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控制_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lements of Mechanical Control Theory课程编号:MACH3435学时:56(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课外学时:20)学分:3适用对象:机械类、动力类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董霞、陈康宁、李天石.机械控制理论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ISBN 7-5605-2041-3.[2] 董景新等.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ISBN: 9787302063872[3] [美] Katsuhiko Ogata著,卢伯英、于海勋译.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ISBN 7-5053-5395-0/TN.1247.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目的:1.培养学生从动态和系统的角度建立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仿真能力;5.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机械控制理论是研究“控制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机电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机电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通过课程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2.掌握机电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3. 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4. 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5. 初步掌握机械控制系统设计和校正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含义,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2.初步建立系统、反馈、控制、闭环系统等的基本概念。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 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1、课程体系
图1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教学体系
2、课程结构
为便于组织教学,建立了旨在全面提高机械类学生测控技术基本素养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测控系统设计能力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一体教学体系,在实际讲授过程中,结合课程组积累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由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工程应用和案例设计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授课体系,如图2所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机电系统实现能力。

图2 课程知识点体系图
3、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I教学大纲
附: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机械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与机械工程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
3)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机械工程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5) 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
8)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机械控制工程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系统的设计、控制和优化。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机械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目标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3. 熟悉常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二、课程内容1. 机械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机械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机械元件、传动系统、传感器等。

2. 信号与系统讲解信号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介绍系统的数学建模和分析方法,为后续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3. 控制系统基础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以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4. 传感器与执行器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机等。

5. 控制器设计介绍常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以及控制器参数调整和优化方法。

6. 系统建模与仿真讲解机械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物理原理的建模和基于数据的建模,以及仿真工具的使用。

7. 控制系统实验进行基于实际机械系统的控制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机械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际的机械系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设计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与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全面介绍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术语和专业技术;- 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和评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3.1 第一章:机械工程概述- 3.1.1 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3.1.2 机械工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3.2 第二章:力学基础- 3.2.1 矢量力学- 3.2.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2.3 动力学基本定律3.3 第三章:材料力学- 3.3.1 弹性力学- 3.3.2 塑性力学- 3.3.3 疲劳与断裂力学3.4 第四章:流体力学基础- 3.4.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和假设- 3.4.2 流体静力学- 3.4.3 流体动力学3.5 第五章:热力学基础- 3.5.1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3.5.2 热力学过程与循环- 3.5.3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3.6 第六章:电气与电子基础- 3.6.1 电路基本概念和定律- 3.6.2 电机原理与应用- 3.6.3 传感器与自动控制4.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教师以PPT和板书的形式,结合实例进行课堂讲解;-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工程实验,培养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实施。

5. 考核评价方法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考核:-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综合评定;- 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期中考试:对上半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笔试和计算题等形式的考核;- 期末考试:对全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和计算题。

机械工程 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 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门全面的课程,涵盖机械工程的核心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会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效地设计和制造机械系统。

二、研究目标1.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2.理解机械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实践;3.学会使用机械工程工具和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4.培养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机械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机械工程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物理学和数学基础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控制工程基础3.机械工程设计原理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工程设计的流程和方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4.机械工程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加工技术和装配技术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厂管理5.机械工程实际应用机械系统和机械装置的实际应用案例机械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机械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四、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讲授 + 讨论 + 实验2.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3.实践项目:组织机械工程实践项目和实验4.研讨会和嘉宾讲座:邀请专家参与研讨会和嘉宾讲座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参与讨论和实验,完成作业2.课堂测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测试3.课程设计:完成机械工程设计项目4.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机械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六、参考教材1.《机械工程导论》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3.《机械工程设计原理》4.《机械工程制造技术》5.《机械工程实际应用案例》七、教学资料1.幻灯片和讲义2.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数据3.设计项目要求和案例分析八、参考评价标准1.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2.个人和团队项目完成质量3.考试表现和作业得分4.情景模拟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为《机械工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供参考使用。

(完整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

(完整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

(完整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英文名称:Control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码:51510502学时/学分:36/2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可选)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电子工程及相近专业方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力学、电学等相关知识,介绍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工程控制论。

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和方法论,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际,基本要求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建立和变换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讨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分析和校正、系统辨识等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以辩证方法冲破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学科向前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从先修课程中获得动力学分析、电路分析的能力,了解微分方程求解知识和复变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积分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还应当注意结合其它机械工程学的知识,将控制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首先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和系统、模型等知识,深刻理解反馈和反馈控制,接下来对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教学重点和难点:1.系统及其模型2.反馈和反馈控制3.系统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举例和采用启发式教学,配合适当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机械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概论》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介绍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领域和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今后深入研究和研究机械工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1. 机械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 机械工程的主要领域与应用
3. 机械结构与运动原理
4. 机械设计基础
5. 机械制造工艺与技术
6. 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7. 机械工程中的电气控制技术
8. 机械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机械工程概念
和应用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实等实践环节,提供机械工程相关技
能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4. 群体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思
维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 教材:《机械工程概论教程》(主编:XXX)
- 参考书目:
- 《机械工程概论导论》(作者:XXX)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理论》(作者:XXX)
- 《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作者:XXX)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1. 日常作业:占总成绩的10%。

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3. 实验与实成绩: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七、其他事项
- 请学生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如有疑问,请及时向任课教师咨询。

