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溯》等
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

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2017-05-28 商务印书馆在现代人中,世界是由欧洲和美国构成的观念早就过时了。
自然,西方文化主要产生于欧洲。
但它从来就不是绝对排他的。
它的最初的根基在西南亚和北非。
此外,印度和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作用。
西方从印度和远东获得了零、指南针、火药、丝绸、棉花的知识,还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和哲学概念。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怎样的文明中从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
50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让你了解不一样的文明,了解我们自己。
一、通史1.《世界文明史》: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历史是一门使整个世界亲近起来的学科,是让个人遐想、针对全人类的学科。
——赫伯特·诺曼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家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
本书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
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得到适当重视。
2.《人类的故事》:一部最好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在全世界有近百个版本,仅美国销量就高达一千多万册。
历史就如同一座经验之塔,时光的建筑师把它建在了岁月的土地上。
3.《地球的故事》:一本用完全改变我们关于地理学偏见的地理书,先后被译成十四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强烈的反响。
4.《史集》: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
5.《世界史导航:全球视角的构建》:一本世界史权威概论,关于世界史教学、研究和学术机构生动的画卷,反映了世界史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帕特里克·曼宁在书中首次对世界历史这个发展中的学术领域做出了综合性的概述,探索世界史学科进程的新成果之一。
地理人文书籍推荐

地理人文书籍推荐在地理和人文领域,有许多经典书籍值得推荐。
这些书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地理环境和多样文化,还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提供深入的见解和广阔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地理人文书籍推荐:1.《人类地理学》(作者:弗里德里希·拉策尔)这本书是地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通过系统的理论框架,拉策尔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改造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还强调了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2.《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本畅销书以生物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深入研究了人类的演化、文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
赫拉利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研究,帮助读者探索人类社会的根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作为《人类简史》的续篇,这本书着眼于未来的挑战和可能性。
赫拉利探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命延续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伦理问题。
他对未来的洞察和引人深思的见解,使读者对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机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世界体系分析》(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这本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通过分析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探究了世界历史的演变和不平等的产生机制。
沃勒斯坦将世界划分为核心、半外围和外围三个主要区域,并对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和冲突进行了深入讨论。
5.《非洲之旅》(作者:纳丁·格迪姆)这是一本描写非洲大陆丰富多样景观和文化的旅行书籍。
格迪姆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在非洲的探险经历,介绍了非洲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风貌和野生动植物。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旅行指南,更是一部展示非洲多样性的人文地理著作。
总的来说,地理人文书籍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从地球环境到人类文化,从历史演变到未来展望。
主题一 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暴力冲突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帝国扩张
东西方文明首次碰撞
传播了古希腊文明并吸收了东方文明 将古希腊、罗马文明传播到三大洲
和平交流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 使东西方文明得到沟通 马可· 波罗来华 引起西方对东方的向往
试真题·练易
栏目索引
试真题·练易
命题点一 金字塔 1.(2016· 云南,16,2分)右图所示建筑物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
大帝国
罗马的共 和时代 古代罗马
发展:为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罗马与迦太基展开了决战,史称 布匿战争 衰落:布匿战争胜利后,罗马成为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其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共和政体不再适应新形势,建立军事独裁的帝制成为客观趋势 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6.东罗马帝国又叫拜 占庭帝国,延续了一 千多年。 7.奥运会起源于古希 腊的奥林匹克运动 代表 帕特农神庙——供奉雅典娜女神 万神殿 圆形大剧场 特点 神庙展现了雄伟、和谐、典雅之美 罗马的建筑庄严、厚重、讲求实用
和金字塔
两河流域 文明和《汉 谟拉比 古 代 亚 非 法典》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 公元前19世纪,阿摩利人在幼发拉底河中游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1.四大文明古国还有一
个是中国,发源于黄河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制定了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 、长江。 整的成文法典《④汉谟拉比法典》 2.古埃及除了金字塔外,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在印度形成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即⑤种姓制度 还有一个代表物件是狮 身人面像。 3.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 文明,古希腊是海洋文 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
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

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2017-05-28 商务印书馆在现代人中,世界是由欧洲和美国构成的观念早就过时了。
自然,西方文化主要产生于欧洲。
但它从来就不是绝对排他的。
它的最初的根基在西南亚和北非。
此外,印度和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作用。
西方从印度和远东获得了零、指南针、火药、丝绸、棉花的知识,还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和哲学概念。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怎样的文明中从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
50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让你了解不一样的文明,了解我们自己。
一、通史1.《世界文明史》: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历史是一门使整个世界亲近起来的学科,是让个人遐想、针对全人类的学科。
——赫伯特·诺曼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家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
本书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
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得到适当重视。
2.《人类的故事》:一部最好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在全世界有近百个版本,仅美国销量就高达一千多万册。
历史就如同一座经验之塔,时光的建筑师把它建在了岁月的土地上。
3.《地球的故事》:一本用完全改变我们关于地理学偏见的地理书,先后被译成十四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强烈的反响。
4.《史集》: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
5.《世界史导航:全球视角的构建》:一本世界史权威概论,关于世界史教学、研究和学术机构生动的画卷,反映了世界史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帕特里克·曼宁在书中首次对世界历史这个发展中的学术领域做出了综合性的概述,探索世界史学科进程的新成果之一。
第六讲--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

