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光

合集下载

光污染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光污染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光污染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光污染是指人类过度使用人工光源,导致夜间环境过度亮化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光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光污染对生物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事实上,光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生物节律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光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夜间的人工光源会干扰昆虫、鸟类和其他夜行动物的正常活动。

许多昆虫和鸟类依赖于星光和月光来导航和寻找食物。

然而,过度的人工光源会使它们迷失方向,导致迁徙和觅食失败。

此外,光污染还会干扰昆虫的繁殖行为,降低它们的繁殖成功率。

这些影响不仅会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减少,还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光污染对生物节律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用于调节其日常生活和生理活动。

然而,夜间的人工光源会扰乱这些生物钟,干扰它们的正常节律。

这对于许多动物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们的生活和繁殖行为都是根据这些节律来进行的。

例如,海龟在产卵时需要依赖月光来找到适合的沙滩,而光污染会使它们迷失方向,导致产卵失败。

同样,许多植物也受到光污染的影响,因为它们的生长和开花也受到光周期的控制。

此外,光污染还对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夜间的人工光源会改变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夜行动物的数量减少会导致其捕食者的数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平衡。

另外,光污染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这些影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物种灭绝的风险。

为了减少光污染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减少不必要的夜间照明。

许多城市和建筑物在夜间使用过多的照明,这是造成光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和使用照明设施,避免不必要的光源。

其次,使用低光污染的照明设备。

现在有许多低光污染的照明设备可供选择,它们可以减少光污染的程度。

最后,加强宣传和教育。

许多人对光污染的认识还很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光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行动。

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光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过度亮度和强烈的光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化照明技术的普及,光污染逐渐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物和人类两个角度介绍光污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一、光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1 候鸟迁徙:光污染会扰乱候鸟的迁徙行为,影响鸟类的繁衍和生存。

解决方法:加强对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并在迁徙路线上减少灯光的使用。

1.2 昆虫生态:光污染会干扰昆虫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对生物链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减少室外灯光的使用,尤其是靠近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光照合理调节,减少对昆虫生物钟的干扰。

1.3 水生生物:光污染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物钟和觅食行为。

解决方法:限制人工光源在水体周边的使用,尽量保持自然光照环境。

二、光污染对人类的影响2.1 睡眠质量:光污染会影响人类夜间的睡眠质量,导致疲劳、精神压力增加等问题。

解决方法:采用遮光窗帘或者眼罩,避免光线对睡眠产生干扰;保持规律的生物钟,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2.2 视力健康: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和眼部不适。

解决方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过强光线下,戴好防护眼镜,在使用电子设备时调整适宜的亮度。

2.3 心理健康:长期处于过强光照的环境下,容易引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

解决方法:尽量减少在夜间过强光照的环境下工作和活动;在室内使用柔和的照明,避免刺眼的强光。

三、解决光污染问题的方法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光污染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3.2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限制夜间过强光照,规范室内外照明设施的使用。

3.3 推广绿色照明: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照明设备,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减少光污染产生。

3.4 加强管理和提升技术:加强对照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推广科技手段,提高光污染控制和减排技术的水平。

综上所述,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环境光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光照条件的适应。

光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控制其生长、发育和分布,决定植物群落的构成,并影响动物的生存、活动与分布;光是生物借以测知环境季节性变迁并产生相应反应的主要信息。

这就是光生态。

光污染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光污染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光污染及其对生物的影响1. 简介光污染- 定义光污染,即过度或不必要的人造光线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 主要来源包括城市照明、车辆灯光、广告招牌等。

2. 光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研究表明,光污染对动植物及微生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影响植物生长:人造光源的强光抑制了植物的光周期特征,干扰了生长和开花过程。

- 扰乱动物节律:夜间光污染干扰了动物的生物钟,导致繁育、迁徙和觅食等行为障碍。

- 威胁昆虫生态系统:光污染吸引昆虫向城市聚集,破坏了昆虫与植物的平衡关系,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3. 光污染的解决措施- 采用合适的照明设计:减少光污染的首要方法是采用正确的照明设计,避免光线的外溢和过度照明。

- 使用合适的光源:选择具有较低光污染潜力的照明光源,如LED灯,减少发出蓝光波长的光源。

- 控制夜间照明:合理控制夜间照明的亮度和时间,使用感应器或定时器来减少不必要的照明。

- 保护关键生物或生态系统:采取保护措施,如屏蔽灯光以保护海龟的筑巢地点,减少鸟类与高楼玻璃碰撞的发生。

4. 光污染的重要性- 健康影响:夜间过度照明导致睡眠障碍、视力问题和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 生态平衡:光污染破坏了动植物之间的平衡,影响了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活质量:纯净的夜空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光污染影响了人们享受星空的权利。

5. 结论:应当加强对光污染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对生物的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总结:光污染是一种过度或不必要的人造光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它不仅对动植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植物生长、扰乱动物节律、威胁昆虫生态系统等,还对人类的健康、生态平衡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决光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合适的照明设计、选择合适的光源、控制夜间照明以及保护关键生物或生态系统。

