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君子”释义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第一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孔子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论语中君子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具体出处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中大部分“君子”指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具体出处: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三、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
具体出处: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论语中少部分“君子”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
四、当动词用,指的是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努力的行动。
具体出处: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
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意思是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乡土;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你一定要做个有道德的儒者,千万不要做个没有道德的儒者。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处处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颜渊》)意思是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正好相反。
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君子有着独特的定义和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君子不器”。
这个定义看似简单,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
首先,孔子用“君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指一个人的地位或社会阶层。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然而,孔子强调君子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一个虽然有缺点和不足,但不断追求道德完善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很多,如仁、义、诚、礼、智等。
其中,仁是孔子所强调的核心品质。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来对待他人和处理事务。
仁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德,君子应该以仁为准则来行动。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义。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正义感和道义观念,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并在行动中坚持正义。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一颗公正的心,能够追求公平和正义,对待他人要公正无私。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诚实和诚信。
他认为君子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应该讲真话,不说虚假的言辞,也要守信用,不轻易违背自己的承诺。
诚实和诚信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品质是礼。
他认为君子应该遵守社会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表和举止。
君子应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处理各种社交场合,以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智慧。
君子应该有一颗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头脑,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君子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学习和思考,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一个具备高尚品德和优秀素质的人。
君子应该以仁为中心,以正义为准则,以诚实和诚信为基础,以礼仪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为思维方式。
君子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一个不断追求道德完善的人。
孔子的这个定义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胸怀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的人。
在论语中,君子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尊重,孔子也曾多次赞扬君子的高尚品德和行为。
君子的主要特点包括:言行一致,内心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胸怀宽广,诚实守信等。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内在的修养,不仅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关心周围的人,愿意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君子通常能够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走向道德高尚之路,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阐述君子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君子愿意帮助他人取得成功和幸福,而不是去破坏他们的前途。
君子也不喜欢与人争斗,而是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
除了君子的概念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践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君子是一个高尚的概念,代表着人类道德的高峰。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君子思想,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春秋 四君子 的名词解释

春秋四君子的名词解释春秋四君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孔子所推崇的四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子路、子贡、子夏和宰我。
这四位君子被孔子视为是追求道德修养和实现人格完善的楷模,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给予后世无尽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和信徒,他与孔子同窗共学,孔子对他的称赞可见一斑。
子路一生追求道德与真理的充实,他提出了“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观念,强调了对道义的忠诚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为人民造福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这些都成为了后来君子的楷模。
接下来是子贡,他是孔子最敬重的弟子之一。
子贡是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人,他问问题务实,探寻真正的道德和人格问题。
他的学问深厚,对于礼仪、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子贡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和应用知识,他的思想理念深远影响了后世君子的思想和行为。
然后是子夏,他是孔子的亲信和门徒,对孔子的教诲深感敬仰,致力于实践孔子的教义。
子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关系的处理。
他强调了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朋友、领导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提倡的“不惧尚三”等观念成为了后世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
最后是宰我,他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宰我生性聪慧,但也自负傲慢。
在孔子的教导下,他逐渐改正了纵容自我的毛病,并开始注重自省和修养。
