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有效教学探究——以The Last Leaf教学为例
The_last_leaf_句法分析

The_last_leaf_句法分析每一个叙事文本,无论主题如何,大体都有一个图式(schema),即文章作者用以构思和构建文本概念意义的、心理语言学意义上的超结构(superstructure)。
此外,每个文本同时还拥有一个高级语义化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它统管着具体的话语、语用互动及认知推理的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
叙述文本图式化的超结构一般包含情节(plot)与德育图式(moral),其中情节又包含背景(setting)与插曲(episode),插曲里包含事件(happening)的复杂性(complication)、结果(resolution)与评价(evaluation)。
当然,这种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认知功能上看,篇章的超结构与隐喻修辞有关。
我们总能为叙述文本找到一个图式,一对隐含在文本中的喻体和喻依,我们称之为篇章隐喻修辞(textual metaphor)。
篇章隐喻修辞正是依据一定的图式,即某一语言文化中约定熟成的体验。
(一) 篇章隐喻修辞图式化地镶嵌或蕴涵在一定的文本结构当中。
O. Henry的The Last Leaf,讲述的是肺炎使年轻而富有抱负的艺术家Johnsy 卧病不起,她不仅放弃了生的希望,而且开始倒数窗外对面楼侧壁上攀延着的常青藤的叶子,以为自己的生命将会随着寒风肆掠常青藤叶而凋零。
当晚,住在Johnsy楼下的老艺术家Behrman冒着风雪在长青藤上画了一片常青藤叶。
第二天早上当Johnsy看到窗外常青藤上出人意料地留着最后一片叶子,它无畏地挂在离地二十英尺的常青藤枝上,尽管叶边上泛着黄色,靠近枝杆的部位却仍然带着深绿。
Johnsy开始感悟到放弃生命是一种"罪孽",并因此有了希望,最终脱离了险情。
可是人们却发现,Behrman死了,是他用最后的生命换取了那惊世之作——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在这篇叙事文本当中,常青藤喻指“生命”;常青藤叶喻指“生的希望”;最后一片常青藤叶(the last leaf)喻指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常青藤叶的凋落喻指“生命的凋零”……这一隐喻类推帮助构建出相互衔接的句式和意义连贯的文本。
Unit8LiteratureLesson1TheLastLeaf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英语北师大版选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8 LiteratureLesson 1 The Last Leaf教材分析:《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8 Literature Lesson 1 The Last Leaf》是高二英语课本中的一节课程,教材主要讲述了美国作家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这个故事以20世纪初纽约一个贫困画家约翰尼和他的女友苏尼为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外面正在飘落的秋叶,以及苏尼因身患重病而丧失信心,约翰尼坚持在苏尼面前画一幅假叶子,给她带来希望与力量的故事。
教学目标:1.阅读并理解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习并掌握本课所涉及的词汇、词组和句型。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口头表达、写作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掌握本课所涉及的词汇、词组和句型。
教学难点:1.理解短篇小说中的隐含含义和情感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文章和对话。
他们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听力能力,但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介绍奧·亨利的作品和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阅读,提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希望与坚持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个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达来完成任务。
2.学生中心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来呈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介绍故事背景,引入主题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回忆上一课《浪漫的爱情故事》中Bill 和Sue的故事。
《The Last Leaf》 学历案

《The Last Leaf》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The Last Leaf》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以及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勇气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2)理解小说中“最后一片叶子”的象征意义。
2、难点(1)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体会小说所传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三、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
2、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对小说中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
3、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讨论成果。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命、希望和坚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思考,从而引出小说《The Last Leaf》。
(二)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亨利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为理解小说的特点奠定基础。
(三)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四)初读小说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人物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琼西、苏、贝尔曼等。
琼西:身患重病,意志消沉,对生命失去希望。
苏:琼西的朋友,关心琼西,给予她照顾和鼓励。
贝尔曼:老画家,外表粗俗,内心善良,为了拯救琼西付出了生命。
2、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六)情节分析1、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分析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巧妙之处。
2、讨论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七)环境描写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环境描写如何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八)主题探讨1、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希望的力量、友情的珍贵等。
2、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对主题的理解。
The-Last-Leaf剖析教学文稿