我们应当加强对光污染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对生物的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光生物安全标准

光生物安全标准

光生物安全标准
光生物安全标准是指在使用光源的过程中,确保光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损害的一种标准。

光源可以是人造的,如激光器、紫外线灯等,也可以是自然的,如太阳光等。

在生物实验、医学治疗、工业生产等领域都会使用光源,因此制定光生物安全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光生物安全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光源质量和光源使用安全。

光源质量是指光源本身的安全性,如电磁波辐射、光谱成分、光强度等等。

这些参数需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以确保光源的质量和安全性。

光源使用安全则是指在使用光源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护目镜、选择合适的工作距离等等,以减少光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为了保障光生物安全,国家和行业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在实验室、医院等场所使用光源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定,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测光源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其符合标准。

总之,光生物安全标准是为了保障光源的安全性,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而制定的一种标准。

在使用光源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使用。

生物光和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光和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光和作用知识点总结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光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还能够直接参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从光的性质、光在生物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光对生物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一、光的性质1. 光的波动性光具有波动性,它能够在空间中传播,并且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光波动性的表现。

2. 光的粒子性光也具有粒子性,即光子的概念。

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与物质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物质的光电效应、光致发光等现象。

3. 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即299,792,458 m/s,在真空中为最高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4. 光的频谱光的频谱包含了不同波长的光波,从红外线到紫外线,光的频谱覆盖了很宽的范围。

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体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紫外线会对生物体产生损害。

二、光在生物中的作用机制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一种生物反应,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

2. 光敏作用光敏作用是指某些物质在光照射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

光敏作用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例如光敏剂在治疗癌症和皮肤病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3. 视觉作用视觉是生物对光的特殊感知能力,通过视觉系统将光信号转化为图像和色彩,进而对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和感知。

不同生物对光的视觉特性有所不同,例如昆虫对紫外线有着敏感的视觉。

4. 光对生物体的影响光对生物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行为等方面。

光还能够调控生物的生物钟,控制生物的时序行为和生理节律。

三、光对生物体的影响1.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它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节律和开花生长等方面。

植物对不同光谱的光具有不同的反应,例如红光和蓝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初一生物光反应的细节步骤

初一生物光反应的细节步骤

初一生物光反应的细节步骤光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这是一种在植物细胞叶绿体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此过程中,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并生成氧气、ATP 和NADPH。

光反应是光合作用的关键过程,也是植物生命中维持能量循环和氧气生成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一生物中光反应的细节步骤。

第一步:光能吸收在光反应开始之前,叶绿体的色素分子需要吸收光能。

植物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而绿光则被反射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植物叶子呈现绿色的原因。

第二步:光能传递一旦光能被吸收,它就会传递到叶绿体中的反应中心。

反应中心是由叶绿素分子组成的复合物,它们可以将光能传递给反应中心中的一个特殊叶绿素分子,称为P680。

第三步:光解水反应P680受到光能激发后,会释放出高能电子,这就是光解水反应。

在此反应中,来自水分子的电子被释放,产生氧气和氢离子。

氢离子会被NADP+(辅酶NADP氧化还原酶受体)捕获,形成NADPH,这是光反应中用于光合作用的还原剂。

第四步:电子传递链被释放的高能电子随后被转移至电子传递链。

在这个链条中,电子通过一系列酶和降低剂传递,产生能量。

这个能量用于驱动质子泵,将质子从基质一侧抽出,形成质子梯度。

第五步:ATP合成质子梯度会导致氢离子通过ATP合酶复合物返回基质侧。

在返回的过程中,ATP合酶复合物会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三磷酸腺苷)。

这是光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ATP是细胞内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

综上所述,这些是初一生物光反应的主要细节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得以转化为化学能,并生成氧气、ATP和NADPH。

光反应是植物维持能量循环和氧气生成的重要过程,对于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对于初一生物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细节步骤将有助于对光合作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光对生物的影响综述

光对生物的影响综述

光对生物的影响综述
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不同波长的辐射。

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长、发育、行为和生理功能等方面。

以下是光对生物的一些主要影响:
1. 光合作用: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植物提供能量和养分。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2. 视觉:光是动物视觉的基础,它使动物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形状、颜色和运动。

对于一些动物,如鸟类和昆虫,光还可以用于导航和迁徙。

3. 生长和发育:光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影响植物的开花、结果和种子萌发。

对于一些动物,如鸟类和爬行动物,光照时间可以影响其繁殖周期。

4. 行为:光可以影响生物的行为,例如,一些昆虫和鸟类会根据光照强度和方向来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对于一些夜行性动物,如蝙蝠和猫头鹰,光会干扰它们的捕食行为。

5. 生理功能:光可以影响生物的生理功能,例如,它可以调节动物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和觉醒周期。

