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doc

合集下载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建议课时:做导学案2节+展示探究2节【学习目标】1. 了解苏轼,明确“赋”的特征。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全文。

3.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通读、翻译课文;标注出重点词句、有疑问的词句。

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3.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认真答题。

限时70分钟。

4. A、B层学生全做,C层学生探究题一、三选做。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就连书法,也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讲求声律、押韵;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他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点】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学法指导】讲练读三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为辅,能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苏轼。

2、了解写作背景。

3、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积累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4、能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二、课中学习(一)、反复诵读,掌握词句1、字词正音举酒属()客徘徊于斗()牛之间山川相缪()酾()酒驾一叶之扁()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歌窈窕()()之章少()焉冯()虚御风桂棹()相与()枕藉()2、翻译加线词语(1)白露横江(2)凌万顷之茫然(3)歌窈窕之章(4)击空明兮溯流光(5)倚歌而和之(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9)而吾与子之所其适(10)肴核既尽,杯盘狼藉3、翻译句子(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读出文章的美来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赤壁赋导学案(师用)

赤壁赋导学案(师用)

《赤壁赋》导学案类别:主备人导学案年级:高2012级学科:语文执笔人:审核:督察:【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赤壁”之争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苏轼及相关背景。

(师生共同回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既不准他签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课文又称《前赤壁赋》。

当年冬,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下了一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见课文注释①。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三、知识梳理与积累1、字音:属(zhǚ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酾(shī )冯(píng )倚歌而和(hè)之袅袅(niǎo )嫠(lí)妇愀(qiǎo)然缪(liáo)舳(zhú)舻(lú ) 槊(shuò )糜(mí)扁(piān )舟渚(zhǔ )2.一词多义。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word导学案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word导学案

9《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导学案-精选文档

《赤壁赋》导学案-精选文档

《赤壁赋》导学案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赤壁赋》导学案,希望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这篇苏轼的代表作。

一. 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理解流于肤浅,缺乏深度。

但从总体上,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还是具有浓厚的兴趣。

高中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完全可以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能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并受到启迪。

高中起点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三、目标确定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它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2、正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3、识记一、二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

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臣子。

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中进士后累官至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书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启用新党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

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二、关于散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三、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7)七、读文感知 (8)八、经典语句解读 (9)九、预习检测答案 (11)十、全文翻译 (13)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旨在深入理解苏轼在文中展现的豁达胸怀和深邃哲思。

我们将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体会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篇赋的学习,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此外,通过学习苏轼如何借助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情感世界的丰富,使学习过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赤壁赋》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与苏轼的哲学思考,同时深入品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这一历史场景,表达出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见解,这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也是学习的难点。

另一方面,苏轼的赋文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需要我们去仔细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巧,领悟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来营造意境的手法,这是学习的重点。

只有抓住这些重难点,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赤壁赋》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_______”。

2. 《赤壁赋》以_______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绘了_______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借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背景介绍
关于古代文体——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言志,艺术上重铺排、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

在发展史上,赋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个阶段。

其中,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杜牧《阿房宫赋》、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

关于《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浏览黄州的赤壁矶,相继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赤壁赋》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三、预习练习
(一)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糜鹿()
酾酒()横槊()渔樵()扁舟()匏樽()枕藉()
蜉蝣()()无尽藏()狼籍()窈窕()()(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的通假情况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凭空、凌空、乘)
2、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宾短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6、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情况并释义: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4、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下)
5、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6、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七月既望(已经)
2、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3、倚歌而和之(依循)
4、山川相缪(盘绕)
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6、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
四、质疑讨论
1、课文第二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三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1、赤壁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2、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3、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一种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阐述了变与不变得道理,具有辩证思想,表现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得到了慰藉,精神得到了解脱,心情转悲为喜。

五、迁移创新(时间:20分钟 2019—11—17)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正襟危坐(端正)危楼高千尺(高)
东望武昌(向东,名作状)顺流而东(东下,名作动)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修饰)而今安在哉(然而表转折)
举匏樽以相属(举起)举世无双(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D )
A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C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鸟高飞的样子)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一狼当道,人立而啼
C 侣鱼虾而友糜鹿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选出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D )
A 而今安在哉?
B 何为其然也?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这两句是互文)
A“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客”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C苏轼的《赤壁赋》有上下两篇,本文是第一篇,另外一篇是《后赤壁赋》。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意思是朗诵以明月为题材的诗篇,吟唱以美人为内容的文章。

7、名句填空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3),而不知其所止,,。

(4)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5),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

(6),。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 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更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天地之间寄托飞虫一般短暂的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

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应取用。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声音),能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
寡妇悲泣。

阅读拓展
苏东坡突围(节选)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
逝的古人。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
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山居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