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合集下载

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

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

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路,熟悉的人一般简称为“十三行”.十三行的历史和来历清代的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

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行。

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

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

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

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

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

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

旧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乾隆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

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

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

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帐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

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是什么?

十三行是什么?

十三行是什么?十三行是什么?大洋新闻时间: 2013-01-20 来源: 信息时报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讲人:范小静(原广东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赵春晨认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名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可以是指行商,也可以是指行商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一个特定的地域,即广州的十三行商馆区。

十三行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它并不是十三家那么齐整,只有少数的年代刚好十三家。

有时候多于十三家,有时候少于十三家,不过大家习惯把它叫“十三行”。

十三行的黄金时代是在清代,特别是在乾隆以后。

最初是1685年(康熙24年)的时候设了4个海关,分别是江、浙、闽、粤。

到了乾隆22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乾隆把其他三个海关关掉了,就剩下一个海关,那就是广东广州。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打输了以后开放了5个海关,叫五口通商。

所以1757到1842年是一口通商。

清政府选择广州是有多重考虑的。

一是因为广州有长期的外贸传统。

广州比较偏远,远离北京政治中心,对北京的威胁大大减少。

二是珠江口具有得天独厚的防卫功能。

像国内其他很多的关口,海船可以直接从海到港口,但是广州有个非常好的条件,外国船想要进广州,比如从珠江口进广州的话,经过这里的时候突然收窄一个地方,那就是虎门。

虎门两边架着炮台的话,外国商船如果有些什么动静的话,两边火炮一封锁,外国船就没办法。

实际上广州一口通商的“一口”并不是单指广州,其实包括四个地方。

我有一个比喻,像我们现在看病一样,首先要挂号,如果外国船要来广州的话,先到澳门挂号,澳门有我们广东的官府,要在澳门要先挂号,拿官方的单据再到虎门。

在虎门这里海关要检查,就等于拿到挂着要在科室的护士站那里去,这个护士站就等于虎门。

护士让你去看病了,你还不能看上进去,一般还要在走廊那里等,那么“走廊”就是黄埔。

黄埔不是现在的黄埔区的黄埔,而是我们海珠区的黄埔,外国的商船全部停在那里。

论晚清广州十三行的士商文化合流——以怡和行伍崇曜为中心的考察

论晚清广州十三行的士商文化合流——以怡和行伍崇曜为中心的考察

Study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lars and Merchants of the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黎聪
作者机构: 广东警官学院,广州51023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80-8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晚清 十三行 伍崇曜 文化合流
摘要:广州十三行商人虽在晚清贸易中声势显赫,但“重仕抑商”的传统心理劣势,不得不促使他们在积极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十分注重士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合流。

以伍崇曜
为杰出代表的怡和行南海伍氏,更是凭借汇辑刻印乡邦文献典籍的方式,大大推动了士商合流
的社会风气。

这对整个岭南文化的近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观后感简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展示了广州历史上繁荣的商业街区——十三行的风貌和传统行业。

本文将介绍我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观后感,并分享其中令人难忘的经历和印象。

第一印象进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我首先被迎面而来的古老建筑所吸引。

这些建筑保留了古代商业街区的传统风貌,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宏伟的门楼和精致的砖雕,展现了广州的历史底蕴和商业发展的繁荣。

博物馆内部展示博物馆内部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展品,展示了广州十三行历史上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我对几个展厅的观后感:十三行历史展厅这个展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详细介绍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以及对广州商业的重要影响。

展品中尤为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份关于十三行的珍贵文献,展示了商贾们生活和交易的场景,使我仿佛置身于历史中。

工艺品展厅在这个展厅中,我看到了许多传统工艺品,如陶瓷、木雕和织锦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精美绝伦,更体现了广州在商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我被其中一幅巨大的木雕画深深吸引,画面栩栩如生,展现了广州商贸繁荣时期的盛况。

