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街区
南海丝绸之路景点

南海丝绸之路景点
南海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这条路线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至宋元达到鼎盛,对中国及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南海丝绸之路”本身并非一个具体的景点,但它沿途涉及众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旅游意义的城市、港口、遗址等。
以下是一些与南海丝绸之路相关的著名景点:
1. 广东: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市海陵岛):以展示沉船“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为主,通过文物了解当时海洋贸易的情况。
-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 南越王墓博物馆:展示了南越国时期的文物,反映了早期岭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历史。
2. 福建:
- 福建泉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真武庙、德济门遗址等,体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地位。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航海文物,展现了泉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3. 海南:
- 海口骑楼老街:近代建筑群,反映海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商贸历史。
- 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在此停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关联。
4. 广西:
- 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土文物,如舶来品、陶瓷等,见证了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地位。
此外,南海沿岸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有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遗迹和纪念地,例如越南的会安古城、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周边的历史遗迹、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地,都承载着这一伟大航线的历史记忆。
02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ppt课件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6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7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8
9
清代十三行图
10
清代十三行图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
广州十三行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曾经辉煌的行商们无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衰亡。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下令让广州成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尤其是在 1757~1842年这85年间,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特权,在中国经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1
十三行商馆区(18世纪套色石版画)
广东十三行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广州涌现出了不少延续百年的 著名行商家族,尤以潘家、伍家等为代表。他们长袖善舞、眼 光独到、各显身手,创建了各自的贸易网络,为清王朝贡献了 源源不断的关税收入,在国际贸易史和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留下 。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设立行号,与来自大西洋两岸的商人讨价还价,形成了“十三
行街区”,其大致地理范围南濒珠江,北至今和平东路,东至
。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
يوجد في قوانغتشو شارع يسمى "التجار الثلاثة عشر" (تم تسمية الشارع بهذا الاسم على اسم شارع قوانغتشو الثالث عشر الذي تم إنشاؤه في قوانغدونغ في أوائل أسرة تشينغ ،ووف ًقا للروايات كان لمقاطعة تشيونغتشو في عصر أسرة مينغ سلطة قضائية على ثلاث عشرة مقاطعة ،وكان مكا ًنا لبيع بضائع تشيونغ ،لذلك عرف بالشارع الثالث عشر) ،ويوجد بالقرب منه شارع يسمى "شارع تونغ وين" ،وهذا هو المكان الذي كان يقع فيه الشارع الثالث عشر الشهير في قوانغتشو ،كما كان مكا ًنا لتجمع التجار الغربيين .في ذلك الوقت ،أقام التجار الثلاثة عشر تجارتهم في هذا المكان ،وكانوا يتفاوضون مع التجار من جانبي الأطلسي ،وشكلوا ما عرف بـ "كتلة الثلاثة عشر" ،وكان نطاقها الجغرافي مجاو ًرا لنهر اللؤلؤ في الجنوب ،وطريق خيبينغ الشرقي في الشمال ،وطريق رينجي في
