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广东商学院黄晓、江敏敏、刘萃婷中文摘要:为了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选取我国1991年-2009年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实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程度这些因素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
根据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广义上认为是除了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以发展经济为主要建设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下表1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大致变化趋势。
在表1中,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发挥着其特定的推动作用,此外,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在三大产业中排列最后,发展成目前排列第二,超越了第一产业,且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大,这都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1],也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那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显著吗?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不少国内外学者针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最新)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
201X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 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09倍。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37%,总人数由1 7.5万人上升到3 8.44万人。
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 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
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老龄化的社会
使得中国有更多的老年人,而且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不熟悉科技,他们更
喜欢传统的产业,他们更倾向于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传统的物品,这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而年轻人大部分是后浪,他们更加倾向于尝试和
创新,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有可能受到新事物的影响,这又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后的产业和服务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比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型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另外,电子商务
的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样一来,传统的服务业和产业就没
有那么火爆了,所以这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三、市场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生
活必需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以及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就
对第三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产品往往比较贵,而人们现在
更多地追求实惠。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 为经济 结 构 的生产 力 方面 包括 产业 结 构 .技术 结 构 .企业
结构 等 ,其 中产 业结 构对 就 业 和就 业容 量 的影 响最 大 。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的经 验也 表 明 .在 既定 的 经济 总量 下 .产 业结 构是 决 定就 业规 模 的重要 因素 ,产 业结 构 不同 ,就 业 的弹 性系 数 和扩 大就 业 岗位 的
第 二 广业
. 28 1
. 2l 1 . l6 1 . O2 1 _ l 8 . 55 . l j . 15 . 12 . 1 O . o9 . o4
第二 产业
. O9 j . O8 j .28 j . l1 j . 9j 2 . 89 2 . 7j 2 -86 2 . 81 2 -89 2 .O2 j
于 均衡 。这 意 味着 促进 第 三产 业 的发展 .增加 第三 产 业 比重 .有利 于扩 大 就业 .第三产 业 的 发展 对就 业具 有 较强 的推 动 作用 。但 是应 该 看到 我 国 的第 三产 业 的产 业结 构平 衡 仍然 是处 于 较低 层次 上 的 平衡 而 不是 处于 产业 结 构较 高层 次 上的 平衡 ,这 也 从另 一方 面说 明 .我 国 的第 三 产 业在 促 进就 业 方 面还 存在 着 很 大 的潜 力 。
结 构偏 离 度 =就 业 的产 业 构成 百分 比一 G P 业 构成 百分 比 D 产 由公式 可 知 .结 构偏 离度 的绝 对 值越 小 .产 业结 构和 就 业结 构 的 发展 越平 衡 。但 结 构偏 离度 为正 时 .该 产业 就 业份 额 大于 其产 业 产值 份 额 :当结构 偏 离度 为 负 时 ,表 明该 产 业就 业份 额小 于 产业 产 值 份额 . 业 的变化 滞后 于 产业 结构 的 变化 当结 构偏 离度 为零 时 , 就 就 业 结构 和产 业结 构 达到 一种 均衡 状 态 。我 国 17 8年 至 20 9 0 0年三 大 产 业 的结构 偏 离度 如 表 1 示 : 所
我国再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中国学者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最低 生活保 障制度 ( 勤英 , 慈 王卓祺 ,0 6 、 20 )企业产 权性质 ( 立萍 ,0 7 和个体 社会特 征 魏 20 ) 因素 ( 龚文娟 , 雷俊 , o ) 2 8等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 。 0 国内现有 的研究 主要 从微观 的角度分 析 了失业 者再就业行 为 的影 响 因 素, 而且 没有在 统一 的数据 基础上 进行分析 , 以得 出的结论 所 缺乏对 比性 。同时, 因为通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 实证研究 , 不仅 可以扩大样本量 , 而且可以增加 自由度和减少 自变 量间的多重 共线性的影响( s o2 o )本文拟利 用中国 19 - 20 H i ,o 3 , a 9 7 0 9年 的 面板数据 , 从宏 观角度进行分析再就业 的影 响因素。之所 以选 择 19 - 20 9 7 0 9年 的面板数据进行分 析 ,主要有两个 方面的原 因: 一是 19 9 6年 以后 , 中国对就业 的统计 口径进行 了调整 , 使 19 以前 的就业统 计指标 与 19 9 7年 9 7年 以后无 可 比性 ;二是 19 9 7年至今 , 中国失业 问题 日益突出 , 是 就业压力不 断加大 的 时期。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受其它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决定 , 包
越接 近于发达 国家的就业结 构 , 经济增 长率越 高 , 劳动力市 场 的有效性系数就越高 。 产业就业结构因素用就业结 构的区域 差 异 系数表示 , 它是 不同地 区就 业结构 的“ 相对距离 ” 是一种 社 , 会经济发展 的地 区指标 , 以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 : 可
我 国再就业影 响因素和就 业 结构 区域差异 的实证分析
高毅 蓉 林玳玳 林 , , 原
(. 1北京交通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 4 ;. 00 4 2北京物资学院 , 北京 114 ) 0 19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第一节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 (1)第二节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一、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三、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四、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一、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1)一、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5)一、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5)三、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15)四、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17)七、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17)八、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9)一、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9)三、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19四、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21)七、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21)八、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第七节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23)一、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五、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六、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七、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八、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6)第八节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27)一、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27)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27)三、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7)四、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8)五、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8)六、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9)七、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9)八、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1)一、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1)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31)三、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1)四、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2)五、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2)六、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3)七、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3)八、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第十节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5)一、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5)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5)三、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5)四、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36五、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36六、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7)七、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7)八、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8) 