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布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目录一、新材料行业碳纤维产业分析 (3)二、中国碳纤维工业的“三道坎” (4)1. 结构性过剩、冰火两重天 (4)2. 中国工业制造业整体工艺水平低 (6)3. 工艺及设备,工艺是关键 (9)三、碳纤维行业发展趋势 (12)1. 经济性是发展制约 (12)2. 高端领域是生存突破 (15)3. 仅从下游产业链环节难以实现突破 (20)四、企业分析 (22)1. 中复神鹰(中国建材控股) (22)2. 恒神股份 (24)五、风险提示 (26)图1:中复神鹰是国内最大产能碳纤维生产企业 (5)图2:东丽居全球碳纤维产能榜首(千吨)(Toray 收购了Zoltek) (5)图3:PAN 原丝生产流程 (8)图4:碳化示意图 (8)图5:高性能PAN 原丝的基本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 (9)图6:东丽的产品种类以及性能参数 (10)图7:三种纺丝方法对比 (11)图8:碳纤维生产成本结构 (12)图9:原丝生产成本占比超过50% (13)图10:碳纤维各生产环节的成本在不同量产规模下的对比 (14)图11:全球碳纤维消费量以航空航天国防最大 (15)图12:全球碳纤维消费产值以航空航天国防最大 (16)图13:波音787 “梦想飞机”机身材料55%为CFRP (16)图14:波音和空客部分机型的复合材料用量 (17)图15:国产大飞机对碳纤维需求潜在市场较大 (18)图16:宝马i3 和i8 碳纤维电动车 (19)图17: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 (20)图18:制造波音787 机身的热压罐模具 (20)图19:风电叶片模具 (21)图20:中复神鹰股权结构 (22)图21:股东方之一鹰游集团碳纤维产业链布局 (23)图22:中国建材在复合材料领域的资产 (23)图23:恒神股份为民营企业 (24)图24:江苏恒神利润、收入及同比增速 (25)图25:恒神主要碳纤维产品以碳纤维、预浸料销售额最高 (25)表1:国内碳纤维行业低、高端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5)表2:各主流厂商的聚合反应技术路径 (7)表3:原丝生产各环节可能的工艺控制点举例 (7)表4:干喷湿纺与湿法纺丝的主要差异 (11)表5:年产1100t 原丝产能单耗成本一览表(示例) (14)一、新材料行业碳纤维产业分析碳纤维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破局,国家安全战略或支持行业走出黎明前的黑暗,管窥产业链的发展,研究表明:●国内基本实现 T700 千吨级、 T800 百吨级技术突破,但最核心是稳定性、产品离散度,同日本相去甚远,多学科交叉,且精密制造的工艺门槛甚高,取决于国内工业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且关键设备国外封锁);●在目前的产品等级上国内基本上全行业亏损(除了个别的小批量供军工、高级体育器材等及部分复合材制造环节),短期(1-2年)经济性是发展的制约(假设政策补贴不变),因此判断上游设备厂商短期很难看到需求的放量;●仅从下游的环节难以实现全产业链的突破,碳纤维虽最终体现为复合材料应用,但工业链条从碳纤维原丝生产、碳化、预浸料、复合材料,有甚高的一致性要求,并且我国树脂工业、界面浸润剂(上浆剂)、模具设计、成型工艺等相关下游产业同国际仍有较大差距;●生存之道只能走向高端(如关键的干喷湿纺工艺),低端结构性过剩且成本下降空间亦有限,日本东丽(Toray Industries)供应波音为 T800S高强中模等高端产品,并打压我国中低端产品市场。
国产碳纤维加固材料生产及应用现状

DOI:10.16660/ki.1674-098X.2011-5640-7887国产碳纤维加固材料生产及应用现状①戴邵雷1 戴素江2(1.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2.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摘 要:碳纤维加固材料是各类建筑维修加固补强的常用材料之一。
碳纤维加固材料的生产工艺及种类繁多,对施工环境和施工的工法存在一些特殊的要求,同时受力方式与一般的各向同性材料有较大区别。
本文分析了我国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加固材料的生产情况,对比了国外相关产品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相关应用现状,对我国碳纤维加固材料的材料水平及加固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另外对比了国外碳纤维加固材料应用及相关规范发展,提出了我国碳纤维加固材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 结构加固 生产工艺 材料性能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1(c)-0067-04 Manufacturing and Applications of CFRP Strengthening MaterialsProduced in ChinaDAI Shaolei1 DAI Sujiang2(1.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China; 2.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321000 China)Abstract: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FRP)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for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reinforcement.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variety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s are various, there are som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stress mod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isotropic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carbon fiber precursor an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s in China, compar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oreign related products, analyzes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status, and evaluates the material level and reinforcement application level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are compared,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in China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CFRP composite; Structural strengthening; CFRP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1%,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90%,同时,大量老旧结构亟待修缮、改造和加固。
碳布施工方案

仁存沟高架桥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方案仁存沟高架桥加固工程箱梁外加固方案为粘碳纤维布加固,通过在箱梁外粘碳纤维布加固增强腹板抵抗主拉应力的能力,同时对腹板外侧起到保护作用。
一、施工人员、设备、材料准备1、施工人员安排分项工程施工负责人:现场负责人:技术员:施工班组共4组:每组8人,其中,施工放线2人,基面处理2人,碳纤维专用粘结剂配制及碳纤维布裁剪2人,碳布粘贴2人。
2、施工工具、设备准备施工设备工具数量和规格如下表:表1:碳布粘贴施工设备、工具表3、施工材料准备施工材料准备如下表:表2:碳纤布试验材料表二、施工时间施工时间:试验段结束后,粘贴质量优良,工人对粘贴技术完全掌握,正式施工日期为2006年11月6日~2006年11月15日;组织验收:2006年11月16日。
