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福建省》教案
福建初中教案

福建初中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福建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使学生了解鼓浪屿的历史背景,认识鼓浪屿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
2. 鼓浪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如何让学生了解并认识鼓浪屿的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厦门鼓浪屿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鼓浪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鼓浪屿的相关信息,教师总结并引导进入本课主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2. 教师讲解鼓浪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实践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鼓浪屿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厦门鼓浪屿的自然与文化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撰写一篇关于鼓浪屿自然环境的研究报告。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参观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厦门鼓浪屿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鼓浪屿的文化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4课《福建省泰宁县》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第4课《福建省泰宁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泰宁县的主要旅游资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当地是如何发展旅游业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福建省的泰宁县吗?它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福建省泰宁县》;
二、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师:课件出示福建省泰宁县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里有哪些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你有哪些感受?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福建省泰宁县的自然环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泰宁县有哪些主要的旅游资源?他们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旅游资源的?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四节《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四节《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读图说出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降水等自然情况。
-了解泰宁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知道泰宁县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了解泰宁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福建省泰宁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泰宁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泰宁县的旅游资源开发。
2.教学难点:-泰宁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通过展示福建省泰宁县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新课学习-地理位置:展示福建省政区图和泰宁县地形图,让学生指出泰宁县的位置,并描述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地势地形:引导学生观察泰宁县地形图,分析其地势地形特征,了解丹霞地貌的分布情况。
-降水:结合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泰宁县的降水情况,并分析其对水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自然景观: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泰宁县的“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三大奇观,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自然魅力。
-文化景观:介绍泰宁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如泰宁古城、尚书第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泰宁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态保护:介绍泰宁县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意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泰宁县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旅游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如何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4.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泰宁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莲】中国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

中国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课程标准解读:1. 运用教科书中的“泰宁县的位置”以及“泰宁县鸟瞰图”简要分析、评价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泰宁县大致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四大地理分区中所学内容推断泰宁县的气候特征和自然地理概况。
2. 了解泰宁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教科书中的描述和数据资料分析泰宁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掌握泰宁县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泰宁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情况,了解旅游对扶贫的积极意义。
2. 结合泰宁县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简述家乡(陕西省宁陕县)应该如何发展旅游,保护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看视频、查阅图文资料等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2. 分析、整合各种形式的地理信息,通过知识迁移的形式,应用于家乡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本课,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2. 美好的东西总是惹人怜惜,培养学生珍惜环境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家乡要发展,要振兴,“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借鉴其他地方已有的成功经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
学情分析:目前,初一学生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学生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地理学科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地理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由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决定的学生地理素质相对不高,学生在分析、整合地理信息方面、在案例研究方面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多引导。
教学重点:泰宁县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教学难点:区域旅游开发对改善当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共赏美景,走进泰宁观看视频《中国静心之地——福建泰宁》,领略泰宁之美,欣赏泰宁美景,认识独特的丹霞地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福建省泰宁县》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福建省泰宁县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福建省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福建省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对福建省泰宁县具体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福建省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直观演示法:展示福建省泰宁县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福建省泰宁县的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
2.准备福建省泰宁县的介绍性文字材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福建省泰宁县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福建省泰宁县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简要介绍福建省泰宁县的地理位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福建省泰宁县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泰宁县的位置。
然后,教师结合地图和图片,详细讲解福建省泰宁县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福建省泰宁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泰宁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福建省泰宁县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从地图、图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福建省泰宁县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泰宁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获取有关泰宁县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泰宁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资源。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泰宁县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等有关泰宁县的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泰宁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地理信息,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地理信息。
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泰宁县的信息。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泰宁县有哪些旅游资源?”“为什么泰宁县会成为旅游胜地?”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泰宁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考专题教学设计:《福建地理》

