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 优质文档 下载可修改
《示儿》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
理解《示儿》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并欣赏陆游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示儿》的内容和背景。
学会如何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示儿》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解读:分析《示儿》的诗意和主题。
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2.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陆游的诗歌风格,如豪放、真挚等。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陆游诗歌,激发学生对陆游诗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示儿》,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3 诗歌分析与欣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引导学生欣赏陆游的诗歌风格,如豪放、真挚等。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背诵《示儿》,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平时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示儿》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示儿》全文。
关于陆游的生平介绍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讲解。
朗读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
六、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示儿》的内涵。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6.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分析和欣赏诗歌。
古诗教学课堂《示儿》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示儿》,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示儿》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示儿》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示儿》诗歌,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PPT,展示陆游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1.3 教师简介《示儿》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示儿》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味鉴赏4.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鉴赏心得,感受诗歌的美。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相关诗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5.2 学生发表见解,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
7. 布置作业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2 学生领取作业,准备课后完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一首。
该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详细内容包括:1.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学会分析绝句的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学习绝句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示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绝句的基本知识,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七言绝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示儿》2. 诗人:陆游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学习绝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示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2. 体会诗人的情感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押韵:绝句的押韵规律是第二、四句押同韵,第一、三句可押可不押。
古诗两首《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示儿》两首诗。
1.2理解并掌握诗句的意思。
1.3学会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2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并背诵《示儿》两首诗。
1.2理解并掌握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示儿》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1.2学生分享对诗人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示儿》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示儿》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1.1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1.2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鉴赏。
4.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学生背诵《示儿》两首诗。
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陆游和《示儿》两首诗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陆游的了解,如他的生平、诗歌创作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示儿》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示儿》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a.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古诗教学课堂《示儿》课教案设计

《古诗教学课堂<示儿>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
(2)理解古诗《示儿》的主题和意境,了解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示儿》。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诗《示儿》。
(2)理解古诗《示儿》的主题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的深刻领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古诗《示儿》的深入研究,掌握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示儿》,了解诗文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庭、亲情的看法,为学习《示儿》做铺垫。
2. 教学古诗《示儿》(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文意境。
(3)引导学生讨论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 欣赏与拓展(1)教师展示与《示儿》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陆游的诗作,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五、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1.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示儿》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学会尊敬父母。
2.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示儿》。
(2)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读后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3)选择一首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简要分析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示儿》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

《示儿》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教案设计(优化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示儿》。
本文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子女的期望。
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子女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陆游的画像,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进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示儿》。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内容?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对课文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5. 朗读练习(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示儿》背诵给家长,并请家长签字。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在课堂朗读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下次教学时,应适当延长朗读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2024年《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示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示儿》。
全文如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示儿》的背景及意义,学习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示儿》,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示儿》,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示儿》的背景、意义,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生平,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示儿》,教师指导朗读技巧,注意停顿、重音等。
3. 讲解: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4. 情感体验:讨论作者为何“悲”,家国情怀体现在哪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背诵《示儿》,并进行诗句解析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示儿》2. 作者:陆游3. 重点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 朗读技巧:停顿、重音等5. 情感:家国情怀、爱国热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宋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象和寓意的理解。
2. 朗读技巧的掌握。
3. 爱国情感的培养。
一、诗句的意象和寓意的理解1. “死去元知万事空”: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认为死后一切皆空。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示儿》。
课文详细内容为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示儿》,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示儿》,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示儿》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诗《示儿》。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古诗《示儿》,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3. 理解诗句:逐句讲解诗句含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感的小诗。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示儿》2. 板书内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诗《示儿》,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2. 答案示例:通过学习《示儿》,我深感陆游的爱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