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改变世界能源结构之重任——朱棣文的清洁能源之梦第一期
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探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57)资助㊂作者简介:彭友兵(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变化㊂大气物理学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探索彭友兵(西安交通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49)摘㊀要: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㊂本文将大气物理学知识应用于认识当下最受关注的 全球气候变暖 这一科学问题,挖掘其背后蕴含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元素,通过科学设计实现了专业知识讲解㊁实际业务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融合对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启迪作用㊂关键词:课程思政;大气物理学;融合探索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7.0760㊀引言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㊁育人模式㊁育人机制等进行探索与创新,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课程思政理论㊂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㊁不可割裂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㊂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㊂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中的物理现象㊁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㊂它既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部分㊂大气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㊂挖掘大气物理学课程中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内涵,能够使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理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㊂1㊀现状: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间缺乏有机融合大气物理学基础课程重点介绍大气物理学的最基本内容,涉及要素㊁概念㊁基本定律等,课程内容公式繁多,理论深奥㊂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以往在授课时容易重点关注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极易形成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局面,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㊂而对于课程思政,由于缺乏科学设计,尽管思政内容丰富,但对思政教育大多都是随机提及或者生搬硬套,从而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 两张皮 问题,缺乏有机融合㊂造成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政难以 感同身受 ,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缺乏认同感和学习热情㊂2㊀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探索研究2.1㊀挖掘大气物理学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内涵,实现专业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全球气候变暖 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问题,将 全球气候变暖 的成因㊁影响及应对措施中的技术应用㊁人物事迹等融入大气物理学课程中进行嵌入式的叙述,一方面讲授大气物理学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及其发展历程,同时对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 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问题中涉及的重要的人物㊁事件进行讲述㊂由于 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问题需要凝聚全球力量,共商共策,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元素是一个天然的思政切入点㊂相关案例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价值塑造(共同利益观㊁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其中中国贡献的智慧和方案,有助于加强民族自信和深化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㊂最终使学生即掌握气辐射㊁热力及动力相关基础知识,又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大气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还具有健全人格㊁全球视野㊁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大气物理学基础课程培养目标㊂2.2㊀构建全面覆盖㊁层次递进㊁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科学有效地设计将解决 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问题涉及的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㊁时事新闻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融会贯㊃722㊃通,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堂讲授,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达到全员㊁全程㊁全方位育人目的㊂各课程内容思政融入如下:(1)学习湿度参量及其特性时,通过介绍缓解气象灾害㊁降低损失的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相关应用,培养学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中的共同利益观,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㊂(2)学习大气辐射差时,通过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发生机制的发现者真锅淑郎的科研故事,培育学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中全球治理观,激发学生探索未知㊁追求真理㊁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㊂(3)总结热力学过程时,展示中国丰富多彩㊁行之有效地气象谚语,它们是对热力学过程形成的各种大气现象的经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先人智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民族自信㊂(4)讲解大气动力学时,介绍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 