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彝族民歌“曲谷”演唱特点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黔西北彝族“曲谷”原生态演唱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黔西北彝族“曲谷”原生态演唱特点及艺术价值

能力都 随着 肌体 生理 机 能改变 而 改变 。好 不好 听 , 是对 一 声 线在 高音 区的某 一 换 声 点 上一 下 子 进入 假 声 , 真 、 无 假 个 歌 手能 力 的最 为 简单 的评 判 和 最质 朴 的审美 需 求 。二 声 之 间的 自 过渡 ; “ 道” 然 无 通 意识 , 且真 、 声 区转换 不 自 假 是 气 息支 持简单 。“ 曲谷 ” 唱 的 呼 吸 , 演 以胸式 呼吸 为 主 。 然 。其次 , 微气 息高 音” “ 的演 唱方法 。曲谷 的高 音演 唱使
( ) 曲谷 ” 演 唱技 巧 二 “ 的
诠 释着 质朴 、 自然 、 积极 、 热情 的 内心世 界 。神秘 古朴 的黔 去 适应 演唱 。与现代 教为成 熟 的 民唱法 共 鸣相 比, 以下 有 语 言特 色 , 就 了彝 家 歌 手 自然 天 成 的 歌 唱技 能 和个 性 。 铸
金 铁 霖 老师 说 , 法是 由作 品 的风 格 决定 的 , 风 格是 由 唱 而
西 北高 原 的 自然 景观 、 朴厚 重 的彝族 文化 和别具 一格 的 淳
积 淀 和淳朴 自然 的天 地观 、 文 观 以及 自然协 调 的审 美情 单 一 , 这却 保持 了 曲谷 的古 朴 自然 的风 格 。 口型也 会 在 人 但
曲调 的高 、 中做 出适 当的大 、 调 整 , 低 小 以较为 自然 的意识 不足: 共鸣腔 少而 且小 , 得不 到 较好 的美 化 和放 大 , 声音 泛 音少, 音色较 为单 一 , 穿透 力 弱 ; 口型没 相 对 固定 , 声音 使 状态、 气息 状态 、 绪 状态 , 缺 乏相 对 的统 一 性 ; 情 都 口型 开 合 度相 对较大 , 咬字 、 吐字 不够灵 活 自然 。

试述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试述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夜郎国的腹地 ,先后是南诏 、大理 国的东部边境 ,以六祖分支各部建立 的纪俄格 、姆俄格 、娄娄格 等方 国、土司地方政权延续 了一千多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 ,彝族先 民在 这里创造了璀璨 的文明 ,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但历史悠久 ,源远流 长 ,而且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学 、哲学 、伦理 、天文 、地理等方面 , 它是彝族人 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是连接 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民族 团结的基础 ,是 中华民族多元
2 0 1 4 年第3 期 第3 2 卷 ( 总第1 6 4 期)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 I J I E U N I V E R S I T Y
NO. 3. 2 01 4 Vo 1 . 3 2 Ge n e r a l No . 1 6 4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有不少遗产具有很高 的历史 、文学 、艺术 和科学价值 ,对其加以梳理和 分析 ,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n ” ≈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 文化 的类型和特点
黔西北彝族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其 内容繁多 ,数量庞大 ,现就 目 前 尚存的非物质文化进行
实意义 。
关键词: 黔 西北彝 族 ;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 类型特 点 ; 传 承 与保 护
中圈分类号: C 9 5 文l - t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7 0 5 9 ( 2 0 1 4 ) 0 3 — 0 0 3 0 — 0 6
彝族是乌蒙 山地区的世居民族 ,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年间 ,黔西北 曾是彝族武支系以那家支所建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是云南彝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彝族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篇文章将从歌曲主题、唱腔特点、语言表现、舞蹈陪衬等方面探讨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质。

歌曲主题
彝族民歌的主题涉及到彝族民族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感情日常以及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

歌曲风格丰富多样,有调皮的流行歌曲,也有深沉肃穆的祭祀歌、挽歌等。

歌曲主题通过歌曲歌词的抒情和表现,生动地描绘了彝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唱腔特点
彝族民歌以喉音和加强呼吸为基础,其唱腔特点主要表现为声音高亢、音调抖动、节奏宽松、变化多样、音域广泛、富于波动等。

