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满族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
校园文化介绍

满族文化介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来到乐甲中心小学。
下面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一楼。
一楼的主题是满族风情文化。
我们乐甲中心小学地处乐甲满族乡,满族学生近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对满族文化的介绍是我校校园文化特色之一。
满族是我国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的故乡史称“白山黑水”,千百年来,这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民族。
一、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女旗装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头饰)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总之,满族服饰具有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二、习俗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满族的一些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满族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近年来,永仁县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管、用”紧密结合,相继在莲池乡、猛虎乡、宜就镇中心小学建立了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衷心欢迎。
2014年7月4日,云南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永仁县召开,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州相关部门的肯定。
一、主要做法(一)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
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永仁县一是健全领导机制。
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
目前,全县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10余万元,已建成的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
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
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走教”,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
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
四是健全运行机制。
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满族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佟庄满族小学是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始建于1929年,时名为佟庄小学,1995年易名为满族小学,其间两易其址,三次重建,校龄已届八旬。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大佟庄满族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彰显出自己的特色。
这所只有8个教学班,300名学生,16名教职工的小规模民族小学,不仅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开启了第一道大门:参与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课题的立项研究并顺利结题;参与河北省“三级课程的有效融合”的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被评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优秀单位,事迹材料在省市交流;连续多年被区政府、教育局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德育示范校”“人文型校园”;多次被唐山市政府评选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核心理念构筑,汇聚民族之志鹰是满族的图腾,大佟庄满族小学以鹰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意在以鹰击长空之势,将满族人坚毅、果敢、智慧、博爱的精神发扬传承。
大佟庄满足小学在提炼满族文化精华的过程中,将“毅”与“和”确立为学校的核心精神,即通过“以毅致强,以容达和”,实现“培养阳光自强少年”的教育目标。
毅,即为坚毅,坚韧,不屈。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满族小学所倡导的以毅致强,正是新时代传承满族人的强悍的气质和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气魄的重要思想之一。
和,即为和谐,融洽,调和。
以容达和,是新时代的满族人洞悉满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弃其糟粕,取其之精华而应弘扬与传承的思想之一。
围绕核心理念,该校确立了“管理即为服务”的治校理念。
确立了“果毅力行,和乐任事”校风;确立了“自强弘毅,学而不厌”学风;确立了“立己达人,诲人不倦”教风;确立了以“鹰”为主题的校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念系统。
校本开发建设,绽放民族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满小着眼于吸纳现代文化,努力璧合两者之精华,呈现出互相融合互相呼应的特点。
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1刘丽丽

浅谈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继电小学刘丽丽风起风落黑水在,花落花开白山雄。
且待春雨润桑梓,满日华锦耀长天。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明岳不闲,有国名肃慎白山黑水间女真之地。
水城安出户,立国叫大金。
……所有的这些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这博大的文化现如今却很难找到她美丽的踪迹。
拯救、追溯、传承满族文化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我个人推行满族风情进校园的思想起点一.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要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需要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的职能,把满族音乐纳入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之中,使其教材内容融进满族音乐文化内容,从而有目地、有计划地弘扬与传承音乐文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学习,激发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将把学校打造成满族文化旅游区。
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共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
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新宾满族小学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弘扬和推广满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镇市是满族聚居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满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
它是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
2007年9月29日,经北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易名为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
随着满族高中的建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本校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北镇满族简史》,学校将这一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体育课增加了珍珠球比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增添了满族服饰舞蹈、萨满舞、民族剪纸和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从而使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镇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满族音乐排演课程,以此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
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3篇

