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通信系统原理教程(第二版)(王兴亮)第1-3章章 (1)

通信系统原理教程(第二版)(王兴亮)第1-3章章 (1)

第1章 绪 论 图1-6 点对点的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2.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与频带传输系统相对应,我们把没有调制器/解调器的数字 通信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其模型如图1-7所示。
图1-7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3.
上面论述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基带 信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信号(如语音信号)为连续 变化的模拟信号,要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系统中的传输,则必须 在发送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即进行A/D转换;在接收端需进行相 反的转换,即D/A转换。实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通信系统模型 如图1-8所示。
第1 章
绪论 表 1-3 常用的调制方式
第1章 绪 论
1.2.3 通信的方式
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类
通常,如果通信仅在点对点之间进行或一点对多点之间进行, 那么,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不同,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 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方 式,如图1-1(a)所示。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 遥控、 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能从广播发射台、 遥控器和无 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 遥控对象和寻呼机上。
第1章 绪 论
图1-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和时间划分的通信方式 (a) 单工方式; (b) 半双工方式; (c) 全双工方式
第1章 绪 论
2.
在数字通信中,按照数字信号排列的顺序不同, 可将通信 方式分为串序传输和并序传输。所谓串序传输,是指将代表信息 的数字信号序列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 式,如图1-2(a)所示;如果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分割成两 路或两路以上的数字信号序列同时在信道上传输, 则称为并序 传输, 如图1-2(b)所示。

有机化学-1 第一章 绪论

有机化学-1 第一章 绪论
CH4 CH3 CH2 CH CH3 + H CH2 + H CH + H C + H Ed ( CH3-H ) =423 kj / mol Ed ( CH2-H ) =439 kj / mol Ed ( CH-H ) =448 kj / mol Ed ( C-H ) =347 kj / mol
C-H键键能 (423+439+448+347)/4=414 kj/mol 键键能=( 键键能
2003-2008年 2003-2008年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1999-2003年 年 化学(师范类) 化学(师范类) 2003-2008年 年 有机合成 2009年至今 2009年至今 有机化学
安徽师范大学 理学学士 中国农业大学 理学博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博士后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1-4 现代共价键理论 §1-5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4,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将使键产生极性 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δ H δ Cl H C m H Cl C =3.57X10
-30
=3.57X10-30 C m Cl
极化性: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成键的两原子电负性 极化性: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 永久的性质 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是永久的性质
H3C NH2 N O
O
硝羟硝
S OH 硝磺羧 O
§1-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H H C H C H H C C H CH3CHCH2CH3 CH3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相则定义为:系统中任何化学 组成均匀,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的,且可用机械方法分离出来的部 分。相与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 Pb(NO3)2 2KI PbI2 2KNO3
2019/5/14
17
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 度达到分子大小数量 级
2019/5/14
18
2019/5/14
在右边大烧杯中,KI溶液加入硝酸汞 溶液有黄色的HgI、红色的HgI沉淀,
已知化合物的数目 55万种 110万种,大约45年翻一倍 23. 7万种,大约25年翻一倍 414. 8万种 593万种 785万种 1 057. 6万种,大约10年翻一倍 超过 2 000 万种 超过 3 000 万种
4
3. 化学研究目的
任何自然科学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为人类造福, 使人类生活的更美好。
(1) 保障人类的生存(衣、食); (2)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住、行); (3) 延长人类的寿命。
如:使粮棉油增产、改善生活、合成药物。
2019/5/14
5
4. 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化学学科的发展、兴衰也离不开其它学科的发 展和技术的进步。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以 及薛定谔方程的建立等等,为化学的发展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H2)
(3)
[n2 (NH3) n1(NH3)] (4 0) mol 2 mol
(NH3)
2
1 2
N
2
(g)

3 2
H
2
(g)