宰我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心地善良的人,也会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但只要不断反思和自我调整,就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春秋四君子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对这四位人物的诠释,更是孔子对于君子理想的概括。
孔子希望通过这四个人物的行为和品德,唤起人们对于修身养性、弘扬正道的思考和追求,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春秋四君子的名词解释中汲取启发。
我们可以以子路为榜样,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和真理,保持崇高的人格和公正的意识;我们可以以子贡的精神为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努力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们可以以子夏为楷模,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们也可以从宰我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时刻警惕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孔门言志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有志向的仁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有时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义。
君子如果背离了仁义,那他还怎么能成就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一顿饭的时间而违背仁义,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守仁义,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定依靠仁义。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今也则亡。
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信近于道,言可复也。
信近于仁,言可复也。
信近于善,言可复也。
信,道之基也。
”翻译:孔子说:“士人如果有志于追求道德,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那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
现在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
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导民众,这是善。
诚信接近于道,说的话就可以兑现。
诚信接近于仁,说的话就可以兑现。
诚信接近于善,说的话就可以兑现。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追求得到的,即使是做马夫这样低贱的职业,我也会去做。
如果富贵是不可追求得到的,那就追随我自己的志向。
”原文: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背离了仁义,那他还怎么能成就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一顿饭的时间而违背仁义,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守仁义,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定依靠仁义。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有志向的仁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有时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义。
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一顿饭的时间而违背仁义,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守仁义,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定依靠仁义。
孔子的君子名词解释是什么

孔子的君子名词解释是什么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将其视为道德和品格的最高境界。
那么,具体来说,孔子是如何解释君子这一名词的呢?君子,首先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和修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底线,以德行为核心,以仁爱为原则。
君子应当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行为,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其次,君子是一种具备广博知识和卓越才能的人。
孔子十分注重教育和学习,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
君子应当追求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精深的学问,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孔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具备大公无私精神和事业心的人。
君子应该始终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不以一己私利为主。
君子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君子还应当具备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以宏观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君子是一种具备自律和自省能力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不仅仅要在外在的行为上符合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君子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反省并修正错误。
君子应当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
总之,孔子对君子这一名词的解释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卓越、公正无私以及自律自省等多个方面。
君子不仅仅是具备高尚品格的人,更是一个明智、善良、有担当的公民和领导者。
孔子强调君子应当承担起道德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要有所作为,以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为己任。
君子之道,可谓是一个理想的人格标准,它不仅能够指导个人的修养,也能够塑造美好社会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狂 。 ( 阳货 》7 8 认为 “ 不仅 可 以增加 人 的才 ”《 1.) 学” 能, 而且 能够提 高人 的修养 , 优化人 的性 格 。所 以孔 子说 :君 子食 无求 饱 , “ 居无 求 安 , 于事 而 慎 于言 , 敏 就有道 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 已。 (学 而》 . 4 ”《 11)
后 从之 。 ( 为 政 》 . 3 子 张 问 行 。子 日 : 言 忠 ”《 21) “
一
、
君 子之 “ 明 于“ ” 道” 学 。尚 “ ” 儒 学 和 儒 家 学 是 文化 的精 髓 之 一 。这 方 面 , 子 堪 称 世 范 。他 说 : 孔
“ 室 之 邑 ,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 如 丘 之 好 学 十 必 不 也 。(公 冶 长 》 . 8 又 说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 52) “
( ) 四 教 ” 学 二 “ 之
下 面结 合《 语 》 论 中其 它 篇 章 有 关 君 子 之 说 , 谈 谈
孔 门君 子之 学 、 、 、 、 、 的问题 。 德 风 乐 交 修
君 子 之 学
“ ” 学 的意 义 来 自于 所 学 的 内容 。《 语 》 : 论 载 “ 以 四教 : 、 、 、 。 ( 述 而 》 . 5 “ 教 ” 子 文 行 忠 信 ”《 7 2) 四 体 现 了孔 子教 育 观 和 君子 之 学 的 内涵 。“ ” 指 文 是 文 献典 籍 , 体 包 括 “ 艺 ” 《 》 书 》 礼 》 乐 》 具 六 :诗 《 《 《 《 》 春秋 》 。这些 文 献 典 籍 , 涵厚 重 , 大精 易 《 等 蕴 博 深 , 我们 民族 哲 学 、 史 、 化 的“ ” 故 为君 子 是 历 文 根 , 所 必 学 。“ ” 要 指 的 是 为 人 处 世 的 态 度 和 修 行 主 养 。《 语 》 : 贡 问君 子 。子 日 : 先 行 其 言 而 论 载 子 “
君 子 之 说 , 谈 孔 门君 子 之 学 、 子 之 德 、 子 之 风 、 子 之 乐 、 子 之 交 、 子 之 修 诸 问题 。 谈 君 君 君 君 君
关键 词 : 子 ; 论 语 》 君 子 ; 想人 格 孔 《 ; 理
作 者简介 : 李振 纲 (9 6 ) 男 , 北 邢 台人 , 北 大 学 政 法 学 院教 授 , 国 哲 学 专 业 博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1 5一 , 河 河 中
在孔 门弟子 中 , 子路 好 “ , 性 格 不 免 有 些 “ ” 勇” 其 野 或“ ( 嘧” 卤莽 、 口无 遮 拦 ) 。孔 子 在告 诫 子 路 “ 言 六 六蔽 ” 时说 :好 仁 不好 学 , 蔽 也 愚 ; 知 不 好 学 , “ 其 好
其蔽 也荡 ; 信 不好 学 , 蔽 也 贼 ; 直 不 好 学 , 好 其 好 其
,Z 。 .35 N 0 3 .