广州特产展厅广州十三行以其独特的商业地位而闻名,这个展厅展示了广州的特产,如荔枝、古玩、工艺品、旗袍等。

我看到了许多我熟悉的特产,不禁引发了我的回忆和对广州独特魅力的思考。

互动体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互动体验,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广州商业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参与其中的几个互动项目:传统手工艺体验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设有一个手工艺体验区域。

在这里,我亲自尝试了制作陶瓷和木雕的过程,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和辛勤。

商贸游戏互动博物馆设有一个商贸游戏互动区,参观者可以扮演商贾的角色,体验传统商业交易的过程。

我在这个游戏中与其他参与者一起展开激烈的角逐,增强了对广州商贸发展的理解。

总结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广州商贸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佩服广州商业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广州十三行之万成行结业始末考析

广州十三行之万成行结业始末考析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广州十三行之万成行结业始末考析方富泽(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院广州十三行始由诸多行商组成的商会组织,行商人物和经营结业也是十三行研究的重要内容。

嘉庆十四年(1809)万成行因沐士方的经营不善而结业,沐士方本人亦被判流放伊犁。

随后达成、会隆两行亦在同年倒闭,不但引致新一轮的行商制度危机,而且更促使清政府改革行商制度。

由于万成行的存在时间较短,因而留存的记载并不多,亦缺乏相关的研究。

经过发掘考证英国所藏的档案文献,得以对万成行的结业始末有更多了解,为广州十三行及清代海外贸易研究提供新的个案。

关键词:广州十三行;万成行;沐方官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61-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29一、前言近年来,有关行商研究的成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目前较为集中的是关于同文行潘家、广利行卢家以及怡和行伍家的研究。

而有关万成行沐家,只有少数文章研究涉及[1]。

此外,关于十三行商欠和单独的行商倒闭个案研究的专门论著较少[2],不能不说是影响十三行研究深人发展的空白领域。

本文将依据笔者近年所见的资料,如英国档案馆所藏的广州商馆中文档案(FO/1048)以及外交部档案(FO/233/189)对万成行欠案的始末进行补遗和考证及对万成行欠案所涉及的广州十三行的相关制度变革问题进行探讨。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二、万成行的基本情况万成行行商沐士方,本名沐元圣,宁波府慈溪县人,商名方官或黎官(Fongqua)。

嘉庆八年(1803年)赴粤从事茶叶生意,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报捐布政司经历职衔,同年充任行商,但是经营的时间只有短短五年[3]。

嘉庆十四年(1809年)万成行破产,而沐士方本人被流放到伊犁。

沐士方与同泰行的麦磻官(Poonequa)同样是1804年充任行商,两人的经历类似,都是贿赂粤海关监督7万银元后成为行商[4]。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看法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看法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看法
1. 哇塞,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等待着我们去打开。

你想想,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故事都在那里,能不吸引人吗?
2.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它可不是一般的博物馆哦!它就像是时光隧道,能带你穿越回过去,看看当年的繁华景象。

难道你不想去体验一下吗?
3. 嘿,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啊,那绝对是了解广州历史的绝佳去处!好比是一本生动的史书,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多有意思呀!
4. 哇哦,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呀,那里真的太让人惊叹了!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那些精美的文物,不就像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吗?
5.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说真的,去一次就会被深深吸引!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让你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无法自拔,你还没去过吗?
6. 哎呀呀,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仿佛是一个神秘的宝库,等待着好奇的我们去探索,多让人期待呀!
7.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真的值得好好逛逛!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故事盒子,打开就能听到一个个精彩的传奇,你不想去听听吗?
8. 哇,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啊,那可真是太了不起了!好比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屹立在那里,见证着过去的辉煌,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敬仰吗?
9. 嘿,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哟,那是个会让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就像一个有着强大引力的磁场,把你紧紧吸引住,你会错过吗?
10.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真的是太棒啦!它简直就是广州历史文化的浓缩精华,如同闪闪发光的宝石,耀眼又迷人!
我觉得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广州的过去,感受历史的魅力。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介绍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介绍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介绍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座展示十三行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该博物馆以十三行为主题,展示着这片地区的历史、人文和传统手艺,是了解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十三行是广州历史悠久的老街之一,以古朴的建筑和传统手艺闻名。