第十一节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9)一、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9)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39)三、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39三、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39)四、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40五、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40六、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41七、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41八、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42)第十二节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43)一、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43)二、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43)三、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43)四、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4)五、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4)六、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5)七、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5)八、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46)第十三节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47)一、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47)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47)三、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47)四、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8)五、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8)六、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9)七、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9)八、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0)第十四节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51)一、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51)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51)三、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51)四、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2)五、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2)六、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3)七、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3)八、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4)第十五节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55)一、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55)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55)三、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55)四、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56)五、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6)六、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57七、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7七、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7八、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8)图表目录表1: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表2: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5 表9: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7) 表13: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11)表19: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表20: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13 表25: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17 表32: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表34: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0表39: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21)表40: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表46: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4 表47: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表48: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5 表49: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27表52: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27)表53: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8)表54: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表55: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9)表56: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60: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31) 表61: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2)表62: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表63: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3)表64: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表66: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5)表67: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5)表68: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35)表69: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6)表70: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6)表71: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7)表72: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7)表73: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38)表74: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9)表75: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9)表76: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4.04.138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马康清(河南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摘 要: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比逐渐增大,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指导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灵活利用统计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2013—2021年的权威统计数据,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显著性检验,实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及政府作用等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文章还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经济;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模型改善本文索引:马康清.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J].商展经济,2024(04):138-141.中图分类号:FF121.3;F120.4 文献标识码:A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于2012年便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最大的来源,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
针对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国内已有较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梁蔚琼、张小兰(2014)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1—2012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进出口额进行实证分析;闫境华(2015)引入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存款储蓄等变量,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邢立良(2015)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四个方面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979到2010年30年间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数据,研究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Eviews分析发现,人均GDP对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人数比例有正面影响,效应显著;教育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呈正面且显著;固定投资总额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负面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量则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后面两个因素的的效应小于前面两个因素。
[关键词]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主动力”,目前,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总生产值的比重超过50%;二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都大于60%;与此同时,在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外资利用占比例大于80%,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达到70%。
上海市第三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且吸纳的劳动就业量仍旧不断增大,既然上海市第三产如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因素对它产生作用呢?鉴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计量分析,从数据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影响程度大小,不仅仅限于文字表面上的总结。
