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合集下载

【推荐】花腰新娘影评-范文模板 (5页)

【推荐】花腰新娘影评-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花腰新娘影评篇一:花腰新娘观后感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花腰新娘》这部影片以“舞龙”为明线,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向观众展现了民族气息浓郁的动人情节,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归家”这一世代风俗瓦解的过程。

这是一部“爱、自由、美”三位一体,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影片。

电(来自: )影以云南秀美的山水开场,山谷里回响的原生态民歌以及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彝族马帮带我们走进云南花腰彝的别样世界。

女主角凤美爬树摘果的镜头刻画了一个野蛮女孩的形象,这一鲜明的个性特点始终贯穿在影片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童年时代的她胆大淘气,长大后的她依旧俏皮活泼。

影片画面有三次色调的转换。

开头的灰色调,给人古老悠远之感,更真实的表现出故事的发展。

随着凤美浮出湖面的灿烂一笑,画面质感瞬间富于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待到展现彝寨在“迎新世纪舞龙大赛”荣获金奖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是又一次转换为灰色调。

结尾处再一次转换为彩色色调,一幅山、水、人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让我们对彝乡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

凤美与阿龙的彝族传统婚礼与如今的西洋婚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少数民族风俗与服饰为我们献上了一场民族风情浓郁的视觉盛宴。

原生态的彝族婚誓歌曲道出彝家的世代婚俗: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时,出入成双对,直到白头佬……“归家”的传统和彝乡年轻人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新婚之夜,阿龙不甚酒力,乡亲们的嘲笑伤了凤美的自尊,她举起酒杯,豪饮一番,这再一次加深了观众对凤美豪迈果敢的印象。

因为醉酒,凤美爬进了新房。

后一天早晨,当家里人看到新婚夫妇甜美酣睡时,都气急败坏,觉得非常丢脸。

少数民族影视的符号传播与发展研究——以《花腰新娘》为例

少数民族影视的符号传播与发展研究——以《花腰新娘》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 总第315期185文化天地民族影视,在本文中主要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

21世纪以来,民族影视逐渐兴起。

其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为民族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二,影视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影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其创造了更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手段。

民族影视通过物质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符号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

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充满机遇的今天,民族影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迎接机遇,且面对时代挑战更好地发挥民族影视的作用,更好地传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通过21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影片《花腰新娘》分析其作品中文化符号元素的传播,并根据“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为民族影视提供一些发展策略。

一、少数民族影视中的符号传播民族影片《花腰新娘》以云南石屏县当地的花腰彝族独特的婚姻习俗为背景,用影视镜头语言把当地民族风俗文化搬上了银幕。

以婚俗“归家”的婚姻文化为基调,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民居特色、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等符号进行烘托,将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为观众展现了一部鲜活的花腰彝族别样的习俗文化。

(一)少数民族影视的物质文化符号传播“物质文化符号”在本文特指《花腰新娘》影片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物质民俗文化,如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

服饰上,《花腰新娘》通过剧中人物服装展示花腰彝族的服饰特色。

花腰彝的妇女服饰,主要由黑色长裤、肚兜、领褂、花腰带、手巾链、绣花鞋、帽子构成。

男士服饰则主要由黑色马褂、黑色长裤、绑腿构成,[1]展现男子的阳刚之气,塑造了男子简单爽朗的形象。

由于花腰彝崇尚黑色的缘故,其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红蓝绿绣花作为衬托配色。

花腰新娘影评

花腰新娘影评

《花腰新娘》影评广告0842班张宇清47花腰彝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主要聚居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民俗丰富多彩。

《花腰新娘》这部电影的拍摄紧紧贴近花腰彝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在场景上点缀或画面美化的创作方式,更深入真实的反映了花腰彝多彩的民俗风情。

《花腰新娘》的故事就发生在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云南,云南的山水是清绿的,剧情故事是清爽的,电影的背景是清澈的,而印小天的帅气是清朗的,张静初的气质是清秀的。

