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1)
超全的初中化学笔记

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气体类:固体类:有机物类:液体类:燃料类: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化学式1、单质:H2氢气O2氧气N2氮气C碳P磷S硫Fe铁Cu铜Hg汞2、化合物(1)氧化物:H2O水CO2二氧化碳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P2O5五氧化二磷Fe2O3氧化铁Fe3O4四氧化三铁CaO氧化钙MgO氧化镁CuO氧化铜ZnO氧化锌FeO氧化亚铁MnO2二氧化锰 Na2O氧化钠(2)酸: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H3PO4磷酸H2CO3碳酸H2SO3亚硫酸(3)碱: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Ca(OH)2氢氧化钙Ba(OH)2氢氧化钡Cu(OH)2氢氧化铜Fe(OH)3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亚铁Al(OH)3氢氧化铝Mg(OH)2氢氧化镁(4)盐:NaCl氯化钠Na2CO3碳酸钠ZnCl2氯化锌CaCl2氯化钙KCl氯化钾Na2SO4硫酸钠CuSO4硫酸铜AgCl氯化银FeCl3氯化铁FeCl2氯化亚铁AlCl3氯化铝FeSO4硫酸亚铁Fe2(SO4)3硫酸铁ZnSO4硫酸锌CaCO3碳酸钙BaCl2氯化钡BaSO4硫酸钡KClO3氯酸钾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KNO3硝酸钾Cu(NO3)2硝酸铜Hg(NO3)2硝酸汞NH4Cl氯化铵NH4NO3硝酸铵(NH4)2SO4硫酸铵NH4HCO3碳酸氢铵NaHCO3碳酸氢钠Cu2(OH)2CO3碱式碳酸铜(5)有机物:CH4甲烷C2H5OH乙醇(酒精)CH3OH甲醇CH3COOH乙酸(醋酸)CO(NH2)2尿素,葡萄糖:C6H12O6淀粉:(C6H10O5)n初三化学必需的记忆性知识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Fe (NO3)2溶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 (NO3)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3)检验产物H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CO2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汇总(学生笔记整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 化学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⑴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① 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加热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NH 4HCO 3 −−→−加热 NH 3 + H 2O + CO 2② 现象: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补充: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管壁有水珠产生】③ 保存:密封保存于阴冷干燥处。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有着广泛的用途。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将氮气充入灯泡中,用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利用氮气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将氮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的沸点为-196℃,常将液氮用于医疗技术,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利用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的性质,用于制造氮肥。
(2) 铁丝腐蚀实验① 现象:红墨水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② 原因:铁丝生锈要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水倒流 ③ 结论:铁丝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锈蚀,所以应注意防护 ④ 加速铁生锈的几种方法:a.用铁丝代替铁块,可以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b.用食盐水代替水c.轻轻的摇晃锥形瓶,使铁丝与食盐水充分接触⑤ 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a.装置漏气 b.铁丝已经生锈或者表面有油漆 c.水已浸没铁丝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元代——瓷器,四大发明中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探究实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尖子生整理的初中化学上册笔记!特别全!(复习必看)

尖子生整理的初中化学上册笔记!特别全!(复习必看)一、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①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②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③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④加热器皿:酒精灯。
⑤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空气1.组成: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与杂质 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①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②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b.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查—装—定—点—收—离—熄。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地壳:氧,硅,铝,铁 人体:氧,碳,氢,氮,钙 大气:氮,氧 宇宙:氢,氦 有毒:铅,镉,汞 缺铁性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缺钙骨殖疏松,缺锌智力低下,缺磷大脑发育不良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三、伤害处理 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 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 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眼:蒸馏水→5%小苏打 四、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
锰酸钾可溶,二氧化锰难溶 实验四
现象: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文字表达式: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化学反应式:CaO+H2O→Ca(OH)2
1.3 物质的提纯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例如:空气、海水)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物质体系(例如:蒸馏水、氧气)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 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实验二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_2O)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研究铁(Fe)的性质,铁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
-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取暖、熟食等)。
-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近代化学。
-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
-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例如,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图像。
-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石蜡受热熔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MgO);铁生锈,铁表面生成红棕色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_2O_3)。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初中化学笔记(全)

初中化学笔记(全) 1. 物质与化学反应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反应的类型
- 具体实例和反应方程式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的组成
- 元素的周期性特征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分子与化学键
- 分子的组成
- 化学键的种类
- 化学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
-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 原子的质量和摩尔质量的计算-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5. 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
-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 酸、碱和盐的性质和常见实例-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6. 热力学和化学能
-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 化学能的种类和转化
- 热化学计算的方法
7.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对比
-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常见应用和特点- 金属合金的特点和重要性
8. 非金属气体和有机化合物
- 非金属气体的性质和应用
-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的应用领域
9. 化学实验和安全
- 常见的化学实验室仪器
-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
10. 环保与化学
-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 环保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 实际案例和环保措施的介绍
以上是初中化学的笔记概要,涵盖了物质与化学反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学键、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热力学和化学能、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气体和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安全以及环保与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
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
灰水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