其唱腔特点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深情地传达了歌曲的内容和意义。

语言表现
彝族民歌的语言表现呈现出高度的诗意和象征性,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歌曲所使用的彝语语音柔美多变,词汇丰富多样,既有形象化的比喻,也有隐喻和反话。

歌曲的歌词吟唱在一起,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上能够激荡人心。

舞蹈陪衬
彝族民歌通常会与彝族传统舞蹈相配合,形成强有力的视听效果,增强听觉和视觉的艺术享受。

其中的舞蹈手势、形态变化、步伐节奏等,都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彝族民歌和舞蹈相辅相成,形成了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总之,彝族民歌不仅体现了彝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集合了音乐、诗歌、舞蹈、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彝族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贵州彝族传统情歌(曲谷)的音乐特色

贵州彝族传统情歌(曲谷)的音乐特色

贵州彝族传统情歌(曲谷)的音乐特色作者:陈然雷睿来源:《民族学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劳作的间隙,在祭祀庆典还是婚嫁丧礼上,都要用歌舞表达他们的心情。

其中,曲谷便是彝族的传统情歌。

通过对彝族人民特定的歌场、歌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五月初五)演唱场面以及传统的礼仪程序的梳理描述,着重分析贵州彝族歌节中情歌的演唱特点。

“曲谷”的音乐特点以频繁的转调和调式交替为体现,以五声徵、商调式和徵一商综合调式为多,其次是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

山野林间的情爱妙音更是蕴含着贵州彝族青年男女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悲叹。

同时,也让世人从音乐的曼妙中,了解古老而又质朴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彝族;情歌;曲谷;歌节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61-04彝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并有着优秀丰富的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这是他们的特长和传统,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

彝族民歌更是在各省区、各地方广为流传,有着多样的形态和风格。

民歌折射出彝族社会的历史足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同时,表达着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理想与憧憬,向自然倾吐着他们的心声。

彝族民间歌舞历史悠久,群众性极强,还融进社会礼仪、习俗,更是彝家生活中集体自娱的精神食粮。

在彝族主要分布的三个省区中,贵州所拥有的彝族人口数位列第三。

贵州彝族在民间音乐上有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节日的欢歌劲舞,婚嫁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音乐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

在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当中,最动人的自然是情歌了。

贵州彝族人民在自由的恋爱世界里有着他们独特的表达,因而有了在山野间,青年男女纵情歌唱,用歌声传情,诉说他们内心对彼此的情意。

“山坡上的荒地、苞兜里的荞种,是什么使它们紧相依哟?是梨耙使它们紧相依。

岩洞里的蜜蜂、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使它们紧相连哟?是风儿使它们紧相连。

阿哲地方的姑娘、俄索地方的小伙,是什么使他们的感情沟通哟?是曲谷把他俩的感情沟通。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的过程及其演唱技巧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的过程及其演唱技巧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的过程及其演唱技巧付立志【摘要】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Yi Nationality has formed its unique culture of music. As a major means to exchange feelings and messages, singing is a main approach employed by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technique of Yi Nationality’s singing, this papar aims at re-vealing its special glamour and aesthetic value.%“玩声音”是黔西北彝族人民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特有的音乐文化。

对彝族青年男女来说,“玩声音”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他们交往、恋爱、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演唱有用气呼、用弹舌、变嘴形、用和音四个方面的技巧,其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及价值。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黔西北彝族;玩声音;演唱技巧;审美价值【作者】付立志【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6.2在黔西北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并没有唱歌的概念。