第六讲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第二次世界大战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丧失了战后初期建立的霸主地位,美苏争霸代替了美国独霸。
由于苏联霸权主义的出现,长时期内以苏中团结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
老殖民体系在70年代中期终于最后崩溃。
亚非拉广大独立国家还来不及专心致志地投入对他们至关重要的发展和建设国家的任务,却首先碰到了美苏主要在亚非拉的争夺,直接损害到他们的国家利益;他们的人民不再只以美国为对手,而是需要同时反对美国、苏联对他们国家实行的侵略、干涉、欺负和控制。
他们以多种形式,单独或联合地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展开斗争,特别有意义的是开始进行联合的经济斗争。
本时期内,西德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增强,缩小同美国的差距,而且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力量在个别经济指标上已超过美国。
他们同美国的经济矛盾有所发展。
同时,这些国家愈益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因而在政治上基本上仍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在本时期内,中国在外交上的世界革命路线已被纠正,中国广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战争威胁。
改善中美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了本阶段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
一、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1、中国确定新的国际战略1972年2月,中国接待尼克松访华,这是中国对原来在外交中以世界革命路线为战略方针的最终纠正。
针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已经出现的巨大转折,中国需要对国际战略全局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并予以确切简明的表述,以达到更好的外事指导效果。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他又说:“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毛第一次向外宾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
(完整word版)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世界格局演变知识点总结

世界格局演变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世界格局古代世界格局主要以国家和地区为基本单位,受到地理环境和军事力量的制约。
在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型帝国的兴起和崩溃,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
1. 古埃及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位于亚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以其丰富的农业和发达的手工业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宗教化的帝国。
其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强大的国家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
2. 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代表。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之一,古巴比伦以其发达的商业和农业而闻名。
古巴比伦的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各个城市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纷争。
3. 古波斯古波斯是古代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区,以其强大的帝国和宗教文化而著称。
古波斯的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以波斯王权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和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
4. 古希腊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尔干半岛。
古希腊的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城邦制度和多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
古希腊以其发达的哲学、政治、艺术和科学而闻名。
5. 古罗马古罗马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曾经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古罗马的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古罗马以其发达的城市和道路建设而闻名。
二、中世纪世界格局中世纪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和种族性的政治体系,以及各种宗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
1. 封建制度中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封建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如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和东亚的封建农奴制。
封建制度以其土地所有制和世袭贵族等特点而闻名。
2. 宗教传播中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宗教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尤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播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而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地理学思想史指要_杰弗里_马丁_所有可能的世界_地理学思想史_评介