以上就是《机械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祝您顺利教学!。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MACH4008012.课程体系 / 类别:专业类/专业核心课3.学时 /学分:56学时/ 3学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积分变换、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5.适用专业:机械大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业工程)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运用现代数学知识、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来分析、设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机械工程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计算机仿真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学会典型机电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校正与补偿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机电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并了解机械控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课程目标 1. 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具备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典型机电传动单元与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机电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设计校正方法。

(毕业要求中的第 1)课程目标 2. 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工程中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对复杂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能够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能够构建实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研究和解决机械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中的第 2 、4)课程目标 3. 初步了解机械系统常用的控制方法,以及现代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原理,了解机械控制理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控制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中的系统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ybernetic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学时:63学时学分:3.5
理论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课程代码:BB059301
大纲执笔人:郑继周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侧重原理,其内容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一个机械工程系统;能从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之传递、转换和反馈等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经典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机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以控制论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有效的解决方法;②如何控制一个机电系统,使之按预定的规律运动,以达到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对于建立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关数学工具的应用,传递函数与方框图的求取、简化等,应有清晰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2. 对于典型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应有清晰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3. 掌握判别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据。

4. 对于线性系统的性能指标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系统的综合与校正的常用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精简了部分过时或者与课程主体关联不大的内容,增加了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可重构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仿真和物理实验等内容。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动力学、电学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学过程中宜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精讲——课后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第一讲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6学时)
“系统”、“信息传递”、“反馈”、“反馈控制”等基本概念,系统及其模型,控制系统的分类,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要点: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广义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含义;了解系统和广义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性,了解系统动态模型与静态模型之间的关系;掌握反馈的含义,学会分析动态系统内信息流动的过程,掌握系统或过程中存在的反馈;了解正(负)反馈、内(外)反馈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分类方法,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学会绘制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思考题:1.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内反馈、外反馈?为何要进行反馈控制?
3.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二讲拉氏变换基础(6学时)
拉氏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拉氏反变换的基本方法。

要点:掌握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的基本方法,会对常用信号进行变换和反变换。

第三讲系统的数学模型(10学时)
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立方法,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数学物理意义和求取方法,系统方框图及方框图的等效简化,典型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

要点:能够运用动力学、电学及专业知识列写机械系统、电网络的微分方程;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会求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及放大系数;掌握各典型环节的特点,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能够根据系统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并实现简化,从而求出系统传递函数;掌握闭环系统中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及传递函数的求法。

思考题:1.什么是线性系统?其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
2.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之间有何关系?如何互相转化?
3.方框图简化过程中,分支点与相加点之间能否相互移动?
4.如何判断两个系统是否为相似系统?
第四讲时间响应与误差分析(8学时)
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与一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二阶系统响应的性能指标,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δ函数在时间响应中的作用。

系统的类型及各型系统的位置、
速度、加速度误差。

要点:了解时间响应的组成,掌握系统稳定性与特征根实部的关系;掌握一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能够求解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及单位斜坡响应,掌握一阶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意义,掌握线性系统中,存在微分关系的输入,其输出也存在微分关系的基本结论;掌握二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掌握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振荡情况与系统阻尼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与系统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系统误差的定义,掌握系统误差与系统偏差的关系,掌握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求法,能够分析系统的输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以及干扰对系统偏差的影响。

思考题:1.什么是时间响应?时间响应由哪两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含义是什么?
2.时间响应的瞬态响应反映哪方面的性能?稳态响应反映哪方面的性能?
3.如何控制系统的误差?
第五讲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10学时)
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与系统传递函数的关系,系统的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Nyquist图)的一般概念,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绘制系统Nyquist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Bode 图)的一般概念,典型环节的Bode图,绘制系统Bode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根据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辨识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要点: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掌握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组成原理,熟悉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及其绘制,掌握一般系统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和绘制;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

思考题:1.什么是频率特性?
2.什么是机械系统的动刚度、动柔度和静刚度?
3.绘制一般系统的Nyquist图和Bode图时要注意什么?
第六讲系统的稳定性(8学时)
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判别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出发点。

Routh稳定性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ode判据。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幅值裕度与相位裕
度,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

要点:掌握Routh判据的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学会应用Routh判据判定系统是否稳定,对于不稳定系统能够指出系统包含不稳定特征根的个数;掌握Nyquist判据和Bode判据;理解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会求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并能够在Nyquist图和Bode图上加以表示。

思考题:1.系统稳定性的定义是什么?
2.一个系统稳定的充分和毕业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第七讲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6学时)
系统的性能指标,校正的一般概念,常用的校正方法与分类。

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的基本特性及其频域设计方法。

PID调节器的基本特性与设计方法。

顺馈校正与反馈校正的基本特性。

要点:了解系统性能指标(时域、频域、综合)和系统校正的概念;掌握增益校正的特点,熟练掌握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模型、频率特性及有关量的概念、求法和意义;掌握各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各种校正的特点;掌握PID调节的基本规律及各种调节器的特点,掌握PID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掌握反馈校正、顺馈校正的定义、基本形式、作用和特点。

思考题:1.在系统校正中,常用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2.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相位滞后校正、相位超前校正和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二)课程实验教学
实验—:典型环节模拟(2学时)
要求:初步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拟的方法。

实验二:二阶系统特征参数对过渡过程的影响(2学时)
要求:掌握特征参数与过渡过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系统频率特性的测定(2学时)
要求:掌握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计算机辅助分析(Nyquist图、Bode图)。

实验四:控制系统综合试验(3学时)
要求:掌握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的基本技能。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闭卷考试。

考试成绩还包括平时成绩(作业、讨论、小测验等)。

附: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杨叔子主编.《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李友善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阳含和编著.《机械控制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