在他们上千年历史生活中,各个时期里的青年男女要想唱歌只能相互学习。

传承延续至今的“曲谷”,也就是彝家男男女女所谓的“玩声音”。

在汉语里“玩声音”是“曲谷”的直译;“曲”乃“声音”,“谷”是“玩”的意思。

“玩声音”这一古老的演唱方式一直是彝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歌种之一。

“玩声音”在演唱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即有“情歌”和“唱情歌”的双重含义。

彝族民歌押韵方式和特点的分析

彝族民歌押韵方式和特点的分析
年 月 日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2019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依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9年5月下旬)。根据安排学院统一安排,进行论文结题答辩。
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张承林.永善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8(1):45-46.
[2]卿雪华,王周炎.彝族民歌的押韵及其文化意蕴[J].民族艺术研究,2017(6):49-54.
[3]田联韬,杨德厚.中国境内彝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1999(2):20-21.
[4]罗玲芝.永善彝族原生态民歌之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140-141.
[5]魏征.文化认同照计划安排进行论文撰写;
5.及时制作安排调查;
6.整合资料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听取老师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分析,沟通完成论文撰写。
(四)预期目的
押韵逐渐成为永善县彝族民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规则。永善县彝族民歌的押韵分析,更是通向永善县彝族民歌丰富宝藏的必经之路。因此,熟悉和掌握永善县彝族民歌押韵的分析方法,成为捕捉永善县彝族民歌的艺术灵魂,感受永善县彝族民歌真正魅力的法宝。押韵是指建立在读音一致基础上的韵律修辞方法。基本特征就是一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读音中的重复,或是最后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相应位置的读音重复。因此,押韵重视的是音节的读音而不是音节的拼写。 在欣赏和研究永善县彝族民歌时,有必要对其押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分析永善县彝族民歌押韵方式和特点及意义内涵,完成论文撰写。
王周炎(2017)在《彝族民歌的押韵及其文化意蕴》中表明永善县彝族民歌依托于百姓本身而存在,以文字、聲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永善县彝族民歌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总结和升华,也是对永善县彝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展,所以永善县彝族民歌这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有强大的民族性。

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民歌探析

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民歌探析
一 、 题材 类型 黔西北苗族 多声 部民歌 的题材较为广泛 ,恋爱婚 姻、劳动生活、习俗文化 、纪事娱 乐等无所不包 ,有情歌 、婚事歌 、叙 事歌 、思念歌 、古歌、饮宴歌 曲等题材形式,其 中尤 以爱情题材 的最多,青年男女在 “坐月亮 ” (又叫 “串月亮 ”、 “晒月 亮 ” )的 活 动 中 ,通 过 演 唱 “赛 嗨 ” (sai hai)来 传 情 达 意 。 爱情题材的如黔 西女声三重唱 《坐月亮歌》,苗语主歌 “土大 、天老 , (我 )才是你 的。” “二世早翻身 ,再来相会哕 , 心上的人儿啊 !”表达了苗族 同胞追求幸福爱情的勇气和坚定 的决心 ;饮宴歌 曲如纳雍 苗歌 《酒令 》则 以借代的手法表达 了 人定胜天的宇宙观与豪爽直率 的苗族同胞的精神气质 ,苗语主歌 “四大鳌鱼顶 天下 ,只要你听我酒令师 的话 ,必活得成 !”, 生动地反映出苗族 同胞征服 自然、改造 自然 的霸气与胆略 ;叙事歌 曲典型的有黔 西县关镇新仁苗乡化屋基苗歌 《诉苦情》, 它记录了民间流传的一个关于 女儿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而投河 自尽 ,最后只剩下颚骨被河水冲到岸边的卡在桠枝上 ,颚骨在颤 抖的言语,和渔夫对 话的悲戚感人 的故事 , “我 爹我妈得 了人家的钱粮,我的骨头卡在 了河坎的树桠上。”表现 了苗族女孩 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追求幸福爱情的抗争精神,折射 出苗族 同胞崇 尚自由、宁死不屈 、不畏封建陋俗压迫的倔强性格;此 外, 还有怀念歌曲,如纳雍苗歌 《爹娘家乡好家乡》等 。这些题材各异的多声部民歌共 同构建 了黔西北苗族 同胞 的音乐观与 民族 性 。 就 合 唱 类 型 而 言 ,黔 西北 苗 族 多 声 部 民 歌主 要有 男女 二 重 唱 、 混 声 二 部 、三 部 合 唱 , 同声 二 重 、 三重 唱 (以女 声 二 重 、 三重唱居多),同声二部 、三部合唱等演唱形式 。也就是 说除 “赛嗨 ”多为男女二重唱 以外,其余 的合唱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 苗族同胞根据歌曲起 唱的内容 ,在正歌衔接处或歌曲的尾句随性地插入赞美、讽刺 、责问,甚 至是指责意味 的加声声部 (大 多 用 苗 语 演 唱 的 方 式 ),这 些 加 声 声 部 以 赞美 为 主 ,借 以 助 兴 ,如 纳 雍 苗 歌 《六 月探 豆 豆 叶黄 》在 尾 句 插 入 意 为 “真 会 唱 啊 !” 的加声,纳雍苗歌 《酒令》的加声意为 “唱得好 ,厉害,厉害 !”;渲染悲伤情绪 的有黔西苗歌 《诉苦情》的尾衬句 ,意思 为 “我心伤啊 !”,表示反 问的有黔西苗歌 《月亮出来月亮黄》和唱,意思为 “没有这样真吧 ?”