His main works
The Gift of the Magi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lot
2.Johnsy得了肺炎,很虚弱, 只能隔着小窗看着窗外那棵 几乎光秃秃的常青藤,并在 不停数着树上的叶子。
1.趣味相投的两个年轻画家 Sue和Johnsy成了好朋友, 拥有一间共同画室。
4.Sue把Johnsy的想法告诉了 也很关心她的老画家Behrman。
• Three years and about a dozen short
stories later, he emerged from prison as
"O. Henry" to help shield his true
identity.
2
• O. Henry wrote with realistic detail based on his first-hand experiences both in Texas and in New York City.
the Houston Daily Post(休斯敦邮报).
• In early 1898 Porter was found guilty of embezzlement(挪用) charges and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in an Ohio(俄亥 俄州) prison.
• Although O. Henry certainly did •not inv尽en管t t短he篇s小ho说rt这s种to文ry学, h形e 式并 mtehna非 的edsitt欧 大neegr·师c.eh亨Od级n.i利tq人hHu首ie物esn创of,rfoy,r而tmbh但且eeac他sn还audm堪r将pep称er出ari这sf人mee种ac意st文te料ed体r at的do这in种g 结th局is技by巧la发yi扬ng至th完e美。在故 cthhois事 埋nesrs展 下tetrao开 伏udrcey的 笔triiso过 ,tnsoe程 手ffloft中法r.hHt,非ehee他常engsdi就熟eviene开稔sgnsd始巧hitinn为妙ogtssc结,oitnm局通oe by过b那rie些fl初y i看nc似lu乎din无g关de紧ta要ils的t细ha节t , smimee设 然epmmo置 而ortru, ,aineni他 直smt. pw不 到Bohur断 故tetnab给事nett读真hcoea者相mtsefu以大irrip小白msrtmi小的see的那nes暗一nedly示刻ing,, is 读“r者ev才ea会led意”.识A到n e当x初am那pl些e 细of枝th末is节is
《最后的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类)

《最后的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类)课堂教学设计类《最后的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淄博市周村区教研室毕利群(一)创设情境,问题切入设问1、欧·亨利的这篇小说的英文题目是《The Last Leaf》。
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译名。
比如《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最后一片叶子》,还有我们课文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请结合预习和对小说的理解,思考这四个题目各有什么特点?归纳:《两个病人》(从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命题:一个琼珊,一个老贝尔曼;一个病人康复,一个死去,死去的人为康复的人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一片叶子与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制造了一个悬念:主人公处在什么样的绝处,又如何绝处逢生的。
有一定引吸力)《最后一片叶子》(这个题是从英文直译而来,最后一片叶子本身也富有诗意,实际它指的是老画家所画的假叶子,是小说中最关键的物象)《最后的常春藤叶》(常春藤叶是有象征意义的。
首先,常春藤叶里“常春”两个字,不仅是绿色的,而且能够给人以生命的春天,给人以鼓励和希望。
其次,这片叶子是贝儿曼自我牺牲的象征,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点燃了濒临死亡的病人的生命的火花)归纳:应该说,每个题目都有它的特点。
(二)触摸文本,理清脉络过渡语: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下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地方。
提问二至四位学生诵读。
设问2、通过以上的诵读,思考一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从内容上看,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从结构上看,“叶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情节顺着“看叶子——数叶子——等待叶子落下——叶子没有落下——发现叶子是贝尔曼画的”展开。
(三)深入探究,体悟感知设问3、小说的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本文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并且说一说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学生诵读环境描写部分。
最后常春藤叶教案2篇

最后常春藤叶教案2篇Last ivy leaf teaching plan最后常春藤叶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最后常春藤叶教案】2、篇章2:【最后常春藤叶教案】篇章1:【最后常春藤叶教案】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
(琼姗)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教学流程:【课时一】: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3、主题把握。
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
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联系)4、欧亨利式结局。
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课时二】: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并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探究——以Unit8TheLastLeaf为例