J n ,0 0 u .2 1
孔 门“ 子 ” 义 君 释
李 振 纲 , 云 龙 孙
( 河北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北 保 定 河 摘 0 10 ) 7 0 2
要 :论 语 ・学 而 》 首 章 谈 及 学 习 、 友 和 如 何 待 人 三 件 事 , 《 篇 交 涉及 “ 子 ” 格 的 主 要 方 面 。结 合 《 语 》 它 篇 章 有 关 君 品 论 其
三 十而立 , 十 而 不 惑 , 十 而 知 天 命 , 十 而 耳 四 五 六
顺 , 十而 从 心所 欲不 逾 矩 。 ( 为 政 》 . ) 忧 道 七 ”《 24其 乐 学 的一生 , 为君 子 “ 以至 “ ” 成 学” 圣 的典 范 。
( ) 则 不 固 一 学
信 , 笃敬 , 蛮 貊 之邦 , 矣 。言 不 忠 信 , 行 虽 行 行不 笃
敬 , 州里 , 虽 行乎 哉 ? ( 卫 灵 公 》 5 6 此 即 以“ ”《 1. ) 行”
为学 , 在“ 或 行” 中学 。《 语 》 子 多 次 讲 到 “ 论 孔 忠” ,
中图分类号 :21 B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0 o O — 0 o 一 O 1 0 - 38 2 1 ) 3 O 1 8 收稿 日期 :O O O — 1 2 1— 3 6
《 语 》 章 孔 子 开 宗 明 义 说 :学 而 时 习 之 , 论 首 “
蔽也 绞 ; 好勇 不好 学 , 蔽也 乱 ; 刚 不 好 学 , 蔽 其 好 其
乎 ? ( 学 而 》 . ) 里 谈 及 三 件 事 , 学 习 、 友 ”《 14 这 即 交
和 如何 待 人 , 及 “ 子 ” 格 的 主 要 方 面 。这 三 涉 君 品 事 对 于君 子 成 德 立 人 很 重 要 , 以 成 为 孔 天 “ 省 ” 也 正 指 此 。 曾 三 的
21 0 0年 第 3期 第 3 卷 ( 第 1 3期 ) 5 总 5
河北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 哲
J u n l f b iUn v riy( ioo h n o i lS in e o r a He e ie st Ph ls p ya d S ca ce c ) o
子说 : 君子 不重 则 不 威 , 则 不 固。 ( 学 而 》 . ) “ 学 ”《 1 8
不 亦 说 乎 ?有 朋 自远 方 来 , 亦 乐 乎 ?人 不 知 而 不 不愠 , 不亦 君 子 乎? ( 学 而 》 . , 引 杨 伯 峻 《 ”《 1 1下 论 语 译 注 》 中华 书局 1 8 , 9 0年 版 , 注篇名 及 章次 ) 只 同 在 这一 篇 第 四章 里 记 载 曾 子 日 : 吾 日三 省 吾 身 :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传 不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