影片中青山绿水间的花腰彝多是一些俊男美女,风姿绰约,身着艳丽花俏的盛装,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美妙动人的“海菜腔”贯穿于整个电影当中,美丽煽情的烟盒舞也给我们展示了花腰彝原汁原味的石屏民族文化精粹。

“三年不落夫家”是花腰彝特有的婚姻习俗,“莫问爱的深不深,就看腰带给不给”的花腰带是花腰彝年轻男女的定情信物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古老图腾发展而来的花腰舞龙,“土撑房”是花腰彝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米线也是当地吃不厌的主食,这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在电影中始终贯穿并得到充分展示。

泼辣、骄横、野蛮的凤美是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寄托了导演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阿嫂则是一个顺从于世俗和屈从于道德束缚的彝族传统优良女性;在凤美帮公公婆婆洗脚时他们表现出满意是对凤美的宽容大度;淳朴厚实的彝族小伙阿龙对凤美美好却又复杂的爱恋;具有开拓精神却又不敢冲破传统婚俗的青年阿聪对凤美藏于心底的爱慕都是花腰彝家人文化心理真实的再现。

在如今无数电影出炉的年代,《花腰新娘》确实不算是一部出彩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山盟海誓的爱情,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争斗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纠葛,只有纯真的女孩,纯真的爱情,美丽的山寨……一切都显得脱离世俗,一尘不染。

