颇多的活动,但正如明代文学家高攀龙所言:“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并举,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
七支坐法是这当中,较为通用的姿势,也被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其要领如下1、双足跏趺坐(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竖直。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双手结印。
4、放松两肩: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5、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6、闭口呼吸,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7、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静坐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忙,晨昏、四季,只要静下心来,就有几分的安定、平静感,这份宁静感可以继续深化,可以消除身心烦热、忧恼,也可以用不同的修习来消除特别的烦恼、障碍,一时练习就一时受益,经常练习经常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 强壮静坐养生法
强壮静坐法是根据古代释、儒、道各家的养成修炼方法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而成,也是传统内丹术的筑基法。
该养生法具有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开发智能的作用。
一、操作技术
(一)调身
包括自然盘膝坐、单盘膝坐、双盘膝坐均可。
1.自然盘膝坐
两小腿交叉盘起,互不相压,头颈躯干端正,两眼轻闭,头微前倾,颈部肌肉放松,含胸拔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手心上,放在小腹前的大腿上。
2.单盘膝坐
两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之上,左足背贴于右大腿上,足心向上,或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右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向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余同自然盘坐。
3.双盘膝坐
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再把左小腿搬起置于右小腿上,两小腿交叉,两足心向上,置于两侧大腿上。
余同自然盘坐。
(二)调息
包括静呼吸法、深呼吸法和逆呼吸法3种。
采用鼻吸鼻呼的形式,舌尖轻抵上腭,有鼻部疾患者可鼻吸口呼。
1.静呼吸法(自然呼吸法)
不改变原来的呼吸形式,也不用意识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2.深呼吸法(深长的混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腹部均隆起,呼气时均回落。
深呼吸法需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呼吸逐渐达到细、长、慢、均、柔的程度,不能急于求成,且不宜在饭后1小时内进行。
(三)调心
1.意守
以意守腹丹田(脐内1寸3)为主,借以达到培肾固本的目的。
也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意守部位和内容。
也可以用存想法。
(1)意守丹田。
以肚脐为中心,自己拳头大小的范围,位于小腹内。
意念勿过重,做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以免出偏。
(2)意守膻中。
对心、肺疾病等均有调治作用。
(3)意守中脘穴。
对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调整和治疗作用。
2.存想
可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
《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
内想大水,久之觉寒。
”即是以想的方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寒热温凉的环境,以调节温凉寒热。
如阳虚者可意想小腹有一火球,阴虚者可以意想山泉、小溪。
二、辨证施治
强壮静坐养生法以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为主,用于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食少纳呆、便溏、腰膝萎软等元气亏虚、气血不足之证。
可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见上述证者。
呼吸方法选用原则:静呼吸法对初学者、年老体弱、肺结核、贫血患者较适宜;深呼吸法适于神经衰弱、贫血、便秘、精神不易集中者。
意守部位选择:培补元气选择意守丹田;意守中脘适宜于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如上症者;意守膻中适宜于心、肺疾病。
存想选用原则:阳虚患者选用温性存想如太阳、火球等,阴虚患者选用凉性存想如山泉、冰雪等。
调理疾病,每次习练20~40分钟,每天练功2~3次,2~3个月为1个疗程。
三、病证举例
(一)眩晕(高血压病)
取强壮坐式或站式,选用静呼吸或深呼吸,吸气宜短,呼气宜长,站式意守涌泉,坐式意守丹田。
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
(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等)
取强壮站式或坐式,意守丹田,静呼吸。
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
(三)脱疽(雷诺氏病)
取强壮坐式,选用静呼吸,意守丹田,以静为主。
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