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妙心感知,融情于景——学习景物描写【教学目标】1.能细心观察景物,描绘时能突出景物特征。
2.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选择典型景物、调动联想想象、准确用词等方法融情入景,增强文章感染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写景传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选择典型景物、调动联想想象、准确用词等方法融情入景,增强文章感染力。
【教学创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由此可见,将“教材”这个“例子”作为学生写作时阅读的对象,从中归纳、提炼出相关的写作技巧,再通过写作训练实现写作技能的迁移与内化,是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我精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经典文本中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对比、揣摩、探究,步步归纳出描写景物时融情于景的常见技巧,同时现场开展写作训练,在练笔中实实在在提升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每到暮春,落花飘零,人们便总会借落花而抒发感情。
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落花”有关的古诗词吧!2.全班交流后教师重点出示下列三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红楼梦》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写到了落花,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预设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虽离开了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预设2:李煜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感叹故国就如这水流花落,一去难返,无法再见。
预设3:“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由落红想到自己的身世,自伤自怜,为自己以后的命运感到悲伤。
4. 教师小结并导入课题由此可见,虽是同样的景,由于人物性格、遭遇的不同,融入景物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也只有在笔端融入了情感的景物描写,才会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发现有一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美好景物。这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概念和方法掌握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景物描写方法的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运用感官、抓住特征、巧用修辞等描写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实例和对比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景物描写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描写四季变化、如何描绘人物情感等。
2.实践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培养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事物的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思维品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景物描写方法,丰富文章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这一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课后找时间单独辅导这些学生,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最后,我认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优质教案_14

课题学习描写景物请学生欣赏大自然图片。
一.开篇词导入:哪位同学能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大自然美景?他的描述你能感受到景物的美吗?是的,我们刚刚欣赏了东升的旭日,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美丽的紫藤萝花……不过他们的美太难描述了。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景物吧!二.学习目标:1、多角度观察景物,使用不同的写景顺序来写景;2、学会调动五官,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3、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来描写景物,将情感融入景物中。
三.学习过程:一>疑难初探观察这几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1)白色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中移动。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3)软绵绵的云在天空中闲逛。
4)雪白的云朵,一片一片,在天空中追逐、嬉戏。
分别写了云的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二>现学现用:★思考同学们观察这段话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巧妙使用多种修辞牛刀小试★我来练一练请以“月亮萤火虫草丛”三个词语,巧妙使用修辞写一段话,字数100---150字左右。
佳作分享赏析★思考排除修辞,大作家宗璞又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呢?你有什么发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调动各种感官牛刀小试★我来练一练请以“月亮萤火虫草丛风儿花朵”五个词语,调动各种感官写一段话,字数100---150字左右。
佳作分享赏析★思考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的景物也非常惹人喜爱呢,那么鲁迅又是以怎样视角来写景的呢?你又发现了什么?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③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④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感情丰富,对待生活热情积极,审美观正在形成。
美丽的景色,漂亮的服饰,形象气质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不过,他们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完善,欣赏角度比较单一,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或是描绘的景物角度单一,缺乏生动形象的美感。
但是他们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本堂作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描写景物。
3.教材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本单元为自然山水单元,是写景的经典美文,从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到苏轼与故友共赏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奇异的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
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3. 在写作与交流评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③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④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感情丰富,对待生活热情积极,审美观正在形成。
美丽的景色,漂亮的服饰,形象气质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不过,他们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完善,欣赏角度比较单一,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或是描绘的景物角度单一,缺乏生动形象的美感。
但是他们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本堂作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描写景物。
3.教材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本单元为自然山水单元,是写景的经典美文,从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到苏轼与故友共赏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奇异的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
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3. 在写作与交流评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设计说明此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
给出的写作方法与阅读文本中的写法遥相呼应: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等观察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静态、动态或不同时段的状态描写景物特征;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描写的景物鲜活动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学生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要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抓住景物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动之以情”。
学习目标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景物鲜活起来。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引导学生融情于景,让景物立体鲜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准备描写景物的名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
同学们都知道景物描写能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是很多同学经常苦恼于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景物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预习任务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处风景,细心观察,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五、过程性评价根据课堂内容,自行修改之前所写的练笔。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之前所学的经典写景篇章,了解了景物描写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方法。
接下来,大家还需用心去观察大自然,继续练习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让自己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
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进一步完善自己所写的课前练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写作教案: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写作教案:
中学课堂教学教案:学习描写景物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课
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研讨精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文题展示你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
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
实,还是那金黄灿烂的田地?