的措施即全球能源行业的革命性变革:清洁能源风能㊁太阳能的发展,培养学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中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其科技兴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㊂2.3㊀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利用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前㊁课上和课后与学生加强互动,课前线上给出相关学习视频和资料,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研讨展开学习,课后进行线上论坛延展学习㊂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瓶颈,分享其学习感悟,解决其学习困惑,可以变被动为主动,重新找回学生对课程和课堂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入脑入心,了解到课堂获得知识该何去何从,从而实现将思政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㊁外化为自觉行动㊂下面将以湿度参量及其特性教学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㊂课前引导: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气象灾害事件频发如暴雨㊁干旱等,给社会民生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线上给出相关视频和新闻报道,如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引起的2022年8月19日重庆森林火灾以及近年全球其他区域发生的气象灾害事件㊂使学生意识到面对全球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而培养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中的共同利益观㊂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以及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引起的8月19日重庆森林火灾这些事,是全世界关注的大事,极易引起所有人的共鸣㊂切身感受郑州暴雨和重庆山火时人们团结一心㊁众志成城的精神,将激发出与之相关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坚信全球共同努力,就有解决 全球气候变暖 所带来挑战的信息㊂期间 湿度 相对湿度 云系 人工消雨 人工增雨 等概念被频频提及,让学生感受到湿度参量与实际业务的联系,这是引导学生对湿度参量产生内心真实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起点,学生对这一类的话题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点㊂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对湿度参量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将其应用于业务来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拥有了心理上探求的基础,并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哪些湿度参量可以利用来分析气象灾害形成过程,以及利用了湿度参量的什么特性可以进行 人工影响天气 ,降低灾害损失等问题㊂课上教学:大气物理学基础所教授的湿度参量及其特性是 人工影响天气 的理论基础㊂首先通过问题导向法切入两者间的联系,再进行知识内容讲解和传授,最后进行公开研讨扩展学生视野㊂(1)提出问题: 有没有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降水强度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灾害损失? 该相关技术利用了哪些湿度参量及其特性才实现了对降水强度的控制?(2)知识讲解:教师按部就班讲解湿度参量定义㊁特点的各种理论知识㊂并初步说明各湿度参量的使用领域,学习与湿度参量相关的贝吉龙假说以及其在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中的应用原理㊂(3)引导研讨: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最成功的事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㊂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采取了科学的人工消(减)雨措施,成功有效地保证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受降雨的影响㊂通过该事例对比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㊁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引起的8月19日重庆森林火灾,对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㊂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成功展现了我国在气象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就,展现中国对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的巨大贡献和智慧,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 人工影响天气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思考为何学,如何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其科技兴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㊂课后延展:线上开展论坛讨论,进一步对湿度参量在其他实际大气问题中的应用理论进行扩展研究㊂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关大气物理学的相关内容,剖析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原理,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提高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㊂2.4㊀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的应用成效通过将解决 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问题涉及的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㊁时事新闻融入大气物理学课程教学中,挖掘其背后蕴含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元素,结合课前引导㊁课上教学和课后延展的教学设计,完成了专业知识讲解㊁实际业务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㊃822㊃基金项目: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项目(沪教委高[2022]27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产学研践习计划(立信会计金融人[2023]5号)㊂作者简介:姜婉星(1991-),女,管理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战略管理㊂机融合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论文作业时,自主查阅了文献,应用大气物理学相关知识系统性分析了全球变暖科学问题,并抒发了感悟㊂其中有 