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政治专题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教案-2018历史专题复习学案1中国古代政治史

高三历史教案-2018历史专题复习学案1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知识综述】一、国家统一(重点应放在秦、隋、元的三次大统一)●原因:客观上有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经济交流促使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共同文化或民族意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并立政权相对较弱等因素。

主观上有发动统一战争的政权经济、政治或军事实力的强大,统治者的改革或正确的战略决策等因素。

●特点:王朝战争是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

由局部统一到大统一。

以领土的统一为标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统一。

●影响:政治上结束战乱,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巩固和发展封建政治制度;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开展大规模建设,形成盛世局面;文化上促进科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民族关系上加速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对外关系上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开展积极的对外交流。

二、中央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分权)●线索:秦确立______________的皇权;_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________负责奏章、诏令,兼理______________事务,__________管理军事;各级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

隋唐确立______________制;________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____________负责审核政令;____________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北宋将相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行政;_____________管理军事;_____________管理财政。

元朝设__________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行使_________职权;设___________管理军事;设____________负责监察;设____________管辖宗教和西藏事务。

明废除___________,分权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务机构,由_________统领,_________直接控制。

高考冲刺阶段备考教师专用导学案(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

高考冲刺阶段备考教师专用导学案(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一、备考指南【高考探析】本专题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以文明史观为主导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虽然仅5.3%,但在高考试卷中知识点考查覆盖率56%,考查比重占9.23%,试题平均难度为0.53,考生平均失分率为47%。

本专题考查重点集中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

命题方式多样,注重引用文字史料和图片,以新颖的材料和灵活的角度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结论和历史概念的掌握。

复习时,一要理清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演化,从中总结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

二要把握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性特点。

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同步进行的,但宋代以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突出,在宋代以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至明朝得以解决。

专制皇权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强化的。

三要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复习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选官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了解秦、汉、唐、宋、元朝的监察体制,说明古代监察体制的作用。

5.注意和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联系。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政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回顾教材基础知识,理解下列概念。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朝与外朝。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二府三司。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2.思考下列问题:(1)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2]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2]

课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使用说明与用法指导】构建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框架,理清先秦时期的基本线索包括朝代更替、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目标】古代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展示】这一时期最高统治权力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实行分封制,确立嫡长制继承制;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目的:巩固统治。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作用:1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1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地位怎样?它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何?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环境的影响;2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宗法观念的影响5沉重的封建剥削地位:它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维护国家稳定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导学案附答案(教师版)

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导学案附答案(教师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自主预习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①确立:唐朝设、、,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分割,有利于加强。

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演变①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②元朝:废三省,只设,六部归其管制,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选官制度(1)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实行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5)隋唐以后,实行。

①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以后各朝继承并完善。

②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1)演变与发展:①秦朝:________掌管监察。

②汉代: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十三州。

③隋唐:负责谏议和封驳。

④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⑤明清:中央设有都擦院和,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

地方省级机构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

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2)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势力,维护,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第二部分课堂探究探究一: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帝王。

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三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太宗: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分割相权,宰相只保留了行政权共同点:相权都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探究二: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教师版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教师版

序号2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编制:高一历史备课组吴芳萍老师使用班级:高一(11)(12)时间:2014、9、5【学科指导意见】①了解秦的统一;②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③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④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年,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公元前215年,秦又派名将北击,一举夺回地区,修长城(临洮→辽东),筑,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又展开了对岭南的攻势,后来开凿了(湘水——离水),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

后来在置郡(南海、桂林、象三郡),这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秦还在“西南夷”开辟“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扩大了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格局形成。

2、秦在平定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又采纳了的建议,把制推广到全国(战国开始),共四级(郡→县/道→乡→里),这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政治取代政治的重要标志。

与分封制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的形式,长官一概由任免调动,不得。

【史料印证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思考:(1)“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2021年高考历史精华学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21年高考历史精华学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21年高考历史精华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中国出现早期。

2. 用取代禅让制。

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3.夏商时已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和有直接影响。

例: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C、不利于社会进步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2.周王把和分封给、和的后代(主要对象是 )3.诸侯的义务有:、、、、。

同时,层层分封形成统治阶级的森严等级“”4.衰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同时的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

到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例:(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实行由维系的制。

2.内容:①最大特点(或核心内容)是②实行大宗、小宗制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关系3.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

4. 作用:例:(1)观察下表,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配)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2)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在王位、爵位的继承上实行②在地方管理上实行③在王族内部实行以为主要特点的。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版)导学案 人文学者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版)导学案 人文学者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版)导学案人文学者高一历史导学案: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背景: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

2、确立:⑴机构: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例题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⑶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

⑷作用: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例题2】(2021〃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例题3】(2021〃安徽文综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例题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例题5】(2009〃江苏单科〃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例题6】(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品学案(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品学案(教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必修1(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汉到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情分析】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集中在唐朝和宋朝,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政治制度的影响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差别很大。

比如,同为中书门下,唐朝是丞相的办公机构,而宋代则是掌握实权的中枢部门。

这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同时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总结出政治制度演化的规律。

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适“分化事权”。

【知识梳理】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其长官都是宰相。

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作用是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2. 演变⑴宋朝:“”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掌管,财政归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⑵元朝:废除,实行。

六部归入中书省。

3. 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有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

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1. 发展演变⑴战国时期:用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⑵汉武帝:实行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⑶隋朝: 隋炀帝时设,以策取士。

分科取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

⑷唐代: 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2. 影响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 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和主要政治制度(2课时)编写人:张中兴2017-2-4【高考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通过2016年高考真题的再现,使学生领悟高考题在本专题中是如何考查的,涉及那些知识点。

2、通过自主学习填写知识梳理,总结主干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识记,并形成知识体系。

3、通过探究题的研讨和讲解,使学生对本专题的难点和易混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在做题中加以运用。

【考情分析】三本必修教材共75课,中国古代史仅占15课,课时比例是五分之一。

但在高考出题中古代史的分值要占到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一点。

而古代政治又占到古代史的三分之一。

每年高考24题和25题都与这个专题有关系。

因此复习好本块知识就异常重要。

【高考再现】1.(2016·高考全国卷乙)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2016·高考全国卷乙)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2016·高考全国卷甲)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2016·高考全国卷甲)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5.(2016·高考全国卷丙)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6.(2016·高考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7.(2016·高考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8.(2016·高考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9.(2016·高考江苏卷)“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考点一:几个重要时期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农业及政策、手工业、商业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别是宋元)政治: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思想: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考点二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②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爵位权利: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目的和结果: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西周后期遭破坏,春秋时期走向瓦解。

战国秦国被废除⑤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走向严密,西周扩大了统治区域。

(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局面。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混战2、宗法制①目的: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②特点:①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②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

③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探究1: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中国历史纵与横》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作为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宗法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宗法观念和意识流传下来。

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等。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考点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涵:君主专制: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上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发展历程及措施基本矛盾及演进概况影响:积极:消极2、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演变:开始于秦朝;发展于西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评价: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探究2: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怎样的变化?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3)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

不同点(1)实施的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两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