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

1.3 美国环境噪声监测体系
2)美国噪声法规特点 在美国,直到1972年《噪声控制法》的实施,环境噪声才不被作为国
家政策问题处理。这个法案指导着美国环境保护局公布关于噪声暴露和 它的影响的信息,并且确定在不同条件下的噪声暴露级。
3)美国声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在噪声削减和控制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建立并实施的噪声控制标准
欧盟环境法分广义环境法和狭义环境法。 c.环境行动规划
环境行动规划是欧盟协调成员国的环境保护措施而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1.4 欧盟环境监测体系
1)欧洲环境法的制订和执行机构 成员国政府是执行欧洲环境法的主要机构。在欧洲联盟方面,制订和
执行欧洲环境发的主要机构是欧洲执委会、欧盟部长会议、欧洲议会和 欧洲法院。欧洲银行在执行共同体环境政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欧洲环境法的咨询机构
· 内政部及其所属机构:土地管理局、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国 家公园管理局;
· 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美国林业局; • 劳工部及其所属机构:职业安全及健康局
1.3 美国环境噪声监测体系
1.3.2 美国环境噪声标准及法规
1)美国环境标准的制定 a.美国标准制定方法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制定ANSI标准主要有三种方法: • 由有关单位负责草拟,邀请专家或专业团体投票,将结果报ANSI设立
咨询机构是指为欧洲环境法的制定提供建议或者详细服务的共同体官 方机构,主要是欧洲环境保护局、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大 众环境协商论坛及标准化组织等。
1.4.2 欧盟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
在政策制定阶段,欧盟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整个过程是提出提案,协 商,修改和表决的联合决策过程。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环境监测的分类P2(一)按监测目的:监视性(常规)、研究性、特定目的(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噪声、放射性等(三)按专业部门:气象、卫生、资源等环境优先污染物:P7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叫优先监测。
特点:难降解、有残留、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毒性较大、影响范围大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P9(一)分级:国家标准(6)、地方标准(3)(二)分类: 1 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2 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3 环境基础标准: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的统一规定;4 环境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为对象5 环境标准物质(样品)标准:标定仪器、验证方法、进行质量控制6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1.设置采样断面2.设置采样垂线3. 设置采样点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臵P37臵原则P37 2。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P38点位的确定P39水样的保存 P48(一)必要性境条件的变化、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和化学作用的影响而引起某些物理参数和化学组分的变化,为避免和减少在存放过程中的变化和损失,要尽快测定和采取保护措施。
(二)目的:成分保持不变(不受污染、不变质或因吸附而损失)(三)原则:减缓生物的作用,减缓化合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但不能完全制止水样的物理化学变化。
(四)具体方法(措施)1冷藏或冷冻: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2择适当材料的容器:稳定性好3制溶液的pH值:防止金属离子水解沉淀,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4 加入化学试剂(1)生物抑制剂: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2)氧化剂或还原剂:抑制组分的氧化还原作(五)注意事项1 保存剂的纯度高,无干扰,以空白实验校正2 保存期限:与组分的稳定性、浓度与水样的污染程度等因素有关水样的预处理P51一、预处理的必要性:1 含有悬浮物;2 成分复杂,干扰测定; 3 待测组分含量低;4 待测组分存在的形态各异。
环境监测课本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以及掌握医院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原则: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化、持续性和改进性原则,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
二、监测项目和标准1.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及环境外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物体及环境外表监测:对医院各类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环境外表进行定期监测。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手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院各类消毒剂、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设备进行监测。
(1)消毒剂监测:定期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无菌物品监测:对医院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3)消毒设备监测:对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工作正常。
三、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果处理和持续改进1. 结果处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2. 持续改进:督促相关科室和人员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持续改进。
环保自行监测方案

环保自行监测方案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自行监测方案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原则,以及实施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关键步骤和技术手段。
通过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益,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环保监测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大多是由政府或专业监测机构进行,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保自行监测方案应运而生。
2. 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概念和目的环保自行监测方案是指由企事业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自行组织和实施的环境监测方案。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自行监测,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 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环保自行监测方案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规范性原则:环保自行监测方案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监测工作的合法性。
(3)公开透明原则:环保自行监测方案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保证监测结果的公正性。
4. 环保自行监测方案的关键步骤(1)目标设定:制定清晰的环保自行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对象和范围。
(2)监测指标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并确保其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
(3)监测点位的确定:选择适当的监测点位,覆盖范围广,能够代表监测区域的特征。
(4)监测方法和技术的选择:根据监测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传统的现场监测方法和远程监测技术。
(5)监测频次和时长的确定: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要求,确定监测的频次和时长。
(6)数据处理和分析:收集监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监测结果,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7)结果报告和汇总:根据监测结果,撰写监测报告,并进行汇总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
一个好的环境监测方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状况、提前预警污染事件、评估环境风险,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环境监测方案的建议:
1. 目标确定:明确监测的目标,例如确定监测的区域、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监测的时间和频率等。
2. 数据收集: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包括环境样品采集点的选择、采样设备的选用、采样方法和采样方案的制定等。
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建立数据分析和解释的标准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和预测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
4.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站点的布局、监测设备的选用和维护保养等。
确保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5. 报告与沟通: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向公众和相关部门报告环境状况,并进行沟通交流,接受监督和建议。
6. 绩效评估: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环境监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环境监测方案的框架,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监测的污染物种类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环境监测也需要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结合,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四、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 式分 为二类: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 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 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 符合规定。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
环境监测:指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的 过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确定环境 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对污染物的监 测,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 和特点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 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2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 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 监测、放射性监测、卫生监测
1.1.3 环境监测的原则
1 选择监测对象的原则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性质(如 物化性质、毒性、扩散性等),选择那些毒性 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固体废物的控制标准(略)
4.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参考国外标准 从公式估算 直接做毒理试验
1.4 环境监测进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特点和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化; 2、便捷化;
3、痕量化; 4、自动化;
5、网络化; 6、学科交叉化;
7、遥感化
本章结束 谢谢
优先污染物在各国的开展情况:
美国在七十年代中期,规定129种优先污物; 前苏联合计达664种; 欧共体在1975年列出了“黑名单”和“灰名 单”。 我国优先监测黑名单如表1-1 共有14种化学类别、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 中有机物占58种。
1.2 环境监测方法与内容
方法与技术 采样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理化分析测试技术、生 物监测技术、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等。
1.3.2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简介
1.水质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 的地面水域;依据地面水水域用目的和保护目标 将其分为五类。
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 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 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 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对象与内容 水污染检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体 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1.3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制定环境保 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 绳 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对选择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效 的分析方法。
对监测数据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2 优先监测的原则
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
大气中要优先监测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臭氧、飘尘及其组分、降尘等
水质监测中可根据水体功能的不同,确定优先监 测项目
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危险,并且污染趋势有可能上 升的项目,也应列入优先监测
2.大气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 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 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 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1.1.5 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选出潜 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 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 为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 现的频率高、具有生物累积性、三致物质、 毒性较大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1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
是监测工作的主体,这类工作的质量是环境监 测水平的标志。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 测(包括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 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 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可再生资源的监测
1.1.4 环境污染及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的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乘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 环境监测的特点
监测对象种类繁多 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低 重视价态和形态分析 重视动态分析 检测方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 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全面监视环境 管理的效果。 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 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 研提供方向。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3.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两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控制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
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