它也是一部很土的电影,土的地道,也土的清新自然。

电影没有讲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生死相随的爱情,没有功成名就惊世骇俗的功业,更没有什么天灾人祸,没有世界需要拯救,也不是要借少数民族的背景来宣传什么妇女解放的事业。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3、吃订婚酒
以喝鸡血酒①为确定。无论父母包办的过去,还是自由恋爱的今天,谈妥后,男方务必请呗玛②择个吉日,邀族中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挑上一公一母一对鸡,带上米酒,“花腰”有句老话叫做:
“不喝鸡血酒,不算亲家哥”,“花腰”联烟,挑上不定数量的肉呀菜呀,到女方家喝一台“鸡血酒”。
结亲先拜祖。男方家主到女方家,一不落坐抽烟,二不抬杯喝茶,到神龛前鞠躬拜祖,将传统的订婚礼品③银镯、弯把伞、蓑衣敬摆神龛上。据说银镯实心,姑娘戴上它不胡思乱想,不为异性动摇;蓑衣是龙宫宝物,披上它能趋吉避凶逢凶化吉,弯把伞能避邪遮羞,撑它可以洁身净体。
“跑山”的男女青年相聚在玩场(山区某树脚草坪),一起对山歌,围圆场跳乐,一人领唱,合众唱和,又歌又舞,彼此互相接触,谈情说爱,增加了解,到互相爱慕,结成情人,于是互赠送信物,私订终身,男女青年的这种“跑山”,虽不受父母的反对,但男女私订终身却不一定都能如愿,最后决定婚姻关系的还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旦父母不同意,具自由恋爱终成悲剧。
闹陪郎无非闹个人情人意,见陪郎不吃“陪郎饭”,递上两个玲珑酒杯,斟酒的斟酒,敬菜的敬菜,轮流敬陪郎酒。喝了岁数大的小的说莫嫌小,喝了岁数小的,大的说莫嫌老;喝了单杯,又说单杯没有心,双杯才有心。
陪郎万不可喝酒误事,邀得紧啦,可以用手巾装着揩嘴抹去,可以装着抽烟吸了放进烟筒。不过,万一被人察觉要会巧辩:
浅谈
——以
xx为例
尚春华
xx三村乡中心完小
摘要:
“花腰”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地处石屏县北部与峨山南部的结合地区,虽然占地不足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四万多人,但“花腰”的服饰、歌舞、饮食、习俗、民居乃至生态环境都独具特色,令人神往。“花腰”的婚姻习俗文化是花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花腰彝”的确婚俗为适应新生活的需要,不适应的也逐渐消失,但仍有其奇特的显著特点,对“花腰”人民生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
4 0 6 2 5 在线杂志 : : / / h t t s k x b . s u . e d u . c n p j
1 1 4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3 5卷
为视觉文化传 播 的 主 力 , 按 照 视 觉 快 乐 原 则 生 产, 传播了数量巨 大 、 包 罗 万 象 的 形 象 产 品, 为大众提 供了日常生 活 中 最 丰 富 的 视 觉 快 感 体 验 。 这 种 强 调以视觉消费 体 验 为 主 导 的 文 化 诉 求 , 为《 花腰新 和《 寻 找 刘 三 姐》 的成功拍摄提供了坚实的基 娘》 础 。 在影片中 , 主创者将充分体现民族文化 特质的 试图为 观众提 自然和人文景观重新进行视觉编码 , 供一种始 终 伴 随 时 空 转 移 的 视 觉 畅 游 的 可 能 性 。 在自然景观的编码中 , 《 花腰新娘 》 中所呈现 的宁静 与宽容的青山 绿 水 、 高 远 与 柔 美 的 蓝 天 白 云、 碧波 荡漾的异龙湖 , 还有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 田间地 头, 流露出云南 石 屏 县 花 腰 彝 族 清 新 恬 阔 、 安详简 单的生活氛 围 。《 寻 找 刘 三 姐》 中更是通过主角刘 从广西 的北边 甜甜和韦文德旅行镜头的不断转移 , 到广西的南边 , 将桂林山水 、 阳朔大榕树 、 钦 州三娘 湾、 宜州下枧河 、 北部湾的海滩等清新秀丽的自然 风光带给观众 , 让观众享受到一种充满异域 风情的 视觉盛宴 , 从而获得一种视觉愉悦 。 “ 景观的形成 体 现 了 社 会 意 识 , 而社会意识也 ” 因此 , 我 们不难 会通过景观得以巩固和再生产 。 看出 , 自然景观的影像再现与当下流行的生 态观念 紧密结合在一起 , 使得电影影像与观众自我 的认同 观众的审美接 受是自 也密切关联起来 。 我们知道 , 观众正是在其欣赏活动 中建构 我认同的重要手段 , 了自己的认同 。 在 《 花腰新娘 》 和《 寻找刘三 姐 》 中, 自然风光不仅是影片表达主题的背景和 空间场 景 , 更为重要 的 是 , 经过自然生态观念这一环节的转 换, 影片使得自然景观与喧嚣和快节奏的都 市生活 相对立 , 道出了 现 代 都 市 文 明 的 缺 憾 , 是渴望返回 自然 , 逃出高度 人 为 的 视 觉 符 号 的 围 困 , 成为现代 人精神诉求的隐秘表达 。 或者从某种意 义上说 , 生 态观念的践行 是 现 代 人 自 我 确 证 身 份 认 同 的 重 要 方式 。 因此 ,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少数民 族地区 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 。 换句话说 , 观众会欣 赏自然 景观已是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 在民俗景观的编码转换中 , 《 花腰新 娘 》 将花腰 彝族 “ 三年不落夫家 ” 的婚俗 、 “ 男尊女卑 ” 的 性别观 花腰服饰等民俗文化进行修辞编 码 。 导 演通过 念、 高度的选择性镜头 , 忽略了花腰彝族婚俗复 杂的民 俗意义 , 突出了花腰彝族婚俗的奇特性和独 一无二 性 。 花腰彝族存 有 的 性 别 观 念 在 影 片 中 被 重 新 编 码, 经女主角凤 美 的 形 象 表 达 , 生成了一种与风靡 野 蛮 女 友” 银 幕 形 象 的 修 辞 性 意 义 关 联。 影坛的 “ 在与阿龙的婚礼上 , 凤美看到一只蚊子飞到 公公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赵菁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5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样貌与文化表征,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杂糅的
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成了一
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
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赵菁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两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观念的思考——从《花腰新娘》到《赛德克·巴莱》
2.想象性叙事:被强化的和被弱化的——再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花腰新娘》
3.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框架研究——以1962-2016年获"百花奖"抗
战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4.浅谈少数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以电影《花腰新娘》为例5.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腰新娘 yingping

花腰新娘 yingping

《花腰新娘》令心沉迷、让人陶醉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彝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影片围绕舞龙这条主线,通过一些事件把彝族阿龙和美凤这对新婚夫妇的爱情故事烘托到了另一个层面。