对于一些植物,光可以影响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速率。

光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了解光对生物的影响对于生物学家、农业学家和环境保护学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它们白天 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的不 断交替如很多种类的田鼠,它们也属于广光性种类。 土壤和洞穴中的动物几乎总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 中并极力躲避光照,因为光对它们就意味着致命的干 燥和高温。幼鳗的溯河性回游则是选择在白天进行, 一到夜间便停止回游并躲藏起来。蝗虫的群体迁飞也 是发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天 色变暗,它们马上就会停止飞行。 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 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昼行性动 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动物)时,它们才开 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 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 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 应。 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 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 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 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 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 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
温带鸟类的生殖腺一般在冬季时最小,处于非生殖状 态,随着春季的到来,生殖腺开始发育,随着日照长 度的增加,生殖腺的发育越来越快,直到产卵时生殖 腺才达到最大。生殖期过后,生殖腺便开始萎缩,直 到来年春季才再次发育。鸟类生殖腺的这种年周期发 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
换羽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 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 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的,如 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 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 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 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 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 殖活动也渐趋终止。
能 流 强 度
500 4000
1000
2000
3000
波长nm
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纳米
二、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光质(光谱成分)的一般规律
空间 时间
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 减少,随海拔升高而 增加
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 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 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 较多。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 的一个有限带,即从380-780 nm之间的辐 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当日光穿透森林生态系统时,大部分能量被树冠 层截留,到达下木层的日光不仅强度大大减弱, 而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里的 植物必须对低辐射能环境有较好的适应。
在纯海水中,10米深 处的光强度只有海洋 表面光强度的50%, 而在100米深处,光 强度则衰减到只及海 洋表面光强度的7%
高山植物特点
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 蓝紫光与青光能抑制植物伸长生长,使植物成矮小形态 青蓝紫光能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促进植物色素的形成。 高山上的短光波较多,植物的茎叶含花青素,这是避免紫 外线损伤的一种保护性适应。高山植物呈现出茎干粗短, 叶面缩小,毛绒发达的生长型,也是对高山多短光波的适 应。
1 耐受冻结 动物对低温的耐受极限(即临界温度)随种而异, 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这是动 物避免低温伤害的一种适应方式。 摇蚊 潮间带动物
2 过冷现象 动物避免低温伤害的另一种适应方式是存在过冷现 象,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昆虫中发现的。小茧蜂
(二)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 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 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 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较常见的 长日照植物有牛蒡、紫菀、凤仙花和除虫菊等,作物中有 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人为 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 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 秋开花。常见种类有牵牛、苍耳和菊类,作物中则有水稻、 玉米、大豆、烟草、麻、棉等。 中日照植物是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 开花,如黄瓜、番茄、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这类植 物可称中间性植物。
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 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三、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四、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
五、温度与生物的分布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 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才能பைடு நூலகம்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 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 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 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 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植物
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依种类而异。
哺乳动物一般都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 鸟类体温比哺乳动物高,但也不能忍受48℃ 以上的高温。多数昆虫、蜘蛛和爬行动物能 忍受45℃以下的高温,温度再高就有可能引 起死亡。 除了火山口动物外,50℃为临界温度。
动物
三、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一)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 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 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 鱼类。
鲑鱼 三刺鱼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 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冬眠的主 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 滞育率则决定于每日的日照时数,同时也与温度有一定 关系。
浮游植物密度大含有大量泥沙颗粒的水体中,透光带只限于1米 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厘米 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补偿点达几百米
光照强度与 陆生植物
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这类植物补偿点 的位置较高,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常见种类有蒲 公英、蓟、杨、柳、桦、槐、松、杉和栓皮栎等。 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这类植物的光补 偿点位置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阴地植物 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内,常见种类有山酢浆草、 连钱草、观音坐莲、铁杉、紫果云杉和红豆杉等。很多药用 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和细辛等也属于阴地植物。
光质对于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目前还 不十分清楚,但色觉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分布 却很有趣。在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 物中,有些种类色觉很发达,另一些种类则完 全没有色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 才具有发达的色觉。
三、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 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 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 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 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 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四、日照长度的变化与生物的光周 期现象
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夏季的日照时间总是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 多于12小时,而冬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少于12 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 小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长度也 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 逐渐增加,而冬季的日照长度则逐渐缩短。 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 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冰晶的形成会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 性。 当温度不低于-3℃或-4℃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细胞膜 破裂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8℃或-10℃时,植物受害则 主要是由于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引起的。
动物避免低温伤害
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一)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
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 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 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 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 亡 例如 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 6.1℃时叶片受害, 3.4℃时顶梢干枯。 热带鱼 鳉 10℃ 死亡 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2 能量环境
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 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绿色植物将太阳能 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 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太阳辐射又 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一、光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紫 可 外 见 线 光 红 外 线
可见光分为红、橙、黄、绿、青、 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 紫外光:波长<380nm 蓝、紫七种颜色的光。叶绿素主要吸 紫外光约占1%,紫外光对生物和 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约 收红光和蓝光,波长为760~620纳 人有杀伤和致癌作用 可见光:波长380~760nm 占50~60%。地表热量基本上 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纳米的 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 红外光:波长>760nm 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
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 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 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 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 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各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不相同 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光饱和点也不相同
光照强度与动物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