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阅读物理学史的读后感

阅读物理学史的读后感

阅读物理学史的读后感关于阅读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精选13篇)《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着重讲述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各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特别侧重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物理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

阅读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1《物理学史》这是一本讨论物理―哲学问题的通俗读物。

叙述了从巴比伦时期至1925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实。

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

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并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漫步其中如同走进了“物理学大厦”---- “陶冶性情,感发志意“,翻开它,你就会浸沉在一团浓浓的“物理―哲学情绪”中;能把你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到“物理学境界”。

本书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

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本书每章都出现“理想实验”这个术语;作者并在多处写道:“这种推理只有通过理想实验的想像才能达到,而理想实验却是永远也无法真正去实施的……”;“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让我们再设想一个理想实验……”等诸如此类的句子,这些句子为我们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万能的“物理实验室”。

什么是“理想实验”呢?爱因斯坦是这方面的大师。

可以说,正是设计、安排了一些关键性的“理想实验”才造就了爱因斯坦的伟大。

爱因斯坦从幼年起,就凝神默想,思考过以下两个问题:1. 若是有人正在跟着光线跑,并努力去赶上它,将会发生什么?2. 把一个人关在一个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上,将会发生什么?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都属于“理想实验”,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去做这样的实验。

爱因斯坦从头一个问题的答案发展了狭义相对论;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反映了爱因斯坦对“理想实验”的偏爱和他的孩子似的怀疑司空见惯、简单事物的能力。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真题汇编含答案(1)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真题汇编含答案(1)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真题汇编含答案(1)一、选择题1.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是()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卡文迪许测定了引力常量C.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D.雷纳·韦斯等探测到了引力波2.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密立根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D.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3.2014年,我国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世界级成果。

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发现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C.牛顿运用理想斜面实验归纳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D.库仑做库仑扭秤实验时采用了归纳的方法4.伽俐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些要素的排列顺序应该( )A.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B.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C.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D.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用实验检验推论5.下列对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B.伽利略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C.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D.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经过严谨的考证,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科学界的地位6.发明白炽灯的科学家是()A.伏打 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7.下列有关物理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B.力的单位“N”是基本单位,加速度的单位“m/s2”是导出单位C.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库仑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较准确地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D.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电势越高8.关于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韦伯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C.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D.安培观察到通电螺旋管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9.下列说法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牛顿对引力常量G进行准确测定,并于1687年发表在其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B.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得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C.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经典力学理论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D.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开普勒在其导师第谷留下的观测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和研究出来的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C.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出电子的荷质比D.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11.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论文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论文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论文摘要:物理学根基长远,她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在各个阶段,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同时,在各个阶段,她对当时的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不同的。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传承与突破交互作用的辨证过程,既包含有进化式的量的积累,又包含有飞跃式的质的变革。

因此,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了解自身存在的历史缩影。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人类社会;价值1物理学发展的一些历史背景中国民间有句俗话称“时势造英雄”,这虽然过份夸大了客观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但也从另一侧面提示了客观历史背景对事物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

在古代,人类自身因为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有效地利用畜力、风力、水力和人力,因此发明了许多机械,促进了物理知识的不断积累[1]。

经典力学的诞生,也是当时人们在先人已积累的知识体系中遇到了矛盾,为解决矛盾而对实践进行充分的检验,从此促进物理学新体系的形成:首先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检验和批判为起点,对阿基米德静力学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两本书为标志;其次是牛顿的的经典力学,他概括了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创造,在1687年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创立了一个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的严密体系,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2]。

二次大战中核武器的应用,加速了人们对核物理世界的认识,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越来越细微和深入。

同样,为解决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的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便因运而生,为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叩开了大门。

2024年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解析

2024年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解析

2024年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解析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解析2024年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和教学指导。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物理教育的重视,强调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与特点2.1 课程结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物质与能量、力学、电磁学、现代物理。

这种结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2.2 强化科学探究与实践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与实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亲身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重视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标准鼓励跨学科整合,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关注数学、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增加物理学史教育新课程标准将物理学史纳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程,认识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5 强化应用与生活联系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3.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4 创设实践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器材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5 融入信息技术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评估与检测新课程标准对评估与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多元地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摘要: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都与理想(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有关。

笔者试图通过展示大师们设计理想实验和创立理想模型的过程来揭示他们所用的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从以上这些里程碑式的科学史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们跳动着的思维脉搏——理想化思维方法。

关键词:理想实验,理想模型,理想化思维方法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概念体系和应用。

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应该学的重要内容。

一、理想实验理想实验虽然也称实验,但它与真实的可操作的科学实验是有区别的。

可操作性的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通过物化过程而进行的实验;而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设想出来的,是现实中无条件物化的实验。

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理论实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客观对象的实际过程进行更深本质的探究。

