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二 罪恶的一生
爆笑历史,含泪收藏|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爆笑历史,含泪收藏|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巴金老先生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发表的,使用的作者名字是巴金的笔名“萧甘”,用了当时最激烈的词语批判孔子。
这篇文章对于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巴金在1974年对孔子的认识都有参考价值,故推荐给网友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用最激烈的词语叙述了孔丘的一生。
作者认为,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孔丘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
作者指出,古今中外的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孔丘吹捧为“圣人”;其实,孔丘是个十足的反革命老顽固。
水哥觉得,现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拿这本连环画做个辅助教材,也未尝不可。
孔子一生最大的污点

孔子一生最大的污点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访问过卫国。
南子正是当是卫灵公的夫人,与孔子隔帐见了一面。
就是这短短的相见,使得“子见南子”成了孔子一生最大的污点,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探讨。
那么,孔子与南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根据史料的记录,孔子与南子相见之后,脚步轻快,整个人看上去比之前精神多了。
子路对此很是不爽,孔子发现后信誓旦旦地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那就让上天来谴责我吧!)”。
原本到卫国访问,见到国公的夫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子路的不悦加上孔子的解释,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如果孔子没做什么,那他需要向弟子解释吗?而且还是重复说了两遍“天厌之”,这不是做贼心虚、越描越黑吗。
“子见南子”之所以成为孔子这位大圣人的污点,主要还是因为南子的生活的确太具话题性。
为什么说孔老二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

为什么说孔老二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一、奴隶主的孝子贤孙,立志恢复“周礼”,梦想夺回失去的“天堂”(公元前551年-518年,孔丘一岁至三十四岁)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境内)昌平乡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鲁哀公十六年。
他的祖先原为宋国的大贵族,是宋闵公的儿子弗父何的后代。
弗父何后人中有一个叫孔父嘉,曾做过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子孙就已孔为姓了。
孔父嘉再一次政变中被人杀死。
孔丘的曾祖父孔防叔为逃避宋国的内乱,迁到鲁国定居。
从此孔家便丧失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孔丘的父亲叫纥,作过陬邑的大夫,也称陬邑纥。
孔纥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孟皮,老二就是孔丘。
孔纥死后,孔家更加衰败了。
孔老二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日益没落的断绝了世袭地位的奴隶主贵族世家。
孔丘生长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
奴隶制已经完全腐朽了,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不断发生,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已处在崩溃的过程中。
公元前542年,莒国人民杀死了反动国君犁比公,晋国人民到处暴动。
公元前539年,齐国奴隶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非常沉重,人民生产的东西三分之二都被他们搜刮去了,人民无法活下去,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
齐国的反动国君齐景公用酷刑加以镇压,许多反抗者脚被砍断,造成市场上鞋子跌价而假足涨价。
就在这一年,晋国人民不堪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也起来斗争。
他们把国君看作强盗、仇人一样,用逃亡的办法来反抗国君的残暴通知。
公元前522年,郑国还发生了努力暴动,他们聚集在萑苻泽劫杀奴隶主,夺去他们的财富。
公元前520年,周的京城中手工业奴隶举行武装暴动,史称百工叛,奴隶们勇敢地攻打奴隶主单氏的宫室,周王室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了。
奴隶暴动和平民起义,严重的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
公元前594年,即孔丘出生前43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拥有私田的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
打倒孔家店 误解与反思 可引发给学生阅读