广州十三行街区

十三行街区的分布十三行从广州的历史中隐退,距今仅一个半世纪,但广州的城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要凭吊行商行号或外人夷馆的遗址,已经不可能了。
图中所示是当时十三行街区的分布状况,现在谈及的行商行号及西洋夷馆的分布基本上是嘉庆、道光以后的情况。
此处所谓“十三行街区”,并不只是老广州所熟悉的十三行路(清代称十三行街),在此,它指的是外洋行及夷馆所分布的整个区域。
大致是南濒珠江,北至今天的和平东路,东至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的范围内。
广州商馆区图十三行行商的行号相对分散。
大多数的行号是在十三行街之外,但为了与西洋商人联系方便,许多行号与十三行街也就近在咫尺。
如十三行街往东,清代名回澜(栏)桥之地,即今回栏新街至人民南路的仁济路路段,便有若干行号设立于此,计有梁经国的天宝行、卢观恒的广利行、伍秉鉴的怡和行、黎颜裕的西成行、关成发的万合行等。
另外,谢嘉梧的东裕行在仁济路的登龙巷。
当然也有行号是设置在十三行街的,除了赫赫有名的潘家的同文行外(在今同文路),还曾经有李应桂的万源行、刘德章的东生行等。
夷馆既是西洋商人居住之地,也是他们的商铺、账房。
外人夷馆,尽数位于十三行街,即今天的十三行路。
路上不仅有夷馆,而且有行商的行号,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面向珠江。
从西至东,依次分布如下(方括号内为分割街区的南北向街道名称,夷馆后圆括号内为其中文“行”名):卢观恒的广利行——郑崇谦的会隆行(嘉庆年间已破产,行号不知为何人接管,但西人仍习惯称此房产为会隆行)——[联兴街]——丹麦馆(黄旗行)——[靖远街]——西班牙馆(大吕宋馆)——法国馆(高公行,另有资料说是“旧公行”) ——刘德章的东生行(后为潘文涛的中和行)——街角馆(connet factory,外人记载此处中文名为燕子巢,不知何所指)—— [同文街]——美国馆(广顺行,又有阼广源行者)——李应桂的万源行——宝顺行——帝国馆(双鹰行)——瑞典馆(瑞行,一作修和行) ——旧英国馆(隆顺行)——炒炒(混合)馆(英文名一作Panee Factory,为巴斯馆之意,中文名作丰泰行)—— [新豆栏街](即英文文献中之“猪巷”,Hog Lane)——新英国馆(保和行)——荷兰馆(集义行)——小溪馆(义和行)。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_进货技巧攻略便宜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_进货技巧攻略便宜广州十三行是一个大的服装商圈,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前去采购,这个红透了全国的批发街有它独特的魅力,从整个批发街来看,以品牌女装批发为主。
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也难免走下坡路的趋势,电商行业的发达势不可挡,线上服装批发市场兴起,建议去类似杭州女装网这种网络批发平台看看,杭州女装网在服装批发行业知名度比较高,将各大服装批发市场的款式搬到网上,价格也比亲自去拿货便宜,8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模式增加了很多保障,是现在比较主流的拿货手段。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位于荔湾区十三行路,乘地铁二号线到“海珠广场”站,走路15分钟可到十三行路街口。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主要经营项目有:男装,女装,运动服装,睡衣,童装,日韩服装,瑞丽服装等等名牌服装。
新中国大厦新中国大厦是十三行商圈最大的批发商场,衣服档次分为低档、中档、高档,负2层大部分都以低档为主,还有专营牛仔一条街;负1层为中低档衣服;1-3楼是中档为主;4-28楼是以写字楼为主,专营中高档衣服。
新中国大厦的服装款式非常多,通常刚入行的朋友可以来这里参考参考。
红遍天服装批发市场广州红遍天服装批发市场是广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现代化的服装批发商场之一。
红遍天负一层专营中档牛仔;一楼为商场档口;二楼是以上都是写字楼。
红遍天有一部分档口是专营针织衫的,同时中年,大妈,老年衣服都可以在红遍天找到的。
广州美衣城广州美衣城坐落于人民南路88号,位于十三行商圈内。
美衣城以服装批发为经营项目,主营日韩版流行时尚服饰批发,多为T-恤、裤子为主。
广州豆栏街豆栏街有好几个小型商场,这里的衣服都是低档的衣服为主,大部分档口都是在沙河那边炒货过来做,衣服的款式也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
被称为“小沙河”。
以上就是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的大致情况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广州十三行历史作文

广州十三行历史作文广州十三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商业街区,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它位于广州市西关的珠江西路一带,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广州十三行的兴起始于明代,当时广州作为重要的海港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海外贸易商至此贸易。
