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表格数据的处理

表格数据的处理

表格数据的处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2000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对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

有一句名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

因此,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

三、教学组织:组织选择合适的软件(Excel2000)加工表格信息,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汇总;掌握数据的计算、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建立数据透视表。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概念:(略讲)单元格: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工作表:工作表是一个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的表格,一行和一列的交叉部分称为单元格。

一般而言,数据处理都是在单元格内进行的。

电子表格常常处理成批的数据,它一般包含大量的单元格,最多为65536(256)=16777216个单元格。

工作簿:工作簿一般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并以文件形式存放在磁盘上。

所以,工作簿是面向用户操作的一个概念,而文件则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概念。

二、处理电子表格(讲授知识点)A、表格单元格的地址(这里只讲解相对地址)B、数据的计算:让学生学会日常应中的求和公式sum(summber1:summber2)、平均数公式(average(summber1:summber2)、最大值max(summber1:summber2)、最小值min(summber1:summber2)。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学设计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学设计

4.2.1表格数据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2000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对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插入、删除行和列,页眉和页脚,fx 函数难点:数据表格各种操作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三、学情分析: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了一点,或许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实际操作经验并不丰富,因此,有必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方法:任务趋动、讲演练结合、启发与自主(或合作)探究结合五、课时: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找茬游戏”:office软件中包含:word 、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outlook他们都是兄弟软件,各个存在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我们已学过word文档,而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excel,在此,我们做个游戏,叫“找茬游戏”,也就是找出word和excel整个窗口界面上的不同之处。

【分组】:5个人为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为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的整个游戏过程【回答】:由小组长回答所有的“有茬”的地方。

如果没有说全,则其他小组补充。

【获胜】:哪个小组说的最全面,哪个小组就获胜。

(二)、知识罗列,新知清晰【教师讲授】1、单元格: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2、工作表:工作表是一个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的表格,一行和一列的交叉部分称为单元格。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2. 培养学生运用表格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2. 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3. 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表格数据素材。

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1. 表格的概念:表格是一种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平面图形,由行和列组成。

2. 表格的常用操作:(2)删除表格:选中表格,“表格”菜单中的“删除”选项。

(3)调整表格大小:选中表格,拖动表格边缘或调整行高、列宽。

(4)合并单元格:选中需要合并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合并单元格”选项。

(5)拆分单元格:选中需要拆分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拆分单元格”选项。

二、表格数据的整理三、表格数据的分析1. 数据求和:选中需要求和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求和”选项。

2. 数据平均:选中需要求平均值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平均”选项。

3. 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选中需要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求最大值”和“求最小值”选项。

四、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1. 利用公式和函数处理数据:介绍常见的表格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如SUM、AVERAGE、MAX、MIN等。

2. 数据透视表:介绍数据透视表的概念和作用,演示如何创建和编辑数据透视表。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一信息技术表格数据的处理导教案新人教版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一信息技术表格数据的处理导教案新人教版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懂的问题,勇敢提出,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操作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表格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与班级辅导员或相关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殊需求,以便于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的学习平台或班级微信群,提前发布关于表格数据处理预习的PPT、视频和文档,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强调学生需了解表格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使用表格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等课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你能想到哪些生活中需要用表格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的场景?”
3.教学评价方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4.教学组织方面,加强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5.课后辅导方面,关注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新人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尤其是涉及表格数据处理的相关章节。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度,及时提醒未完成预习的学生。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阅读资料,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问题清单等提交至平台或直接发送给老师。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数据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贵阳市民族中学李娟课型:新授课授课年级:高一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1、《数据信息的加工》是高中信息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技能,借助表格,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

2、主要讲解怎样对表格数据进行常用几种函数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Excel数据应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表格处理软件的一些基本理论已有所掌握。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了表格数据的处理,高中阶段的该内容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在我们这里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逐步领会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利用EXCEL处理数据的意义;(2)学会EXCEL常用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填充手柄复制公式;(3)掌握基本的排序、分类汇总、自动筛选等数据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实践,完成表格数据的基本处理,学习常用的基本函数、排序、分类汇总、自动筛选分析表格数据的方法,并进一步探究综合应用;(2)通过对学案的自学和探索完成任务一与任务二,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去处理信息的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分析问题、合理组织数据的计算思维。

(3)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表格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表格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表格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第二节第一部分《4.2.1表格数据处理》中的内容。

由于本节课是会考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所以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条件,我将该部分安排为表格数据计算和表格数据排序、筛选两个课时的内容,本节属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学习表格数据计算中的两种方法,即公式法和函数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每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不一,学生在计算机能力上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初中就有对Excel的操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限于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不懂。

因此在本堂课之前复习了Excel单元格地址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其次,他们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的欲望强烈,并且他们已经学习过Office中的Word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Word的工具完成一定的任务,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基本需求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公式法或函数法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