地理学思想史指要———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评介叶超,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A REVIEW ON ALL POSSIBLE WORLDS: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YE Chao,CAI Yun-long(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geographer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The relative research findings about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s are not enough in China,and it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The scholars who study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should not only master and state the geographical ideas and knowledge,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m,but also by way of this knowledge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geography.In his book,Geoffrey Martin hold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the keystone of geography,and the main task of geographers i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it.The whol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hases: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times.The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tage is in1859,because the founders of modern geography,Humboldt and Ritter died in this year.Although geography has common object and sub-ject all over the world,geography of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Geographers should absorb experiences from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learn from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and avoid the dualism.In the future,geography will focus on some major issu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in the21st century.In order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s,geographers should more profoundly understand"history"and"thought"in the end,and not be lim-ited in a field of geography.For scholars who study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s,they should combine tightly geography with history and thought,achieve the final goal that theorizes those historical facts of geo-graphical thoughts.After all,geography is a kind of philosophy,because all geographers are influenced by some philosophical ideas.Judged by the level of philosophy and theory,the work of Martin's is traditional, broad and meticulous,but not enough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ory and philosophy and modern thoughts. Key words:geography;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classical geography;mode of country;dualism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6-0010-06提要: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溯》等作者:来源:《中国报道》2008年第05期《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溯》[美]卡赞斯坦著,秦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73),现任康奈尔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
曾任著名的《国际组织》杂志主编,为国际关系学建构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斯蒂分·克拉斯纳和新自由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并称为“三K”。
这是他有关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最新著作,书中指出了“多孔化地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的重要特点,并从技术、对外投资、国内政治、国际安全、文化外交等角度系统探讨了欧洲和亚洲两个地区的权力变化特点及其融合程度,指出这种多孔化地区与美国帝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20世纪的国际政治逻辑》刘靖华著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9月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20世纪的国际政治逻辑》是《冷眼向洋》书系中的一本。
该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
这三块地区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人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
增补修订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与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
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
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古]菲德尔·卡斯特罗,[法]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该书是2003年初至2005年中,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与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著名记者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谈话的记录。
这100小时的访谈先后以《与菲德尔100小时访谈》、《菲德尔·卡斯特罗:我的生活》等英、法、西班牙文出版,引起世界的关注。
全书分三部分:一是关于卡斯特罗的生平和革命斗争,从童年到参与学生运动和古巴革命;二是讲述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切·格瓦拉之死,苏联解体,古巴与非洲、美国、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以及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三是阐述新时期的古巴,主要是古巴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今天。
这是卡斯特罗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讲述自己的生平和革命思想,古巴的内外政策以及对国际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
伊格纳西奥·拉莫内,1943年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在法国度过了几乎所有的学业和职业生涯,是西班牙裔的法国知识分子。
他是极具影响力的巴黎月刊《外交世界》杂志的主编,也是当代欧洲最有声望的进步知识分子之一。
《组织》[美]马奇,西蒙著,邵冲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这是两位管理大师的旷世经典著作。
《组织》的出版宣告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马奇和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两位大师,本书作为他们的唯一合著,虽然备受关注和引述,但却从未被引进中国,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版中文译本。
由于竞争、合作、人类认知和情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组织过程的控制较为有限,而组织的参与者们尽可能以容易复制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限制,本书的焦点正是这种复杂的组织行为。
尽管大多数组织有等级制度,但组织过程决不能单纯依靠命令和权力来完成,所以本书自始至终关注的恰是决策而非等级,这也是现代组织和管理重要的一环。
该书的作者赫伯特·西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而马奇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大师。
《西方管理思想史》对两位作者的评价是:“美国的管理学家西蒙和马奇发展了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公民身份是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政治实践的重要基础,它的内涵和性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理论上也始终充满争议。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T·H·马歇尔是第一个真正明确提出公民身份概念并对其加以研究的学者,他建立起了公民身份的研究框架,在这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该书的上篇即编选了他的7篇文章,详细展开了马歇尔对公民身份、社会阶级所作的表述,再现了他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下篇的6篇文章则集中了当代一些学者对马歇尔理论的反思与评判。
这本书为理解和认识公民身份、社会阶级概念提供了帮助,同时对国内公民身份研究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格局决定结局》严定遥著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1月从商、从政、做人、处世一定要读《孙子兵法》,作者严定暹女士,华人世界中第一位将《孙子兵法》用于生活中的女性学者,精研兵法近二十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你走进历史,开发属于你个人的智慧思考模式,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严定暹,祖籍湖南,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科学委员会研究员。
曾在台湾汉声电台主讲《孙子兵法》,台湾《天下远见杂志》“孙子兵法手记”专栏作者。
严定暹擅长将艰深的经典智慧,吸收反刍为平浅易懂的实用生活方法,《孙子兵法》的智慧是创造美好人生的智略。
“知法不必用兵”,“只要方法正确,一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法”字,就是指《孙子兵法》。
作者以生动浅白的文字,发挥“活学活用”的功力,列举古今中外实例,将《孙子兵法》与现代生活现象相结合、印证,即使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也能从中撷取其观念,进一步活用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信不论遇到何种处境,必能找到正确方法,而达到胜战而无伤的圆满结果。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英]麦迪森著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安格斯·麦迪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在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比较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的声望,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的考证和分析专家。
他长期从事各国经济增长史的比较研究,著述颇丰。
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予以特别的关注。
在OECD组织的全力支持下,他199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对两千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作了科学的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他继续关注并追踪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于2007年推出了该书的第二版。
第二版不仅对第一版作了重要的修改与更新,还新写了“问题与前景:展望2003-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一章。
本书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
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徐明天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4月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1979年,深圳还只是“省尾国角”的一座边陲小镇。
2007年,它已崛起为国内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座现代化城市。
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已成为它的灵魂。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本书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
《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赵海均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1月该书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作者认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来看,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目标的确立阶段: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至1992年。
是改革开放的试点、探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二是目标建立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92年至今。
在此之前,由于改革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以及改革的方法、路径都处在探索过程中,随意性很大。
一旦目标明确立,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在后来的推进中,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有企业的大面积坍塌,但是改革最终还是走上了目标的路径。
内容涉及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
《股市18岁(1991—2008)》周焕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月爱因斯坦说过一句绕口令: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能够被理解。
《股市18岁》试图理解股市,就像理解自己的孩子。
作者试图打通人生、社会、财经、文体、自然的通道;试图探寻股市红黑相间、阴阳涨跌的奥秘。
该书按照编年史体例,“原生态”记录沪深股市17年的历史。
有人物,有细节,有故事;同时又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书中有见解,有判断,有分析;文字生动活泼,语言大俗大雅,全书图文并茂,读之赏心悦目。
刚入世的新股民,可以通过本书,对股市17年的风云变幻一目了然;久混股市的老股民,可以通过此书,重温17年股市的风卷云舒,细品自己的挫折与辉煌。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北大领导力十堂课》杨壮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领导力的核心是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持续的影响力。
影响力出自何处?该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还:思想家。
影响力的第一源泉是领导的思想特质。
这里所说的思想家,是指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理念,对复杂问题有独到判断,并具有完备价值体系的人。
专家。
在专业领域里的扎实基础和精湛技能,能使领导者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专家。
专家在特定领域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对特定问题有着超过常人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具备把这种认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这样的专家也往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