《福建地理》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设置背景根据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地理》的精神,乡土地理纳入今年全省统一考试内容。
由于我省目前没有统一的乡土地理教材,因此有必要以福建为区域背景,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设置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对于面临地理中考八年级学生来说,已初步构建了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但对《福建地理》的内容只进行了初步学习,且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所掌握知识与中考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本节课学习是介于新课与传统复习课之间的一种授课模式,内容比新授课多但讲解时比复习课细。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时效性是主要的,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读图判断、分析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创新。
内容上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福建的地理位置,了解福建的省辖市的区划,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与气候及河湖;情感教育上以谈话交流法进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身边的地理进入地理课堂,让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福建的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特色、社会经济地理特征与分布等知识点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综合地理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深化与迁移,学会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与家乡地理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重点、难点(1)福建省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2)自然地理环境特色及社会经济特征的构成与分布。
(3)以福建省为背景,各个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及地理原理、规律的运用3、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福建地理为区域背景,契合《考试意见》要求,注重知识迁移与读图能力。
福建地理免费教案

福建地理免费教案教案标题:福建地理免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福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掌握福建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福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的介绍。
2. 福建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的分析。
教学难点:1. 福建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对福建地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福建地图和相关图片。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福建地图,引起学生对福建地理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福建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吗?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城市?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福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知识,可以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了解福建的山水风貌和气候特点。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福建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四、概括与总结(10分钟)1. 整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福建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福建地理知识。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题。
2.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福建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加深对福建地理的理解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福建地理的文章或制作一份福建地理的PPT等。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福建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讨论和应用题,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福建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福建省》教案
福建省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喝过铁观音茶吗?去过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吗?看过泉漳木偶戏吗?它们与哪个省区有关?
方案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人了福建省。
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对福建省自然环境进行讲述时,可运用中国政区图和福建省地形图,提出下列问题:
1.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
2.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福建省与我国哪个省隔海相望?
3.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4.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由于学生前面已学了多个省级行政区划的自然环境,对读图、析图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问答让学生了解福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陆地上分别与我国的浙江、江西、广东为邻。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讲述福建的森林资源时,指出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
其次,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瓜果、茶叶、名贵药材来展开教学,进一步强调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讲述福建的海洋资源时,教师可略讲,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其地理位置,知道福建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因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在讲述福建省作为我国著名侨乡的省区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请学生朗读教材P.48正文第二段。
2.提问: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
)3.讨论: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4.教师用多媒体保件展示出以下提纲,然后逐条小结:
(1)直接投资,缓解福建发展的资金矛盾;(2)智力支持,加快福建科技兴省进程;(3)贸易合作,扩大福建产品的贸易市场;(4)牵
线搭桥,推动福建对外合作交流;(5)捐款捐物,促进福建公益事业的发展;(6)私人汇款,改善侨眷的生活生产条件。
补充: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
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l/3。
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
如1 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高达176.45亿美元,福建省的外贸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有1/4强是海外华人华侨帮助实现的。
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海外侨
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
如:到1998年,海外华人在福建的捐款物达60多亿元。
华人华侨通过智力支持,加快了福建科教兴省的进程。
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成立了引进海外华人科技的专门机构,先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约3 000人次,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
华人华侨通过牵线搭桥,推动了福建对外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海外关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桥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在投资贸易会上、在文化上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华人华侨通过私人汇款,改善了广大侨眷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福建省的侨汇约占全国的1/4左右。
讲述福建省发达的旅游业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请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福建发展旅游业的其他有利条件。
2.运用地图,要学生找出武夷山的位置,教师简要介绍武夷山风景区。
补充: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
风景区峰峦起伏,沟谷纵横,碧水丹山,环曲回抱,是典型丹霞地貌旅游区。
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乃世界罕见。
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
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四个、世界第22个双重遗产地。
3、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3,了解武夷山地理位置,熟悉从北京到武夷山各主要交通路线。
在讲述福建发达的沿海城市时,可放映展示厦门、泉州、漳州的风光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后要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l,教师总结。
课外活动:
1.网上搜集资料,了解福建籍的侨乡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及他们对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