三、施工工艺要求1、加固方法1.1、碳纤维布在箱梁腹板外侧粘贴,粘贴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0度,碳纤维布规格为300g/㎡,幅宽为100㎜,每跨梁粘贴数量和间距按设计图要求布设。
1.2、压条粘贴:压条粘于腹板外侧面斜向碳纤维布端部,均为水平方向,箱梁腹板每个侧面3条,每条宽100㎜。
对于长度超过25m的应分割为两条粘贴,两条碳纤维布搭接长度不小于20㎝。
2、施工工艺、碳纤维布粘贴施工工艺过程如下:基底处理→配制底胶→涂刷底胶→裁剪碳纤维布→配制面胶→涂面胶→粘贴碳纤维布→检查→罩面防护处理2.2、基底处理a、用角磨机将构件基面打磨平整;b、用角磨机将构件转角处打磨成半径不小于20㎜的圆弧,根据现场情况,在基面按要求处理并涂底胶后,也可用建筑结构胶修补为半径不小于20㎜的圆弧;c、用空气压缩机将混凝土构件表面及修补基面吹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3、配制底胶a、将底胶按说明书配合比称量准确,混合并搅拌均匀;b、底胶每次配置量为1千克;c、底胶配制好以后,要求30分钟内使用完毕。
2.4、涂底胶a、用刮板或毛刷将底胶均匀涂抹于混凝土构件表面;b、等手指触感干燥时,尽快进行下一道工序。
碳纤维加固拉拔检测报告

碳纤维加固拉拔检测报告
碳纤维布检测报告范围:加固碳纤维布,双向碳纤维布,及至碳纤维布,碳纤维板,碳纤维无纺布,粘贴碳纤维布,针织碳纤维布,编织碳纤维布,碳纤维预浸布,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碳纤维布检测报告项目:进场检测,指标检测,加固拉拔检测,抗拉强度检测,复试检测,单位面积质量,粘结强度检测,层间剪切强度、正拉强度检测,粘贴率检测,底胶厚度检测,质量检测,色牢度检测,原丝表面元素,粗糙度,原丝共聚组成,分子量及分布,单丝拉伸强度,变异系数,断裂伸长率,热失重,灰分,离散系数,导电性,软化点,阻燃性能,介电常数等。
碳纤维检测方法:动态介电分析,红外光谱法,热分析法,烟密度法,炙热棒法,浸胶渗透色谱法等。
碳纤维研究报告_碳纤维项目商业计划书(2024年)

汇报人:XX 2024-01-21
contents
目录
• 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 • 产品与技术方案 • 生产能力规划与布局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 营销策略与渠道拓展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 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分析
01
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
强化过程控制
建立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对关键工序进行重点监控,确保产 品质量稳定。
实施持续改进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质量分析和改进会议,持 续优化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完善产品质量档案,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便于问题分析和改进。
客户满意度提升举措
关注客户需求
定期收集客户反馈,了解客户需求和期望,为 客户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产能规模预测及拓展空间评估
产能规模预测
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等因素,预测碳纤维项目未来几年的产能规模和发 展趋势。
拓展空间评估
分析碳纤维项目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拓展空间和潜力,为项目 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考虑政策环境、行业竞争等外部因素对项目发展的影响
。
04
国际竞争格局
全球碳纤维产业已形成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竞争格局,这些国家在技术研发、产业规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
国内竞争格局
我国碳纤维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技术研 发、产品质量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优劣势分析
我国碳纤维产业具有原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编制碳纤维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碳纤维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高级工程师:高建关于编制碳纤维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模版型)【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核心提示: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主管部门 (1)1.1.6项目投资规模 (2)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2.3.1促进我国碳纤维布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2.4.1政策可行性 (10)2.4.2市场可行性 (10)2.4.3技术可行性 (11)2.4.4管理可行性 (11)2.4.5财务可行性 (11)2.5碳纤维布项目发展概况 (12)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2)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12)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3)2.5.4碳纤维布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13)2.6分析结论 (13)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5)3.1市场调查 (15)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15)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5)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6)3.1.4替代产品调查 (16)3.1.5产品价格调查 (16)3.1.6国外市场调查 (17)3.2市场预测 (17)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17)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8)3.2.3价格预测 (18)3.3市场推销战略 (18)3.3.1推销方式 (19)3.3.2推销措施 (19)3.3.3促销价格制度 (19)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20)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3.4.1产品方案 (20)3.4.2建设规模 (20)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21)3.6市场分析结论 (21)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2)4.1地理位置选择 (22)4.2区域投资环境 (23)4.2.1区域地理位置 (23)4.2.2区域概况 (23)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24)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24)4.2.5区域资源概况 (24)4.2.6区域经济建设 (25)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25)4.3.1基础设施建设 (25)4.3.2产业发展概况 (26)4.3.3园区发展方向 (27)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28)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29)5.1总图布置原则 (29)5.2土建方案 (29)5.2.1总体规划方案 (29)5.2.2土建工程方案 (30)5.3主要建设内容 (31)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2)5.4.1给排水 (32)5.4.2供电 (33)5.5道路设计 (35)5.6总图运输方案 (36)5.7土地利用情况 (36)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36)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36)第六章产品方案 (38)6.1产品方案 (38)6.2产品性能优势 (38)6.3产品执行标准 (38)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38)6.5产品工艺流程 (39)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39)6.5.2产品工艺流程 (39)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39)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40)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40)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40)6.8仓储方案 (40)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1)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1)7.2主要设备选型 (41)7.2.1设备选型原则 (42)7.2.2主要设备明细 (43)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44)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44)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4)8.2.1能源消耗种类 (44)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4)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5)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5)8.4.1项目能耗分析 (45)8.4.2国家能耗指标 (46)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6)8.5.1工业节能 (46)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47)8.5.3节水措施 (47)8.5.4建筑节能 (48)8.5.5企业节能管理 (49)8.6结论 (4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0)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0)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0)9.1.2设计原则 (50)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1)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1)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1)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2)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3)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3)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4)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56)9.5绿化方案 (56)9.6消防措施 (56)9.6.1设计依据 (56)9.6.2防范措施 (57)9.6.3消防管理 (58)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59)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9)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0)10.1 编制依据 (60)10.2概况 (60)10.3 劳动安全 (60)10.3.1工程消防 (60)10.3.2防火防爆设计 (61)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61)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61)10.3.5抗震设防措施 (62)10.4劳动卫生 (62)10.4.1工业卫生设施 (62)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63)10.4.3个人卫生 (63)10.4.4照明 (63)10.4.5噪声 (63)10.4.6防烫伤 (63)10.4.7个人防护 (64)10.4.8安全教育 (64)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5)11.1组织机构 (65)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65)11.3人力资源管理 (66)11.4劳动定员 (66)11.5福利待遇 (67)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68)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68)12.2 建设工期 (68)12.3实施进度安排 (6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9)13.1投资估算依据 (69)13.2建设投资估算 (69)13.3流动资金估算 (70)13.4资金筹措 (70)13.5项目投资总额 (70)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3)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74)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4)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4)14.1.2产品成本 (75)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76)14.2财务评价 (76)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6)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7)14.2.3不确定性分析 (77)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80)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2)15.1项目风险因素 (82)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2)15.1.2技术风险 (82)15.1.3市场风险 (82)15.1.4资金管理风险 (83)15.2风险规避对策 (83)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83)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3)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3)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4)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85)16.1招标管理 (85)16.2招标依据 (85)16.3招标范围 (85)16.4招标方式 (86)16.5招标程序 (86)16.6评标程序 (87)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7)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7)16.9合同备案 (87)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89)17.1结论 (89)17.2建议 (89)附表 (90)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90)附表2 总成本表 (91)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2)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3)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5)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6)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7)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8)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9)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01)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2)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4)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6)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08) (112)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2014年碳纤维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碳纤维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10月目录一、碳纤维生产流程分析:生产流程长,技术壁垒高 (3)1、碳纤维: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 (3)2、PAN原丝制备 (4)(1)PAN原丝的预氧化工艺 (5)(2)PAN原丝的碳化工艺 (6)3、碳纤维复合材料 (6)二、碳纤维企业:日本东丽和土耳其阿克萨经营模式分析 (8)1、日本东丽:并购Zoltek,成就大小丝束双领域龙头 (9)2、土耳其阿克萨:后起之秀,成本及细分市场突围 (11)(1)成本领先 (11)(2)目标聚集 (12)三、碳纤维应用:高端工业接棒碳纤维新发展 (13)四、看好碳纤维应用市场,制造环节存在主题性投资机会 (16)1、博云新材 (17)2、智慧能源 (17)五、风险因素 (18)一、碳纤维生产流程分析:生产流程长,技术壁垒高1、碳纤维: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可以分为PAN 基、沥青基、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粘胶基碳纤维具有较高的模量,主要用在一些特定的领域,PAN 基碳纤维应用范围广,目前全球产量占比达92%。
本文研究的碳纤维主要就是PAN 基碳纤维产品。
PAN 基碳纤维生产流程包括丙烯腈聚合形成PAN 纺丝液、PAN 原丝的制备、PAN 原丝的预氧化工艺、PAN 原丝低温碳化及高温碳化工艺、表面处理形成碳纤维产品、与树脂等形成复合材料及最终的工业、军用等产品。
如我们所画的PAN 基碳纤维生产链条中的每一步都包含了许多工艺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将影响成型的PAN 碳纤维的性能。
聚合阶段:这个阶段是丙烯腈和第二单体、第三单体在溶剂中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共聚反应,生成PAN 纺丝液。
若采用丙烯腈单一原材料制备得到的碳纤维弹性差、易断,性能不够理想。
实际工业。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品服务合材料及碳纤维制品(碳纤维布、碳纤维板材及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4行政处罚-工商局4.5税务评级4.6税务处罚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1产品抽查-工商局4.12欠税公告4.13环保处罚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纤维布项目经营分析报告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第一章项目总体情况说明一、产业发展分析(一)产业政策分析(1)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要求重点突破国产碳纤维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高端领域碳纤维制备技术,使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主要产品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显著提升国产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二次改造升级能力,实现国产碳纤维产品系列化、工艺多元化、产能规模化,实现碳纤维制备技术从跟踪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使国产碳纤维技术、产品性能、生产成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具备产业竞争力;培育三到五家碳纤维龙头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碳纤维制造及应用产业链结构,形成碳纤维制备技术与产品有序竞争。
面对新的形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将进入一个以发展高效低成本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重大应用工程,构建碳纤维制备与应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成度和行业竞争力的历史时期。
(2)2015年5月8日,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碳纤维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并要求到2020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要满足大飞机技术要求,国产碳纤维用量要达到4000吨以上;到2025年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实现自主保障。
(3)工信部于2013年10月22日发布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原【2013】426号)确定了碳纤维发展目标,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
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注1)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型碳纤维单线产能产量达到千吨级并配套原丝产业化制备,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实现产业化,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知识产权创建能力显著提升,专利布局明显加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
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4)工信部于2011年7月1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及于2013年9月4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工信部科【2013】335号)均提及高性能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
