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必考) 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完整版)PPT共58页PPT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完 整版)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完 整版)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高中语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课件 (56张PPT)

混淆是非
22
(2013年全国一卷)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 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10
近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
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所选文本论点鲜明,一般会
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
次清晰。
论述类文本选材类型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
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2.学术论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
: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20
解题技巧
21
比对词语
比对关注点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
范围词 程度词 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
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文史
992Biblioteka 1 232017 全国Ⅰ
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 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
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897
1
2 3
2016 全国Ⅰ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 骨文研究》
文字学
1099
1 2
3
考查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在对象上——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有和无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 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 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 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题目: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 望的高的结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法)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题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一正一反进行对比,突出了“欣赏能让人拥有阳光心态”的 观点,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四)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 了……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使观点 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注意区分: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 具体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 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 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 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 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 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 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 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 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 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 1.细读每一选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 区间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
论证 分析
√
观点 态度
√
√
√
√
√
√
√
√
√
√
√
√
√
√
√
√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
√
√
√
√
√
√
√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
论证 分析
√
观点 态度
√
√
√
√
√
√
√
√
√
√
√
√
√
√
√
√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
√
√
√
√
√
√
√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6PPT精品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时一)
2021/3/1
1
(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 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 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 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 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 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 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 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解析:能力层级为C级,从最后一句找出关键词语即可。
答案: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 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3.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问题中 提到的句子在结尾,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点明了文章主 旨,抓住“正常”和“必需”进行分析。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 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 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 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 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 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 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
2021/3/1
1
(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 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 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 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 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 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 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 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解析:能力层级为C级,从最后一句找出关键词语即可。
答案: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 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3.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问题中 提到的句子在结尾,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点明了文章主 旨,抓住“正常”和“必需”进行分析。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 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 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 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 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 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 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PPT课件

【比对判断】 原文说“微博粉丝”是“为了追逐
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而选项说
“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来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的说法就属
于无中生有了。再者,原文中说“为大众建构了生
活的幻象”的主语是“偶像”,而选项把这个主语说
成是“微博粉丝”,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5.2014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命 题样式稳定,应以2013年题型为训练重点。备考
时要逐一落实对设错类型的认知,如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颠倒因果、偷换概念、断章取 义、张冠李戴、混淆范围等等,只有掌握了这
些设错类型,才能顺利判断出选项的正误。
怎样读?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题干选肢) 坚持“六字方针” 找(文中信息)
淳
学
习
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 ,画风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对应原文] 陈淳 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
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
干湿浓淡和渗透 ,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比对判断】 “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的人是陈淳,而不是文徵明,属于张冠李戴。
达的意思。
例 [2013·山东卷]第 7 题 D 项
中
国
画
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从而
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对应原文]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 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 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 静寒中表现生趣, 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句
论点句、 总结句、 概括句、 过渡句、 领起句 结构思路
筛选材 料
所用论据 、理论论 据、事实 论据
层句间关 系
并列、递 进、转折 、因果
结构思路
说明顺序 、总分、 倒金字塔
观点态度
作者的目 的、倾向 、态度
观点态度
段间关系、 分论点、句 群
论证过程 、论点论 据关系、 引论结论 本论
社会背景 、写作意 图
• 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 文题比对。 • 简称:读→审→找→比。
•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 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 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 文题比对。 •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必考)
第一课时
考点阐释及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考纲要求
• • • • • • • •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往往以划分 层次梳理思路的形式出现。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以具体 阐述和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以 提炼概括和分析评价的形式出现。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往往是以辨析形式和体会作用的方式出现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二)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 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 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 •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 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知识要点 能级要求 词义理解 理解B 句意理解 理解B 文意理解 信息筛选 据文推断 分析综合C 分析综合C 分析综合C
真题展示
• 核按钮高考真题1、2
第二课时
考题形式及解题方略
题目怎样出——明确考查形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以解释词 语(概念)含义的形式出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以解释句 子含意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以考查具体 阐释或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
科学类文章考点
• 高考科学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 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 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 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 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 和推理能力。
科学类文章的结构
科学类文章文本特征
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段 一般模式(三段式) 社会科学类文章选段 一般模式(三段式)
温馨提醒 抓住关键词语要注意
•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点。 •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 •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 有题目,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 的论题及观点。 •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 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 5、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 证的话。
科学类文章阅读必备的基本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要素分析
基本思维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基本思维过程
分析 抽象 综合 比较
概括和具体化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高考“小阅读”试题简析
• 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平分秋色, 内容涉及丰富,思想容量大,专业性较强, 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 “小阅读”的五大知识点考查总体上也是平 分秋色,涉及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 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等五大知识点,总 体考查频度相差无几;
综述(介绍新发明、新技 术、新产品、新理论等)
综述(介绍有关的话 题等)
解说(原理、特点等)
观点、论据、论证
评价 (意义、应用、前景)
得出结论
自然科技类文本考察对新知识的学习 和探究能力,阅读时注意:
关键词 题目、开头、结尾的 重点词语以及代词 层句间关系 并列、递进、转折、 因果 关键句 开头句、结尾句、 过渡句、概括句 结构思路 说明顺序、总分、 倒金字塔 筛选材料 重点段、佐证材 料机器类别 观点态度 作者的目的、倾 向、态度
•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 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 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第一步 读—速读文本
•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 态度是怎样的? • (3)本文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 手段和材料?
科学类文章
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 方面的文章,涉及数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 学科以及天文学、地理学、 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 等学科。 一般包括哲学、经济、 教育、语言、历史、文化、 伦理、民俗、宗教研究和美 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一些 哲理性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 类。
自然 科学类文章
社会 科学类文章
解释的准确性 依据的全面性
社会科技类文本侧重考察理解与分辨、抽 取与推断。阅读时要注意:
关键词 题目类型、开头、结尾的 重点词语、代词、词语的 本意、比喻义。 关键句 论点句、总结句 、概括句、过渡 句、领起句 筛选材料 所用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层句间关系
结构思路
观点态度
段间关系、分论点、句群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 语 •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 由于、从而)。 •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 ……、不仅……还……)。 •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论证过程、论点 论据关系、引论 结论本论
社会背景、 写作意图
考题设置:理解与分辨 回归原文
关键词
题目、开 头、结尾 的重点词 语以及代 词
关键句
开头句、 结尾句、 过渡句、 概括句
筛选材 料
重点段、 佐证材料 以及类别
关键词
题目类型、 开头、结尾 的重点词语 、代词、词 语的本意、 比喻义。 层句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