打倒孔家店误解与反思2010年01月06日17:22中国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13条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店”。
此后,这一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传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
其实际含义是要打倒孔子、儒学、后儒和礼教。
“打倒孔家店”大事记1921年首次提出“打孔店”在《吴虞文录·序》中,胡适写道:“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1928年11月《子见南子》事件林语堂将《子见南子》改编成独幕悲喜剧。
剧中将南子变成一位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同学的新女性,并为此跟孔子大辩其论。
最后,孔子师徒在“郑卫之淫声”和妖冶的舞蹈中落荒而逃。
1937年10月1日陈独秀重申孔学也有优点刚出狱的陈独秀在《东方杂志》34卷发表《孔子与中国》,明确表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地说有。
”1945年郭沫若发表《十批判书》肯定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肯定到达政治层面: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
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
孔子形象的又一次演变历史上的孔子只是一个并不得志的哲人,他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寻找着施展才能的舞台,四处碰壁却矢志不渝。
他是渊博的学者,是礼乐文明的传承人,是伟大而亲和的导师。
作为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他怀着遗憾离去,但他死后,却没有得到安宁。
首先,是一场长达数千年的圣化运动,自其弟子子贡开始,经历无数代儒生与王权的推波助澜,最终将这位老人推上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神座。
而之后,又是一场浩劫,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圣人被推下神坛,成了孔老二,成了人们侮辱与毁弃的对象……关于孔子,一说便俗。
一个是真实的孔夫子,一个是千百年来解释再生的孔子形象。
套现在流行的波普。
强调色块的对比与反差,色彩混搭,那个由这些年来,我们对孔子的评价的“印象”,大约可以成为不同色块混搭的“波普”,比较那个安迪·沃霍尔的那个著名的玛丽莲·梦露,孔子的波普更加耐人寻味。
盘点中国史上最有影响的十大“老二”

盘点中国史上最有影响的十大“老二”1. 孔子圣人,万世宗师,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同样,他的老二辈序也毋庸置疑。
这在三家集注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翻译过来就是: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又娶颜征在生孔子。
其实从孔子的字“仲尼”也可以看出。
古人以“伯仲叔季”排序,仲即老二。
所以“孔老二”是实实在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古代是以父系排序的,一夫多妻生的男孩一直排序,而女孩是不考虑的,我们也采用这个方法。
2. 关羽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文圣孔子,武圣关公。
关羽的历史地位直追孔子,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了孔子。
下面一段文字来源于网上,体现了关羽生后地位不断尊崇的过程: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
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
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荆南节度使江陵尹斐均,广其祠宇,增于旧制”。
这是最早的关羽庙祭祀。
唐代关羽作为名将,已进入“武庙”(当时主神为姜太公)陪祀。
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宁元年(1102年)始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义勇”二字,称义勇武安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为英济王。
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加封显灵武安济王。
史称元代关羽“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千载之下,景仰响慕而犹若是”。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决定把地安门西关帝庙作为太常寺官祭场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国有大灾则祭告”。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对关羽的晋封由王提高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孔丘其人 转载