Vol.19No.3一、PISA阅读素养观的界定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发起,为测试学生的学习品质并作出完整评估的研究项目,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
PISA主要对学生在阅读、科学和数学三个领域的素养进行测评,每三年测试一次(龙宇2017)。
PISA注重人的发展性,强调“分析、推断和沟通”的能力。
这种能力正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训练的。
PISA不仅评估学生的阅读知识和技能,还评估学生的阅读态度和学习策略。
PISA2009侧重考查阅读素养,它认为阅读素养就是指“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文本的参与度”。
二、PISA阅读素养评价观的解读“阅读素养”概念的提出,为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方向。
PISA的研究者将阅读投入分为行为层次的投入、情感层次的投入、认知层次的投入(龙宇2017)。
所以,一方面课堂阅读教学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指向和内容;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基于对“阅读素养”概念的理解,英语阅读课堂应该涵盖以下内容(见图1):PISA阅读素养评价观解读:在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技巧及不同的阅读方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故事的情节与情感,培养阅读思维品格及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领悟、解析及反思,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体验并有所收获,从而实现走出文本后的运用、创作与升华,最终实现“阅读素养”的提高和人格魅力的提升。
通过解读PISA阅读素养评价观,图1的结构可细化图2: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探究———以Unit8The Last Leaf为例王文琛【摘要】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及PISA阅读素养评价观,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课堂进行阅读素养教学。
The last leaf教学设计