二、理想实验与理想模型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都与理想(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有关。

建立这些理论的科学家都是一代巨人,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无疑是划时代的,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他们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法。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结论总不免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但正确的方法却能给人们提供独立探索的合理途径。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括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都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思维方法又是一切方法手段的灵魂。

笔者试图通过展示大师们设计理想实验和创立理想模型的过程来揭示他们所用的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三、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想化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剔除次要方面,塑造理想化实验过程、创造理想模型而从事科学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

物理学史——第四章光学的建立与发展

物理学史——第四章光学的建立与发展

③判决性实验
他用两块木版各开一小孔F和G,并分别放于三棱镜两侧, 光从S 处平行射入F后,经棱镜折射穿过小孔G,到达另一 块木版de上,投过小孔g的光再经棱镜abc的折射后,抵达 墙壁MN。使第一个棱镜ABC缓缓绕其轴旋转,这样第二块 木版上不同颜色的光相继穿过小孔g到达三棱镜abc。实验 结果是:被第一个三棱镜折射最厉害的紫光,经过第二个 三棱镜时也偏折的最多。结论:白光是由折射性能不同的 各种颜色的光组成。
1、 斐索的旋转齿轮法
在地面上首先成功测出光速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斐索( A. Fizeau,1819-1896)。他于1849年创造了旋转齿轮法,即巧妙 地利用旋转齿轮作为遮光测时设备,确定光传播时间,再通过 光程计算光速。
他的实验数据为: L(齿轮和平面镜间的距离)= 8.633 公里, N(齿轮齿数)=720, Z(齿轮转数)=12.67/秒。 利用公式c=2L/t,t=1/2NZ,则可算出c=315014公里/秒。 考虑到他所利用仪器的局限,这个结果已经相当精确了。
一.早期光学
欧几里得——光的反射
阿勒.哈增——光的折射
西奥多里克——彩虹现象
达芬奇——针孔照相机
二 折射定律的建立
光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应该从建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 律的时代算起,这两个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17 世纪,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几何光学的发 展。
1 开普勒的工作:1611年写了《折光学》,记载了两个
如右图,若当地球(人)从B点运 动到A点时,恒星发出的光线从C点 传播到A,则光速和地球的公转速 度之比为:
v tg c v c

由此测得光速为:C=299930千米/秒
三. 光速的地面测定方法
1849年,法国人菲索(1819-1896)用齿轮旋转 法测得光速为 3.15× 108 米 / 秒。他是第一个首次证明 光速可以在实验中测得的人。另外,法国人傅科、美 国人纽克姆等都对光速测定做过贡献。

物理学史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尝试

物理学史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尝试
培 养全 面发 展 的新 型 人 才 。
到 另外 一个 重 要 问题 , 就是 在 物理 实验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过 程 中 , 果 能 把 物 理 学 史 融 人 其 中 , 会 更 有 力 地 促 进 如 将 物 理 实 验教 学 , 有 效 地提 高学 生 的科 学 素质 和创 新 人 更
1 一 个 没 有 被 重 视 的 重 要 问 题 .
物 理学 是 实 验 科 学 , 验 是 物 理 学 的基 础 。 实 验 教 实 学 的 目的是 培 养 学 生 的 科学 实 验 基 本 素 质 , 学 生 掌 握 使 基 本 科 学 实 验 技 能 、 验 的 设 计思 想 和基 本 物 理 实 验 方 实 法 ; 养 学生 的科 学 思 维 和 创 新 思 维 意 识 , 发 学 生 的 培 激 学 习热 情 、 烈 的求 知 欲 望 和 创 造 欲 望 ; 养 与 提 高 学 强 培 生 的科 学 素 养 , 养 学 生 理论 联系 实 际和 实 事 求 是 的 科 培 学 作 风 , 真 严 谨 的 科 学 态 度 , 极 主 动 的 探 索 精 认 积 神 … 。为 了 达 到这 个 目的 , 多 高 校 都 在 积 极进 行 实 验 许 教 学 改 革 , 讨 出 了很 多 好 的 路 子 , 取 得 了 很 多 成 果 探 也
才 的 培养 。这 是 一 个 不 应 被 遗 忘 的 重 要 问 题 。
2 物 理 学 史 融 入 《 学 物 理 实 验 》 材 的 . 大 教
尝 试
把 物理 学 史 引入 到 物 理 科 学 的 教 程 之 中 , 向大 学 生
阐 释 物理 科 学 的本 质 , 国外 在 上 个 世 纪 5 0年 代 进 行 了
和 成 就 。 如 建 立 以 预 备 性 实 验 、 础 实 验 、 合 性 实 基 综

物理学史简介

物理学史简介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18年
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87年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13年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2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X射线(伦琴射线)
四、波粒二象性
1885年
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1900年
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932年
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三、光学
1621年
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0年
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