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1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16.1《赤壁赋》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了解文赋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段文言知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一、知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伴读] 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

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伴读] ②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二、拓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篇一:28《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日照实验高中2022级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序号】28 【编写人】李克军【审核人】潘洋、王修波使用时间:2022.11.18姓名学习目标:1.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熟读、背诵课文。

2.积累重要实词“属、安、既、藉、举、望、适、逝〞的意义,实词“渔樵、舞、泣、侣、友〞的活用类型,辨析积累文言虚词“乎、于、所〞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翻译文章前两段。

一、课前语段积累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勾画作者及与课文题目有关的信息〔回忆初中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三、初读课文1.请同学参照注释和工具书,默读课文一遍,标划读不准音的字。

2.依据《伴你学》“根底积累〞第1题,了解学生对难读字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字的注音写在课文相应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四、翻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方法与要求:抄写课文一句,参考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一句,字字落实。

翻译不出的地方〔有难度,自己解决不了处〕作出标记。

不得参照课文译文抄写】〔如果翻译完成,可同桌交流翻译的译文〕1〔本页不够用可用反面〕五、课下作业:如果课上没有翻译完全文,课下完成,并朗读课文五遍。

理解、背诵《伴你学》“诗词赏读〞《於潜僧绿筠轩》。

2篇二: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第一课时12篇三: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1234关于导学案的说明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为学生做的每节课的学习。

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内容和训练稳固、课后反思。

导学案设计要坚持问题化原那么,要从教学内容中提炼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看书,去思考,去动笔。

从而到达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课时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二、阅读:正音、解词:[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⑵冯虚御风: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今义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今义⑶冯虚御风:古义今义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歌而和之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⑵侣鱼虾而友麋鹿⑶正襟危坐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⑸方其破荆州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赤壁赋 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赤壁赋  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姓名:班级:《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文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导学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

苏轼与父弟,合称“三苏”;与等散文名家并称“唐宋八大家”;与等书法家并称“苏黄米蔡”。

苏轼词与风格相近,所以并称“”。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 1.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第一段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 壬戌..(壬戌年)之秋.(秋天),七月既望..(农历十六),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在)赤壁之下。

(句式为:状语后置)③清风徐来..(缓缓吹来),水波..(江面)不兴..(风平浪静)。

举酒属客..(劝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互文)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牛..(斗宿和牛宿)之间。

(句式为:状语后置)⑤白露..(白雾)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⑥纵.(任)一苇..(小船)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活用:数词作名词,江面)之.(定语后置标志)茫然。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知识背景】1.赋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苏东坡”。

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熙宁二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反对推行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一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这段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无可避免的不幸。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1.词语理解(1)通假字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嘱”,劝酒(2)一词多义①和②下③望④如⑤歌答案①读hè,唱和读hé,音乐和谐读hé,温和读hé,连词,与②动词,攻占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③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动词,眺望④动词,像动词,往,去⑤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3)古今异义①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义: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研读文章第1段,把握其中的重要的文言知识和作者情怀;2.背诵第1段。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何谓“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第一课时一【预习目标】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一)作家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

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狼籍.()枕藉.()窈窕..()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自学研讨】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二、整理文言知识(1)我来找出通假字:①②(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我来回答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 )①歌歌曰(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②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一苇之所如( )③如如泣如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我来找出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①()②()今义:今义:古义:古义:③()④()今义:今义:(5)我来找出特殊文言句式:例如: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②( )③( )④( )【重点研讨】一、翻译第一段,然后分析二、1、用原句来回答下列问题①诗人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③诗人的感觉如何:()2、本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将这幅图描绘出来吗?3、在本段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二、朗读第二段1、翻译第二段2、分析本段如何是写箫声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展示点拨】(小组代表先展示本组答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自信闯关】试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翻译下列句子,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自学研讨】一、翻译三、四、五段二、整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山川相缪.( )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杯盘狼籍.( )(2)词类活用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顺流而东.也(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泣.孤舟之嫠妇( )⑤正.襟危坐( )⑥下.江陵(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⑧渺.沧海之一粟( )⑨歌.窈窕之章( )⑩哀.吾生之须臾( )⑾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一词多义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苟非吾之所有()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吾与子之所共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羽化而登仙)而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疑问句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③倒装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合作探究】1、分析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大得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2、分析第4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分析第5段:(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赤壁赋》课后拓展案【苏轼名言拓展】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④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作拓展】素材一: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

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1、胸怀2、态度决定成败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5、变与不变6、乐与悲素材二: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素材三: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

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写作应用示例:缩小痛苦,战胜挫折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心灵的胜利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苦难成就辉煌人生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

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

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

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

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赤壁赋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渔樵.(qiáo)旌.旗(jīng)酾.酒(shī)舳舻..千里(zhú lú)横槊.(shuò)扁.舟(piān)匏.尊(páo)无尽藏.(zàng)蜉蝣..(fú yóu)狼籍.(jí)枕藉.(jiè)窈窕..(yǎo tiǎo)麋.鹿(mí)2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动词,唱)①歌歌曰(名词,歌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②望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③如如泣如诉(副词,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