贵州彝族民歌调式特征浅析

贵州彝族民歌调式特征浅析

作者: 崔有昌
出版物刊名: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羽调式 彝族民歌 调式特征 调式交替 商调式 宫调 主音 音列 调性 威宁
摘要: 彝族有五百多万人口,散居云、贵、川、桂等省(区),属古氐羌系。

有自己的语言和古老文字。

但彝族由于分布较广,加之历史渊源、方言土语,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地域性音乐风格的明显相异状况。

贵州彝族在分布上也是属于大分散、小聚居。

威宁、赫章一带比较集中,在音乐风格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地方的民歌由于调式的双重性,调式交替以及各种类型的转调等特征,而形成了这一地带彝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只就威宁、赫章等地的彝族民歌调式特征作粗浅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 一 个 乐 句 或 段 落 演 唱结 束 , 气 息也恢复 到 自
作 者简介 : 赵雪, 彝族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 学院讲 师。
①“ 曲谷” : 彝语谐 音 , 意 为“ 情歌 ” 。
30
然 状 态 。 当 曲调 骤 急 或 急换 气 时 , 用 吃 惊 的感 觉 急 开 胸廓 吸气 , 伴 有 明 显 的提 肩 动 作 。这 种 唱 法 与 现代 较 为 成 熟 “ 民族 唱法 ” 的胸 、 腹 式 联 合 呼 吸 比较 , 这 种胸 式 呼 吸有 以下 不 足 : 气息较浅 , 没 下 到腹腔或 “ 丹 田” ;没有 横 膈 膜 和 腹 肌 的 力 量 控
黔 西北彝 族 民歌 “ 曲谷" 演 唱特点 探析
●赵 雪
[ 摘 要】 ‘ ‘ 曲谷 ” 是黔 西北彝族 古老 的民歌之一 , 其古朴悠远的语言与 自然天成的歌唱 方式 , 折射 出彝族先 民们的
自然的天地观和纯朴善 良、 积极 乐观的 民族秉性。 生产 劳作 、 教 育娱 乐、 婚 姻恋爱等都在歌唱 中得 以实现 ,
的艺术 魅 力 。

月明的三月, 走路莫照明。 打火把走路,
月亮会伤情。
t o A . r e l d o , I 也’ I S 引
夕 L J . 亏
勘 手 辟
. .
七 0 J e 1 d  ̄ , o 4 s -  ̄ - { o i

