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历史必看】表2: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合集下载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以下是为您起草的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协议:合同主体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标的1、本协议的标的为一份系统、全面、准确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2、该整合表应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3、整合表的内容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学习和理解。

双方权利义务11 甲方权利义务1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标准交付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112 甲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11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料,以便乙方顺利完成整合表的制作。

12 乙方权利义务12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协议约定提供协助和资料。

122 乙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制作。

123 乙方应保证整合表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抄袭、侵权等违法行为。

124 乙方应保守在制作整合表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违约责任1、若甲方未按照约定向乙方支付报酬,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若乙方未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整合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若逾期超过X天,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3、若乙方交付的整合表质量不符合约定,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符合要求。

若乙方拒绝修改或经修改仍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4、若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违约方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为维护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也被称为1911年革命。

-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的一股思想解放运动。

- 这个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启蒙等新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 这个运动是对《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抗议,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4. 国共合作与中国的成立- 1921年,中国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此后,中国与国民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但后来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而分裂。

5.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伐战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了北伐战争。

-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决裂,中国分裂为国民党统治的南方和控制的根据地。

6. 抗日战争- 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抗争,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全国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8.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领导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 这场运动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混乱,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9.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1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政治概况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清朝末期的改良、革命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式微,国力衰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众的反抗,清政府通过设置新政、引进洋务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但未能改变社会危亡的命运。

自1860年以后,中国地方军阀混战,实力强大而时弱小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让步屈服。

二、中国西化运动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清朝末年进行的推行洋务的一揽子改革的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资本主义营利业务,学习外国技术知识,引进洋务人才和设立洋务学堂等。

此外,洋务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机关、军队、教育以及对外交涉等机构的变革。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但其改革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引发的一场社会运动。

自强运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身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在自强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保守思想的新党派和社会团体。

在海军改革和捐资办学方面,自强运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解放了思想,对唯武器论、学外国的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批判。

自强运动积极引进和吸取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三、筹议会议筹议会议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史活动中两大主要的政治力量。

它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周密和有建设性的讨论,使中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筹议会议的议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沛取得了密切相联系。

四、改良派与维新派改良派发展派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其中两个流派。

改良派主要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此来挽救中国的命运。

(高考历史冲刺)表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高考历史冲刺)表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期,也 用近 并 是我国 臣担 行、 统一多 任尚 推恩 民族国 书 家的形 令、 成时 期。政 治上专 制主义 中央集 权制度 确立并 得到巩 固;经 济上推 行“重 农抑 商”, 以农业 为基础 的封建 经济初 步发 展,精 耕细作 技术日 侍中 令
先进 作。东 《二京 的天 汉张仲 赋》 文观 景《伤 测工 寒杂病 具) 论》提 出辩证 施治, 为中医 临床学 奠基, 被誉为 “万世 宝 典”。
破, 商业 繁 荣。 商鞅 变法 开始 推行 “重 农抑 商” 政 策。
800 多恒 星。
《人 物驭 龙 图》
贵君
轻、
善论
荀子
仁义
道、
舟民
水、
恶论
老子
道为
原、
静无
为、
国寡
民、
动转
化。
子:
物相
对、
弃差
别。
韩非
子: 法
术、 势
百家争 鸣的局 面,奠 定了中 国思想 文化发 展的基 础。
实行连 坐法, 推 行县制, “燔诗 书而明 法令”; 禁止父 子兄弟 同室居 住, 推行 一夫一 妻小家 庭政策。 作用: 废 除了旧 制度, 建 立了新 制度, 发 展了经 济, 壮大 了国力, 为统一 奠基。
夏, 料、治虫 尊、三 能生 世袭 灭害等, 星堆青 产斜 制代 粟稻黍稷 铜礼 纹提
替禅 麦桑麻。 器); 花织 让 井田制 西周晚 物。
制。 (内容: 期有铁 前 一切土地 器。
1046 属于国 年, 家;国王 武王 把土地层
善,以 宗法制 为核心 实行王 位世袭 制和分 封制, 国家政 权带有 浓厚的 部族色 彩;文 化上是 青铜文 化的繁 荣时 期,文 字逐渐 成熟。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③受共产国际影响,博古、李德、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 ,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结束后,革命中心转移到北方,面对中日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
⑤1948年9月至l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政府军主力
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北平和谈失败,中共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①内战、美国商品涌入、官僚资本垄断、苛捐杂税增加、滥发纸币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②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选修2内容)
⑦1926年,国民政府,革命势力很快发展到流域,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⑧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相继发生,国民大革命失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②大城市开始设立广播电台
③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
①后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宣传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准备思想基础
①随着外国经济势力遍及沿海并深入内地,中外贸易出现入超
②洋务派发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败宣告富强愿望破产
③受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出现,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④外国开始将铁路、电话、电报引入中国,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修筑铁路。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轮船公司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9—
1927年
中国共
产党创

【最全版】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一览表(包含古代、近代、现代)

【最全版】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一览表(包含古代、近代、现代)

表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朝代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地方选官历史事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艺术思想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发明农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远古禅让制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刀耕火种,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夏商周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文化上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成熟。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①内容: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②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内容:①嫡长子继承,是大宗;余子分封,是小宗;大宗命令、约束小宗,小宗服从大宗。

②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卿世禄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前1046年,武王伐纣。

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粟稻黍稷麦桑麻。

井田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有铁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朝能烧制原始瓷器。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夏小正》、殷历甲骨文成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考历史双向细目表整合版

高考历史双向细目表整合版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修三 第四单元 不考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自由放任”的美国 2、罗斯福新政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 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百家争鸣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2、中国的古代艺术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蒙昧中的觉醒 2、神权下的自我 3、专制下的启蒙 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 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2、碰撞与冲突 3、打破隔离的坚冰 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一战 一战下的国际关系 二战
题型 分值
考察内容
材料 4
识记
材料 4
识记
材料 9
综合能力
选择 4
隐性时间记忆
理解、判断
选择 4
理解、判断
4
读图、识记
选择 4
材料 24
综合能力
识记
材料 8
理解、运用
解读表格
2选 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序幕;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1894.7—1895年初,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பைடு நூலகம்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表2: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世纪60年代)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内容: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1912年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901年)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中华民国(1912——1949)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1919年)
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政治黑暗,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到尽头。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激进民主主义者进行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后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1921——1927),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898年,戊戌变法。
内容:政治上,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大中小学堂和专门学堂,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翻译外国书刊;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意义:爱国救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启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原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