全球人类组成了命运共同体,相信我们将在碳达峰㊁碳中和新方案的指引下,能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承诺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㊂ 关于解决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毋庸置疑 需要减少人类向大气的排放,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绝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㊂ 我们要加快能源的转型,促进的相关行业的发展㊁引领时代风向㊁给未来的世界变化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树立我国面向世界的形象,同时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具有指导意义㊂ 这些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悟,印证了通过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不仅加强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其认识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增强了民族自信,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㊁追求真理㊁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㊂参考文献[1]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EB /OL ].http :// //politics /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3]侯双双,薛旭,颜伟,等. 气象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2022,10(6):1469-1474.[4]杨静芬,郝敏釵,王菲菲,等.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路径研究[J ].成才,2022,11:35-36.应用型财经大学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姜婉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1600)摘㊀要:立足 三位一体 的育人目标,阐述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设计思路及具体方法,以课程中相关章节为例,呈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程,总结成效,凝练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反思需进一步探索的难点重点㊂关键词:课程思政;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理论;中国品牌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7.077㊀㊀现今,课程思政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㊂党的 二十大 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秉持着 知识传授有深度,能力培养有高度,价值引领有温度 的教学目标及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如启发式㊁案例式㊁探究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程,激发对课程的兴趣㊂同时,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 经世济国 的责任担当意识㊁诚实守信意识㊁企业家精神等思政元素 润物无声 地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㊁批判性思维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㊂1㊀课程目标1.1㊀知识目标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管理学㊁经济学㊁决策科学等多学科跨知识领域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㊂通过学习这门系统性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组织理论与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㊁方法与模型,理解中外组织在战略㊁结构㊁内部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性,能够着眼于从组织结构的整体视角上,探究组织管理的问题㊂1.2㊀能力目标课程一方面将通过全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及全球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㊁理解㊁合作㊁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商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㊂1.3㊀价值目标通过思政融入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㊁家国意识及国际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㊃922㊃。
美国华商能源部长清华演讲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清华演讲杨振宁夫妇旁听杨振宁夫妇坐在旁听席上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7月15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发表主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演讲。
朱棣文与另一位华裔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14日下午5点同机抵达北京,开始他们为期三天的访华之旅。
京华时报讯(记者柳志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7月15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发表主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演讲。
80分钟,朱棣文几乎一气呵成。
他的讲座和科学家的特质相像,严谨、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清华发表演讲杨振宁夫妇坐在旁听席上父母均是清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部长、华裔,朱棣文的三重身份吸引了大批清华学子,诺奖得主杨振宁和夫人也到场旁听捧场,能容纳三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过道都站满了慕名前来的同学。
11点,朱棣文准时现身,尽管天气炎热,他仍然正装穿扮,白色衬衫、深色西装、深色领带。
朱棣文和清华渊源颇深,他的父母均毕业于清华大学。
演讲一开始,朱棣文提起了这段往事,“我的父母早年是在清华毕业的,今天我能在这里演讲,感到骄傲和自豪。
”简练地说完后,他便进入了演讲的正题。
建议中美加强合作能源危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建筑节能设计、能源作物的种植,这位科学家部长的演讲带着浓浓的科学气息。
演讲中,朱棣文的表情并不多,所展示的幻灯片大都是数据图表,科学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特性展露无遗。
他的演讲还提到了不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新观点,例如他提到把屋顶都漆成白色,可以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热量,降低温室效应。