(2)能熟练地写出某单元格的计算公式。

(3)能灵活地应用数据填充功能来减轻计算工作量。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理解、掌握表格中的公式和函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学科相整合的意识。

(2)通过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1)能将本堂课所学的运用Excel的公式法和函数法进行数据计算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学习利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体验计算机功能的强大,使用的便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数据表大班数学教案

数据表大班数学教案

数据表大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数据表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收集和整理数据,并通过数据表进行可视化展示。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

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数据表,并请学生观察和思考表格的结构和用途。

二、数据表基础知识(20分钟)1. 讲解数据表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列(列标)、行(行标)、单元格和数据。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标注数据表中的各个部分。

3. 讲解如何添加、删除和编辑数据表中的数据。

三、数据表操作方法(30分钟)1. 讲解如何对数据表进行排序和筛选。

2. 演示如何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表运算,如求和、平均值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数据表的排序、筛选和运算功能。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30分钟)1. 分发调查问卷,并引导学生收集数据。

2. 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数据表的形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数据表。

五、数据表的可视化展示(30分钟)1. 讲解如何使用图表功能将数据表的数据可视化展示。

2. 演示如何创建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常见图表。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整理好的数据表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六、数据表的分析与解释(3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数据,提出相关问题。

2. 指导学生使用数据表进行数学运算,如比较、推理等。

3. 鼓励学生就观察到的数据现象进行解释和表达。

七、总结与应用(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据表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要点。

鼓励学生将数据表的学习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扩展数据表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学设计案例【课标要求】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并能从中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处中的重要技能,也是科学研究中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常用方法。

从这个目标出发,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教材处理】1.本节课讲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简称“粤教版”)的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第三章第二节第四部分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用一节课时间完成。

2.在主题选取方面,广泛参考了教科版、上海科技版、浙江教育版、中国地理版等教材和网上课例,选取粤教版的例子(评优活动),结合粤教版的教学内容对该例子进行改造,构建了“齐来评选文明班集体”这个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主题。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动运用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教材的内容看起来虽然不多,但是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学生在一节课里面可能不能接受太多的内容,而且,就算能“吸收”到全部内容,也未必就全部“消化”。

所以,在衡量了学生的总体情况和本节课的重点安排后,决定删除教材中“数据透视表”的内容,将分类汇总和分析数据内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在本节课前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信息处理时,应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2.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课在复习和巩固加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对表格信息加工处理的几种方法进行归纳和实践,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使用不同功能进行信息加工;3.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吸引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求和、求平均值、排序、分类汇总和筛选的意义和作用;(2)熟悉运用Excel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
贵阳市民族中学李娟
课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高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数据信息的加工》是高中信息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技能,借助表格,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

2、主要讲解怎样对表格数据进行常用几种函数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Excel数据应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表格处理软件的一些基本理论已有所掌握。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了表格数据的处理,高中阶段的该内容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在我们这里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逐步领会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利用EXCEL处理数据的意义;
(2)学会EXCEL常用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填充手柄复制公式;
(3)掌握基本的排序、分类汇总、自动筛选等数据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实践,完成表格数据的基本处理,学习常用的基本函数、排序、分类汇总、自动筛选分析表格数据的方法,并进一步探究综合应用;
(2)通过对学案的自学和探索完成任务一与任务二,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去处理信息的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分析问题、合理组织数据的计算思维。

(3)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提高爱护环境的公德意识。

四、教学重点:
EXCEL中函数的使用;常用分析数据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在数据表格综合应用中,能根据需要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和讨论法进行,课堂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知识点都以尝试——讨论——自主操作——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

七、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Excel2003。

八、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通过两份反应同一内容的文件对比,分别是文字文件和表格文件,去观察空气质量的数据并回答设定问题,让学生了解表格处理数据的作用和直观性,从而引入主题。

起到了激
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效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合理组织数据的计算思维,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也在为后续的设计做准备。

2、通过两个任务的几种自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去处理信息的信息意识:任务一通过学案、微课视频以及同组讨论;任务二通过交流讨论、网络检索其操作流程。

3、在任务二的操作中注意了分层教学,兼顾了知识较牢固的同学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究。

4、生生与师生评价。

新课程中与老课程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每堂课要进行评价,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先由学生自主操作完成任务一和交流讨论完成任务二并在学案中填写《自我评价表》,再由教师选取学生进行投影展示,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进一步学习。

其次,我谈谈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存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弱的情况,这是我在上课前没有考虑到的。

以至于在进行任务一操作时,这些学生找不到填充手柄或无法完成如何对单元格中数据保留小数的操作。

2、学生在进行演示时,操作较快,少数同学就跟不上节奏,而在总结时只注意到重、难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讲解。

3、分层次教学内容较少、较简单,基础牢固的同学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其感到没有挑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