因此,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前人关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或类似主题的观点,阐述本文的观点;第二部分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30年来的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以进行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类;第三部分实证分析,介绍了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与数据来源,进行了变量的预处理,通过逐步回归将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剔除后,再通过异方差检验,对所得模型计量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一个部分,根据以上的出来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对就业结构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章,李源曾在在《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指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并利用结构偏离度考察就业结构的滞后性,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结构偏离度总体来说是下降的。
丁涛、夏燕,运用分解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来研究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为吉林省实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大就业容量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类是研究外资对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影响,如田素华《外资对上海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章研究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和全部外资存量对上海市的劳动就业效应均大于零, 中国港澳台商的增量投资对上海市的劳动就业促进效应大于其他来源的增量外资。
何涛舟在《90 年代以来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变动趋势与原因剖析》一文中,从价格因素和外资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呈U 形增长的原因。
第三类是从理论上分析,刘蓉、年桂芳通过对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状况来分析上海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认为科技进步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加强、体制改革使隐性失业公开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
与本文联系最密切的是陈瑜《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把服务出口额、产业结构、教育水平、人均GDP 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的因素,提出解决中国服务业就业问题有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本文采用上海统计局统计年鉴的真实数据,把人均GDP、教育水平、外资、固定投资作为影响因素,检验了数据的平稳、相关性,对此进行处理,使模型得到修正,同时认真细致地分析了各因素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
三、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3.1 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产业吸纳的的就业人数也在变化。
根据2000-2011年的《上海市统计年鉴》,我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
图1 1978-2010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图2 1978-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比重根据上图分布特征可以看出:(1)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一直在上升,反应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是一直向第三产业转移的。
此外,高考的恢复,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我们还发现,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镇人口增加,促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2)1978~199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速度较快,从150.78万到347.28万,到1999年~2003年之间出现倒U发展。
这是因为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中用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在1999 年-2002 年间有所下降,同时亦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向依靠内部力量持续驱动的轨道靠拢的过程。
(3)进入2001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1978~1998年增速,从372.08万增加至609.93万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2002年到2005年,上海批准外资项目连续5年超4000个,合同外资连续6年超100亿美元。
(4)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致是上升,这同样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上海现代经济的发展。
在1992年—1993年,2005-200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但很快回升。
3.2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发现影响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因素有:(1)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当国民经济发展时,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
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第三产业不仅包括服务业,也包括金融、文化和科学研究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
人才素质不断地提高才能更加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
(3)城市的发展情况,一个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才越有可能去把资源转移到非物质的生产领域,也才会对第三产业投入更多资金。
同时城市越发达,人们对于第三产业的消费也越多。
(4)吸引投资的能力,包括社会固定投资和外资,固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投资于基础的设施中,间接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作用。
外资的投入则更多的体现了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四、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4.1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与数据来源综上所述,我们拟以下个变量,期望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
(1)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
(2)上海市人均GDP,由于居民收入和工资以及人均GDP具有较强的共线性,而人均GDP更好地表达出经济的发展,故选用人均GDP。
(3)上海市城市化率,由上海非农业户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
城市化率衡量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城市化率高的地方,第三产业较为发达。
(4)代表上海市的教育水平,表示为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各级各类学校总人数比例。
高素质的人才更加适应于金融业、投资等领域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纳入考量范围。
(5)固定投资,由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来表示。
固定投资,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所有的变量均来源于上海统计局网站,从2000到2011年的统计年鉴,均为数字变量。
4.2变量的预处理表1 各变量的统计量信息表2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1是计量中所涉及到的各影响因素以及因变量的统计量信息。
表2是相关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只有X5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因此,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能性很大,有必要进行逐步回归,选取变量,以消除多重共线性。
此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时间数据,具有一定的时间趋势,故将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相关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从该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原数据都是不稳定的,X5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增长率进行一阶差分后平稳,其余变量均在进行二阶差分后平稳。
因此,对于本文的时间序列数据而言,要针对一些的变量进行一定的对数变换,才能减变量不平稳模型对模型的影响。
以下为进行对数变换后,进行的逐步回归,以找出导致多重共线性的因变量。
表4 多重共线性模型修正——单变量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LOG(X1)的调整R2最大,为0.952714,其统计上也很显著,符合经济意义,故作为纳入模型的第一个变量,以下为逐步回归的整合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当在人均GDP变量之上逐渐纳入其他解释变量教育水平、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直接吸引外资投资总额一直到得出模型4时,人均GDP的系数有所下降,说明所选择的变量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因素。
模型4中各变量在统计上显著,调整的R2 为0.981298,比模型1~4的调整R2都大,符号也符合经济意义。
再次基础上纳入城市化率,结果得出X3城市化率的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纳入X2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时,导致直接吸引外资投资总额、人均GDP都变得统计上不显著,说明X2和X3的纳入导致了多重共线性,应予以剔除。
4.3模型建立及计量分析4.31建立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如下模型:LOG(Y)=C(1)+C(2)*LOG(X1)+C(3)*LOG(X4)+C(4)*X5+C(5)*LOG(X6)其中,Y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X1代表上海市人均GDP,由上海市人均GDP较上一年的增加值表示;X4代表上海市的教育水平,表示为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各级各类学校总人数比例;X5代表固定投资,由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来表示。
X6为外资的影响,用每年直接吸引外资总额表示。
用Eviews进行回归后,得到以下结果。
LOG(Y)=0.1545*LOG(X1)+0.1636*LOG(X4)-0.00135*X5+0.0188*LOG(X6) + 1.6185(0.028328) (0.029482) (0.000423) (0.009554) (0.139970)t= (5.455000) (5.549444) (-3.185736) (3.089608) (1.965684)R2=0.983877调整的R2=0.981298 P值=0.000000 F值=381.4066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
4.32 模型的异方差检验表5 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散点图从图形看出,残差平方e2 对解释变量LOG(X1)的散点图主要分布较为平稳,但最后也有增大趋势、残差平方e2 对解释变量LOG(X4)、LOG(X6)的散点图分布不均, e2 随这两个变量的变动呈增大趋势,残差平方e2 对X5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左边,随X5变大而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