他建议中美在节能减排上加强技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朱棣文引用了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我们现在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明天就是今天。
当今形势异常紧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着这样一个悲剧,这就是太迟了。
”中文不好全程英文虽然祖籍江苏太仓,父母毕业清华,但是朱棣文的中文并不好,他在学术场合和官方场合都用英文演讲。
朱棣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战士

朱棣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战士方陵生/编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发现了捕捉原子的方法,赢得了诺贝尔奖。
如今,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领军人物,他正在着手令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为此,《自然》杂志记者埃里克〃汉德(Eric Hand)撰文讲述了美国能源部长、《自然》杂志2009年度科学新闻人物朱棣文(Steven Chu)传奇的人生历程。
朱棣文宣誓就任美国能源部长致力于改变能源结构的部长在去年10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列车队来到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礼堂内,225位朱棣文以前的同事正在热切地期待着他的到来。
当身穿橙色背心的警卫人员打开车门后,朱棣文走入会场,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在随从人员的陪同下,朱棣文走上了讲台。
“很高兴重新回到这里,”朱棣文说着打开电脑,一边放映他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一边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多个话题侃侃而谈。
他指出,实际测得的全球温度上升超过了人们的预计。
作为美国能源部(USDOE)部长以及奥巴马内阁成员之一的朱棣文,是第一个在政府中位居高位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他肩负着改变世界能源经济结构的重任,并以“游说者”的角色奔走于国会议员之间,与他们交流、解释着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事实以及应对的计划。
对于一些持怀疑态度者,他更是用事实和数据力争使他们相信。
面对如今世界上最紧迫的能源问题,朱棣文回顾了在LBNL的一些经历。
LBNL的前身是辐射实验室,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曾为“曼哈顿”计划解决了浓缩铀的难题;化学家格伦·西博格(Glenn Seaborg)在那里发现了钚;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在前往新墨西哥州制造第一个核弹之前也曾在那里工作过。
以寻找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新能源开发途径是朱棣文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之一。
他打算先从美国开始,在全国召集最优秀的人才,促使USDOE支持这一风险巨大、但可能回报也十分巨大的研究。
朱棣文(双语翻译)

ENGLISH WORKTEACHER:吴斐TESK: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Steven ChuNAME:CLASS:NUMBER:SCORE: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him was life, and 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people.姓名:申勐侃班级:政法干警(2)班学号:2009281061138斯蒂芬·朱棣文是一名华裔美国科学家,他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华裔家庭里,从祖辈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也汲取了独立,自由的养分,将中西优秀的文化传统集于一身,为他日后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他应奥巴马的邀请成为能源部部长,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奔波,虽然他不是中国人,但是,作为华裔,他所取得的成就表明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认同在加强,华裔的声音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中在扩大。
朱棣文不愧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华裔的表率。
Published:Sunday, Aug. 23, 2009From: TimeWebside:/time/world/article/0,8599,1916078-1,00.htmlCan Steven Chu Win the Fight Over GlobalWarming?"What the U.S. and China do over the next decade," declared Energy Secretary Steven Chu, the Nobel Prize – winning physicist who is leading President Obama's push for a clean-energy economy,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world."Chu had gone to Beijing's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MIT of China," to make his half-apocalyptic, half-optimistic pitch about climate change. In his nerdy professor style and referring to "Milankovitch cycles" and the "albedo effect" as well as melting glaciers and rising seas, Chu methodically explained that the science is clear, that we're boiling the planet — but also that science can save us, that we can innovate our way to sustainability. He acknowledged that the developed nations that made the mess can't tell the developing world not to develop, but he also warned that China is on track to emit more carbon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than the U.S. has emitted in its history; that business as usual would intensify floods, droughts and heat waves in both countries; that greenhouse gases respect no borders. This earth, he concluded, is the only one we've got; it would be illogical and immoral to fry it. "Science has unambiguously shown that we're altering the destiny of our planet," he said. "Is this the legacy we want to