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1)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1)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8上第11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脚步。

在句中意思:2.一词多义念无与.同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与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2)欣然..___________ 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 (8)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 闲4.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问题探究与课后练习1.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一句中。

《记承天寺夜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月色入户②念无与为乐③是鱼之乐也④请循其本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3、苏轼与张怀民是好朋友,庄子与惠子也是好朋友。

两对好朋友都乐在游中,请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3分)24、你更欣赏他们中哪一对的相交之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答案:21、①门②考虑,想到③这④追溯2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您不懂得鱼的乐趣,是完全的了。

23、(3)苏轼与张怀民未寝而结伴夜游,在中庭见到月下美景而心里愉悦;庄子与惠子一对冤家朋友,结伴游于濠梁之上,以相互诡辩斗嘴而乐。

乐点虽不一样,都很率性自在。

24、示例一:更欣赏苏东坡与张怀民。

东坡处贬谪中,超脱于物喜己悲,兴来即往寻伴;张怀民不因世俗炎凉而生嫌隙,有呼即应。

二人夜游而乐,自在闲适,难得难得!示例二:更欣赏庄子与惠子。

二人相游,不以吃喝玩乐、飞短流长为话题,面对自然万物,即兴而起,精神相契,争议的虽你我调侃,思考的却是哲学命题。

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超然台记》(精选片段)(苏轼)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15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3)可以足.吾欲者_____________ (4)释.舟楫之安_____________1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5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一句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阐释理由。

158.比较甲、乙两文,你能发现作者在两文中所透露的思想的共性是什么?【答案】155.考虑,想到只,只是满足放下,放弃15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可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意思对即可)157.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例句二: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六)《记承天寺夜游》XXX一、作者:XXX,北宋著名的文学家,XXX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XXX(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XXX: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XXX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XXX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XXX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XXX。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综合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襟怀胸襟)(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弄月喜悦;(4)漫步落拓。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一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②,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皮③。

’”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

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③断送皮:意为被斩首。

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坐:因犯……罪。

(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及.召对②顾.语妻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2.(202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模)小于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语文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八上)

【语文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八上)

二、文意理解
1. 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 当时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课后 习题)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为所动,依旧欣然面对
生活,因而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种“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 (’11临沂)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
本文写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
到承天寺寻访好友张怀民,并一起在庭院中漫 步赏月的事。文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做了 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
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1)写“月”的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
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 出了月光的明亮。
3.请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这一写月色的千古名句的妙处。 (’11张家界) 示例:作者在描写月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 以水喻月,隐去了比喻的本体。先写月色,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 月色之清;然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 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 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高手。
4.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3海南)
景物描写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入户”二
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寞之心, “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②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 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四季交.替B. 阡陌交.通C. 交.口称赞D. 君子之交.1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答案】11.B12.D13. ①物我两忘②留恋徘徊,似在仙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F]: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 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2. 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案】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3. 这篇文章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答案】“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4.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念无与为乐者”一句的作用。 【答案】“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感情显得摇曳起伏。“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 6.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景物描写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极富特色,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2.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情○感○主○旨 本文叙事、写景之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闲适从容。因此,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金题演练 人物相关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东坡在儋耳①,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惘然不

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③,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④乎!”念此可以一笑。(节选自《何氏语林》) 注:①儋耳:即儋州。②芥:很小的草叶。③见其类:见到它的同类。④方轨八达之路:宽阔的四通八达的大道。方轨,两车可以并行的道路。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 (2)有生孰.不在岛者 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如何理解语段(一)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2分)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两个语段都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但抒发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语段(一)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描绘庭院月色,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则借寓言故事,阐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进行自我调适。 内容相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⑤之。经宿方至,造门⑥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③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⑤就:拜访、访问。⑥造门:到门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乐念无与为乐.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色愈恭,礼愈至.

C. 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D. 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饮少.辄醉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语段(一)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2分)

4. 两个语段都是写月夜访友,请比较其异同点。(4分) 手法相关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李流芳《游西山小记》,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解衣欲.睡 欲:快要。 B.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C.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D.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交错。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 语段(一)(二)都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