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
2018年度高考理综(全国I卷)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t/ R2/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闭合 S1 前,图(a)中 R1 的滑片应移动到 端;
(填“a”或“b”)
(2)在图(b)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数据点,并做出 R2 t 曲线;
R2/ 1000
800
600
×
×
400
100 10 200
×
×
0
t/ C
图(b)
1 图(c)
(3)由图(b)可得到 RT 在 25C ~ 80C 范围内的温度特性。当 t 44.0C 时,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戊烷( 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是最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 1 mol C5H12 至少需要 2 mol H2
12.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 20。W、X、Z 最 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0;W 与 Y 同族;W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 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E
R0
V
2 S21
R2
R T
有:置于温控室(图中虚线区域)中的热敏电阻 RT ,
S1
图(a)
其标称值(25°C 时的阻值)为900.0 ;电源 E( 6V ,内阻可忽略);电压表○V
(量程150mV );定值电阻 R0(阻值 20.0 ),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为1000 );
电阻箱 R2 (阻值范围 0 ~ 999.9 );单刀开关 S1,单刀双掷开关 S2。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18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全国I卷)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NO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三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体内的许多大分子有机物都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每个蛋白质分子都由20种单体构成B.构成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种类不同C.构成DNA和RNA的单体是相同的D.单体连接成多聚体时需要消耗ATP2.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如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与人体下丘脑SCN细胞中B.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C.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研究成果表明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3.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适宜用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②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用过氧化氢为实验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④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作为提取液⑤以淀粉和蔗糖为实验材料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作指示剂进行鉴定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6.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规模较大的二倍体动物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有50%含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A.1/5 B.1/10 C.1/16 D.1/20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文明”,下列做法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是()A. 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低碳出行B. 用氯乙烯生产快餐盒,降低白色污染C. 用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回收利用资源D. 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8.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C(CH3)4的名称为新戊烷B. CH3-CH=CH-C≡CH分子中最多有9个原子共面C. 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D. 甲苯分子中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一C2H4Cl取代后可得6种同分异构体9. 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I卷)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NO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理科综合试题第1页(共23页)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2018理科综合高考真题全国卷Ⅰ试卷及答案详解,最全版本(最新整理)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 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 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 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 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 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 DNA 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 RNA 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 RNA 聚合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 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 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2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 Br₂/CCl4 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
)是最简单的一
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 生成 1 mol C5H12 至少需要 2 mol H2 12.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 20。W、X、Z 最外层电子数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高考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科网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I卷)试题及答案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 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
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
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
X )的菌落。据
C. 92.0 g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 1.0 N A
D . 1.0mol CH 4 与 Cl 2 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 CH 3Cl 分子数为 1.0 N A
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 说法错误的是
[2.2] 戊烷(
A .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A .常温常压下 X 的单质为气态 B. Z 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 Y 和 Z 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 .W 与 Y 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13.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 CO2 H 2S 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 CO 2 和 H 2S 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右所 示,其中电极分别为 ZnO@ 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 ZnO )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 EDTA-Fe 2+ e EDTA-Fe 3+ ② 2EDTA-Fe 3+ H 2S 2H + S 2EDTA-Fe 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0. N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6.25 g FeCl3 水解形成的 Fe(OH) 3 胶体粒子数为 0.1 NA
