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上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上课
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4分)
诸子百家思想今天大放异彩:
儒——仁政
“以德治国”
法——法治 孔子——教育思想
“依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墨——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 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
7、(2008宁波测试)“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 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 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 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民族关系上:
民族的交流 小农经济
融合,
思文 科 想化 技
百 《诗
家 经》
争 《离
鸣 骚》 司




思 想 战国 的 绘画 形 成熟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 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 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 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 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碾,秦人富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文明史观 史
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提纲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提纲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政治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2-17经济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P2-22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2-18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24-37专题二商鞅变法P14-27改革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26-34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38-44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22-35政治史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P44-54中经济史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28-39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P46-57思想史必修3:国近代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6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革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P118-126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史——第三节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P12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第四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P34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四节发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P10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62政治史必修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8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44-56 现代史经济史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60-72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P62-74思想史必修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80-92政治史必修1: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P100-111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P98-114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P116-128政治史必修1: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P134-146世经济史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P78-100专题七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辉煌P118-135思想史必修3: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P140-159近代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P50-58国改革史选修1:专题六默罕默德·阿里改革P66-72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P78-86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P94-111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思想渊源(除第三节)P2-1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除第四节)P18-30 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三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P42-66专题四民主潮流的发展壮大P72-82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P86-98政治史必修1: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 152-164 现代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P108-120经济史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128-141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148-158。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史明清阶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史明清阶段
城镇经济开展, 限制对外贸易
60年代英国开 场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开展。
王阳明、李贽
黄宗羲等反封建 对儒家思想 民主思想产生 的批判继承
传统科技仍走在 世界前列
文艺复兴运 动开展,近 代自然科学
?水浒传??西游 记?等
?红楼梦?
京剧形成
文学艺术繁荣, 产生,启蒙
并反映出封建制 思想蓬勃开
度的衰落
是什么?〔2分〕
〔2商〕业依的据开材展料,一城、市二的、繁三荣,,结市合民所阶学层知的识扩,大分。析 戏曲开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 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 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 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说明史学研究出现了 怎样的变化?〔2分〕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开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ຫໍສະໝຸດ 经济开展、资义萌芽•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固
•儒学极端化
•反封建进步思想
•总结性科技巨著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设军机处
展。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
封建专制制度到达顶峰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 资本主义经济开展 “海禁〞、“闭关锁国〞 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
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
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一、政治史专题1. 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咱先说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哈。

从先秦时期开始,那时候的政治就像一锅大杂烩,各个诸侯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玩法。

像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就像个大家长,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一层一层的,感觉就像在分蛋糕。

不过这蛋糕分着分着就出问题了,诸侯势力大了就不听周天子的话了。

- 到了秦朝,秦始皇可牛了,他搞了个大一统,实行郡县制。

这就好比把原来分散的小蛋糕块都收到中央这个大盘子里,由中央直接派人去管理地方。

这一制度影响可深远了,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再看看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那可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雅典的民主政治很有趣,公民们能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就像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过日子似的。

但是呢,这个民主也有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资格,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除在外,这就有点像一个小圈子里的民主。

-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很有特点,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也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共和国时期有元老院、执政官等权力机构,大家互相制衡。

后来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权力就逐渐集中到皇帝手里了。

2.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那可是经历了一番折腾才发展起来的。

英国是比较早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国家。

一开始英国国王权力可大了,但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可不愿意一直被国王压着。

于是就有了光荣革命,这场革命就像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国王和议会的权力来了个大换位。

- 接着英国就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王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掌握了大权。

首相就像个大管家,管理着国家的日常事务。

- 美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很独特。

美国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受够了英国的压迫后就闹独立。

独立后的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三权分立。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这就像一个三角架,三个角互相支撑又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一家独大。

- 法国就比较坎坷了,法国大革命那可是轰轰烈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通史坐标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

(1)前期:1840~1919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③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①手段: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②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①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②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④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④无产阶级:(略)。

4.阶段分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作为文科生命线科目,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轮复习是扎实备战高考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要做好复习资料的选择与利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用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之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在听讲的基础上,对老师授课内容的直观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复习阶段,可以从课堂笔记中整理出知识点,重点回顾。

此外,课堂笔记也是自己复习的参考资料,可以把课堂笔记分类、整理成笔记本,以便在复习时熟悉历史知识点。

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之历年真题历年真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资料,通过做历年真题,能够真实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复习状态、时间管理状态,有利于调整考试计划和复习策略。

同时,也可以了解考试命题的规律和变化,预测考试方向,有助于总结和拓展知识。

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之名著名篇《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都是历史上经典的著作,这些名篇透露出人的性情与生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通过阅读名著名篇,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还有利于拓展历史知识。

如果复习时间足够充裕,建议逐一阅读,将其中主要事件、词汇、名人等记入笔记中,以便在复习中使用。

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之图表、流程图在总结历史知识点时,图表、流程图是简单明了的表现形式。

这些图表图像能够直观表达历史事件、时代特征、国内外大事等重要知识,帮助复习者快速理解与记忆。

在制作图表、流程图的时候,可以采用颜色、码头等进行编排、分类,使知识点清晰、易读、易懂,以便在复习、备考时快速查阅。

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之背景阅读为了更好地理解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做到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可以进行背景阅读。

背景阅读是与历史相关的各种资料,主要是作者、诗人、文学家的传记,书信、报告、日志等。

通过背景阅读,能够详细了解到反映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信息,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部分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每种资料都有其优缺点,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采取不同的复习方式,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备战高考。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讲义(通用版):概述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讲义(通用版):概述

概述历史时空观的把握不准,中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就很难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不利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特别是中学历史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开来讲述,更多地是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纵向比较,缺乏对中外历史的整体横向比较。

历史教学过程中,常常也会中外历史比较分析,但那不是整体的横向比较,对于中学生来说,依然是零散性的,更多的是机械性识记,不能举一反三。

有些历史教材,从目录的编排和书后的附表来看,这种体例上具有横向比较的“意向”特征也比较明显,但并没有给予中学生增加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知识和横向比较带来多大的帮助,在他们的头脑还是零散的历史事件而己。

历史教学惯性思维下,也是常常忽略的地方。

因此,历史学习中是否能形成准确的历史时空观,对历史学习是很重要的。

对历史时期的划分的掌握,利于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更好地让我们掌握好高中历史知识。

此处,笔者需说明一个问题,就现今历史教材对于世界历史时期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据欧洲历史发展进程来进行划分。

图1-1-1从通史来看,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本体都可以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历史时期。

然而中外历史时期的划分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进程并不是同步的。

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开端分别是以1840年1840年1949年的鸦片战争和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而世界史的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开端则分别以1500年的新航路开辟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

西方国家要比中国更早开始近代化,在近代史上引领世界潮流;东西方文明也开始了冲突与交融。

中外历史的社会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的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看,中国要比西方国家早些进入封建社会,但西方要更早开始近代化,步入近代史。

从社会形态上看,第一,中国要比较西方社会更早的进入封建社会,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强化的。

西方历史把这一段历史称之为中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

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

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

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

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3、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

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

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

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

(2)“仁”与“礼”的关系: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

因此要克己复礼。

还主张“为政以德。

”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道行之一。

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如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

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式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

(1)演变:①秦朝:设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建立刺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