《花腰新娘》仅从片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民族、民俗气息。

看完影片,能深深体会到''花腰〃不仅是云南彝族新娘腰上的一条美丽的配饰,它更是女性的一种身份的过渡与象征。

花腰彝族有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最少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生活。

女主人翁美凤从小就失去了阿妈,和阿爸相依为命,在美丽的山山水水间快乐成长,机灵甜美的她,有着水的灵性,山的野性。

在嫁给男主人翁阿龙的晚上,不顾族规,偷偷钻进了洞房,把憨厚老实的阿龙折磨的够呛。

省里要举行舞龙大赛,出身舞龙世家的阿龙受村长委托担任了女子舞龙队的教练,而未能归家的凤美为了能天天和阿龙见面,花招百出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得到了村长的同意,如愿进了女子舞龙队,憨厚老实的阿龙又一次被凤美折腾得晕头转向...................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美丽的云南彝族田园山水风光,山清水秀,云雾缭绕。

集合山间传出的悦耳动听的原声民曲,一切是那么的朴素淳朴、纯洁,不知不觉间让人回归于美丽的山水田园间,整体上首先就给人视觉上的新鲜感和一种特别的美的享受。

纵观影片,我个人认为影片所传承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人情美的赞颂和对传统风俗教条、禁锢的悖逆。

而男女主人翁凤美和阿龙就是影片主题最好的代言人。

影片在一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阐明在花腰彝族的传统里,被娶的姑娘要待到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叫做“归家”,当然是为给之后的剧情做了铺垫。

而生活于这一时代的而活泼、率真、任性的彝家姑娘凤美,在她不谙世事的幼年就经历了生死离别,从小就没了阿妈的疼爱的哺育,不难看出在她看似快乐无忧的外表下,内心深处应该有着一处不可触碰的伤痛,一旦被任何人触碰到,她便会默默地疼痛,独自伤心流泪。

然而这写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呈现,就在父亲逼迫她守俗的那一次冲突有过表现,看似快乐的美凤突然爆出的那句“我恨你,你连阿妈都保护不了,有什么资格说我!”让人深思不已。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史修永;张慧捷
【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5
【摘要】《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电影界的关注。

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其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时代特点为批判性地思考民族文化与电影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

具体来说:影片凭借视觉消费编码策略,使观众在视觉符号的体验中完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性建构;通过各种文化记忆形式的串联,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发现和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美学的尝试性建构,也强化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为应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6页(P113-118)
【关键词】少数民族;视觉消费;文化记忆;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审美
【作者】史修永;张慧捷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符号重构与文化认同:时代影像中的"刘三姐"民族文化符号研究——从《刘三姐》到《寻找刘三姐》 [J], 刘文军;宋泉
2.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 [J], 林进桃;刘纪新
3.新世纪两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观念的思考——从《花腰新娘》到《赛德克·巴莱》 [J], 王跃
4.想象性叙事:被强化的和被弱化的——再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花腰新娘》 [J], 马武宏
5.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以电影《花腰新娘》为例 [J], 刘天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
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
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
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
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
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国电影自产生
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
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
朵金花》、《茶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
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
笼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
民俗的影片。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
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
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一对花
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
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
彝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
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
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
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
/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
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
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
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
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
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
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
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当凤美被抬回
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
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
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
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ii]
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
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
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
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
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
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
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
能舞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
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
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
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片中最后一幕
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
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
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
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
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
个艳丽的肚兜。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
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
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
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
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
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
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
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带
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现了两
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
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
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
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
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
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
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
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
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
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
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
或者未婚子女居住。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
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
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
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其中还有
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
阿妹缠情郎,心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
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
如龙旗,龙像,龙谱。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
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
龙保佑的缘故。听我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
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
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村里的人就敲锣
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
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实际上,阿龙讲述
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
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
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
平安。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
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她们舞起
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
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
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
量。”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
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是一
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
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片中
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影片中有
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
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
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态,人
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
境。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
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
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
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
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
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