”工信部于2015年11月12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对碳纤维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大型、高效聚合导热体系;高稳定化干喷湿法纺丝及高倍牵伸工艺;快速均质预氧化技术和高效节能预氧化碳化装备;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及与不同树脂基体、不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油剂和上浆剂。
”工信部于2017年10月18日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汽车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干喷湿法纺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再利用技术”等。
(5)工信部于2016年10月18日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
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高端产品。
重点突破高强碳纤维的低成本、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快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级碳纤维产业化突破。
(6)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了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发展方向,即“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7)2017年4月28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印发《“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8)2017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应用。
(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1)全球超万亿市场空间,国内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5%;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5.5%。
在市场规模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2)碳纤维的发展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需要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碳纤维应用领域广阔,是我国亟需的战略新兴材料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是战略核武器和新一代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以及发展新型卫星、飞船等国防高技术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驱动、融合带动,集群集约、绿色低碳,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铸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以融合发展为主战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节点,必须摆脱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支撑,推动发展动力变革。
工业是立市治本,强市之基,当前我市工业发展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关键路径,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本市作要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工业经济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加工业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以生产加工为主向生产研发营销并举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按照“四化两型”建设的总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通过产业抓升级、企业抓规模、科技抓创新、招商抓项目,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由资源型、内向型、粗放型向科技型、外向型、园区型加快转变。
3、在中国当前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升、追赶型增长方式面临外部约束等背景下的必然政策选择,体现了内生增长的内涵。
经典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可不依赖外力推动而通过自身内在因素实现持续健康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
技术进步带来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化,由技术研发机制、市场培育机制、制度激励机制共同作用直接推动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体现为需求、知识、制度等内生变量的增长。
同时,基于中国当前的市场潜力、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雄厚积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有现实条件支持的。
另外,适应转型需求的战略新兴产业,往往对整个产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先行、引领、引导作用。
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技术分化,形成不同发展方向的技术,继而依靠技术选择形成市场信赖的技术群和企业群。
产业创新技术的先行性、主导性和突破性,使产业具有政策导向作用,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重心能够代表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政策效应正在持续释放,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热度不减,新增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达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亿户,达到标志性高点。
更为可喜的是,新设市场主体的“质”也在同步提高,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设企业56.9万户,同比增长19.9%。
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大众创业意愿持续走高,4-6月每月新设企业均超过60万户,创历史新高。
从市场空间看,我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迫切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新出现的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可观发展空间,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从发展条件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较高水平的总储蓄率,经济发展具有坚实支撑。
数据显示,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拥有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52%,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24%,日美两国合计拥有全球76%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