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6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的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
2. 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
5. 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基本原则与方法,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难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原则、方法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影响,以及成功生态环境保护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讨论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生态环境保护的短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2.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影响。
策与措施。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提出具体建议。
6. 开展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7. 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8.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贡献。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资料和视频资料。
3.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所需工具和材料。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第一章: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1.1 生态环境的定义1.2 生态环境的分类1.3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4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章: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2.1 生态环境问题的定义2.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3 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2.4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意义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1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3.3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3.4 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四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4.1 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4.2 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4.3 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4 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案例分析第五章: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5.1 生态环境教育的定义与意义5.2 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5.3 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方法5.4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6.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6.2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6.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6.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分析第七章:水资源保护7.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7.2 水资源的污染与治理7.3 水资源保护的政策与法规7.4 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8.1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8.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8.3 土地资源退化与治理8.4 土地资源保护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9.1 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影响9.2 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估9.3 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与技术9.4 大气环境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章: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10.1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0.2 固体废物的产生与处理10.3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与政策10.4 固体废物处理的案例分析第十一章: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11.1 气候变化的概念与原因11.2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3 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1.4 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生态系统服务与保护1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价值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方法12.3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策略12.4 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13.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3.3 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案例13.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第十四章: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管理14.1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分类与发展14.2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14.3 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4.4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第十五章: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未来15.1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全球性挑战15.2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发展趋势15.3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与公众意识的提升15.4 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挑战与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包括生态环境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学科学教案生态环境的保护小学科学教案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关键时期。
本次科学教案将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主题,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4. 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三、教学重点1. 生态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 讲授知识生态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
它支撑着地球上的生命,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避免污染的发生,防止环境破坏;- 治理与保护相结合:对已经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 溯源追责:追究造成环境破坏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进行惩罚;- 全民参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法:- 节约资源:科学利用和合理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污染: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避免污染物的排放;- 绿化环境:种植更多的绿化植物,改善空气质量;- 排放废物的合理处理:正确处理垃圾和废水,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 案例分析给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他们分析该案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可以选择在校园内或周边地区进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验。
5. 总结与反思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并对今后的环保行为提出具体的计划和目标。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教案标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2.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环境?2.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受损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2. 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3.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案例分析:4.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实践行动: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如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组织校园环保宣传等。
总结与评价:7. 结束课堂前,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并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提升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受损的案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小组讨论的活动指导。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行动的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或生态保护区,加深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2. 鼓励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了解和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行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以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行动策略。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2)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个人行动策略。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2)如何激发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某些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体验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讲解生态环境的定义,即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介绍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讲解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2)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每个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危害。
例如,讲解气候变化时,可以提到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排放等,并说明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角度,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角度,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四年级科学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秀教案范本

四年级科学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秀教案范本【导言】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将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四年级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 掌握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4. 培养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自然风光和垃圾堆积的场景,并问学生两种场景哪种更好,为什么?二、理论学习(10分钟)1. 导入环节:老师呈现生态环境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理解环境的概念。
2. 重点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a. 循环利用资源;b. 减少污染;c. 保护野生动植物;d. 维护生态平衡。
三、案例学习(15分钟)1. 案例呈现:老师通过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呈现几个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案例,包括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环保原理和实践意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操作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实践。
2. 实践行动: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选择的行为,制定实际行动计划,并在一周内执行。
例如,组织垃圾分类活动、节约用水行动等。
3. 分享反馈:学生在一周后进行行动结果的分享和反馈,让每个小组讨论其行动的效果,并分享其他小组的行动成果。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学科: 生物 年级:高三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联系框架】⎪⎪⎪⎪⎪⎪⎩⎪⎪⎪⎪⎪⎪⎨⎧⎩⎨⎧⎩⎨⎧危害几种主要的污染源及其防治环境污染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措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危害对生物的不利环境污染的危害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1.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作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的药材来源;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野生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许多动物还是人类的“老师”,人们模仿某些生物的特殊本领,制造了多种生产和生活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航空、航海及军事等方面。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野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如某些野生生物是农林害虫的天敌,有些野生动物为植物义务传粉,这些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
野生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有时远远超出其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制造氧气的“工厂”,还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等多项生态功能。
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高于经济效益。
潜在使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不清楚不是没有使用价值,而是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2.我国野生生物资源概况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特点: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着威胁:许多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外来物种的入侵。
3.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对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

6.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多样性:作业题型可以包括简答题、选择题、论述题等,以丰富学生的练习形式。
3.答案的完整性和指导性:教师应提供详细、准确的答案,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和指导。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重点关注细节:
1.课后反思的内容。
2.拓展延伸的活动设计。
详细补充和说明: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应关注以下方面:
1.课后反思: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明确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学习内容,便于预习和复习。
2.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层次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例如,先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最后讲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重点关注细节: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具体性。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置:例题应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随堂练习则应具有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五、作业设计
重点关注细节:
1.作业题目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2.答案的完整性和指导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作业题目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的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性: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具体性:教学目标应具体描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6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Ⅰ)。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生育率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________过大。
(2)发展目标①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________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________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________的压力;(2)水资源的压力;(3)________的压力;(4)森林资源的压力;(5)________的压力。
想一想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未来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________变化、水资源短缺、________破坏、酸雨、土地________,海洋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动动脑如何预防和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什么?2.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________:a.药用价值;b.工业原料;c.科研价值;d.美学价值。
②________:生态功能。
③______:未发现,不清楚的价值。
(3)措施①________: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________:将物种迁出原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③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思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进化的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三、可持续发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1)保护________________。
(2)保护环境和资源。
(3)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探究点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回答有关问题:1.简述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2.请简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思维拓展1.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的压力。
2.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4.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探究示例1(2011·宿迁质检)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因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课记录:变式训练1下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
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探究点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理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危害,完成下表:1.温室效应、酸雨问题的共性(1)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排放CO2、SO2增多),超出了环境自动净化能力。
(2)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
2.海洋污染和土地荒漠化均是由于人类活动、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污染环境造成的。
3.图解探究示例2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听课记录:变式训练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探究点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简述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分类。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思维拓展1.多样性成因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DNA (基因)的多样性(根本原因)――→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稳态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探究示例3 (2010·北京理综,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听课记录:变式训练3 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
其中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A .粮食问题B .人口问题C .环境问题D .资源问题题组二 全球环境的问题2.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 .滥伐森林B .水体污染C .南极冰川融化D .臭氧层破坏3.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4.(2011·黄冈模拟)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节能减排、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5.(2010·扬州调研)造成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斗争的激烈化B.物种退化C.自然条件的变化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题组三生物多样性6.菁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多选)()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菁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菁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环境的影响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8.(2011·泰州质检)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A.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9.(2011·江苏卷,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10.(2011·广东卷,28)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
有关该污染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污染物通过_______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中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
这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___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_______、NaCl、H2O和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