NH3
ξ 4 mol
2019/5/14
24
本章小结
1、原子、分子为介观粒子(尺寸约10-10m~10-7m) 电子、光子为微观粒子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例如,在强光 照射下,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免遭损 伤。 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例如,在低温环境中 机体会出现趋热活动;遇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出现躲避活动。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 征性活动。成熟的个体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产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具备的条件:
(1) 强度 1)阈强度或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 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3)阈上刺激: 4)阈下刺激: (2) 时间 (3) 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适应(adaption):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 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机体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 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一)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机 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二)任务:研究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特别是各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 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机体作为一个整体。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 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当组织、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将产生 一系列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依次分别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相对不应 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SNP )和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 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

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B.是一门实验性科学C.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D.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E.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3.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A.细胞和分子水平B.组织和细胞水平C.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4。

在目前的医学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A。

条件反射 B.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D。

防御反应 E。

基础代谢5 。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A。

细胞和分子水平 B。

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

整体水平6。

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7。

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8。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 E。

组织液9。

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A.组织液B.血浆C.淋巴 D。

脑脊液 E。

房水10。

内环境的稳态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C.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D.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E。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1.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旁分泌调节 E。

形式逻辑第一第二张答案

形式逻辑第一第二张答案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指出“逻辑”的涵义1.逻辑学;理论观点2.思维规律3.客观规律4.理论观点二、单项选择题1. b2.b【注:由于S和P本质上是括号,所以“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中的S和P就可能不分别表示相同词项。

但是,如果说,例如,“对于任意S和P,所有S是P或者有的S不是P”,那么由于“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之中的S和P已经被“对于任意S和P”所限定,所以其中的S和P分别是相同的。

】第二章概念一、在下列句子中,哪些语词或语句是标有横线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1.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外延: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2.内涵: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之中。

外延:分散的物质,即星际物质;集中的物质,即天体,包括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

3.内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外延:各种各样的国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4.内涵: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必需具有的物质资料。

外延:土地、森林、水流、矿源、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

5.内涵: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种社会形态,通过概念、定义、公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外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6.内涵:国家根本法,规定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外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二、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语词表达何种概念?1.集合概念2. 集合概念(注,仅从字面上讲,这里的“人民”似乎是非集合概念,因为在它的前面加上量词,例如“每位”,这句话似乎还能说得通。

但是,无论是从它的固定用法来看,还是从当局实际用法来看,“人民”都是指一定范围的人的整体,不是指一个或多个人,不宜在它的前面加量词。

工程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工程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二、工程经济学的 产生和发展
1. 工程经济学的萌芽与形成 阶段(1887~1930) 阶段(1887~1930)
工程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 1887年亚瑟姆 惠灵顿的《 年亚瑟姆·惠灵顿的 1887年亚瑟姆 惠灵顿的《铁路布局的 经济理论》一书的出版。 经济理论》一书的出版。
惠灵顿是一名建筑工程师, 惠灵顿是一名建筑工程师 , 他提出资 本化的成本分析法, 本化的成本分析法,可以应用于铁路最佳 长度或路线曲率的选择, 长度或路线曲率的选择,由此开创了工程 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于是, 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于是,工程经济 学就破土萌芽了。 学就破土萌芽了。

18世纪末,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广泛 世纪末 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 手工劳动的4 手工劳动的4倍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 世纪中叶, 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8 108倍 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8倍 20世纪40年代以来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 世纪40年代以来, 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更是有目共睹 的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技术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产生和发展的。 产生和发展的。 众所周知,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人力 众所周知,任何技术的应用, 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的投入, 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的投入,依赖于一定的相关 经济技术系统的支持。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经济技术系统的支持。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相应的技术才有条件得到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相应的技术才有条件得到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如果要把工程设计付诸生产, 如果要把工程设计付诸生产 , 实现其 真正的价值,创造经济效益, 真正的价值,创造经济效益,仅有工程技 术上的先进性是不行的, 术上的先进性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经济上 的合理性。因此, 的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未来的工程师 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 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 市场,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成本, 市场,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成本,以及如 何使产品做到既物美又价廉。 何使产品做到既物美又价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