孔丘其人转载2008-06-08 18:49《红旗》杂志一九七四年第四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1974.04.03)孔丘其人,顽固凶狠却又十分虚弱,阴险狡诈而又极端腐朽。
这是他所代表的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本性,也是一切行将灭亡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
今天,彻底揭露孔丘的反动面目,对于识别王明、刘少奇、林彪这一类政治骗子,反击开倒车、搞复辟的逆流,很有意义。
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生活的春秋末期,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把腐朽的奴隶制度冲得“礼坏乐崩”,使整个奴隶主阶级面临灭顶之灾。
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占领历史舞台。
孔丘出身的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在这个社会大变革中急剧地衰落下来。
他的祖先原是宋国的大贵族,后来搬到鲁国。
到他父亲郰叔纥(郰音邹,纥音合)一死,孔家就更加日益没落。
孔老二从小接受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教育,年轻时就走上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道路。
阶级的衰败和家庭的没落,更使他顽固地、狂热地为恢复被夺去的“天堂”而斗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就是孔丘终生的复辟梦想。
它的集中表现,便是一条“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路线。
什么是“礼”?就是西周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孔老二把它吹得天花乱坠,说:“周代的制度是多么昌盛,多么丰富多采呀!我崇拜它!”(《论语·八佾》)实际上,周代实行的奴隶制,是一种在当时已经过时的极其反动、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它的“丰富多采”,正是无数奴隶的鲜血染成的!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
一匹马一束丝就能换五个奴隶。
奴隶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被迫从事极繁重的劳动,受到残暴的压榨。
如果逃亡,抓回来后就要被活活锯掉一条腿,然后被扔到荒野“与禽兽为伍”,悲惨地冻饿而死。
而奴隶主却靠着榨取奴隶的血汗,过着极其奢侈腐化的生活。
甚至在他们死后,也要建筑富丽豪华的大坟墓,还把大批奴隶残酷地杀掉或者活埋,作为殉葬品,有时一次达上百人之多。
巴金批判力作:《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巴金批判力作:《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春秋时代,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猛烈冲击着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失败的奴隶主阶级,千方百计企图恢复自己失去的‚天堂‛。
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就在这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孔丘,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
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又名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孔纥是个破落的奴隶主。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从小迷恋贵族老爷的生活,喜欢用小碗小盘做祭。
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梦想将来出人头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孔丘切望结交有权势的人,一步步爬上政治舞台。
有一次,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季孙氏设宴招待宾客。
刚死了娘的孔老二,认为自己是贵族后代,不顾身上披麻戴孝,也赶去参加宴会。
还没踏进季孙氏家门,季氏的家臣阳虎迎头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赶下台阶。
孔老二意识到,新兴封建社会势力抬头,奴隶贵族就要倒霉。
他咬牙切齿要为复辟奴隶制卖命。
孔丘十九岁成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
鲁国国君昭公特地送来一条鲤鱼作贺礼,孔老二受宠若惊,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巴望他有朝一日重振家业,光宗耀祖。
孔丘一心要复辟,一心想当官。
到了二十六、七岁,总算来了机会,当了个‚乘田‛,职务是管牛羊;后来又当‚委吏‛,就是仓库会计。
孔老二不嫌官小,干得很卖劲。
他要为今后向上爬,打下个基础。
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
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当时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根本无权入学;他向学生勒索学费,谁要来报名,他就伸手说:‚你能交纳十条腊肉做见面礼,我才肯教。
‛能在杏坛听孔老二讲学的,都是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
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
他压根儿不是什么‚全民教育家‛。
春秋末期,各地经常爆发奴隶起义。
有一次,郑国奴隶大暴动,夺占禁地萑苻,统治阶级万分惊慌。
观《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读后感

观《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读后感前两天观看了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期间对比了一下之前研读过的《孔子世家》。
很显然,两篇文章都记录了孔子这一生的事迹,但是观点立场完全不同。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当中形塑了一个不断遭到质疑和贬抑的孔子形象,对比在“五四”出现的打倒孔家店的批判声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其实仍被普遍认同,而这篇连环画则是将孔子的思想完全否定,将孔子思想的合理性完全抽空,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构图手法来进行批判,给文革时期的中小学生传达更为特定的思想内容。
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俨然成为配合运动、丑化孔子形象强有力的思想工具,这个曾经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现如今在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大变革中被批判成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足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审慎对待孔子形象以及文化遗产。
对此我的看法是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用科学发展的思想看待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前言中对于孔子“开门见山”的评价:“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发动统治阶级吹捧为‘圣人’的孔丘,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个顽固的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他反对革命和进步,坚持复古和倒退,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妄图复辟日益奔溃的奴隶制,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
笔尖下锋利的描述,这么一番言辞凿凿的评价彻底否定了这位圣人。
而我却认为孔子周游列国,他“克己复礼”的思想只是不被当时统治阶级所认同,那是一个是武力绝对优先的时代,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各国争霸,孔子的学说未迎合国君的需求,可想而知礼、仁在当时看来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了。
但其实连环画中也在放大化孔子思想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在当时看来,虽然不被奴隶所认同,但还是有人支持这个执政理念的,只是孔子的“仁、爱”思想早已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另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最后的孔子死后的墓碑上悲凉场景以及对其死后的强烈嘲讽:“孔老二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进了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