leave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Read "The Global Warming Survival Guide.")It was a tough message to deliver to the Chinese — basically, "Do as we say, not as we did" —but it's hard to imagine a more credible messenger. It's not just that Chu is a Chinese American whose parents both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before attending the real MIT or that he's the most qualified leader ever at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 which is a bit like being the most 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him was life, and 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people.likable character ever on NYC Prep. It's also that Chu is the kind of scientific savant the Chinese revere, a techno-geek who scored a Nobel for developing methods of cooling atoms to a few millionths of a degree above absolute zero, who shelved his quantum-physics career to try to save the planet but on weekends still tries to cure cancer with lasers. "In the U.S., rock stars and sports stars are the glamour people. In China, it's scholars," Chu told me during his trip to Beijing. "Here, Nobel laureates are the equivalent of Britney Spears."That's one reason Chu's message doesn't resonate all that well with Americans. They ranked global warming last in a national survey of 20 top priorities; in a global poll, only 44% of them wanted action to be taken on the issue, vs. 94% of Chinese. Most Republican leaders flatly reject prevailing climate science, while many Democrats from coal, oil and farm states are equally protective of the fossil-fuel status quo. This is why 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 a far-reaching Democratic bill that would cap carbon emissions — has been marketed to a confused public on the basis of issues that poll far better: gas prices, foreign oil and green jobs. It narrowly passed the House, but it's in trouble in the Senate, and the President, while supportive, is now preoccupied with health care. (Read "Getting Your Slice of the Cap-and-Trade Pie.") Anyway, Americans usually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Energy Secretaries, who tend to be political loyalists with little energy expertise;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once appointed a dentist to the job. Since its founding during the last energy crisis, in 1977, the DOE has become a bloated backwater of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safeguarding nuclear weapons and cleaning up nuclear waste and generally ignored between security breaches at its nuclear labs. But now there's a new energy crisis, and the appointment of a global-warming Paul Revere who's also a green-tech Albert Einstein has signaled Obama's desire to put the E back in DOE, to have a first-tier brain reinvent a second-tier agency, to keep his Inaugural Address pledge to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With Obama publicly committed to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esigned to slash U.S. carbon emissions 80% by 2050, Chu will be America's first Clean-Energy Secretary —a job that's part green evangelism, part venture capitalism and part politics.He's perfect for parts one and two. The fate of the world, in Chu's calculation, hinges on part three.Welcome to Washington, where a Nobel Prize winner's opinion is just another opinion, where facts are malleable and sometimes irrelevant. It's tough to be Mr. Outside in a town where policy happens on the inside. Congress is blocking Chu's plan to create eight "Bell lablets" to investigate his game changers, along with his efforts to scuttle hydrogen-car research he considers futile. He's trying to make DOE's bureaucracy more nimble, but it still pushed less than 1% of its stimulus funds out the door in five months. And while Chu ends speeches with Martin Luther King Jr.'s quote about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 one of Obama's favorites — the clean-energy bill is on hold until health care is done. There's still a broad perception in Washington that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will require sacrifices that Americans won't tolerate.【中文译文】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him was life, and 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people.朱棣文能敌过全球变暖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领导奥巴马政府推广清洁能源经济的史蒂芬·朱棣文日前宣布:“中美之间将在下个十年做些什么那?,这将决定世界的命运。