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3篇篇一《满族文化宣传策划书》一、前言满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我们制定了本宣传策划书。
二、目标本次宣传活动的目标是:1. 提高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2. 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增强满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宣传内容1. 满族历史文化介绍满族的起源、发展、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等历史文化背景。
2. 满族语言文字介绍满族的语言文字,包括满语、满文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3. 满族风俗习惯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婚礼、葬礼、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
4. 满族艺术文化介绍满族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艺术文化形式。
5. 满族英雄人物介绍满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弘扬满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宣传方式1. 举办满族文化展览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举办满族文化展览,展示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开展满族文化讲座邀请满族文化专家、学者开展满族文化讲座,介绍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组织满族文化体验活动组织满族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满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5. 出版满族文化书籍出版满族文化书籍,介绍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
五、宣传时间本次宣传活动将持续一年,具体时间为[具体时间]。
六、宣传预算1. 展览制作费用:[具体金额]2. 讲座费用:[具体金额]3. 体验活动费用:[具体金额]4. 新媒体宣传费用:[具体金额]5. 书籍出版费用:[具体金额]七、宣传效果评估1. 定期对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2. 收集公众对宣传活动的反馈意见,了解公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活动的满意度。
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校园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IN XIAO
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校园
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 环境,促进环境育人 利用当地蕴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开发校本课程。 立足教材,占领课堂,让优 秀传统文化生根。 用国学经典培养人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 XUE QU ZHONG XIN XIAO
《传承民族文化, 创建魅力校园》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金常胜
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当下呼 声很高,其实在中小学开展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在诵读经 典,亲近圣贤,传承文明。围 绕“传承民族文化,创建魅力 校园”,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和实践。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SHA RI HAO LAI XUE QU ZHONG XIN XIAO
三、立足教材,占领课堂,让优秀传统 文化生根。
引入古诗 声律为窍 物象为骨 意格为髓 升华诗词 解题明意; 学习吟诵; 感受画面; 品味诗境; 课外延伸。
2. 改编古诗词为课本剧, 让孩子们演绎经典
立足教材 占领课题
一、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促进环境育人。
1.文化墙。教学区两侧的院墙被“中国文脉 人物图谱”“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 规”“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蒙古族 风俗”“红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覆盖,形成了400多延长米的“文化墙”,墙体 成了开放的书页,让师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 陶。学校组织开展“阅读校园”的实践活动,以 阅读“中国文脉人物图谱”为例,孩子们自选喜 欢的人物,自主搜集材料阅读积累诗文,再以班 级、学段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
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

民族文化点亮校园作者:谢宗军米开敏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12期今年5月,在南宁市举办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暨观摩活动会上,首批验收合格的38所学校获评为“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南宁市秀田小学(以下简称秀田小学)作为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接受了来自全区民族文化教育创建学校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的“检阅”。
“校园处处充满民族气息,民族课程丰富多样,民族活动本土元素鲜明。
”进入该校参观的嘉宾们称赞道。
近年来,秀田小学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建构民族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教材、开展民族特色活动等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校园,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民族特色引领课堂文化刘绍佳是秀田小学五年级学生,平时喜欢音乐、舞蹈,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比赛常常获奖。
学校开展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后,她喜欢上了葫芦丝。
“音乐课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吹葫芦丝,现在班上每个同学都学会了吹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刘绍佳兴奋地对记者说。
民族器乐进课堂,是秀田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起,该校开始实施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将葫芦丝确定为音乐课堂的必学乐器,要求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人人会吹葫芦丝,人人会唱民族歌曲,力争会跳民族舞蹈”。
如今,每天下午上课时间走进该校,都能听见教室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声。
“当初我们开会讨论后最终选定葫芦丝,除了考虑学生的购买能力,还认为葫芦丝易学、上手快。
现在,我校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吹葫芦丝,这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秀田小学校长张萦如是说。
张萦校长认为,在课堂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能让学生在进行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加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课程设置上,秀田小学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分学段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比如:语文课和思品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民族风俗、民族禁忌等知识;体育课上,教师将抛绣球、舞龙、跳竹竿、滚铁环、踩高跷等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美术课上,教师将民族工艺中的扎染、服饰等手工制作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将民族文化融入3D设计中。
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张亚倩