十三行作为当时的商业集聚地,各类商品齐聚于此,包括纺织品、药材、玩具、陶瓷等。
十三行也成为了商贾们进行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间推移,广州十三行逐渐发展壮大。
在清代,商贾们纷纷在此建造了豪华的商业门面和店铺。
成片的商业建筑矗立在珠江西路两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景。
这些店铺风格各异,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最为典型。
其中,一些店铺还配备了欧式的古典立面和独特的装饰,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商业繁荣和文化底蕴。
广州十三行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当时,广州十三行不仅是商贾们争相开设店铺的热门地段,还聚集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和名人,如文化名人陈独秀和黄炎培曾在此开办杂志刊物,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和文化界人士前来交流和观摩。
然而,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也在20世纪后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导致了商业格局的转变,加上城市规划的调整,十三行的商业地位逐渐式微。
如今,广州十三行虽然不再是繁荣的商业中心,但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成为广州市的一处重要的历史风貌街区。
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曾经的商业繁荣和文化氛围,也可以在这里品味传统的广府美食和寻找一些独特的小商品。
广州十三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广州商业发展的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一个商业街区,更是一个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节点。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新中国大厦服装城平面图(1-10楼)(第二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新中国大厦服装城平面图(110楼)(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楼层分布与功能介绍1. 一楼:时尚潮流区一楼是新中国大厦服装城的第一层,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区域。
这里汇聚了众多时尚潮流品牌,包括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作品。
一楼还设有休闲区,供消费者在购物之余休息放松。
2. 二楼:经典服饰区二楼主要经营经典服饰,包括商务正装、休闲装等。
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品牌,提供高品质的服饰选择。
二楼还设有试衣间,方便消费者试穿。
3. 三楼:女士时尚区三楼是专为女性消费者打造的时尚天地。
这里汇聚了众多女士时尚品牌,包括连衣裙、外套、配饰等。
三楼还设有美妆区,提供各类化妆品和护肤品。
4. 四楼:男士时尚区四楼是专为男性消费者打造的时尚天地。
这里汇聚了众多男士时尚品牌,包括西装、休闲装、鞋包等。
四楼还设有休闲区,供消费者在购物之余休息放松。
5. 五楼:儿童服饰区五楼是专为儿童打造的服饰天地。
这里汇聚了众多儿童服饰品牌,包括童装、童鞋、玩具等。
五楼还设有儿童游乐区,供孩子们玩耍。
6. 六楼:运动休闲区六楼是运动休闲区,主要经营运动服饰、运动鞋、运动配件等。
这里汇聚了众多运动品牌,提供高品质的运动装备。
六楼还设有运动体验区,供消费者体验运动乐趣。
7. 七楼:家居生活区七楼是家居生活区,主要经营家居用品、床上用品、家居饰品等。
这里汇聚了众多家居品牌,提供高品质的家居产品。
七楼还设有家居体验区,供消费者体验家居生活。
8. 八楼:美食广场八楼是美食广场,汇聚了众多美食品牌,提供各种美食选择。
这里设有快餐区、特色小吃区、饮品区等,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口味需求。
9. 九楼:娱乐休闲区九楼是娱乐休闲区,设有电影院、KTV、游戏厅等娱乐设施。
这里还设有休闲区,供消费者在购物之余休息放松。
10. 十楼:办公区十楼是办公区,主要供新中国大厦服装城的员工办公使用。
这里设有会议室、办公区、休息区等,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
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新中国大厦服装城平面图(110楼)(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楼层分布与功能介绍1. 一楼:时尚潮流区一楼是新中国大厦服装城的第一层,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区域。
广州十三行街区

十三行街区的分布十三行从的历史中隐退,距今仅一个半世纪,但的城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要凭吊行商行号或外人夷馆的遗址,已经不可能了。
图中所示是当时十三行街区的分布状况,现在谈及的行商行号及西洋夷馆的分布基本上是嘉庆、道光以后的情况。
此处所谓“十三行街区”,并不只是老所熟悉的十三行路(清代称十三行街),在此,它指的是外洋行及夷馆所分布的整个区域。
大致是南濒珠江,北至今天的和平东路,东至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的围。