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

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
Miriam Fisher
【期刊名称】《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年(卷),期】2009()12
【摘要】朱棣文(Steven Chu)、美国华裔科学家,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
州圣路易斯;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1月朱棣
文出任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华裔部长和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部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浸染下长大,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并为中美两国在能源和气候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
作为学者,他治学严谨;作为部长,他做事认真。
从学术界到政界,朱棣文实现了完美的转身。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美国历史;朱棣文;部长;能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
科学家;中西文化
【作者】Miriam Fisher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K837.126.1
【相关文献】
1.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访问我国 [J],
2.清洁能源的不确定性——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 [J], 左璇
3.朱棣文辞任美国能源部长 [J], 方陵生
4.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商务部长骆家辉访问国家电网公司 [J],
5.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获美国能源部部长提名后美国能源发展前景预测 [J], 方陵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清华演讲凸显专业三篇

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清华演讲凸显专业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十五日上午在北京清华大学的一场演讲表明: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官员,还是一位科学家,是出身于学术世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朱棣文博士的演讲,不同于其他政治家。
他的演讲,用了更多的数据、图表,让我们这些从事工科专业的人,觉得更专业,更让人信服。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程姓博士在听完演讲后告诉中新社记者。
朱棣文的演讲题目是——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
演讲过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获得能源资源的竞争和焦虑越来越多”、“我们的长期经济繁荣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以及“不利的气候变化给两个国家带来的变化”。
朱棣文在演讲中特意提到今年是《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三十周年,并引用了邓小平在一九七九年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协定时的新闻照片。
他强调“中美双方仍在继续这一传统”,并希望中美两国的科技工朱棣文指出,中美两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二,中国是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科学已经明确表明,我们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星球的命运”,“我们的今天正在做的事情的后果要到至少一百年之后才能被完全了解”。
不过朱棣文乐观地认为,尽管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我们依旧可以解决问题,可以修正问题”。
朱棣文最后引用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话结束了当天的演讲。
他念道:“我的朋友们,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明天就是今天……”朱棣文的父母都毕业于清华大学,此次清华大学之行对他本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在演讲开篇就表示:“我的父母均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能够来到清华演讲,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
”朱棣文于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省太仓。
一九九七年,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三人同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00八年十二月,他被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长,二00九年一月二日宣誓就职。
朱棣文: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

朱棣文: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作者:房秋云来源:《中国市场》2009年第07期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
从学术明星,成为政坛新人。
此前,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在总统大选期间曾许下诺言,答应上台后改革能源政策,正视气候暖化的问题,这与朱棣文的理念不谋而合。
《纽约时报》也认为,朱棣文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
消息一传出,马上引起美国华人界的热烈反应。
加州参议员余胤良表示,朱棣文的任命是所有美国华人的骄傲。
他指出,依美国目前的能源困境看来,能源部和朱棣文将在新政府中扮演空前重要的角色。
身为加州政坛代表性的华裔政治家,余胤良说:“代表华裔族群的人成为内阁成员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让我们对政府更有信心,让我们相信华人所重视的问题也能受高层的重视,从人情的角度来说,有一个华人能在政府高层任职,是一件值得感到光荣和欣喜的事。
”出身学者之家祖籍江苏太仓的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他的父亲朱汝瑾,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
1943年留美,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博士。
