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千里送鹅毛''

合集下载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解释】:比方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意。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2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如今用它来表示“虽然我送的礼物不珍贵,但我对你的情意却很深厚”的意思。

千里送鹅毛的背景故事:话说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宝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忧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洁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愣,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确定连续东行,他拿出一块雪白的绸子,当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

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狡猾,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薄情意重;物轻人意重【释义】比方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故事】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

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突然觉得应当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当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

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

缅伯高没有方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故事:“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其它歇后语: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炒了的虾米——红人(仁)揍鸡毛——壮胆(装掸)子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火烧旗杆——长叹(炭)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老爷下轿——不(步)行老公拍扇——凄(妻)凉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什么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什么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什么
导语:我们汉语的歇后语词库最为丰富。

它的特性就是接地气,从生活中来。

今天语文网小编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是关于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什么,快来看看答案是什么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比喻礼物虽然微博,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千里送鹅毛故事

千里送鹅毛故事

千里送鹅毛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千里送鹅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仆人因为送上一根鹅毛而得到了主人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点点微小的举动也可能改变命运,展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善意。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有一位贫穷的仆人名叫李大嘴。

他每天都忙碌地为主人做着各种杂事,但却得不到主人的重视和赏识。

有一天,李大嘴在路上捡到了一根鹅毛,他心想或许可以送给主人,表示自己的一片心意。

于是,他将鹅毛小心翼翼地送到了主人的手中。

主人接过鹅毛,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说,“李大嘴,你这鹅毛可比那些贵重的宝物更有价值呢!你的一片心意让我感动不已,从今以后,我会重用你,让你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李大嘴听了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一根鹅毛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此以后,李大嘴得到了主人的赏识和信任,他不仅获得了更好的待遇,还学到了很多本领,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

他心怀感激,时刻铭记着那根送鹅毛的小小举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点微小的举动也可能改变命运。

李大嘴的送鹅毛虽然微不足道,却表达了他的一片真情和善意,得到了主人的赏识。

这让我们明白,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真心对待,用心去做,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善意是最珍贵的。

李大嘴的一片真心打动了主人,让他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我们要善待他人,用心去交往,也许会因此结交到真诚的朋友,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举动可能改变命运,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善意是最珍贵的。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铭记这个故事,用心对待他人,也许会因此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故事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故事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故事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现在用它来表示“虽然我送的礼物不贵重,但我对你的情意却很深厚”的意思。

千里送鹅毛的背景故事: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
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
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
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
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

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答案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答案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答案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答案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答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形容送的礼物虽然不是很有金钱上的价值~但是它表达了送礼人对你的一份真挚情谊歇后语千里送鹅毛,来源于宋代沈作哲的《寓简》中引邢俊臣的《嘲置花石纲一一临江仙》词。

词中有“巍峨万丈与天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之句。

千里送鹅毛的下一句明代徐文长所撰写的《路史·云南俗传》中,曾谈到唐代云南土官缅伯进贡天鹅的趣事:缅伯携了天鹅去京进贡,路经沔阳,不幸天鹅在中途飞走,只掉下一根翎毛。

缅伯拾起那根鹅毛进献朝廷,并口吟一诗,其中有“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之句。

人们根据这段故事,证明礼品虽轻,却内含深厚的情意。

也有“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之说。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背景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故事: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

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就应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留意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

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

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

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这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

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现实解读“来而不往非礼也”。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礼尚往来,在平凡的来往中彼此获得了心理慰藉,营造着和谐的社会关联。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大家注重的是一种纯洁的礼节,至于礼物和礼品并不重要,只要有走动和来往,就是一种亲切和尊重。

探源“千里送鹅毛''

探源“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一词的来历回纥使臣缅伯高,于唐贞观年间,遵国王令,带了一只他们认为世间稀有的白天鹅,及珍珠宝物进朝。

到湖北沔阳地区,天鹅大叫,缅伯高以为天鹅口渴,便打开笼子放到湖里喝水,不料天鹅展翅高飞,慌乱间,缅伯高伸手一抓,却只抓得一片鹅毛。

这下可不得了,进贡的珍宝没了,如何是好?他想不出挽救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用丝缎把鹅毛包裹好,写上一首诗,送给唐太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物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诗,诚恳地收下天鹅毛,安抚一番,按照礼节回赠一些中原土特产。

缅伯高没想到唐朝天子这么大度,转忧为喜。

回国后,在回纥大赞唐朝天子臣民的友好之情。

从此,中国民间便流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口头禅了。

高抬贵手的来历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

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

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

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

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桃李”一词的由来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

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

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以至于流落北方。

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的典故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的典故

千里送鹅毛歇后语的典故千里送鹅毛是一个常见的谚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成为现在不可缺少的歇后语呢?千里送鹅毛的来源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城市叫做戍城,周围是一片广袤的草原。

这里是铁骑奔驰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的马贩子来到这里,买马、卖马、交易马匹,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大特色。

据传说,这个城市有一个公子王,他在这里交际甚广,善于交朋友。

因为他非常懂马,所以他与许多马贩子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有一年冬天,公子王看到外面的天气非常恶劣,马贩子们的家园有些远,于是他命令自己的仆人背了一些羽绒被,到马贩子们的营地为他们取暖。

仆人们走了很久,越来越觉得寒冷。

突然,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其中有一只雁冲到一个人身边,将自己的羽毛朝他掉落。

那个人却是马贩子,他看到这只雁如此慷慨,心中十分感激。

仆人们继续走着,来到马贩子的营地。

这里非常冷,马贩子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虽然他们没有火,但是大家凑到一起谈天说地,还是感到温暖了。

最后,仆人们将背来的被子分给马贩子们,那个曾经遇到雁的马贩子也将自己得到的雁毛赠送给仆人们。

这个故事就是千里送鹅毛的典故来源。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虽然自己的力量有限,但是只要多关注一些小细节,就能为身边的人降低痛苦。

千里送鹅毛的意义千里送鹅毛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深感别人情意,并以相应的行动回报对方的情谊。

”现在作为歇后语,更多的是用来表示小事也能体现心意,或者说不求回报的善良行为。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被称为热心蜜蜂的人。

他们虽然行事忠诚、诚实,但是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常常被坏人所伤害。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用千里送鹅毛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我们不要小看他们,因为没有人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也处在这样的境地。

而我们应该像戍城公子王一样,多关注一些小细节,尽自己力所能及之力去帮助他人。

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有一些被称为“救火队员”的同事。

他们经常会为项目出尽自己的力量,埋头苦干,但是并不求回报和表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送鹅毛”一词的来历
回纥使臣缅伯高,于唐贞观年间,遵国王令,带了一只他们认为世间稀有的白天鹅,及珍珠宝物进朝。

到湖北沔阳地区,天鹅大叫,缅伯高以为天鹅口渴,便打开笼子放到湖里喝水,不料天鹅展翅高飞,慌乱间,缅伯高伸手一抓,却只抓得一片鹅毛。

这下可不得了,进贡的珍宝没了,如何是好?他想不出挽救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用丝缎把鹅毛包裹好,写上一首诗,送给唐太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物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诗,诚恳地收下天鹅毛,安抚一番,按照礼节回赠一些中原土特产。

缅伯高没想到唐朝天子这么大度,转忧为喜。

回国后,在回纥大赞唐朝天子臣民的友好之情。

从此,中国民间便流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口头禅了。

高抬贵手的来历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

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

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

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

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

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

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以至于流落北方。

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

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