The last leafTeaching aims:Knowledge aim: Ss can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some words, like last, leaf, downstairs, survive, look out of ,ivy vine, stare at.Ability aims:1.Ss can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2.Ss can write the following story.Emotional aim: Ss can cultivate the sense of exploration and think about how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Teaching key points:1.Ss can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by different tasks.2.Ss can put forward questions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1. Ss can think about how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and try to express what they want to say.2. Ss can write the following story after reading the story.Teaching aids:PPT, blackboard, handout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method, communicative method,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Pre-reading (3mins)Step1 Play a gameWord- guessing: It is green in spring. It is yellow in autumn. You can see t. What is it?Qs: Which spring do you like ? Why?(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故事创设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课 选 取 美 国著 名 短 篇 小说 家 欧 ・ 亨 利 的 作 品 e L a s t L e 作 为 阅 读 材 料 。 这 篇 小 说 讲 述 了 老 画
家 贝 尔 曼 为 了鼓 励 贫 病 交 加 的 青 年 画 家 苏 西 顽 强 地 活 下 去 ,在 风 雨 之 夜 ,以 生 命 为 代 价 ,在 墙 上 画 了
二 、案 例评 析
【 教 学 内容 分 析 】
1 . 语 言 交 流 目标 :理 解 故 事 情 节 ,理 清 故 事 线 索 :能 用 英 语 阐 述 个 人 观 点 和 进 行 小 组 讨 论 。 2 . 认 知 思 维 目标 :从 人 物 、 中突 和 结 构 三 个 方
题 。 针 对 学 生 表 现 欲 强 、 创 造 力 丰 富 的 特 点 ,教 师
设 计 了 开 放 性 的 任 务 , 让 学 生 进 行 自 主 合 作 学 习— — 课 外 自 主 阅 读 作 品 ,课 堂 上 进 行 小 组 展 示 、 讨 论 等 互 动 活 动 ,这 比 课 堂 上 全 班 统 一 阅 读 、 教 师
素 等 ,能 够 理 解本 课 所 要 分析 的 “ 中突 ” “ 线 索” “ 角色” “ 铺 垫 ” 等 要 素 的 内 涵 ,也 曾 尝 试 用 这 些
文 学 常识分 析 过 几篇短 篇 / J 、 说 。他 们 的阅读 积 极性 高 ,但 普 遍 存 在 虽 能 理 解 情 节 却 不 理 解 主 题 、 不 知 从 哪 些 角 度 鉴 赏 作 品 、 体 会 不 到 作 品 的 魅 力 等 问
界 的 美 好 愿 望 , 教 师 可 以 它 为 媒 介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观 察 社 会 与 生 活 ,思 考 人 生 ,提 高 人 文 素 养 。 【 学情 分析 】 在 之 前 的 几 节 课 上 ,学 生 已 接 触 了 欧 ・ 亨 利 的 其 他 作 品 ,对 作 者 的 创 作 背 景 和 写 作 风 格 也 比较 了 解 , 因此 分 析 e L a s t L e 的难度不 大 。同时 , 学 生 已 了 解 了 部 分 英 语 文 学 基 本 常 识 ,如 文 学 作 品 的分 类 、文学 研 究 的三种 主要 方 法 、文学 作 品 的要
黼
匮 教学 j i 0 o x u e
英语文学欣 赏课 的有效教学探 究
— —
以T h e L a s t L e 教 学为 例
厦 门外 国语 学校 柘 荣县 第一 中学
林
芸
杨 良雄
一
、
引言
人 物 的 伟 大 人 格 和 高 尚 品 德 , 展 示 他 们 小 说 进 行 赏 析 ;了 解 一 篇 成 功 的 短 篇 小 说 的 两
个 构 成 要 素 ;对 小 说 的 主 题 有 个 人 见 解 :运 用 思 维
导 图 ,掌握 赏析 文学作 品的方法 流程 。 3 . 社 会 文 化 目标 : 学 会 合 作 、 分 享 和 倾 听 ;联 系 小 说 和 现 实 生 活 ,获 得 启 示 ;体 验 文 学 作 品 的 美 。
阅 读 任 务 ,课 堂 上 进 行 展 示 、 讨 论 , 教 师 引 导 深 入 思 考 ” 的 方 式 赏 析 英 语 文 学 作 品 ,体 会 英 语 文 学 的 美 , 发 掘 英 语 文 学 作 品 的 艺 术 价 值 与 人 文 内 涵 。 下
面 ,笔 者 以 e L a s t L e 教学 ( 林 芸 执教 )为例 ,
对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课 的 有 效 教 学 作 些 探 究 ,希 望 对 一
线 教 师们 有所 启发 。
统 一 讲 解 的 教 学 方 式 更 省 时 、 高 效 , 更 能 激 发 学 生 的积 极 性 ,培 养 他 们 的 思 维 能 力 和 综 合 语 用 能 力 。
【 教 学 目标 】
都 有 可 挖 掘 之 处 。 此 外 ,该 作 品 着 力 挖 掘 和 赞 美 小
Gr o u p Co mp e t i t i o n 1 :I nt r o d u c e 0. He nr y i n o ne
【 教学 过程 】
St ep 1: L e ad-i n
片永不凋零 的常春藤 叶的故事。该/ J 、 说 知 名 度
高 , 对 学 生 有 较 强 的 吸 引 力 ,语 言 相 对 简 单 ,情 节
明 晰 ,符 合 学 生 的 英 语 阅 读 水 平 。 该 作 品 在 结 构 、
主题 、 人 物 刻 画 、 内 心 描 写 、象 征 、 对 比冲 突 - W- 方 面
英 语 文 学 作 品 是 宝 贵 的 英 语 课 程 资 源 ,是 扩 大
学生 阅 读量 的有 效 载体 。 借 通 高 中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 实验 ) 》 建 议 在高 中开设 “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入 门 ” 选 修 课 , 然 而 , 当 前 大 部 分 高 中 却 仍 未 将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课 真 正 列 入 学 校 课 程 之 中 。 即 使 开 设 了 英 语 文 学 欣 赏课 ,教 师 也 多 采 用 “ 知 识 — — 语 法— — 解 题 ” 的模 式 进行 教学 ,使之 与传 统 的 阅读课 无 异 。如 何 确 定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课 的 教 学 目标 、 如 何 筛 选 英 语 文 学 作 品 、 如 何 有 效 地 开 展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课 ,这 些 都 是 值 得 英 语 教 师 认 真 思 考 和 探 索 的 问 题 。 笔 者 认 为 ,英 语 文 学 欣 赏 课 不 应 以 语 言 知 识 学 习 为 目标 , 而应 以 “ 欣 赏 ” 为 落 脚 点 ,让 学 生 通 过 “ 课 外 完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