这里曾是广州著名的手工业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则是将这一片区域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诠释。

博物馆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照片、文物、手工艺品等,通过这些展品可以让游客了解到十三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手艺的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许多互动游戏和展览,让游客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和趣味性。

博物馆内的馆藏品种类繁多,包括陶瓷、纺织品、木雕、古建筑等,这些展品展示着十三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十三行博物馆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广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它展示了广州老城区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参观十三行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这片地区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广州市的历史和人文。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并了解这座美丽古老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十三行主要闽系行商创始人的发迹

十三行主要闽系行商创始人的发迹

十三行主要闽系行商创始人的发迹作者:陈宗海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摘要:十三行作为清朝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地位非常重要,而活跃在其中的行商,更是商界中的佼佼者。

本文试从四个著名闽系行商家族创始人的发迹进行浅析,进而初步阐述总结他们之间的发迹特点。

关键词:十三行;行商;创始人;发迹清代广州十三行素称“天子南库”,其地位在中外贸易史上举足轻重,而作为“南库守望者”的行商,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的主要行商很多是闽商,较为有名的泰和行颜家、同文行(同孚行)潘家、怡和行伍家、义成行叶家。

这四个著名闽系行商家族创始人的发迹有着不少类似之处。

一、泰和行颜亮洲泰和行创始人颜亮洲(1697-1751年),又名德,字淇瞻,号绰亭,西人称之为颜德舍(Yan Deshe)。

其先世本姓张,福建晋江县人,宋末入赘同县颜八郎,因八郎年老无嗣,遂以张氏为子,改姓颜。

颜家家境贫寒,及至明代,颜氏子孙渐有读书出仕者,如颜容舒为明隆庆二年进士,曾官广东博罗县知县。

明末,颜容舒之子,颜亮洲的曾祖父颜廷濬由福建迁入广东,入籍南海县。

这可能与颜容舒在广东任官,对广东较为熟悉有关。

颜亮洲三岁时,其父建谋早逝,与母艰苦度日,长大后,考取监生,本想走应举入仕之路,无奈家境困苦,在甘肃任知县的伯父建勋又因亏累公款而回家变卖产业抵充,于是家计日蹙,亮洲不得不弃儒从商。

李成璠《诰赠中宪大夫绰亭公暨淑配柯太恭人墓志铭》称亮洲(绰亭公)“少孤,壮岁贡入成均,未卒业,去而服贾,相羊家食,五十六年而卒。

……(柯太恭人)力劝公习计然书,会奉榷部檄,募充十三家,与番汉通市,公乃投笔厕身其间(指十三行)。

时则有若陈监州、叶比部皆公同事,然尤推公为领袖云。

公在事急饷课,一权衡,平出入,开诚布公。

产日饶而息以大,不十余年,拥巨资,成巨室,称城西甲乙之家焉”[1]。

颜亮洲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卒于乾隆十六年,按墓志铭中说的“不十余年,拥巨资,成巨室,称城西甲乙之家焉”来推测,泰和行应成立于雍正年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 广州十三行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曾经辉煌的行商们无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衰亡。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十三行商馆区(18世纪套色石版画)
1840年广州市及近郊地图(标有十三行夷馆的地理位置)
十三行商人信用文献
粤海关外洋船牌
它是1745年粤海关颁发给瑞典
王后号的航行中国的通行证。
资料来源:伟大的中国探险,一 个远东贸易的故事。
两广总督李侍尧关于只许在 广东贸易已晓谕番商的奏折
清代十三行街景
清代十三行街景
十三行不同时期街景照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18-19世纪的广州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被西方描述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亚洲、欧 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之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 贸易航线,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清代十三行图
清代十三行图


清 乾 隆 二 十二 年 ( 1 75 7 年 ) , 乾 隆 帝 下 令 让 广 州 成 为 中 国 唯 一 海 上对外 贸易 口岸 , 尤其 是 在 1757~1842年这85年间,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特权,在中国经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