商馆区图十三行行商的行号相对分散。
大多数的行号是在十三行街之外,但为了与西洋商人联系方便,许多行号与十三行街也就近在咫尺。
如十三行街往东,清代名回澜(栏)桥之地,即今回栏新街至人民南路的仁济路路段,便有若干行号设立于此,计有梁经国的天宝行、卢观恒的广利行、伍秉鉴的怡和行、黎颜裕的西成行、关成发的万合行等。
另外,嘉梧的东裕行在仁济路的登龙巷。
当然也有行号是设置在十三行街的,除了赫赫有名的家的同文行外(在今同文路),还曾经有应桂的万源行、德章的东生行等。
夷馆既是西洋商人居住之地,也是他们的商铺、账房。
外人夷馆,尽数位于十三行街,即今天的十三行路。
路上不仅有夷馆,而且有行商的行号,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面向珠江。
从西至东,依次分布如下(方括号为分割街区的南北向街道名称,夷馆后圆括号为其中文“行”名):卢观恒的广利行——崇谦的会隆行(嘉庆年间已破产,行号不知为何人接管,但西人仍习惯称此房产为会隆行)——[联兴街]——丹麦馆(黄旗行)——[靖远街]——西班牙馆(大吕宋馆)——法国馆(高公行,另有资料说是“旧公行”) ——德章的东生行(后为文涛的中和行)——街角馆(connet factory,外人记载此处中文名为燕子巢,不知何所指)—— [同文街]——美国馆(广顺行,又有阼广源行者)——应桂的万源行——宝顺行——帝国馆(双鹰行)——瑞典馆(瑞行,一作修和行) ——旧英国馆(隆顺行)——炒炒(混合)馆(英文名一作Panee Factory,为巴斯馆之意,中文名作丰泰行)—— [新豆栏街](即英文文献中之“猪巷”,Hog Lane)——新英国馆(保和行)——荷兰馆(集义行)——小溪馆(义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行街区的分布
十三行从广州的历史中隐退,距今仅一个半世纪,但广州的城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要凭吊行商行号或外人夷馆的遗址,已经不可能了。
图中所示是当时十三行街区的分布状况,
现在谈及的行商行号及西洋夷馆的分布基本上是嘉庆、道光以后的情况。
此处所谓“十三行街区”,并不只是老广州所熟悉的十三行路(清代称十三行街),在此,它指的是外洋行及夷馆所分布的整个区域。
大致是南濒珠江,北至今天的和平东路,东至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的范围内。
广州商馆区图
十三行行商的行号相对分散。
大多数的行号是在十三行街之外,但为了与西洋商人联系方便,许多行号与十三行街也就近在咫尺。
如十三行街往东,清代名回澜(栏)桥之地,即今回栏新街至人民南路的仁济路路段,便有若干行号设立于此,计有梁经国的天宝行、卢观恒的广利行、伍秉鉴的怡和行、黎颜裕的西成行、关成发的万合行等。
另外,谢嘉梧的东裕行在仁济路的登龙巷。
当然也有行号是设置在十三行街的,除了赫赫有名的潘家的同文行外(在今同文路),还曾经有李应桂的万源行、刘德章的东生行等。
夷馆既是西洋商人居住之地,也是他们的商铺、账房。
外人夷馆,尽数位于十三行街,即今天的十三行路。
路上不仅有夷馆,而且有行商的行号,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面向珠江。
从西至东,依次分布如下(方括号内为分割街区的南北向街道名称,夷馆后圆括号内为其中文“行”名):
卢观恒的广利行——郑崇谦的会隆行(嘉庆年间已破产,行号不知为何人接管,但西人仍习惯称此房产为会隆行)——[联兴街]——丹麦馆(黄旗行)——[靖远街]——西班牙馆(大吕宋馆)——法国馆(高公行,另有资料说是“旧公行”) ——刘德章的东生行(后为潘文涛的中和行)——街角馆(connet factory,外人记载此处中文名为燕子巢,不知何所指)—— [同文街]——美国馆(广顺行,又有阼广源行者)——李应桂的万源行——宝顺行——帝国馆(双鹰行)——瑞典馆(瑞行,一作修和行) ——旧英国馆(隆顺行)——炒炒(混合)馆(英文名一作Panee Factory,为巴斯馆之意,中文名作丰泰行)—— [新豆栏街](即英文文献中之“猪巷”,Hog Lane)——新英国馆(保和行)——荷兰馆(集义行)——小溪馆(义和行)。
在夷馆与珠江之间,还有两片广场,是西洋商人休憩散步之地。
嘉道期间,在广州的西洋商人以英、美两国势力最大,人数最多,因此,这两片广场也就分别被命名为“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
直到道光二年(1822)十三行街大火之前,这片广场是西洋商人专用的,周围用栏杆圈围。
火灾后,栏杆被毁坏,这个原来封闭的广场就成了通衢大道。
据长期寓居广州的美国商人亨特回忆,“一些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也喜欢聚集在这里做些小本生意。
这些小商贩有卖咸橄榄、卖花生、卖糕点、卖茶水、卖粥的,还卖许多其他吃的喝的东西,但没有卖比茶更烈性的饮料”。
这里俨然成了小商贩的乐园,为这个外国人聚居的社区平添了几分中国的色彩。
十三行街的南侧中西商馆杂处,以西洋夷馆为主,这是乾隆以后为了使规模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利进行而采取的集中管理的措施。
对于这样的做法,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封闭保守,因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对于贸易的有效运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西洋商人对于清政府的种种做法多有怨言,但是他们也承认,在广州做生意的效率绝对不逊色于欧洲的任何一个口岸。
并且,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外商的人身安全,十分注意对附近地区的管理。
“同文街与美国馆的拐角处设有一个守卫所,有10到12名中国士兵驻扎,作为警察以防止中国人骚扰‘番鬼’。
”在商馆前的广场成了各色人等流连之地后,只要外国人提出这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巡役们就会随传随到,驱散那些摆摊的小商贩。
