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 (6)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家有西汉的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 的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 • (7) 秦朝李斯以小篆统一文字、隶书(秦 汉)、楷书(东汉) • (8)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 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3)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叫浑仪, 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张衡发明地动仪, 提出地球为圆形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4)混合选择法:是现代常用的选种方法, 最早见西汉农书《氾胜之书》,) (5)战国编纂、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学说 和对针灸详细说明;东汉张仲景(医圣) 编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 问、切”四诊疗法,中医临床学经典。华 佗发明最早“麻沸散”,发明最早体育保 健操“五禽戏”。
• 3、文化 • 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最早使用,商代 甲骨文、金文就有记载; • 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形成 完整体系,甲骨文;周代有金文。 •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 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 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 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 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源头。
• 3、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有哪些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社会中,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形成并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特点。
一、政治制度1. 皇权至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处于最高地位。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享有独裁的权力。
他领导整个国家,任命官员,定制度法,并通过儒家思想合法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官僚制度: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建立在官僚体系之上。
这一制度是基于功绩和血统背景,官员由皇帝任命并层层授衔。
官员以仕宦为荣,通过考试竞争晋升。
3. 严格的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包括九品中正制度和科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用于确定官员的等级和待遇,科举制度则是选拔官僚的主要方式,借助儒家经典对知识的测试,以确保继承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二、经济制度1. 农业经济: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而地主则享有土地所有权。
农民通过缴纳租税或劳役来支付地主的土地使用权。
2. 人口流动受限: 封建社会的农民与土地紧密相连,地主有权对农民的流动进行控制。
封建制度阻碍了农民的自由迁徙和经商发展,使得农民长期处于地主的剥削和控制之下。
3. 商业制度发展: 尽管受限制,封建社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发展。
城市和市场逐渐形成,商业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励。
然而,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仍然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三、文化制度1. 儒家思想主导: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推崇儒家的礼仪、道德和家族观念。
儒家思想塑造了社会层级观念,鼓励忠诚、孝顺、礼让和贞节等价值观念。
2. 文化人的社会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担任官职,享受特权。
文化人的社会地位较高,他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考取功名来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荣誉。
3. 封建等级观念: 封建社会重视门第和血统,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决定。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2)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王冰鸿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主要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
1. 社会体制:在古代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发展。
夏、商、周时期都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贵族阶级占据主导地位。
2. 社会经济:古代时期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城市和商业也在逐渐兴起,商品交换逐渐增多。
3. 文化传统:在古代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礼仪、秩序、忠诚等价值观,对社会起到了稳定作用。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1. 政治制度: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朝代的更替。
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
2. 社会经济:中世纪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体,但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市场经济,商业活动兴盛。
3. 文化风貌:中世纪时期,文化艺术繁荣,绘画、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宋代的文人雅士成为社会的主要精英群体,儒家思想继续发展。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现代化阶段,主要包括清朝末期、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
1. 政治变革: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中国逐渐转向共和制度,并开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2. 社会经济:近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规模扩大,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商业活动迅猛增长。
3. 思想进步:近代时期,中国的思想进步异常迅速,各类学术思潮涌现。
例如,科学、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深入人心,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
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最新阶段,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 社会主义建设:现代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共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国家现代化。
2. 经济改革开放:现代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历史阶段特征

6. 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的崛起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 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 的创立。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 型时期。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 芽; ③思想:理学的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的专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 ④对外:海禁、闭关锁国; ⑤科技: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1.建国初期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 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 制; ③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多边外交;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确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 ③思想:邓小平理论; ④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 界的主题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XXX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XXX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开端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相同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内地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边境,加强了内地同内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开国家形成并不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
(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发达,专业教育确立;(3)史学、文学、艺术繁荣,体育空前兴盛。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1、政治:(1)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1)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3)封建生产方式大规模向边疆扩展。
3、、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2)教育发达,学校制度完备;(3)史学、文学、艺术繁荣。
(六)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政治:(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且日益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
2、经济:(1)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3、思想文化:(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教育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二、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1)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3)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勾结。
2、经济:(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文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3)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4)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2)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维新思想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2)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3)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1)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2)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政治:(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2)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3)中共诞生;(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5)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文化:(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孙中山
提出新三民主义。
(五)1927年——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1)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是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是民族矛盾为
主;(2)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六)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
全民族抗战;(3)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2、经济:(1)官僚资本急剧膨胀;(2)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3)沦陷区成为日本的
附庸经济。
(七)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3)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八)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1、政治: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朝;镇反运动;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代政协成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工业化起步。
(九)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政治:(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
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1957年,进行整风运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后期开始搞阶级斗争,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两头好,中间差”,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初期制定了务实的方针路线。
(2)中期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十)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2、经济:(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2)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思想文化:“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十一)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
开始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2)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改革目标;(3)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3、思想文化:重视人才、科教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