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形成原因。
(2)掌握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了解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形成原因:空气上升和冷却、水汽凝结和云滴形成等。
2.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1)降水的分类:大气水汽降落到地面的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单位:毫米、厘米等。
3.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近赤道高、远赤道低。
(2)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热带雨林带、沙漠带、大陆性季风带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降水在全球分布是否均匀?有些地方降水多还是少?2.探究(15分钟)(1)降水的概念:通过图例和示意图向学生解释降水的概念。
(2)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意图和动画资料,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降水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3)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和测量单位的转换,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梳理(10分钟)(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通过图片和数据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引导学生总结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降水的季节分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通过地理图谱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带状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4.拓展(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了解降水对当地的影响,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绪论地球上的降水是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降水不仅影响气候变化,而且对地球上的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降水的定义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下的现象。
降水主要包括雨水、雪水、冰雹和霰等形式。
降水是地球上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地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降水通常以单位面积的毫米或英寸来衡量。
降水量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如小时、日、月、年)进行统计,并用于气候和水资源研究。
二、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在地球不同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并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 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降水分布的重要依据之一。
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季风和对流活动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由于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较低。
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受到温带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2. 地形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与山脉之间的洼地通常会形成降雨带,称为雨影区。
山脉阻挡了水汽的传播,导致风向上升时冷却和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与山脉背风的一侧相比,山脉顶端和背风的一侧通常降水更多,而背风的一侧则较干燥。
3. 水体分布水体的分布也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海洋的蒸发和释放大量的水蒸气,造成邻近陆地的降水量较大。
另一方面,大陆的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大型水体的蒸发供给,降水量相对较低。
4. 气象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也是决定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降水量较低的地区,而低压系统和气旋往往伴随着降水的增加。
5. 升温升温是导致降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上升时,空气冷却并达到饱和点,水蒸气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
三、降水分布的地理意义降水分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和林业: 降水是农业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教学案(第1课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降水以及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能够利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降水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到地面的______和_____,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观测:基本仪器是_______,单位是毫米。
3.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的来表示。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常常是不同的,人们常用图,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阅读降水量柱状图通常要注意:和。
3.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有差异。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____地);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地)。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读下列北半球五个地区的降水柱状图,请将下列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分别填入相应的图中。
(填序号)A.冬季多雨B.全年少雨C.全年多雨D.夏季多雨E.常年湿润【达标检测】1.下列属于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的是 ( )A.量杯 B.量筒C.储水瓶 D.雨量器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年际变化C.降水的季节分配 D.降水的日变化3.分析伦敦降水资料,其季节分配特征是( )A.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B.降水集中在夏季C.降水集中在冬季D.各月几乎无降水【拓展阅读】人工降水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暖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作业设计方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掌握相关观点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进修积极性。
二、设计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 降水的形成原因;3. 降水的分布规律;4. 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设计要求:1. 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室进修,了解降水的观点和分类;2. 学生需要分析降水的形成原因,理解气象学的相关知识;3. 学生需要收集不同地区的降水数据,绘制降水分布图,并对其进行分析;4. 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关于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钻研报告。
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进修降水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2. 学生在教室上展示自己收集的降水数据,并进行分析;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绘制降水分布图,并进行比较分析;4. 学生撰写钻研报告,包括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相关案例分析。
五、评判标准:1. 能够准确理解降水的观点和分类,分析降水的形成原因;2. 能够收集、整理并分析降水数据,绘制降水分布图;3. 能够撰写完备的钻研报告,包括结论和相关案例分析;4. 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进修态度。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加深对降水的认识;2. 学生可以进行降水对植被发展的影响实验,探究降水与生态系统的干系。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思维和钻研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掌握如何使用资料绘制中国降水分布图。
3.深入理解气象预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气象预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本次教学的兴趣。
(1)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并询问学生所在城市的降水量情况。
(2)探讨降水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2.知识讲授环节:通过PPT讲解、视频观看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1)PPT讲解:讲解中国的降水分布图和其特点;讲解山地降水和季风降水两种类型。
(2)视频观看:通过观看有关降雨量预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3)讨论交流:针对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3.实践操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降水分布图。
(1)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各地区的降水数据。
(2)制作降水分布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出中国降水分布图。
4.总结反思环节:通过小结和问题反复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1)小结:回顾本次课学习内容,总结降水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问题反复提问:对于一些不易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制作降水分布图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气象预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这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我们期待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活力,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2、学会分析影响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影响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质疑点评
【自主学习】:(只要跟着河流走,就能够发现大海)
1、找出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2、通常用图来表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
量。
3、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两级地区降水;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
西岸和内部降水;在温带,地区降水较多,地区降水较少;在山地,一般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4、通常情况下,降水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5、被称为地球“雨极”的是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读图4.9,分析:(1)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呢?两地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在中纬度地带,亚欧大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当堂测验】:
1、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表现最明显的是()
A、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低纬度地区
D、全球一样
2、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A、亚洲西部
B、赤道地区
C、亚洲东部
D、撒哈拉沙漠
3、世界年降水量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总趋势是()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多
C、先减少后增多
D、先增多后减少
4、有关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B、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一定比内陆地区多
C、世界上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太平洋沿岸地区
D、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是亚欧大陆内部
5、我国东南沿海的降水比西北内陆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人为因素
C、地形
D、海陆因素
6、关于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迎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多
B、迎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少
C、背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少
D、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多
7、下列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是()
A、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B、台湾山脉西侧降水少,东侧降水多
C、赤道地区多雨,极地附近少雨
D、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降水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8、了解世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需要阅读()
A、降水量柱状图
B、降水量曲线图
C、等降水量线图
D、降水量饼状图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