虽然商馆的生活空间有限,西洋商人对于这里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美国商人亨特就说:“由于这里(商馆)的生活充满情趣,由于彼此间良好的社会感情,和无限友谊的存在;由于与被指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任何一个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老广州’,在离开商馆时,无不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这番话说明十三行街区的布局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摘自:《广州外洋行商人》
十三行的建筑风格
西洋商人居住的“夷馆”是向行商租赁的,这种“中体西用”的形式,造就了十三行街区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从18世纪起,在许多描绘十三行的外销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充满异域风情,又糅合了广州本地特点的建筑。
十三行街区的营造,是年积月累的结果。
早在乾隆年间,沈三白在其《浮生六记》中就说:“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
”说明十三行街的风光已为人所熟知。
之所以于中土之内设西洋风格,是因为外人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筑商馆。
设计夷馆的当然是西洋人,但是建造者却是中国的工匠,在实践中,他们学到了新的建筑方法,并与中国的风格糅合在一起。
廊柱结构的建筑形式,后来就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骑楼,遮阳挡雨,绐人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方便。
十三行街区的西洋建筑,并没有引起广州官方的干涉,至少是在夷馆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外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
比如,外商在各自的商馆前竖立了旗杆,可以看到英国、荷兰、美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国旗在商馆前迎风招展,这在外销画中有突出的反映。
不过,严夷夏之防始终是地方官员的重要任务,如果“夷人”的生活情趣为国人所模拟,就会引起地方要员的警惕,进而取缔之。
十三行街区内更多的应该是中国式的建筑。
其中,外洋行的公所就给西洋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所设在同文街北面尽头处的对面,是“一组很漂亮、宽敞的中国式建筑。
……它有很多套用来接待客人和办事的房间,有露天的庭院”。
清末,这个公所早已不复是当年的商人聚集地,而成了巡捕房,是为巡警西关第八分局。
摘自:《广州外洋行商人》
十三行与十三夷馆
广州西关的十三行街因十三行而得名,自无疑义。
只是“十三行”一名究竟起于何时,现在还不能确定准确的年份。
历来对于“十三行”也有多种的说法,正反映了行商历史的丰富内涵。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广东三大家之一,他曾写下了一首《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据此可知,十三行的称谓,在清初已为人所熟知,不是在设置粤海关以后因为招募行商才出现的。
按清政府制度,外国船只在黄埔港停泊后,只有若干高级职员可以溯江而上,到西关指定的地点居停,而普通船员不得离开黄埔港指定的范围。
船长等人居住的地方,通常是各国公司租赁的房屋,有本国人员前来,则延揽其人住,收取一定的费用。
而更主要的是,这里是各国公司的办事地点。
外国商人叫这些地方作“商馆”(factory),而清代文献中则称之为“夷馆”,是“夷人寓馆”的简称。
不过,这些“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的地方,并非西洋商人的产业,而是向中国行商租赁而来的。
在城区之外划定一片区域,限制外人的活动,这种做法非始于清代,实际上是唐宋时代蕃坊的遗风。
清朝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之处。
外国人居住的商馆相对集中固定,没有太大的变迁,这个所谓的“十三行”不难分辨。
困难的是,中国行商的行号变动甚大,数量不固定,如果以“十三”为定数,非要寻出对应的行号不可,则必定会徒劳无功。
乾隆以后,即便是长期居留广州者,亦会对行商的数目与“十三”不符而大伤脑筋。
李调元就说:“广州城南设有十三行。
按十三行,今实止八行……”由于行商的数目变动不定,“十三”之数难得相符。
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共有十六家行商。
此时的行商也不是分为“总商”、“副商”,而是有头、二、三等。
次年公行解散,行商就只剩两家了。
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外洋行成立,有行商十一家。
由这时候开始一直到1842年外洋行不再垄断对外贸易止,行商数目最少的是1782贸易年度开始的时候,只有四家,最多的时候是1786年,有二十家。
据统计,只有在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行商的数目适符十三之数。
至于夷馆的数目,也多少不定,不过其变动远不如行商数目那般无常,一般也是以十三为数。
十三夷馆与十三行,巧相对应,大概也是传统的以对称为美的思维所起的作用吧。
欧美各国来华贸易之起始年代不一,夷馆建立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乾隆以前,外国人多有租赁民居作寓所的。
其后,对外国人的约束愈加严厉,除了行商兴建的夷馆外,外人不得租赁民居。
于是形成了夷馆集中于一处,并且与行商的行号毗邻的格局。
夷馆货如轮转,就意味着行商生意滔滔,两者互相依存。
因此,在谈到十三行的时候,不可忽略这些行商的“近邻”。
摘自:《广州外洋行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