是高远的蓝天,还是天际处的
山岭?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
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会让
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会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
细观察,细细品味,以《秋天
的赞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观察景物。
2.学会运用不同的写景顺序来描写景物。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把景物写鲜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有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人不同的感受。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风景,美不胜收。
怎样才能把这些美好的景物描写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景物。
二、写作导航(一)基本技巧1.描写景物。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雨是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春》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2.描写景物,既可以描述人的视觉感受,还可以描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作者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3.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个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如《三峡》一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其中春冬季节的景象,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4.写景还要注意融入情感。
《雨的四季》中,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二)学法指导1.多角度观察景物。
(1)定点观察: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目标导航】
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
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
字数不限。
2.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不少于500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
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
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
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
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写作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技法点拨】
1.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样,观景的角度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移步换景,景随镜换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
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感官,全面描写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
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虚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例如《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
风的温暖、柔和,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味的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声的特点。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
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5.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例如朱自清的《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作者抓住南方的春雨的特点——连绵,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南方春雨图,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范文引路】
家乡的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秋天都是美的。
可是,家乡的秋天,却总有一种他乡不能超越的美。
家乡仲秋的晨昏是美丽的。
东方一轮才捧出,满眼风光胸臆开。
晨熹中,天地一色,清秀无比。
环形河中,荷叶上大滴的露珠像璀璨的夜明珠一般发出炫目的光。
整个河面金光万点,灿若一位刚出浴的绝色佳人,使人一见生情,神魂颠倒,采莲大姐轻荡着小舟,时而缓缓地穿越拱桥,掩映于一片荷花绿叶之中;时而箭一般地射向河中心的小亭,和惊起的鸭鹅嬉戏。
田野里,清香的泥土气息不时地随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斜阳西坠,橘红色的光芒笼罩大地,袅袅炊烟缭绕在每家屋顶上空,带着蒸的、煮的、炒的饭味,凝成一片香云,不一会儿便布满了整个村庄。
而后,又慢
慢向四周扩散,给大地披上一层馨香的薄纱,营造了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
辛劳一天的人们,很快松弛下来,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
家乡的秋夜是美丽的。
当夜幕完全降临,明镜般的月亮就垂悬在天穹,如水的清辉瀑布般倾泻在广袤的大地上。
树木、房屋、村庄、田野结为一体,仿佛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温顺地躺在这硕大无比的摇篮中。
古老而狭窄的砖路一下子拓宽了许多,平展展的,宛若镀了一层霜。
白日的尘埃、喧闹都渐渐停下来,退了去,人们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天空中,一朵朵洁白如纱的云絮,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不时地从月亮的肌体旁滑过,仿佛在为她拭洗蒙沾的尘垢。
远处,天边有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好像仙女们漫游天街时手提的灯笼,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给人无穷的遐思。
啊!多情谁似家乡月,任是无情亦动人。
家乡的秋天哦,是那样的牵我魂、缠我魄。
这种情,这种爱,就是我充实的生命,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本文以对家乡的秋天的热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家乡不同景物的特点,着力描绘了不同时段的三幅秋景图。
尤其是作者把家乡的景物当成有情有味的绝色佳人、婴儿、仙女来写,联想丰富,笔法细腻,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天的无限赞美之情。
修辞的大量运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色彩艳丽,情感浓烈,扣人心弦。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了解了描写景物不但可以定点观察,还可以移步换景。
此外,还可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
同学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观察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可以改进。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来对景物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