镶螽
月明的三月
弗 叉 三
J b o J d o - I s v 4

伴随丰富多彩的民俗 民风传承和发展。“ 曲谷 ” 就
是众 多 的文 化 现 象 之一 , 它 是 彝族 厚 重 的历 史 文 化 积淀 和淳 朴 自然 的 天地 观 、 人 文观 以及 自然 协 调 的 审美 情 趣 之 下 , 适 合 本 民族 审美 需 求 和 审 美 逻 辑 的音 乐语 言 。“ 曲谷 ” 诠释 着 黔西 北 彝族 人 民 质朴 、 自然 、 积极 、 热 情 的特 质 , 也 彰 显 着 其 独 特
2 . 简 单 的气 息 支持 “ 曲谷 ” 演 唱 的呼 吸 , 以胸 式 呼 吸 为 主 。音 调
以彝文五言体题 名铸造而成 ……浩 瀚 的彝文 经 典著作 , 均 为 五 言 ……” 。阿洛 兴德 在 《 曲谷精 选 》
的前 言 中说 : “ 曲谷 大 多是 五 言 三 章叠 章 , 又 多 运 用 比兴 手 法 , 与《 诗经》 中 的十 五 国风有 异 曲 同工 之妙。” 可见 , 一 字一 音 , 缀 字成 文 , 五 言格 律 , 就
二、 “ 曲谷 ” 的发 声 特点 及 演 唱 方 法
( 一) “ 曲谷 ” 的发 声特 点
1 . 近 乎 自然 的发 声 状态 这种状态 , 是 指 歌 手 没有 刻 意运 用 科 学 的发
形 和会意相结合 的五言彝文文体 。传统 的彝族
“ 曲谷 ” 主要 是 用 彝语 演 唱 的五 言句 式 。这 种 特征
是彝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古老 的 彝族“ 曲谷 ” 民歌 。如下 图《 月 明 的三 月 》 选 自阿洛 兴 德 的《 曲谷 精 选 》 , 是 一 首五 言格 律 体 。
舒 缓 时 ,气 息在 说 话 的基 础 上适 当增 加 深 度 , 稳
住 喉头 , 胸廓 向外 平开 。演 唱 时 , 吸气 顺 势起 音 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曲谷 ” 的歌 唱 语 言 彝语 特 点
彝族“ 曲谷 ” 哪 是使用彝族语言演唱的民歌。 彝 族 文 字称 谓 较 多 ,称 “ 爨文” “ 韪书” “ 罗罗文”
“ 倮文” 等, 多 为 象形 文字 和 表 意 文 字 , 一字一音。 大 约从 原 始社 会 始 到 远 祖 希 弭 遮 时期 , 已 形成 象
文化 的传 承 在 民歌 中得 到 升 华 。
[ 关键词] ‘ ‘ 曲谷” ; 发声 ; 演唱 ; 特点
黔 西北 的乌 蒙 山区 复 杂 多变 的地 形 地 貌 , 也 形成 了不 同的 气候 特 征 。在 这 片 土地 上 , 彝族 先 民们 用 勤 劳 和 智 慧创 造 了 自己的 文化 , 这 些 文化
的气 息 也 不 一样 ,边 缘 部 分 振 动要 求气 息 少 , 而 中间 、 全 段 振动 气 息要 多 。 所 以“ 曲谷 ” 歌 手用 喉 、 咽部 肌 肉对声 带 振 动 段 位 进 行 调控 , 适 当闭 合声 带, 减 小 振 动 段位 , 达 到 微 小 气 息 获得 假 声 高 音 ,
制, 没有形成较好 的“ 对抗” , 使歌 唱没有持续 的 能量支持 ; 没有 “ 腔体” 意识 , 吸气 打开 , 呼气关闭 的腔体 , 没有获得歌唱状态上 的统一 。 3 . 较 小 的共 鸣 放 大和 声音 的美 化
运 用 口腔 共 鸣 为 主 , 加 上 少 量 的鼻 腔 和 头 腔 共鸣 , 获 得 一 定 的 声 音美 化 。共 鸣起 到 了美 化 和 放 大作用 , “ 曲谷 ” 原 生 态 的 唱法 , 由 于 共 鸣 腔 体
与彝文 浩瀚 经典 中所用 的五 言格 律是一 致 的 , “ 在 朱 市彝 族 乡境 出土 的汉 代 铜 质 ‘ 万 古擂 钵 ’ ,
声、 合 理 的共 鸣来 美 化 声 音 意 识 和 增加 嗓音 持 久 性 和歌 唱 生命 力 的观 念 。所 以 , 歌手 嗓 音音 质 、 音 色 以及 歌 唱 能 力 都 随着 肌 体 生 理 机 能 改 变 而 改 变 。好 不 好 听 , 是对 一个 歌 手 能 力 的最 为 简单 的 评判 和 最 质朴 的审美 需 求 。
“ 微 气 息 高音 ” 法中的“ 基音” 是声带部分( 如
边缘 、 前段 ) 开 始振 响 时 所先 发 出 的声 音 。声 带振
动 的不 同段 位 所 获 得 的振 响 , 频率不 同 , 音 高也 就不 同 , 一般 说来 , 声带的边缘或前 、 后发声 时 ,
频率高 , 泛音 少 , 音 色 较单 一 。振 动段 位 不 同所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