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I卷)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NO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2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实验中相关材料、试剂或条件的改变对其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 A.用念珠藻代替黑藻进行叶绿体的观察实验 B.用有机溶剂丙酮代替无水酒精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C.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用低温代替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某同学将某植物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显微观察后,制作如下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①—⑥同时期,测得该细胞周期约为36小时(h),分裂间期时长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期 G1 ① ② 时长(h) 17 7 8 A.③时期可以看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⑤时期将发生胞质分裂 B.各时期间有明显的界限,数据的获取过程需选择特殊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C.可通过计数M期细胞数目和细胞总数来推算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 D.若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细胞分裂素溶液,则该细胞分裂间期时长大于32小时 【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①是S期,②是G2期,③是有丝分裂前期,④是中期,⑤是后期,⑥是末期。在前期可以看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但在末期才发生细胞质分裂,A错误。各时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我们人为划分的,数据的获取过程需选择进行分裂的细胞制作临时装片,B错误。可以通过计数M期细胞数目和细胞总数来推算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C正确。如果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细胞分裂素溶液,会促进细胞分裂,则该细胞分裂时期会缩短,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 B.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若某小鼠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不能说明该小鼠肯定发生了进化,A错误;人类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仍然是四倍体西瓜,而其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西瓜是三倍体西瓜,D错误。 4.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以提髙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 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万年野生稻与栽培水稻杂交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B正确;遗传物质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同时也改变了栽培水稻的基因库,D错误。 5.生长素的发现应该追溯到达尔文父子,他们所做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3
A.①是对照组,②〜⑥是实验组 B.②③的结果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C.④⑤⑥的结果不能证明幼苗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D.该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②〜⑥是实验组,A正确。②③的单一变量是否有尖端,有尖端的弯向光源生长,无尖端的直立,该结果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正确。④⑤⑥的结果能证明幼苗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C错误。该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从而影响其生长,D正确。 6.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 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 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 【答案】B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査值偏小,A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错误;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错误。 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科研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 B.用电动公交车替代燃油、燃气公交车,有利于“铁腕治霾”行动方案的实施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D.酵母面包包装袋中,吸附了酒精的硬纸片具有杀菌保鲜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面粉厂有可燃性的粉尘,遇到焰火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故A正确;B.用电动公交车替代燃油、燃气公交车,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治理空气污染,故B正确;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使用,而不能先污染后进行治理,故C错误;D.酒精能够是蛋白质发生变性,吸附了酒精的硬纸片能够杀死酵母面包包装袋中的细菌,达到保鲜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C。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都能水解 B.丝绸与棉布可以通过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 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 D.在人体内,蛋白质与氨基酸、淀粉与葡萄糖都能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A.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能放出39.3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故A正确;B.棉布灼烧时只能闻到燃烧纸张的味道;丝绸由蛋白质组成,灼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可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丝绸与棉布,故B正确;C、蛋白质的盐析是可逆过程,发生盐析时蛋白质的活性不变,所以盐析可提纯蛋白质,故C正确;D、人体内的氨基酸有的可以在体内转化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的不能转化,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故D错误;故选D。 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并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使试管受热均匀 B.将乙酸乙酯与乙酸的混合液加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振荡、排气、静置、分液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C.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 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的强 D.在盛有足量浓硫酸的试管中加一小片铜片充分反应后,冷证明产物生成了Cu2+ 5
却,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呈蓝色 【答案】B 【解析】试管底部接触焰心,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较低,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试管,A错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会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乙酸钠可溶于水,会和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即可提纯乙酸乙酯,B正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够制备碳酸,但是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氯元素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混合液,应该慢慢加入水中,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造成溶液四溅,发生危险,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高氯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碳酸,能够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元素的强。 10.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2的CH3COOH溶液中,H+的数量为0.01NA B.合成氨的反应中,每生成1molNH3转移3NA个电子 C.9 NA 个羟基和10 NA 个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相等 D.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其原子总数是2.5NA
11.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是一种全新低成本、高教电池。原理为:AlLi+Cx(PF6) Al+xC+Li++PF6-电池结构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外电路中电子向铝锂电极移动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Cx(PF6)+e-= xC+ PF6- C.充电时.应将铝石墨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D.充电时,若电路中转移l mol电子,阴极质量增加9g 【答案】B 【解析】A.放电时铝锂电极中锂失电子作为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铝锂电极向正极铝石墨移动,选项A错误;B.放电时正极铝石墨电极Cx(PF6)得电子产生PF6-,电极反应为Cx(PF6)+e-= xC+ PF6-,选项B正确;C.充电时,应将铝石墨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选项C错误;D.充电时,根据电极反应Li++ Al +e-= AlLi可知,若电路中转移l mol电子,阴极质量增加36g,选项D错误。答案选B。 12.位于3个不同短周期的主族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b、d同主族,d元素最高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4,c原子最外层电子比b原子次外层电子多1个。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b、c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a、b、c形成的化合物既溶于强酸又溶于强碱 C.b的氢化物的氧化性可能比e的强 D.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答案】A 【解析】位于3个不同短周期的主族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b、d同主族,d元素最高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4,b为氧元素,d为硫元素,c原子最外层电子比b原子次外层电子多1个,c为铝元素,a只能为氢元素,e只能为氯元素。A.a、b、c的简单离子半径,氧离子大于铝离子,故A错误;B.a、b、c形成的化合物氢氧化铝既溶于强酸又溶于强碱,故B正确;C.b的氢化物H2O2的氧化性比HCl的强,故C正确;D.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是强酸,故D正确;故选A。 13.25 ℃时,将 1.0 L w mol·L-1 CH3COOH 溶液与 0.1 mol NaOH固体混合,充分反应。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CH3COOH或CH3COONa固体(忽略体积和温度变化),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点混合液中c(Na+)>c(CH3C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