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张亚倩发布时间:2021-10-26T07:01:55.31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5期作者:张亚倩孙兆乾[导读] 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持“文化+教学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提高学校竞争力。
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西由小学261418;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61400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持“文化+教学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文化特色,构建教学生态,提高学校竞争力。
一、生态文化——让生命美丽绽放学校致力于文化环境的创设,每个教室都有专门的班级展示栏,学生的作业、手工、书法作品等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在班级后面设置了“悦读角”,读书已然是许多孩子课间的不二选择,而“交流墙”上颜色不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读书交流纸块是孩子们智慧的碰撞。
为将优秀展示成果保留下来,学校制作了宣传版面集中展示师生书法作品。
为契合“文化+教学生态”的思想,特制定刊板的六个大主题:1、提笔练字,培养字感。
2、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书写培养个性,书写感受快乐。
4、发展学习情感,养成学习习惯。
5、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基本素养。
6、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创建以汉字文化为主导的教学生态,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公平高效实践。
二、网络文化——让师生快乐成长1.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的企业微信平台。
为了给更多班级更多孩子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下,学校创建了企业微信平台。
各班级的班主任是企业微信后台管理员,教导主任是总管理员,平台的建立和使用由学校统一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广泛开展网络学习,做好学生的复习、预习、自学、作业、答疑等工作。
2.教学科研——扎实有效的网络研修活动。
新冠病毒疫情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转身变为“十八线主播”。
教师们奋战在隐形的“第一线”,疫情防控和教学教研“两手抓”,他们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以科学严谨、热情周到的态度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满族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校审时度势,确定以“满族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并对其进行六年规划。
规划目标以创建民族教育品牌为目标,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打造“满族特色校园文化”、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将满族文化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教育呈现本乡本土民族特色。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中心校,独具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让久远的满族文化在乌拉街中心校形成浓厚的氛围,让民族精神和满族文化内涵在这里重新涣发生命活力。
乌拉街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太多的传奇与神话,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无数民族人士魂牵梦绕,今日古城,日新月异,正在向世人展现出它独具的民族魅力。
学校作为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从2009年,乌拉街中心校开始实施满族文化进校园特色教育活动。
我们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工作实施中,我们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通过多种途径把满族文化知识引入校园。
其中珍珠球作为我校的特色传统项目,走进课堂,普及于校园,此项活动的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
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教育呈现本乡本土民族特色。
珍珠球运动历史渊长,它来源生产劳动——采珍珠,珍珠球以满族渔猎这项活动演变过来的,是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
在满族人的信仰中,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任凭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古城人民一直没有间断此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原因。
而珍珠球在乌拉街的历史更为悠久,在乌拉街还是满族乡的时候,即20世纪80年代非常盛行。
那时珍珠球是全民皆知、参与性非常广的活动,也是全民性体育活动。
在1983年,永吉县举行少数民族运动会,运动会的地点就设在乌拉街。
当时,我镇派出50人左右的代表队参加珍珠球、狩猎、赛威呼项目的比赛,成绩骄人。
应该说,珍珠球起源于满族民间,昌盛于乌拉。
之后,珍珠球作为最有特色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乌拉街的韩屯小学、旧街小学,前几年此项工作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在珍珠球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因两所学校的生源与合并问题,珍珠球的发展被搁置了。
2009年下半年,乌拉街中心校正式确定《传承满族文化,打造特色校园》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后,校领导高度重视珍珠球这项活动,并把它作为我校的特色体育活动来抓。
近两年来,珍珠球传承工作,一路艰辛,亦一路豪歌。
首先,自制器材,蹒跚学路。
因办学条件有限,我校教师均未见过真正的珍珠球器材。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图片,根据网上资料介绍,
教师亲自动手做成大小相近的拍子、网兜,用小皮球代替珍珠球,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和努力。
自制的珍珠球器材和学生见面了,并在体育课上充分利用起来,此项工作,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前不久,得到博物馆的大力援助,为我校捐赠了两套器材,我们终于有了正规的活动器材,在此代表学校,对王馆长和何新生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其次,自培自训,提高理论与技能。
我校李凤菊老师,亦是珍珠球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代培作用,对我校其余7位体育老师进行多次培训,从竞赛规则到比赛技能,逐一讲解,为珍珠球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做出了最积极的努力和最有价值的引导。
现在,我校每位体育教师虽都能独挡一面,带队训练,进行竞赛裁判,但仍希望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从而使我校珍珠球训练更专业化,再上新台阶!
第三,阶梯式教学,全面普及与提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教学时,侧重于对学生球感训练,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中高年段进行规则学习和实践训练,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由体育老师进行专门培训。
在年级中选拔较优秀的队员,成立32人的校珍珠球队。
体育老师按照计划,定期进行训练。
目前此项工作已在我校全面铺开。
“又是一年芳草绿,最是珍珠能致远”!我们践行着文化的传承,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教育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继续撑一支长篙,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的新路子,我们将
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向着那芳草更深处漫溯,遨游其间,执此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