母亲李静贞,194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
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功夫学。
”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
1970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8年,他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
1987年,朱棣文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
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他以原子和粒子“激光冷却及捕捉”独步全球的科技成就,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4年担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主任至今。
朱棣文

能源”的方法,希望能利用地球引力的作用 来开采、利用能源。朱棣文说,近几年来他 一直在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他还特别谈 到因为气候变暖,中国沿海的海平面一直 在上升,是值得关注的。而中美两国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已占到了全球的 42%,也是需 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作为新任的能源部长, 他在今后的任期内将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量而努力。朱棣文说,希望能通过全球合作 来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还包 括很多其他环境问题也需要各个国家的共 同合作来解决。其中包括修建节能经济的 建筑、开发利用核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朱棣文说,中国最宝贵的资产是人,中 国人勤奋而善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 多优秀的传统。对中国而言,未来的发展走 向是很重要的事。“我认为目前很多方面 的发展都在往正确、好的方向走。对科学来 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年轻科学
朱棣文在天津大学做演讲
家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获诺贝尔 奖的是很好的科学家,没获奖的可能是更 好的科学家。不应为获奖而学科学,要对科 学做贡献。”
本版责编王明哲 美编李春红
演讲一开始,朱棣文没有马上进入正 题,而是先展示了几张家族老照片。“这是 我的外祖父,这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然 后,有了我……”随着幻灯片的不停切换,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胖娃娃”,朱棣文笑 着说,“这就是我。”“我的外祖父早年任北 洋大学工学院院长,今天我能在这里演讲, 感到骄傲和自豪。”泛黄的相片,平和的语 气,和蔼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台上这位美 国华裔部长和台下天津师生的距离。A02版 百年古街源自盛景重现热点Focus
!""#$%$!&'%$!% 第 (# 期总第 ))& 期 逢周二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o 0 9年 度 科 学 新 人 物 的 原 因
至 今 .宋 悚 文 所 做 的 一 切 已 开 始 对世 界 产 生影 响 以 他 位 居 政 府 高 层 的 优 势 .努 力 让 人 仃 】 明 白 ,美 国政 府 必 须 作 } { { 减 少 温 事 气 体 排 放 的 承 诺 这 不 仅 仅 是 为 了 探 救 地 球 , 同时 也是 为 了 保 持 美国对 q ] 国 、印 度 和 欧 洲 新 兴 绿 色 终济 的 竞 争 力 未 棣 文 所 的 能 部 已 开 始 着手进行 高r x 【 险 清 洁 能 源 技 术 的
过 气 候 问 题 法 案 时 可 能 产 牛 的 影 响 .斤 最 终 令 同 会 同 意 签 署 国 际 气 候 问题 条约 一
[资 料 来 源 : N at u r e]
用 景 、但 短 期 难 以 产 生 利 润 而
无 法 吸 引 企 业 界 感 兴 趣 的 技 术 由I 『世 界各 国很 难 通 过 简 单 的 调
得 获 诺 贝 尔 奖 , 他 不 仪 是 一 个 非 凡 的 实 验 者 ,而 且 喝于 面 对 实 验
室 墨 的 种 种 挑 战
集 中 力 量 解 决 能 源 问题
如果说 , 5年 前 朱 棣 文 领 衔 在 劳 伦 斯 伯 克 利 国 家 实 验 室 开 展 的
清 沽 能 源 研 究 对 其 是 一 个 重 大 挑 战; 那么 , 2 0 0 9 年 1月 2 口 宣 誓 就
[ 责任编辑 : 则 鸣]
一 墨 壁 兰
化 的 科 学 知 识 . 以 硬忽 略 某 个 问 题 可 能 带 来 的 后 果 等 他 所 做 的 这 一 切 , 为 的 是能 够 获 得 更 广 泛 地 支 持 ,得 以 使 气 候 变 化 法 案 能 顺 利 通 过 . 从 而 给 美 圉 带 来 一 个 清 洁 能 源 的未 求 尽 管 认 为 一 位 科 学 家 可 以 改 变 美 政 界 气 候 问 题 立 法 上 所
发 明 激 光 技 术 捕 获 和 研 究 原 子 而
存 任 期 的 笫 一 年 ,朱 棣 文 可
谓 阻 力 蕈 重 ; 而 其 他 一 些 进 入 政 府 重 要 部 门 的 科 学 家 , 也 有 如此
的境 遇 ÷问 题 是 . 通 常 他 们 都 是 优
秀的科学 家 ,. 在 实 验 事 可 以 如 鱼 得 水 .在 政 治 舞 台 上 并 不 一 定 应 付裕 如 . .关 键 在 于 , 科学家在参 与 决 策过程 中是 否与政} i f , 家 和 决 策 者 建 立 共 识 , 以及 寻求 解 决 分 歧
的办 法
控 予 段 束 解 决 全 球 性 的 气 候 变 暖 问 题 . 这 就 需 要 科 学 家 和 工 技
术 人 员 开 发 出 低 成 本 、 更 清 洁 有
书 实 L, 科 学 家 呵以 帮 助 政 治 家 以 更 为 科 学 的 厅 式 去 思 芎 问 题 ,推 动 和 影 响 他 仃】 去 了 解 科 学
研 究 的 实 际 结 果 朱 棣 文 经 常 与
效 的 新 能 源 生 产 技 术 . 以 使 温 室 气 体 减 排 的 承 诺真 正 得 以实 现 。 而 要 解 决 世 界 面 临 的 这 一 最 夫 的 问 题 , 就 需 要 我 们 这 代 巾 的 最 优 秀 人 才 女 解 决 在 倡 导清
专
稿
《 自然》 杂志2 0 0 9年 度 科 学 新 闻 人 物
肩负改变世界鹾源结构之重任
朱棣 文的清洁能源之梦
方 陵 生 /编 译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诺 贝 尔 奖 获 得者 、 美 国 能 源 部 部 长朱 棣 文 , 去 年 被 《自然 》 杂 志 评 为 其 年 度 科 学 新 闻人 物 朱 棣 文 ( S t e v e n C h u) 以
志 在 改 变 未 来 能 源 结 构
为 公 众 暇 务 是 科 学 家 以 贯
之的传统 . 自然 》 选 择 朱 橡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
为 2 o o 9 年 度 科 学 新 闻 人 物 的 同 时 , 也 是 对 世 界 上 一 大 批 致 旬 于 解决这 一重 大问题 的科学家 仃 】 所 表达的敬意 、
任 美 国能 源 邦 长再 .他 更是 承 担 r改 变 世 界 能 源 结 构 的 蕈 任 这 _ 也 是 《f L } 然 》 选 择 来 棣 文 作 为
国 会 议 员 仃J 交 流 ,特 } j l J 是 那 些 对 全球 变 暖 问 题 不 以 为 然 者 , 诈小
厌 其烦地 向他 仃 J 宣 传 影 响 气 候 变
研 究 : 致 力 于 开 发 一 些 可 能 有 应
洁 能 源 研 究 方 面 ,未 棣 艾 身 体 力 , 彳, 并在美 国各州进 干 亍 大 力宣传 。
目前 , 他 已 经 招 募 r一 些 顶 尖 科 学 家 . 鼓 励 他 们 离 开 自 己 曾经 选 择 的 领 域 ——一 正 如 他 所 做 的 那 样— — 集 中 力量 解 决 能 源 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